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江苏与上海,争夺还是竞合?

作者:jkyxc 浏览数:

多年来,江苏太仓把 “对德合作”打造成为了一张国际名片,已有三百多家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德资企业落户其中。回过头来看,上海曾吸引了大批外资,但由于地价等成本因素,近年来江苏的邻沪地区也展现出了强劲的吸引力。

位于太仓市健雄路的浩科机器人是一家创业公司,其小型机器人产品正是服务于这些德资制造业企业,核心技术国内领先。浩科机器人总经理张家奇带领的创业团队就来自上海,他太熟悉上海了,在那里求学、工作,但最终带着团队还是选择了隔壁的江苏。

张家奇的理由简洁明了,“成本低,环境好,配套齐全”。与此同时,他还在上海设立了一家专注于研发的全资子公司,他称其为“区域互补”。

在江苏,像浩科机器人这样跨区域配置产业的企业还有很多,先进制造业正按照市场规律,在长三角重新布局、再度平衡。

实体企业和产业,这是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与上海进行区域整合最大的凭借。江苏需要上海,上海同样需要江苏,“谁都离不开谁”,这种深度的产业链嵌入,无疑是最好的区域整合方式。

江苏才是“老大”

从1982年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开始,这个区域内的经济地理“省级分割”就一直是个现实问题。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要基本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框架。

历经36年,城市群空间范围不断在调整,“长三角一体化”的概念也处在持续的变化当中。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信息所所长王振对《南风窗》记者表示,传统的长三角一体化主要发挥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作用,依靠上海带动周边的发展,而新时代一体化的内涵早已有所不同。

江苏省太仓港年吞吐量突破500万标箱

这基于两大背景,一方面,从全球看,是大势所趋,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承载体,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是国家对内对外开放的关键枢纽,必须以一体化的创新突破,更好地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另一方面,在深度同城化时代,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比如从人均GDP来看,江苏的一些城市早已与上海处于同一水平甚至以上。

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构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集群之一,在夯实一体化的根基上,江苏用经济数据作出了重大贡献。2017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约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3.6%,其中,江苏省经济总量占该地区经济总量高达44%。

从数字来看,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当中的首位度其实并不算高。20世纪80年代起,历史上的积累和接受上海的辐射为苏南地区工业化的起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形成了著名的“苏南模式”。90年代初,苏南经历了产业结构调整先后建立了各批产业开发园区,形成了“外资高地”和“产业高地”。长时间的发展中,苏南的工业经济早已不弱于上海。

苏南经济有效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实力增长,但同时,江苏这样一个经济发达区域与上海之间的合作也曾长时间处于“形式”中。

“长时间里政府之间只是开开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合作机制的,也没有什么抓手。各地的产业布局是同构的,体制政策相互之间是竞争的,你优惠我给你更优惠。”华略智库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姚荣伟对记者分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当时存在的现象就是上海名义上做龙头,实际上是对周边地区防备有加,并不想把自己的资源输送出去。”

由于地方政府各自为政过多干预市场,导致区域工业化分散发展,使得经济一体化的动力和共识并不强。甚至有一些地区打着对接上海的名义,从上海单纯地获取资源,而并没有想要把自己的东西带到上海来“借梯登高”,更多地形成了一种“零和博弈”。

当时存在的现象就是上海名义上做龙头,实际上是对周边地区防备有加,并不想把自己的资源输送出去。

为了实现高质量的一体化,如今的长三角将有不同于以往的规划。特别是曾经主政浙江、江苏的李强担任上海市委书记后,释放了一系列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磅信号。2018年初,他就在江苏召开了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随后在他的倡导下,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正式成立,“三省一市”正式实现联合办公,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第一个跨行政区划的官方常设机构。

记者从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了解到,長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编制的《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覆盖了交通能源、科创、产业、信息化等12个合作专题,其中包括了一系列“接地气”的措施,例如打省际通断头路,城际铁路网的规划编制等工作。同时,G60科创走廊也升级成为覆盖九座城市的“一廊一核多城”创新区,标志着长三角地区的科创产业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开始向纵深推进,这对江苏来说是个更好的机会。

寻找整合的内生动力

无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也离不开地区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发挥区域所长。江苏的“长”,既包括现有优势的充分发挥,也包括内在优势的培育挖掘。

江苏以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为依托,提出了加快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口号。上海以北,苏州城市经济总量在长三角地区名列老二的地位当仁不让,如今苏州正加快产业转型步伐。“百强县”之首的昆山提出核心目标是打造全国首个县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太仓则首度提出了打造江苏进入上海的重要枢纽节点城市的概念。

太仓市政府与西北工业大学在西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从双方接触到落地,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可谓效率极高。双方探索联合办学模式,包括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合作共建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与太仓校区。

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张铁邦对记者表示,研究院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了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最终的落脚点是希望能够实现核心人才聚集和核心技术聚合,聚焦关键的现代工程技术以及颠覆性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西北工业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能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大学。而太仓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精密器械企业聚集,产业优势明显。作为江苏乃至全国唯一既沿江又沿沪的城市,太仓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江苏省实施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战略,致力把太仓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经济集聚区。

这是太仓在寻求“内生”的新动力——西北工业大学与江苏、与太仓的地方经济发展契合程度非常高。内陆高校面临引人育人的问题,而江苏省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的迅速推进,也面临人才需求量的暴增,这是双方之间能够快速找到合作点的根本的原因。

太仓市科技局局长万芬奇告诉记者,“过去可能我们太仓一直还有‘单相思’的感觉,但是实际上从2017年年底开始,我们与上海双方之间都变得很主动。过去我们在思考怎么接纳上海的资源,但现在我们也在思考能给上海提供一些什么。”

上海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空制造产业集群,据了解,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已经开始跟上海的航空航天产业形成了一些互动,比如与上海商飞民用飞机试飞中心、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陈冬根明显感觉到,前几年选择上海的人比较多,但这几年选择苏州的人更多了。

这一系列合作不仅能推动当地“产业内生”,还能解决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对于人才的后顾之忧,推动“人才内生”。

而从太仓建立的人才配套政策来看,已深化和拓展了对人力资本的认知。记者从太仓市市委组织部了解到,除了专门创新制定了一批对沪引智政策,搭建创新平台,还拓宽了社会化的引才渠道,建立了市场化的人才认定机制。

具体来说,就是评判人才的标准不拘一格,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把人才的认定权交给企业,突出企业主体。

这种“内生”带来的产业和人才集聚,可以不断降低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交易成本。例如苏州民企科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在的安防行业,在苏州都已经达到全球领先的水平,汇聚了众多产业链上的“隐形冠军”。

对于人才流动,科达董事长陈冬根颇有感触,他告诉记者,科达是苏州土生土长的企业,长三角产业配套完备,基于区域优势互补,在上海有设置2000人左右规模的研发中心。2017年科达的研发经费占比营收在26%以上,高达4.79亿元,需要大量高端人才。

在面向全国招聘时,他们的人才可以自主选择工作地点。陈冬根明显感觉到,前几年选择上海的人比较多,但这几年选择苏州的人更多了。“苏州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并且长三角区域之间,已经不存在以强带弱的情况,而是区域之间的协同互补,江苏省的各个区域都拥有自己的特色。”

打破断头路是第一步

每天往返于长三角不同城市的人越来越多了,其背后反映的正是长三角城市圈之间联系愈发紧密的事实。江苏虽平原辽阔,但部分地区交通一度滞后,成为了“发展之短”。

交通运输体系对城市群的扩张起着推动作用,同时城市群的发展也对交通体系有着全新的要求。在省界交际处,不少人都反映受困于断头路。比如在太仓的陆渡地区与上海嘉定仅一河之隔,但因断头路导致的到嘉定北地铁站出行难的问题长期困扰着当地居民。

事实上,长三角城市群内,核心城市之间的骨干交通网线早已规划好,但包括太仓在内,轨道枢纽交通建设一度滞后。如今,长三角以核心城市之间为主的协同正在悄然转变,城市接壤的周边地区,有率先突破传统行政区掣肘的趋势。

当前,上海周边地区正主动对接上海市构建上海大城市圈,打通省际断头路,打破行政区划所带来的交通阻隔。江苏昆山锦淀公路与上海青浦区崧泽大道对接是“2020年长三角地区消灭省界断头路行动”的首个项目。

如今,太倉市的断头路也已开工建设。太仓市发改委副主任科员张廷海向记者介绍,按照规划,在苏州与上海之间,还将打通23条“断头路”,其中有7条就是太仓的。

但这当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逐步解决,“比如上海地铁能否通往太仓,这是城市群发展的内在需求。我们目前正在争取嘉闵线延伸到太仓。”张廷海表示,江苏多个与上海接壤的县区,都设计了到上海地铁的专用公交线路,以这种方式节约当地居民的出行成本。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江苏要“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放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来考量,随着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成立,沿江高铁、跨江通道、省际铁路等顺利推进,江苏的发展乃至长三角的发展空间也将进一步拓展延伸。

长期以来,江苏内部南北之间具有梯度的发展差异,苏锡常地区形成了连绵150公里的都市区,以南京为中心的宁镇扬一体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向北看,苏北经济相对滞后,但以淮安、宿迁和里下河地区为依托的江淮生态经济区,以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共同构建的沿海经济带,以及将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趋势下,苏中苏北的发展也可能有新的机遇。

比如上海地铁能否通往太仓,这是城市群发展的内在需求。我们目前正在争取嘉闵线延伸到太仓。

再看向外部,姚荣伟指出,长三角有一个圈层的概念,核心城市当然是上海,专业服务机构天然要在这里扎堆,这是经济发展规律。同时这也是逐步延伸开去的,比如江苏更多地发展创新型的产业,再到外围就是为这个圈层配套加工,形成一个三维度的体系。而上海与江苏的对接合作,是“最大策源地”与“最佳试验场”的对接合作。

因此,江苏要主动服务于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加强同浙江的两翼联动。在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上,江苏与浙江有着极大的互动和碰撞空间,两者都是依托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都形成了比较有影响的发展平台—浙江有世界互联网大会,江苏有世界物联网大会。

在此基础上,江苏能更好辐射和带动安徽发展。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在地理上相连、交通上互通,规划上还有相当一部分重叠,完全有条件在长三角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文化相通的都市合作示范区域。

当然,政府层面的规划对接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最终还是为了打造市场化的营商环境,让企业之间来自由流动和对接。在满足企业人流、物流、资金流自由流动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形成打破传统省级行政区的“超级省”。

推荐访问:江苏 上海 争夺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