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浅谈云南省江城茶园滑坡特征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文章以实例云南省江城县茶园滑坡展开论证,对滑坡的特征、成因、诱发因素、稳定性评价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茶园滑坡的治理与预防措施通过分析探讨,提出建议及意见。通过综合分析后认为,茶园滑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是茶园滑坡的主导因素,而降雨、地震、人类活动等因素是滑坡的诱因。文章结合工程实际对滑坡治理提出:设置抗滑桩、锚索进行支挡,坡面及坡顶设排水沟,坡面恢复植被,停止坡体上的一切人类活动。

关键词:滑坡;特征分析;稳定性评价;治理;预防

1 概述

1.1 地理位置及自然经济概况

茶园滑坡位于江城县城北西部,隶属普洱市。县城北面和东北面隔李仙江与墨江县、绿春县相望,西北与宁洱县、普洱市相连,西与景洪市、勐腊县毗邻,南与老挝接壤,东南与越南交界。地理坐标东经101°14′~102°19′,北纬22°20′~22°56′,县城勐烈镇有至普洱市的三级公路,里程147km,可达省会昆明,距离509km。

1.2 地形地貌及植被

茶园滑坡位于县城北西部,属于低中山地貌,最高点为白虎山顶海拔1261.1m,最低点为半边街河河床,海拔1131.0m,相对高差130.1m。山体斜坡总体走向N150W,总体坡度角约为220,滑坡体植被稀少,中、下部约有4000m2耕地。

1.3 岩土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

经勘察揭露,茶园滑坡分布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Qdl+el)、新近系(上第三系)中新统下段(N1)、古近系(下第三系)小丫口组(E2x)。

1.4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1.4.1 地质构造。茶园滑坡区域断层主要有北西向勐烈河断层、南北向凉水井断层及北东向大寨箐断层,都属张裂性为主兼扭性断层,区域褶皱、断裂比较发育(图1测区构造纲要图)。区内地壳以间歇性、差异性隆升为主,晚近期新构造活动较强烈,河谷下切,山高谷深。江城及其附近的褶皱,以层间小褶皱发育为特征,轴向与地层产状近似。受构造影响,岩体节理发育,完整性较差。

1.4.2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江城县地处断裂发育区,第三纪以来,构造运动颇为频繁,属多地震地区。据县抗震办资料,1920年-1996年之间发生5级以上地震10次,最大为6级强震,4-5级地震11次。上述说明,地震十分活跃,滑坡区受地震影响较大。

1.5 水文地质条件

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主要为冲积层及残坡积层,其中冲积层分布于半边街河、河谷及河流阶地地段,岩性主要为卵石及砂土,富水性强,透水性强,水力坡度平缓,地下水径流缓慢,活动性弱,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0.25-0.85m,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残坡积层主要分布于斜坡平缓处,以粉质粘土为主,地下水向斜坡下方径流,在坡脚呈散流状排泄,汇入半边街河。地下水径流途径较短,流速较慢,富水性中等。

碎屑岩类裂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主要赋存于测区内的下第三系小丫口组,由砂质岩层与泥质岩层互层形成的层间水,分布在测区东部江-墨公路及山区地带,据前人资料和勘察调查,区内构造斜地中含水岩组沿山坡呈条带状分布,地下水的补给仅限于含水层本身出露的有限面积内,属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不足,水量贫乏地区。

2 滑坡基本特征分析

2.1 滑坡现状

滑坡体在初期主要表现为坡脚出现小规模坍塌,受坡脚半边街河洪水的冲侵,滑坡规模逐年向后缘扩展,出现明显的整体蠕滑变形,在后缘形成一滑坡台阶,并牵引后侧斜坡,导致中波台围墙倾斜变形,拉线出现松紧不一的情况。该滑坡的存在已经对位于其后缘的中波台及下方县城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治理工作刻不容缓。

2.2 滑坡地形地貌

茶园滑坡属于构造侵蚀浅切低中山地貌,最高点为白虎山顶,海拔1261.1m,最低点为半边街河、河床海拔1131.0m,山体斜坡总体坡向为40-100°,总体坡度约为22°,出露面积26013.0m2,滑坡体植被稀少,中下部约有4000m2耕地(图2)。

2.3 滑坡变形及结构特征

茶园滑坡主滑动方向为68°,滑坡体积约31.2万m3。滑坡体内有两个泉点,为季节性泉水,流量约为0.2L/s。滑体右侧有剪切裂缝一条,宽0.4m,长7m,深1.2m;中部有拉张裂缝两条,宽0.2-0.4m,长9-20m。滑坡平台位于茶园滑坡中上部,滑坡后缘产生拉裂缝,拉裂缝宽度30-40cm,长约35m,呈弧形展布。

滑体:滑体为第四系残坡积层,以粉质粘土及碎石土为主,褐红、褐黄色,物理力学性质差,堆积松散,孔隙大,地表渗水易下渗。滑体厚度9~15m,平均厚度为12m,中部厚,两侧薄。

滑(面)带:滑(面)带为残坡积层及全风化岩体与下伏强风化岩体分界面,起伏不平,在变形过程中局部沿上部土体贯通,厚约0.2~0.6m。

滑床:滑床地层为上第三系中新统下段(N1),岩性主要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表面为强风化,向下渐变为弱风化。岩体节理较发育,多闭合,少量泥质充填。完整性较差,滑床稳定性较好。

3 滑坡成因分析

3.1 滑坡形成的基础条件

3.1.1 地层岩性及其作用。滑体由残坡积层及全风化岩体组成,其中,残坡积层以粉质粘土为主,夹风化角砾岩及碎块,全风化岩体呈稍密状砂土。滑体物质堆积松散,物理力学性质差,土层粘性差,内凝力低,整体稳定性差,天然空隙比大,地表降水容易下渗,土体饱水后容重增大,下滑力分量加大;滑床为强风化粉砂岩、泥质粉砂岩,节理中等发育,倾向与坡向近似垂直;滑(面)带抗剪强度降低,逐渐产生蠕动变形,滑面为土石分界面,顺坡向,为滑坡的产生提供了有利地质条件。

3.1.2 地形地貌。茶园滑坡属中-低山区河谷边坡地带,总体坡度400,坡脚受半边街河侧蚀,地形较陡,雨季产生多处坍塌并被洪水冲走,形成高陡临空面,改变了斜坡原始应力状态,为滑坡发展变形提供了空间。

3.2 滑坡活动的诱发因素

3.2.1 降雨。该坡区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253.7mm,最大降雨量为2871.61mm,为云南省内降雨量较大的地区之一。降雨大量下渗,滑体短时间内饱水,增加了容重,下滑力分量加大,滑(面)带抗剪强度降低;地下水扬压力在滑面上作用方向垂直向外,降低抗滑力;另外,在滑坡周围有大量的张拉裂缝,为地表水的下渗提供了通道,形成了一定水头压力,产生水平向外推力,加速滑动;地表降雨的上述作用是诱发滑坡形成的重要因素。

3.2.2 地震影响。此地处于断裂发育区,近年发生中、强地震约17次,属我省多地震地区之一,频繁的地震促使茶园滑坡变形加剧。

4 滑坡稳定性评价

茶园滑坡最早在2006年勘察时,在后缘及侧面发现多条拉裂缝,后缘形成地形相对平缓的滑坡台阶,并牵引后侧斜坡产生明显变形,中波台围墙倾斜,拉线出现松紧不一的现况,上述情况说明,茶园滑坡产生了明显的蠕滑变形,此后对裂缝进行了回填,未采取其它处治措施,2013年1月,通过现场调查,未发现有新的拉裂缝产生,原有的裂缝回填后也未张裂,后侧中波台未发现有变形加剧的情况,说明该滑坡处于极限平衡的暂时稳定状态,一旦受到强降雨、地震等外力作用,极易诱发整体滑坡。滑坡前沿地形陡峻,坡脚受洪水冲蚀,加上降雨影响,每年都产生规模不一的坍塌或滑坡,并逐渐向周围扩展。

经计算滑坡现状稳定系数0.99-1.01,处于不稳定~欠稳定状态,且未考虑地下水的作用力,在其它外力作用下随时可能发生整体滑动。即滑坡现状处于欠稳定状态。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综合现场调查及已有勘察资料数据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茶园滑坡规模较大,滑体厚度大,发生明显变形区长约190m,宽100-120m,平均厚度12.0m,该部分体积约25.08万m3,属中型推移-牵引式滑坡。(2)滑坡特征:滑坡周界明显,有平台,表面分布大量张拉裂缝,滑体呈“宝塔型”,该滑坡属于中型顺向滑坡、力学性质为混合式。(3)滑坡滑动的影响因素:滑坡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是滑坡形成主导因素,而降雨、地震影响、人类活动等因素是滑坡的诱因。(4)目前的工程状况:通过地质勘察及定性分析评价表明,该滑坡现状正处于蠕滑后期形成的极限平衡的暂时稳定状态,一旦受到强降雨、地震等外力作用,极易诱发整体滑坡,须及时治理。

5.2 建议

茶园滑坡所处县城勐烈镇是全县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担负着带领全县人民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重任。该滑坡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城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尽早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理。

根据现有的滑坡处治手段和技术水平,结合该滑坡基本地质特征,滑坡的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广泛吸取其它类似治理工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如下治理思路:

(1)治理原则:彻底根治,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2)工程防治措施:设置抗滑桩、锚索,阻止滑坡下滑,坡顶设截水沟,坡面设排水沟,滑坡治理同时应加强半边街河河床顺直、疏通、扩宽、挡墙支砌等防治措施。(3)生物措施:根据当地气候及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植物,在滑坡区域广泛种植,以期达到固坡、护坡及水土涵养的作用。(4)加强对群众的相关法制的教育和宣传,禁止在滑坡区域进行耕作活动,对已经存在的耕种地建议全部退耕还林,恢复植被。(5)滑坡体的监测:滑坡监测可分为应急监测和治理后期监测两个阶段,应急期监测,可选择仪器监测和人工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即选择在滑坡体变形严重的位置布设变形监测点,配置专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时观测并发布警戒讯息,雨天等灾害天气应该加密监测频次。治理后期监测,根据治理工程设计要求进行,其主要目的是对工程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咸恭,王敬思,张倬元,等.中国工程地质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第二版)[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3]王大纯.水文地质学基础.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06.

[4]《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0204-2004).北京:地质出版社.

[5]杨生斌,曲起峰.《云南省江城县茶园滑坡勘察报告》.(2006-08,云南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6]《江城幅F-47-(18)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7]《江城幅(F-47-(18)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部分)》.

推荐访问:云南省 茶园 浅谈 滑坡 特征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