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个人简历 >

民国时期的学校赈灾义演探析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公益思想的形成和传播,对教育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募捐助贫为主题的赈灾音乐演出在学校逐年增多,也引起报刊媒体与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此类募捐演出的“寓善于乐”特点,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很快成为了宣传社会良知、传递人间温情的重要媒介。同时,赈灾募捐音乐演出以其精彩的音乐表现,又成为向社会推广音乐艺术、普及音乐文化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民国时期,社会灾难,赈灾募捐,学校音乐演出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4-0031-05

民国时期,以募捐济贫为主题的慈善演出在当时颇具影响,而以赈灾音乐会、募捐游艺会等音乐演出最为多见。本文以此为基点,分析学校赈灾音乐活动及其社会贡献。

一、近代社会公益思想对教育界产生影响

19世纪末期的西学东渐大潮,将西方的慈善公益思想和社会救助观念传入中国,这种观念逐渐与中国传统的社会救济思想、仁爱思想相融合,促进了中国近代慈善意识的萌芽,也促进了民众社会救助观念的逐步兴盛,影响社会民众的思想和行为,并随着近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发展。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遭遇了连年天灾人祸,许多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国仅短短37年,而灾荒则年年不断。这一时期,因荒灾和战争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惊人地步,有数字统计“至少达到2000万以上”。面对贫困与灾难,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组织慈善募捐活动,参与的群体诸多,有社会绅士、慈善团体、商人团体和教会等。此时,音乐教育界也受到社会救助意识的激发,在各类社会救助活动的带动下,教育界音乐人士经常以举办音乐会、游艺会等音乐演出为主要形式进行赈灾募捐,以自身微薄之力,向受灾民众表达善心和爱意。

音乐会和游艺会都是在清末西风东渐的大潮中进入中国的文化娱乐方式。音乐会多是在演出场馆内(有些情况下也在场馆外举办,如公园、广场“夏季音乐会”等)进行的器乐演奏和声乐演唱活动,而游艺会则除了音乐表演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娱乐内容。相比之下,由于前者多在剧场进行,显得形式较为高雅,专业程度也较高,后者则具有大众化和通俗化的特点,带给社会新的文化气息。在音乐会传入中国的早期,主要是以满足西方人士和上层社会的娱乐休闲生活为目的。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学校的音乐活动也日益活跃,音乐会在后来则不断丰富民众娱乐生活,在进入学校教育和生活娱乐之后,学校音乐活动显现出多种社会功能。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音乐会、游艺会等音乐演出在一些大城市的娱乐生活中不断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市民娱乐的结构,并成为社会上层与知识群体追逐时尚的热点,也成为学校展示艺术水平的平台。

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赈灾音乐会,早期多是由西方人士和一些社会人士来举办。此类募捐音乐会以西方音乐艺术表演为核心内容,观赏对象也多为西方驻华人士和社会富裕阶层,演出活动也以这一群体为主,由于音乐演出成为一种有效的募捐助赈方式,很快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引起了教育界音乐人士的积极关注,成为大家向社会展示音乐技艺并表达关切之情的赈灾募捐平台。

在北京的高校中很早就有类似活动,如北京大学的学生音乐团体——北京大学音乐团(1916年学生组建的音乐组组成立不久,就为赈济火灾、水灾受害者举行了义演。后来,还有清华大学军乐队发起“冬赈音乐会”募捐助贫的情况。随着音乐会演出在社会上的影响不断扩大,各界出现了不少举办募捐赈灾音乐会的情况。如1936年10月28日,北平教育文化记者为救助黄河水灾民众举办了赈灾音乐会,音乐会上还有外国音乐家齐尔品的钢琴演出,齐尔品以钢琴演奏来表现琵琶乐曲《敬献与中华》。据笔者翻查民国中期一些报刊资料,如金陵大学就举办了不少音乐会,其中特别醒目的是金陵大学及金陵女子大学联合举行“冬赈音乐会”的消息。这些情况说明,学校的音乐人士关注社会贫困群体,他们每年定期为贫困受难者举办募捐音乐会,以帮助穷人安度寒冬。同时,其他类似的募捐游艺活动也在各地学校兴起,此类演出活动,参与的师生人数更多,活动组织者、表演者和观赏者也更多。学校举办的募捐赈灾演出,有些是在校内进行,还有不少则是与社会上的文化活动相结合。

二、学校募捐赈灾演出活动吸引社会关注

随着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和教育事业的物质条件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在北京和南京两个城市,由于政治中心的地位优势,聚集了较多的政府部门、国家政要与华洋商人等。由此,当地的社会生活与文教娱乐也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另外,在上海和天津等较早对外开放的口岸城市中,由于居住着大批带着家眷的外国商人、由各地集聚而来的国内富商等,社会生活中的音乐文化活动也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除了这些大型城市之外,国内还有许多口岸城市、交通与区位优势城市、新兴工商业城市等,经济与文化生活也在发展,地方文教事业也逐渐进步,在各类学校集中的地方,学校文化娱乐活动也相对活跃。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音乐文化事业的进步,也使人们的审美要求不断提升。高水平的音乐表演不仅给人们带来快乐,还常常成为社会富裕阶层休闲娱乐和社交活动的重要方式。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并逐渐兴盛,出现了愿意为文化消费买单的中产阶级,正如人们所认识的那样,“中产阶级出现后,音乐不再是贵族和上流社会的专利,市民们也开始习惯于买票去剧场”欣赏音乐。中国的中产阶级出现的较晚,但发展路径与其他国家有相同之处最初,音乐只是贵族们用来享乐的“雅兴”,之后逐步被中产阶层仿效,再后来逐步为其多数人接受、喜爱并越来越成为生活中的情感需要。

一些音乐演出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赈灾募捐,也必以多彩的内容和精湛的演技,满足受众对音乐艺术的较高追求和期望,才能实现良好的募捐效果。

学校举办音乐会、游艺会等音乐演出,是学校师生以举办文化娱乐活动的方式,为因自然灾害、战争、疾病、贫困等而陷入灾难与困苦的百姓进行的助募活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内各种自然灾害发生较多,加之战乱与政局动荡,常有一些百姓陷入生活甚至生存的困境。此时,学校师生成为社会救助活动的参与者,他们的音乐活动作为宣传发动民众的平台,开展赈灾救难、援助贫弱的行动,给受灾百姓送温暖。学校的赈灾募捐演出活动吸引了社会舆论和媒体的关注,被视为有益于社会进步的行为,受到高度赞扬。

朱孝远认为:没有伊丽莎白时代的中兴和辉煌,英国要成为世界上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和首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是难以想象的。(朱孝远:《后发国家如何赢得未来——从哈布斯堡王朝到伊丽莎自时代的霸权兴衰》,《人民论坛》2013年第9期)

师生在总结教材内容,如政治条件、市场、资金、劳动力、原料、技术等基础上,可观看并记录《大国崛起之工业革命先声》视频的相关内容;之后找出视频和材料中与教材不同的观点或内容;然后结合阅读所学,多角度全面阐释工业革命的动因。

越来越多的学者更认同工业革命渐进性说法,强调它的历史连续性。如果如艾伦所言,英格兰的现代性是一道横亘千年的“长长的拱弧”,没有间断,那么要完整罗列一张英国工业革命的动因表,几乎是徒劳的。作为近代化长子的英国,搭乘历史快车率先奔向工业文明,机车底下不能只有一个轮子而必须有多个轮子;历史发展是多种力量(如视频中补充的宗教因素的影响,材料中所补充的煤炭在英国的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国民众收入水平普遍较高,同时英国能源煤炭价格很便宜,引发各行各业绞尽脑汁开发可能多消耗煤炭,少雇佣工人的新技术新工艺;一个开放的、流动的、较为贤能主义的体系和“公民社会”的建立,以及伊丽莎白时代的基础和传承;认识地缘因素也是工业革命开始和拓展的重要原因,等等)交互作用的结果,尝试用黄仁宇的大历史观解释历史发展的动因。

第三层次:时空结合,构建以工业革命为中心的中外历史发展体系框架,梳理中外共时性大事。在“大历史”视野下探究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师生设计表格

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梳理,既看到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开始近代化进步而艰难的历程,也看到英国利用自身首屈一指的工业优势,用武力迫使一个又一个国家打开了大门,包括中国等很多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在不平等的国际秩序影响下“低度发展”。

第四层次:独立探究中外共时性等问题。用时间术语、分期方式等结合历史背景历程和影响等内容论述自己对历史发展的认识。

可要求学生阅读下列材料,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不超过400字的小论文。题目切中要旨,言简意赅;内容包括通过材料中提供的时间,确定相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并说明它与“万国工业博览会”的举办、中西展品的不同特点之间的关系;分析论述对材料反映内容的认识。

材料:1851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又称第一届伦敦世博会),有10个国家接受邀请,此为世界博览会的开始,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盛会。为了显示国力,英国政府耗用4000多吨铁和400吨玻璃,建造了一座长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宫”。此次博览会令人瞩目的展品当属引擎、印刷机和纺织机械等产品。在19世纪,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及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的主要展品,蒸汽机、混凝土、铝制品、橡胶、缝纫机、印刷机、火车、电动马达等相继成为展会上的新宠。

——霍勒斯·格里利《水晶宫及其经验》

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上,中国的展品包括瓷器、屏风、象牙雕刻、珐琅彩铜器、大理石群像等,“荣记湖丝”获得“制造业和手工业”奖牌。187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丝、茶、瓷器、绸缎、铜器、雕花器和景泰蓝等。1889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正中可见“大清国”三字,门口对联有“中国有圣人”“此乡多宝玉”字样。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中国村内的中国戏院,带有明显西方风格。

——马敏等编《博览会与近代中国》

历史学科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表述,是分三点,还是四点还是五点?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内涵。核心素养的表述尚未完全达成共识,仍在探究之中。本文从操作层面初步探析了时空素养为代表的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权作抛砖引玉,将一线教师一以贯之的工作与学科核心素养相关联,希望通过一点一滴的工作,靠近“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内涵;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形成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的目标。

附2:第四层次示例参考内容:

按档次赋分。一类13—15分;二类9~12分;三类8~11分;四类5-8分。

本题立意:通过梳理19世纪中外共时性问题,分析对比中西方不同发展特点的原因及影响。

一类:

题目:体现自己认识到了中西方发展的不同;

史实运用恰当:至少运用各自2~3个史实;

逻辑关系正确: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率先举办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产品以先进科技成果、工业品为主;19.世纪中后期,中国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手工业技术精湛但工业发展程度低,现代化发展滞后,产品以传统工艺、美术、手工业品为主;伴随工业革命开展,世界市场形成,中西文化交流增强,中国开始艰难的近代化历程,开始学习西方,展品开始具有西方色彩;

认识: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一方面中国开始了艰难的西学和近代化历程,另一方面也保留浓厚的传统农耕社会特色。如何实现近代化迎头赶上,是传统且落后民族面对的重大课题。

二类:

题目体现了中国或西方的发展;时间和重大事件对应准确;

史实运用恰当,但只运用各自1-2个史实阐释题目主题;

逻辑关系和结论未能较好将中西方联系说明。

三类:

題目立意有问题,阐释了中西方的不同发展特点,但未能较好建立联系。字数太少或太多。

四类:

仅就中国或西方单方面说明,未能较好建立联系。

[作者简介]贺千红,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十一学校历史教师,北京市历史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推荐访问:赈灾 义演 探析 民国时期 学校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