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个人简历 >

浅谈中国剪纸动画的发展历程及各时期的艺术特色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 中国剪纸动画是中国动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4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无数艺术家的不断探索,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创作出多部剪纸动画作品,为中国动画赢得多项荣誉。回顾中国剪纸动画片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概括为:探索期、成熟期、停滞期、繁荣期,衰退期这五个阶段。

关键词 中国剪纸动画 发展时期 艺术特色

中国动画自产生之日期,动画艺术家就以其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探索动画制作的技术技巧,积极借鉴外国动画制作的先进经验,主动尝试运用中国民族文化给养,开拓中国动画艺术表现风格,产生一大批优秀的动画作品,形成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中国学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剪纸动画片,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以及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动画民族化的典范,并为中国动画赢得巨大声誉。回顾中国剪纸动画片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

一、探索期(20世纪50年代末)

剪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广大劳动妇女世代相传,形成相对稳定,深深扎根于民间,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剪纸艺术集剪、刻、绘于一体,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其表现内容丰富多彩,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因此,剪纸成为其他视觉艺术在探索民族化道路中借鉴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

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标志着中国动画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8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在艺术创作上“百花齐放”和在学术理论上“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为中国动画发展提供了动力。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探索中国动画的民族化发展之路,成为动画创作的主要任务。剪纸集剪、刻、绘于一体。与皮影的制作有许多相通之处。皮影戏又是动画的雏形,运用剪纸与皮影的艺术形式创作动画。也就成为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

1956年。由万古蟾为导演,并由胡进庆、陈正鸿、钱家骏等创作人员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他们汲取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剪纸等艺术特色,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1958年成功拍摄出了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

如果说《猪八戒吃西瓜》的问世是中国剪纸动画的探索与尝试,那么1959年由万古蟾导演的《渔童》则是中国剪纸动画走向成功的标志。与《猪八戒吃西瓜》旧比,《渔童》无论是动画形象的塑造还是拍摄技巧。都有了很大进步。在人物动作的设计上,强化了神话人物的特点。将渔童的动作设计成具有平面化的舞蹈性动作,使其具有强烈的装饰美感。突出了剪纸特有的艺术魅力。在场景设计中。通过各种景别的交替运用,极大的丰富了动画视觉效果。在拍摄技巧上,使用多层景的移动,突破了《猪八戒吃西瓜》以全景为主的单一局面。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皮影戏单纯的平面效果。

二、成熟期(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

进2k60年代,中国剪纸动画在探索民族化道路上有了更大的进步。1961年完成的《人参娃娃》。标志着剪纸动画走向成熟。这部影片曾获民主德国第四届莱比锡国际短篇和纪录片电影节“荣誉奖”,埃及第一届亚历山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银质美人鱼奖”,这也是中国剪纸动画第一次在国际获奖。

1963年由万古蟾、钱运达导演的《金色的海螺》应该是成熟期最优秀的剪纸动画。这部影片无论在人物造型上还是动作设计上都具有了成熟化的艺术特色。首先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融合了陕西皮影与北方剪纸造型方法。同时又将绘画技巧运用到形象刻画之中。主体形象不再是简单的平面剪纸形式,而是在剪纸风格下具有色彩晕染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俏丽动人。在影片动作设计上,借用传统戏曲的表演程式,同时运用皮影、木偶表演之所长,采用舞蹈化动作,使其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统一。在背景设计上,注重色彩的表现,同时运用特技拍摄,既增强了影片的装饰效果又烘托出神话气氛。这部影片成功地表现出剪纸动画的民族风格和高超艺术技巧,在1964年6月获得印度尼西亚第三届亚非国际电影节“卢蒙巴奖”。

三、停滞期(20世纪60年代中叶到70年代中叶)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倾向。剪纸动画也坚定的同政治联系起来。如这一时期的《红领巾》(1965年)《东海小哨兵》(1973年)《带响的弓箭》(1973年)《金色的大雁》(1976年)等剪纸动画就以鲜明的政治倾向表现各种斗争,揭示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另外还有《支持人民反美斗争》(1965年)、《揭穿美帝“和谈”阴谋》(1966年)等政治宣传剪纸动画片。这一时期的剪纸动画,仅仅是借用剪纸动画这一表现形式去刻意表达作品的政治观点,作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技法上都没有创新之处。因此。这一时期的剪纸动画作品没有给后人留下太多记忆。

四、繁荣期(20世纪80年代)

文革结束后,动画开始复苏。中国剪纸动画在深入挖掘传统民族文化题材的同时,不断探索影片的艺术表现形式,并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一个高峰,创作出10余部剪纸动画片并获得许多奖项。如《长在屋子里的竹笋》(1976年)获南斯拉夫第三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猴子捞月》(1981年)获加拿大第十届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儿童片一等奖:保加利亚第四届卡部落奥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短片奖。《鹬蚌相争》(1983年)获南斯拉夫第六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特等奖:南斯拉夫国际青少年电影中心动画片特别奖: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第三十四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银熊奖”;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奖《火童》(1984年)获首届日本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C组一等奖: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奖《草人》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美术片二等奖:第二届日本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C组一等奖。

繁荣期的剪纸动画在表现题材上有了更明确的指向,其中大部分影片都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的直接取材于成语或俗语,有的取材于民间故事或神话传说。如《猴子捞月》、《南郭先生》等都是中国传统经典故事。为广大群众所熟知,有着深刻的寓意,这类题材的影片对人们有着强烈的教育意义。

这一时期的剪纸动画在表现风格上更加注重形式上的创新。如《南郭先生》《火童》两部剪纸动画片,在其美术形式上都借鉴了汉代画像砖的表现手法,使平面剪纸有了浅浮雕的装饰效果,从而更具有古朴的民族特色。而在《猴子捞月》、《鹬蚌相争》等动画创作中,大胆地进行了创新,借鉴水墨动画的表现效果。利用特殊的纸张,在湿润的情况下将纸的边缘拉出纤维,产生毛茸茸的感觉。形成中国剪纸动

画特有的工艺——拉毛工艺。这样的创新既有对传统剪纸艺术的继承,同时又是对传统剪纸艺术的背离,使剪纸动画片看上去已经完全不同于过去的皮影和剪纸样式。正因为这一时期的剪纸片强调形式感。迎合了国外电影评委的口味,使这一时期的剪纸动画获得众多奖项,其中仅《鹬蚌相争》就获得4项国际大奖。也成为中国剪纸动画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动画片。

五、衰退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剪纸动画创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较80年代有很大的差距,呈逐渐衰退的趋势。进入21世纪,中国剪纸动画的发源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已经将原剪纸动画创作组完全解体分流。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体制的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影院观众越来越少,而电视台需求的动画节目越来越多。这样一来艺术短篇的制作被逐渐压缩而转向生产供应电视播放的系列动画。尽管我国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功地完成剪纸动画系列片《葫芦兄弟》和《葫芦小金刚》,但由于剪纸片制作精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很难在数量上满足市场需求。另外由于我国动画市场还不够成熟,电视台的低价收购没法保证剪纸片制作的正常运行。

2、管理体制的缺陷

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原有的国营体制管理上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有大批优秀的动画创作人员流向外资企业,从而造成影片创作人员结构断层,生产能力下降,影片创作质量滑坡的局面。

3、传统文化的缺失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几千年的传统农耕生产方式已经被现代工业文明取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剪纸也正在面临消失与流变,而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虽然大力发展动画教育事业,积极拓展动漫产业基地,但中国动画的新生力量大多出生于80年代以后,他们是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中长大的,受到的是来自美、日、韩等国家动画的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感兴趣或不了解。这也是中国剪纸动画走向低谷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剪纸动画为中国电影事业带来无数的光环和荣誉,在其40余年曲折的发展道路上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资源。回顾中国剪纸动画的发展历程,并没有明确的风格转型及发展界限,将其主观人为的加以界定,是为了更好地缕析中国剪纸动画的发展脉络,为新时期中国剪纸动画的崛起奠定理论基础。

推荐访问:剪纸 浅谈 中国 发展历程 时期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