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申请书 >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研究

作者:jkyxc 浏览数:

作者简介:柳波(1980-),男,长沙人,现为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应用社会学。

摘要: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所属的群体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在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下,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问题不断出现,只有改革才能够实现问题的解决。通过教育工作机制的健全、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以及教育方式的改革,解决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教育工作和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一、国内外关于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研究

很多事件和研究都接连爆出,让我国的学者和人们越来越关注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这一弱势群体。我国最早在全国人大的九届五次会议中提出“弱势群体”概念,当时《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了要加强“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这是在官方文件中第一次出现,也是首次进入人们关注的视线。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我国政府先后出台相关的文件来关注贫困大学生。2004年的16号文件、2005年教育部的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贫困大学生。这是在这种政府驱动的背景下,我国的相关研究学者开始注重这一类特殊的群体。据统计,从2005年后相关研究大幅度增加,并且较之以前有更大的实用性和针对性。2001年,教育部专门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能组织团队研发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这是第一个全面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制定的体系,之后很多的教育测评体系和教育改革都是根据其基础上进行的。之后专家学者编著出中国第一批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书籍,如《基础心理学》等五部由官方组织编著的心理学著作。[1]而我国近年关于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研究其实是从贫困生开始的,特别是从弱势群体分析开始的,如王思斌、陈成文等学者,也有一部分学者利用实证分析来探究贫困生心理状况,如龙晓东、胡春光、沈德立、宁维卫等。与此同时,一批成果专著得到面试,比较好的如郑日昌的《大学生心理咨询》等。

与国内相对应的状况是,国外的相关研究比较早,特别是对于贫困的研究可以说是出于领先位置。界定贫困一个主要概念的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等都是国外界定研究出来的。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实最早定义贫困概念的。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Orshansky第一次提出定义贫困概念。1969年,美国官方统计机构正式采纳学者Orshansky体系指标来对整个社会的贫困进行研究,这也是贫困体系概念第一次用于社会途径中。之后美国著名学者Hanveman和Bershadker在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贫困的深层次概念,即净收入能力贫困(NEC)的概念。[2]在各方面都在大幅度研究贫困的趋势下,一批新起的经济学者也开始演技,如阿玛蒂亚•森提出了贫困线概念和确定办法。[3]社会学者奥斯卡•刘易斯也提出了著名的“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理论,在他看来贫困会继承并延续,会被一层一层的传递下去,形成一种“亚文化”,并且产生新的贫困。在此类的研究基础上,贫困的马太效应也出来了,即穷者越穷,富者越富。

纵贯国外的研究,很少提到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概念的,更没有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相关研究和关注。也就是说在国外理论看来,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出生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出生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和人际网络,这些人群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利中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是无助的亚文化或者附属阶层,这种地位导致他们缺乏参与主流生活的权利和意识,甚至缺乏基本的主流社会竞争力和生活能力,因而导致不断被贫困化、被弱势化,最后被边缘化。这类人群组成了一个共质特征的群体,他们缺少的是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结构是一种在动态中谋求个人的理性选择与集体网的制约间建立沟通桥梁的互动过程。而我国的贫困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与国外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相差很远,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如生存的民族环境、社会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差距很大,从而在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教育改革方面更不相同。

二、健全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注重发挥教育工作机制的基本作用。作为一个教育实体,作为现代社会培育合格人的基本单位,高校具有不可磨灭的功能和作用。各高校应建立合格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个体系一定要确保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占据一定的位置,要从机制上确保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教育的基础和保障。高校要建立健全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教育工作网络,研究并制订合符本校校情的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实施以及那和办法,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同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结合一起,做到双赢。要将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将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心理教育结合起来,将专业老师和辅导老师结合起来,形成共管的教育工作体制和机制。同时,建设一支协同教育的高效能教育师资队伍,这个队伍既要有专职教师,又要有兼职教师,既要有专门教师,又要有专业教师,既要有思想政治教师,又要有心理健康教师。并且学校应该注重这个队伍的作用发挥,给予其相关的支持,配备经费、给予培训、强化管理、发挥实效。强化对专业教师进行思想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以增强专业教师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产生危机的敏感性。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思想认知需要仅仅靠理论教育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建设积极向上的和谐的优秀的校园文化来引领。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结合一体,实现三观教育和感恩道德教育的目的。同时,通过校园活动的开展,带动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观,让他们参与到社会互动中来,让他们成为校园活动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让他们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主人,从而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主流文化一体,而不是亚文化甚至反文化一类。此外,通过校园文化还提高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个体素质、技能、信心、就业能力等,特别是校园文化中的各种活动、社团、节能竞赛、培训等,能够不断提升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自救能力和水平,使其不再处于思想和心理的弱势地位。

三、建立有问题危机的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

建构一个社会协同治理和协同教育的支持系统。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之所以有思想心理危机,是因为其已经面临或自认为将面临难以克服的内外生活事件,难以克服源于其自身力量太弱小,可见一定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增大其力量,帮助其消除危机。相比较而言,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更需要社会支持系统的有效支持。从一定理论上和实际上来说,一个优化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造就一个有效高效的机能整体,就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来说,能让其获取更多的交流渠道和心理扶持系统,从而能够强化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直视危机、应对危机、建立自信,这样的系统最终会有效干预心理危机个体的成功状况。当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出现危机后,要建立其社会支持系统,动员其高度信赖的家人、同学、同伴、同乡、朋友、老师等对其关爱、关心、帮助、支持。同时这种社会支持系统既要有经济生活支持,也要有思想心理支持,要将这两种支持结合起来。

打造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信息渠道体系。要强化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关注力度,特别是其中特别贫困和存在一些问题的高端个体要予以着重关注,要通过各方面的渠道来构建一个信息收集体系。一方面建立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心理档案,特别是家庭经济和以往的思想动态变化要详细记录,另一方面通过常规的周查、月审、普查制度来获取,同时还要通过各种老师、同学、室友、朋辈等群体来获取信息。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短信、QQ、微信、空间等网络来获取相关信息。要打造一个全方位、立体的信息收集体系,确保能随时跟踪了解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相关思想和心理动态。

发挥朋辈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正影响。有调查结果表明:96%以上的大学生曾经作为当事人向同龄人倾诉心事,其中52.7%当事人认为倾诉“使自己情绪好转”,38.2%当事人认为互助“促使自己面对现实和积极行动”[4]。其实在高职院校更是如此。高职大学生相比较而言,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差,更多的是人际互动和交流。同学、室友、朋友等朋辈因年龄相近、地位平等、活动相同、交往频繁,因而心理贴近、相互信赖、相互影响。因此,朋辈群相当重要。通过朋辈,一方面可以收集信息,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朋辈辅导员排除危机。值得一提的是,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朋辈辅导员一定要选取同样贫困但思想端正进步、生活积极向上、心理健康阳光、经历丰富稳重的朋辈个体来担任。

四、强化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方式改革

高度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作用。高校应该按照国家和省里规定,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或者相应的开设一些选修课程,诸如《危机干预》、《贫困大学生心理调适》等课程,对应的按照一般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标准授予一定学分,确保所有的大学生包括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都处于课程教育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应该发挥两课程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教育改革、教学体验、实践训练、教改课改等,实现课堂效果的改变,大幅度提升理论课程的引导能力和教育能力,从思想心理源头上进行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基础教育。从思想和心理理论上来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进行引领和救助,使其学会基本的思想,学会基本的自救理论和能力。通过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保健知识,来进行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5]心理危机是当事人对生活事件的一种不适当反应,正确而有效应对生活事件需要大学生具有相应的心理保健知识,根据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学校就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保健知识,使学生正确而有效应对生活事件,防止出现心理危机,或者出现了心理危机时自己能有效调整,周围同学能及时发现和有效帮助。

建立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心理预警与危机干预制度。要及时做好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的预防与干预,更好地帮助有严重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度过难关,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要做好相应的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预警,构建了“院-系-班-寝室”四层次机制,建设“院心理咨询老师-系心理健康老师-班心理委员-寝室信息员”与“主管领导小组-学生工作处-系党总支-辅导员”两道危机预警与监控体系。同时牢固做到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危机发生的“五个早”(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和“五个一”(一个患者、一个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本文为2014年度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资助项目《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救助的社会协同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4B12。

参考文献:

[1]柳波.高职穷二代大学生思想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6).

[2]蔡荣鑫.国外贫困理论发展述评[J].经济学家,2000,(2).

[3]李实.阿玛蒂亚•森与他的主要经济学贡献[J].改革,1999,(1).

[4]张放平.发生在心灵花园中的故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5]张放平.发生在心灵花园中的故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推荐访问:少数民族 心理健康教育 贫困 改革 大学生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