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申请书 >

论第二语言/外语浸入式教学的基本原理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第二语言/外语浸入式教学是对传统外语教学的创新和超越。浸入式教学强调语言是在交际中发展的,儿童具有学习语言的优势,语言发展的最佳途径是习得。实践证明。浸入式教学是富有成效的。

[关键词]第二语言/外语;浸入式;习得;关键期;交际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3-0008-05

所谓第二语言/外语浸入式教学(简称“浸入式教学”)是指用第二语言/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即儿童在校(园)的部分或全部时间内被“浸泡”在外语环境中,教师只用外语面对儿童,不但用外语教授外语。而且用外语教授其他课程。外语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可见。浸入式教学不是教外语,而是用外语教,用正在学习的新语言学习新知识。旨在培养能够流利使用双语来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双语人”。所以说。浸入式教学是对传统外语教学的创新和超越。

第二语言/外语浸入式教学实验1965年起始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圣·兰伯特(St.Lambert,Montreal)学校。当时居住在魁北克省的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家长们认为学校在法语这一第二语言方面的教学太低效。为了孩子有更好的升学、就业和其他发展机会,家长们在请教了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专家后,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呼吁并施加压力,促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语言教学模式改革。为满足家长的需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开始从幼儿园到高中进行法语浸入式教学实验。考虑到其对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及提升加拿大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的重要作用,该实验得到了加拿大政府的政策与专项经费支持,受到了加拿大社会各界的重视。加拿大法语教育协会也大力推进该实验的开展。至20世纪70年代末,法语浸入式教学实验取得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引起了加拿大全国的轰动,被视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创举。自此之后,浸入式教学以惊人的速度在加拿大全国推广,每年有30多万名儿童接受各种第二语言的浸入式教育。浸入式教学为这些儿童进入高等学校深造以及未来从事双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加拿大的浸入式教学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成功典范,成为许多国家效仿的榜样,先后被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荷兰、芬兰等十多个国家所借鉴。这些国家根据各自的需要,分别进行了十余个语种的多种模式的浸入式教学实验,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目前我国开展的主要是英语浸入式教学。为促进英语浸入式教学的推广,本文拟详细介绍浸入式教学的三大基本原理,以帮助教师正确把握浸入式教学的精髓,促进儿童的双语习得。

一、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途径是习得

浸入式教学研究者从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分析入手,创造性地借用母语习得规律从事外语教学,并充分考虑到了非母语习得的特殊性。

1.母语习得

习得是一种自然的学习方式。儿童的母语发展过程可以被看作是语言习得的过程。儿童在有意义的人际交往中,通过对母语的理解和使用,自然而然地习得母语。在不会说话之前,儿童会用手势来表达需求与情绪。一旦语言系统被儿童掌握。他们能很快地利用语言去进行交际,将非语言的交际和语言的交际融为一体,提高理解和表达语言的能力。

儿童的母语习得过程通常以词的表达为界,分为语言准备期和语言发展期两个阶段。浸入式教学研究者认为,儿童学习外语时也会有相应的语言准备期,具体表现为儿童在外语(目标语)学习初期需要在便于理解的情境中不断接受目标语的输入,一般不能马上用目标语进行语言表达,需要借助动作来表达。与此相反,传统外语教学则漠视儿童语言发展的准备期,一味要求儿童进行语言表达练习。

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输出。从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他人理解的词开始,儿童就进入了母语发展期,包括语音和句法的发展。根据句子的完整与复杂程度,儿童能够表达的句子依次为不完整句、完整句和复合句。浸入式教学研究者充分注意到母语句子结构发展的规律,发现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儿童最早表达的句子也是单词句和电报句,即不完整句。因此,在浸入式教学中,教育者绝不会过早地要求儿童用完整句表达,也不会将儿童说出的不完整句看作是语言错误,而是将其看作是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标志。

总的来说,环境论、内在论、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这三种有关母语习得的理论对浸入式教学有比较大的影响。

环境论强调环境和后天学习对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影响。浸入式教学特别重视环境的作用,强调要在环境中为儿童提供大量的语言交际机会。如果在社会环境中缺少语言交际机会,儿童就不可能习得语言。浸入式教学也强调语言模仿的作用,要求教师所说的语言必须有榜样作用,以便儿童模仿,但是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训练方式。

与环境论不同,内在论忽视环境的作用,强调先天天赋在母语习得中的作用,认为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即普遍语法知识)是儿童习得语言的决定因素。浸入式教学研究者既承认大脑是语言发展的遗传和物质基础,又认可语言发展存在关键期,强调儿童在语言习得上具有优势。

浸入式教学研究者受以皮亚杰为代表的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的影响很大。认为语言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为儿童不仅会模仿语言,而且还富有创造性,能够创造性地表达语言。

2.外语习得

外语学习是指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或无意识的吸收来掌握一门母语以外的语言的过程。浸入式教学研究者认为。与成人有很大不同,儿童掌握外语的最佳途径是习得。儿童可以通过日常生活语境掌握语言的含义,再以此理解和学习书面语言。浸入式教学充分遵循儿童语言学习的这一规律。着重为儿童创设相关语境,避免成人化的语言教学方式,以使语言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自然。

在外语习得的相关理论中,克拉申(S.D.Krashen)关于语言学概念的划分和语言输入的假说对浸入式教学有重要影响。

(1)几个语言学概念

语言发展可以分为习得(acquired)与学得(1earned)两类。语言习得是一种自然的、无意识的语言发展过程,而语言学得则受意识控制。通常是在学校的正规教学中进行的。浸入式教学强调语言的习得。希望儿童在自然的、无意识的过程中发展语言。

语言知识可以分为模糊的和明晰的两种。模糊的语言知识多为无意识的、直觉的知识。而明晰的语言知识则是精确度较高的有关词法和句法的知识。浸入式教学强调儿童的语言知识。特别是关于语法的知识是在无意识的、直觉的状态下获得的,并逐步增强其精确度和规范性。因此,浸入式教学不主张直接教授和练习语法。

语言还可以根据用途分为学术性和人际交往性两类。传统的外语教学教的主要是人际交往语

言或生活语言。而浸入式教学则更强调指导学习者习得学术性语言,主张将目标语作为教学语言来教授各种不同的学科。学术性语言的习得非常有利于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因为语言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生活。同样也是为了学习和工作。

(2)习得与学得假设

克拉申的外语习得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习得和学得的区分及其在外语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个体是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途径来提高外语能力的。语言习得类似于儿童母语发展的过程。是无意识的、自然而然发生的。语言学得则是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及不断地由别人或自己纠正语法错误等。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语法概念的掌握。在浸入式教学研究者看来,习得是首位的,人们的语言使用能力主要是通过习得途径来提高的;学得的作用则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对学到的语言知识进行检验。

(3)语言输入假设

克拉申最早提出了“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概念,用以回答个体如何习得语言的问题。输入主要是指听和读。克拉申认为,个体习得语言主要是理解了听和读的内容,是由于注意听和读的内容,而不是注意语言的形式。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的过程,就是习得的过程。

理想的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可理解性、既有趣又有关联、非语法程序安排和足够的输入量。理解输入语言的编码信息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有“可理解的输入”,学习者就能对输入的语言的意义进行加工,使之“既有趣又有关联”。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有关联,学习者越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情感和兴趣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会发挥过滤作用,学习者的情感会加速或阻碍语言的习得。克拉申认为,最佳情感条件是指学习者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充满信心,心情舒畅,无任何心理负担和外在压力。语言习得的关键是有足够的、可理解的输入。因此,按语法程序安排教学没有必要,也不可取。浸入式教学是典型的“非语法程序安排”,语言点服从于学科知识点,先学什么词汇,先接触什么句型,主要是根据学科知识内容,或以主题为单位的综合课程的活动内容来确定的。

浸入式教学主张将儿童“浸泡”在语言环境中,以其大量的、丰富的语言输入为儿童创设习得外语的条件。使儿童在感受外语和运用外语的过程中逐渐从朦胧走向清晰。从困惑转为理解。浸入式教学与传统外语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没有把外语当作一门学科去孤立地学习,而是采取类似母语的习得方式,把学习语言与认知活动相联系,使学习过程直观化、形象化、情景化和活动化,增强了外语的可接受性、可理解性和趣味性。浸入式教学往往是从最简单的日常口语开始,在儿童能逐渐开始用语言交流的基础上,再扩大语言学习的范围;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最佳的语言习得效果。

3.母语与外语发展的比较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心理学研究者从信息加工的角度采用计算机模拟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方法来探讨双语获得的认知过程。明确指出不同的语言学习途径可能产生不同的语言学习效果和形成不同的语言系统。如果个体的语言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浸入语言环境无意识习得的,就容易获得大量的无意识的、直觉的、模糊的语言知识和较高的实际运用能力。儿童从出生就生活在母语环境中,母语是儿童在语言发展关键期无意识学会的,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的习得过程。而传统的外语教学则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强化,要求学习者刻意模仿、记忆。以把握基本语音、语义和语法规则。学习者大多是采用比较、转译等方法通过母语来学习外语的,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反复练习,虽然能掌握比较精确的语言知识和规则,但是往往语用能力较差。由于儿童学习母语和外语的环境不同,学习效果也就大不相同。

浸入式教学仿照母语习得的特点,利用儿童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的优势来促使儿童轻松、高效地习得外语,以避免传统外语教学的弊端。

4.外语习得的特殊性——中介语现象

外语习得的特殊性在于它存在中介语现象。塞林克(Larry Selinker)认为外语习得者的语言应当被看作是一种内在的、处于母语和目标语中间状态的语言系统,即中介语,而不应被看作是语言错误。中介语既不是习得者母语的直接翻译,又与目标语很不一致。中介语的出现和使用不是任意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中介语的发展是学习者不断作出有关目标语的假设并且证实自己假设的过程。中介语的研究结果对浸入式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影响很大。浸入式教学研究者将儿童的目标语错误(中介语)看作是正常的现象,看作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进步和必然过程,并以此为依据观察儿童语言习得能力的发展状态,进行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二、儿童具有学习语言的优势

浸入式教学除了强调语用环境和习得过程外。还强调儿童语言学习的年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表现为语言习得与语言自动化的优势以及语音的早期敏感性优势。也就是说,儿童,特别是学前儿童和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或敏感期,能够非常轻松地习得语言。关于母语习得的惊人的效率、成果和轻松程度已经非常明显了。浸入式教学实践证明,外语习得的数量、质量和速度几乎可以与母语习得不相上下。可见,儿童习得语言的潜能是惊人的,是成人可望不可及的。

浸入式教学充分肯定了儿童拥有在语言环境中主动知觉语言、自觉操作语言、自行矫正和改善语言等一系列习得语言的能力,认为只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语用机会。儿童就能很容易地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习得语言。

三、语言是在交际中发展的

语言是在交际中发展的。学习者在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后要通过直接参与交际来使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具有可理解性。因此,浸入式教学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尽可能地为儿童创造为了真正的交际目的使用外语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场所变成车站、宾馆、餐厅、商店等社会交际场所,让儿童通过扮演相应的角色来使用语言,激发儿童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语言习得效果。

综上所述,浸入式教学是一种高难度、高速度的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模式。高难度是指它对师资、教材、管理、资源的要求高,高速度是指它的教学效果是惊人的、快速的。这已经被国内外已有的大量评估研究所证明。然而,在我国这样缺乏英语环境的条件下,在儿童母语是汉语的前提下,英语浸入式教学能否成功是需要实践验证的。所幸,自1996年我国启动“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研究”项目(简称“CCEI项目”)以来,历时十几年的英语浸入式教学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儿童以惊人的速度轻松愉快地习得英语,不但没有影响到母语学习和学科知识的掌握,而且促进了儿童的智力与个性发展。这十几年的研究实践是结合我国社会文化背景来探讨早期外语教学的可行性和实效性的过程,也是一个外国模式本土化的过程,涉及到体制、文化和技术三个层面的适应、改造与发展。深入了解浸入式教学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教师认同浸入式教学理念。正确把握浸入式教学原则,对浸入式教学在中国的推广和本土化颇有助益。

推荐访问:浸入 基本原理 外语 语言 式教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