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心得感想 >

刘元鸣的戏剧人生

作者:jkyxc 浏览数:

刘元鸣,山东青岛人,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戏剧系。现任青岛市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戏剧作品曾获国家文化部“群星奖”一等奖,“全国第三届戏剧小品大赛最佳编剧奖”,三次荣获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小品小戏”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童年往往被称作“多梦时节”。而刘元鸣的少年时代很少有美梦、更不敢还有什么梦想。

刘元鸣的艺术启蒙,要从听评书说起。当时,广播电台正在热播袁阔成播讲的小说。每天六点刚过,刘元鸣就早早地拿上小板凳来到有收音机的邻居家等候。节目一开始,他立即痴迷地忘乎所以。有时到了吃饭时间,妈妈叫都叫不回,像《三国演义》、《烈火金刚》、《平原枪声》不知听了多少回总也听不够,有不少段落他至今还能背诵。

由于父亲被“批斗”致死,刘元鸣不仅失去了父亲,也失去了纯真的童年,过早地经受着生活的磨难和痛苦。

初中毕业后,为了维持生计,刘元鸣辍学去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劳动。他打过“石子”、挖过“防空洞”、拉过“地板车”、缝过“草编袋”、干过“建筑工”、做过“木工活”,只要能赚到钱,自食其力养活自己,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

生活迫使他不得不结束“流浪”生活,加入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行列,来到了山东海阳县徐家店公社,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劳动之余,刘元鸣往往是只身一人独坐一隅,一声不响地望着天际。当夜幕降临,伙伴们一个个鼾声如雷时,刘元鸣便在自己的破蚊帐里点起油灯,阅读当时能找得到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雨果的《悲惨世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及中国的古典文学如《三国演义》、《水浒》……

戏剧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刘元鸣也许是幸运的。

就在他下乡的第二年,取消了10余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了。这无疑是“走出去,实现梦想”的好机会。

1979年8月17日,这是个令刘元鸣终生难忘的日子。经历了多少不眠之夜的苦苦煎熬,刘元鸣终于收到了山东艺术学院戏剧系的录取通知书。

转眼间,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由于学习刻苦、表现出众,刘元鸣有希望留校任教,个别领导也曾向他流露过留校的意向。可就在这时他的母亲身患癌症,得知消息后他毫不犹豫地要求回青岛照顾母亲。老师为刘元鸣不能留校感到惋惜,也为他的孝心而感动。在老师和朋友的推荐下,刘元鸣分配到了青岛市群众文化艺术馆工作。没想到,这一千就是14年。可以说,在人生精力最充沛的时期里,刘元鸣从事着群众文化工作,更多的时间都是在替别人作嫁衣裳,时间耗费在组织活动、培训辅导上。尽管如此,刘元鸣却从中不断地学习积累,最终跨入戏剧编剧的行列。

他说:“没有人教我写戏,生活便是我最好的老师。生活中有阳光,也有阴暗面。但我并不认为那些过于深奥、令人费解、无病呻吟的作品是深刻的,也不认为当代作品只有表现卡拉OK、股票市场、腰缠万贯的大款和婚外恋、凶杀暴力,摩登女郎才算是现代化。其实,只要表现出人们在现实变革中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以及他们思想的变化和灵魂的震颤,才是真正的现代意识,才能深刻反映生活的本质和主流。”

1996年11月,北京,中央电视台。“全国第三届戏剧小品大赛”拉开了序幕,全国各省市有一千多个作品参赛。刘元鸣创作的小品《同在蓝天下》像一匹黑马杀进了决赛,这让他和剧组激动了许久。

在第二天的决赛中,《同在蓝天下》又在9个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演出一等奖,刘元鸣荣获业余组最佳编剧单项奖。

他根据社区邻里创作的《醉汉·孕妇和猫》,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间离,通过对一只失去母爱的小猫的同情,使3个不同年龄身份的陌生人,冰释前嫌,重新唤回了信赖与和谐;还有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社会意识,努力将各种大主题浓缩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尽量多地人生探索和认知的含量。他的作品《入静》就是把知识分子原本要“入静”的愿望与社会上诸多烦心事的干扰活灵活现地展示于舞台上,引发人们去思索如何才能追求真正“入静”的高尚境界。这两部作品先后获得了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的“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小品小戏”一等奖。

2004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剧作选《旋转的人生》,收录了他四十多个剧本,难怪著名诗人纪宇先生为书作序时,惊异的叹道:原来他已经写了这么多作品了。

乐在为艺术教育事业作奉献

刘元鸣从1983年开始办表演、朗诵艺术班,20多年来,从未间断。粗略算起来,有上千名青少年在这里受到基本训练。每到周末,刘元鸣都是最忙的时候,因为他要给孩子们上课。

在培训中,刘元鸣把朗诵作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的主要内容。起初,刘元鸣用的是专业院校的现成教材,但不久就发现用专业院校的教材来培训中学生,既深奥又难以实施,效果不好。没有适用的教材,他就自己编著。他从庞大的表演体系中提取精华,结合具体的教学对象,以充实新鲜的文学作品做范例,深入浅出,灵活运用,在一点点地实践积累中探索研究,编著了《青少年朗诵艺术》。编著过程中,刘元鸣抛开了以往只论“朗诵声音语言技巧”的常规,大胆地独辟蹊径增设了“朗诵心理形体训练”、“朗诵作品的选择与音乐配置”以及“文学作品朗诵示例”,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具体的训练内容和要求。刘元鸣选择的一些文学作品例篇,都是古今中外名著中的警句、精彩片段,不仅寓意深邃,而且思想内容丰富,再加上自己对作品的深刻分析,本身就是艺术享受。在撰写语言技巧部分时,刘元鸣独具匠心,采用了图表示意,将多年来只能凭感觉来领悟的语调技巧,变成了“看得见、把握得着”的图形,读来生动形象、简易明了,深受青少年演艺人才的喜爱。书出版后,也很受广大朗诵爱好者的青睐,并被许多城市、地区的幼儿师范、艺术专科学校和少年宫选为教材,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为了向国家艺术学府输送更多的人才,刘元鸣应邀担任了青岛一中和三十九中两所艺术高中的戏剧客座教授。短短几年,这两所高中的教学成就斐然,仅考人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等国家一流艺术院校的学生,就有60多人,考入其他艺术院校的学生就有500多人,被媒体誉为“中学艺术教育的一面旗帜”。同时,他还被多所大学艺术专业邀请为客座教授,97年被山东艺术学院正式聘为硕士生导师。

甘为人梯的艺术领导

1997年,刘元鸣从群艺馆调任艺术研究所副所

长兼专业编剧,时年只有40岁,是所里年龄最小的。别看他年纪轻,却很讲究领导艺术:工作到位不越位,积极协助所长团结老艺术家们做好所里的各项工作。他深知一流的工作重要的是要有一流的创作,只有抓好创作才能带动全所工作,乃至青岛的艺术创作上新台阶。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刘元鸣协同所里的同志到革命老区深入生活,联手创作出大型儿童京剧《生死峡谷》。这是一部渗透了文化重要元素的剧作,一经问世,便获山东省第五届儿童剧比赛编剧一等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文化部优秀儿童剧调演优秀演出奖。2001年又荣获中宣部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这项荣誉不仅填补了青岛市戏曲界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空白,也开创了青岛京剧事业新的时代。据统计,该剧共演出400多场,创下了青岛京剧院建院以来所演剧目之最,成为保留剧目。

2003年,所里的袁奇伟同志创作的大型儿童京剧《北斗星》再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由此他们得到了省市“突出贡献”多次嘉奖。

2001年,老所长退休,刘元鸣担任了所长的重任。人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刘元鸣接任后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他紧紧把握住艺术研究所的工作方向为:“车之两轮、鸟之两翼”。除了艺术创作之外,理论是先导这是人所共知的。在制定所里的工作规划时,他把理论研究列为重中之重。在他的带领下,将先任领导立项,耗费几十载光阴,历经两代人艰辛的《青岛民族民间音乐》集成四卷,编撰完成。这是一部学术性和史料性极强的书籍,流传和曾经流传在青岛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几乎被详实地囊括其中,对于国家艺术学科重点项目的挖掘整理,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也为后人存留一笔极其“珍贵”的史料。几年来,他们先后在省以上出版、发表了30多篇论文、论著。

他策划立项并担任主编的《青岛艺术研究丛书》中的《话剧与青岛》在2006年12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余《青岛与电影》、《音乐之岛》、《青岛京剧艺术》、《青岛地方戏曲——茂腔》等4部书将陆续出版。

刘元鸣认为,人才是立所之本。他在发挥和挖掘所里现有人才潜力的同时,大胆地引进优秀人才。对引进新人,刘元鸣并不急于立竿见影及时收获,而是把引进的人才放到生活中去,让其各自张扬个性,追逐各自心目中的文艺女神,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写什么,怎么写,完全由他们自己选择。由于政策得人心、管理方式既民主又科学,使引进的人才尽情尽兴地邀游在艺术的海洋里,优秀作品不断涌出。2001年进所工作的廉海平,原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艺术研究所的编剧、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调来之前已颇有成就,到艺术研究所后,在刘元鸣的关注和所里宽松的环境中,廉海平更是如鱼得水,每年都有新作品问世。2003年,他创作的集音、诗、画于一体的剧目《祝福平安》,由青岛市公安局艺术团上演,获公安部“金盾”一等奖。之后,廉海平创作的话剧《构思婚姻》、《偷渡》、《大雪》等3部话剧被青岛话剧院、哈尔滨话剧院、厦门大学演艺学院先后搬上舞台。成为青岛市乃至全国戏剧界有影响的青年剧作家。

如今全国的舞台上有他们创作演出的剧目;国家级刊物上有他们发表的剧本、文章;市里的重大规划立项需要他们的参与;“艺术节”、“奥帆赛”的文艺盛事更离不开他们的策划指导。作为艺术研究所所长的刘元鸣,正是靠着这种以人为本、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靠着虚功实做的工作方法。将艺术研究所的各项建设掀开了新的一页。正像他所言“已到天命之年,事业觉得才刚刚起步,

推荐访问:戏剧 人生 刘元鸣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