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个人简历 >

《扬州画舫录》所载扬州评话艺术的历史贡献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扬州评话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扬州画舫录》除实录有关小说材料在内,也记载了部分扬州评话艺人小传、说书所据底本、自创书目和精湛的评话艺术,既对评话事业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又给中国古代小说史增添了新的内容,促进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流布与创作的繁荣。《扬州画舫录》载述的扬州评话艺术等内容,至今仍不乏认识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扬州画舫录》 扬州评话艺术 小说材料 中国古代小说史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0015-03

评话是曲艺的一个类别,俗称说书。它大致渊源于唐宋以来的“说话”、“讲史”等,而以演说历史故事为主,包括北方的评书、四川评书、湖北评书、苏州评话等,扬州评话则是其中一朵耀眼的奇葩。其共同特点是只说不唱,说者多为一人,表演时以醒木作道具加助气氛。评话艺人说书所用底本多来源于遐迩流传的长篇章回小说,经艺人根据受众需要加工、增饰,也有部分为自创书目。2006年5月扬州评话已与扬剧、扬州清曲、雕版印刷、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扬州玉雕、剪纸等,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清代乾嘉才子李斗的重要笔记文集《扬州画舫录》[1](以下简称《画舫录》),就记载了数量可观的扬州评话艺人小传和说书所据底本,部分自创书目,评述了精湛的评话艺术,内中也不乏有生动、形象的小说材料。其记载,无疑促进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流布和创作的繁荣,并给中国古典小说史增添了新的内容,同时亦推动了方兴未艾的评话事业的发展(限于篇幅,文中略论),作出了足为后人称道的历史贡献。

1.《扬州画舫录》记录了不少扬州评话艺人小传、说书书目和评话艺术,促进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流布与创作的繁荣

《画舫录》记载了清代前期南方戏曲和曲艺中心扬州评话艺术发展的盛况,这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流播传布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其书卷十一云:“评话盛于江南,如柳敬亭、孔云霄、韩圭湖诸人,屡为陈其年、余淡心、杜茶村、朱竹垞所赏鉴。次之季麻子平词为李宫保卫所赏。”堪为地方曲艺精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扬州评话,约成于明代晚期。其奠基者是明末清初的大评话家泰州柳敬亭(1587~约1670),擅说《隋唐》、《水浒》等许多书词。清初,经济复苏,扬州评话也得到勃兴和发展。其时柳敬亭曾在家乡所属大邑扬州献艺授徒,足迹也遍及南京、北京、苏州、杭州、安徽等地。如张岱《陶庵梦忆•柳敬亭说书》称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口角波俏,眼目流利”,“每至丙夜,拭桌剪灯,素瓷静递,款款言之,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摘世上说书之耳而使人谛听,不怕其不舌死也”。柳敬亭高超的语言艺术和表演技艺,对扬州评话形成独特风格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当时扬州说书名家还有张樵、陈思、居辅臣等人。吴伟业《柳敬亭传》赞云:“柳生之技,其先后江湖间,广陵张樵、陈思、姑苏吴逸,与柳生四人者各名其家。”至乾隆初年,评话臻于兴盛局面。各擅胜场的书目有《三国志》、《水浒》、《东汉》、《西汉》、《西游记》等近10部,说书名家有10余人。《画舫录》指出:“郡中称绝技者,吴天绪《三国志》,徐广如《东汉》,王德山《水浒记》,高晋公《五美图》,浦天玉《清风闸》,房山年《玉蜻蜓》,曹天衡《善恶图》,顾进章《靖难故事》,邹必显《飞跎传》,谎陈四《扬州话》,皆独步一时。近今如王景山、陶景章、王朝干、张破头、谢寿子、陈达三、薛家洪、谌耀廷、倪兆芳、陈天恭,亦可追武前人。”①到近代又有善说《清风闸》的名家龚午亭,说《水浒传》的邓光斗,说《平妖传》的金国灿,说《三国志》的蓝玉春,说《八窍珠》的邓明扬,说《绿牡丹》的王坤山等。康(国华)派《三国》和王(少堂)派《水浒》则已成为近、现代评话成就最高的两个流派。现、当代又涌现出康重华、王丽堂、李信堂、惠兆龙、杨明坤等一批说书家。可见其名家辈出,所载的评话书目丰富,有裨于中国古代小说的流传和创作的繁荣。

扬州评话艺人精湛的评话艺术又无疑扩大了中国古代小说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如卷十一载徐广如说评话,在“读汉魏文三年”后终成就事业,“吐属渊雅,为士大夫所重”;吴天绪效张飞“据水断桥”,“先作欲叱咤之状,众倾耳听之,则唯张口努目,以手作势,不出一声,而满室中如雷霆喧于耳矣”。从这两则故事可知,扬州说书艺人拥有各个层次的广大听众,他们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成功,来自于长期的勤学苦练和精心揣摩,也皆得力于较高的史学、文学、心理学等修养。

评话艺人说书的场所为书场,按其发展过程,分为露天、堂会、茶肆书场和纯粹作为曲艺表演场所的“清书场”。这在《画舫录》等著述中多有所记载。

1.1 露天书场。卷十一记录了清中叶扬州保障河上的许多“歌船”,专门为游客表演各种曲艺和器乐:“歌船宜于高棚,在座船前。歌船逆行,座船顺行,使船中人得与歌者相款洽。歌以清唱为上,十番鼓次之;若锣鼓、马上撞、小曲、摊簧、对白、评话之类,又皆济胜之具也。”绿水清波上画舫歌船中表演的乃是小曲(清曲)、对白(弦词)和扬州评话等曲艺。张维桢《湖上竹枝词》亦曰:“弹丝吹笛韵铿锵,评话还依一面窗。忽听鼓声敲八角,游人争爱本京腔。”据此同样可知瘦西湖上画舫内诸种曲艺荟萃,纷演弹丝、吹笛、评话、八角鼓与本腔、京腔等节目。

1.2 堂会书场。即以家庭作为表演说书之场所。柳敬亭常在“文坛幕府,华堂曲院”里临时呈献书技。如张岱《陶庵梦忆》记云:“(柳敬亭)善说书,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而“扬故多说书者,盲妇伧叟,抱五尺檀槽,编辑俚俗僿语,出入富者之家,列儿女妪媪,欢咍嘲侮;常不下数百人”②。此种情形同于《红楼梦》屡写女先儿进贾府给太太小姐们说书的情形,且城乡皆然。林苏门《邗江三百吟》也载道:“扬俗无论大小人家,凡遇喜庆事及设席宴客,必择著名评话、弦词者,叫来伺候,一日劳以三五钱、一二两不等。此则租赁几间闲屋,邀请二三名工,内坐方桌,架高之,如戏台然,说唱不拘。”凡此种种记载,反映了当时堂会书场等风气之盛。

1.3 茶肆书场。扬州茶肆极多,辄作为曲艺表演的场所。《画舫录》卷十一载:“杜茶村尝谓人曰:‘吾于虹桥茶肆与柳敬亭谈宁南故事,击节久之。’盖谓此茶桌子也。”这说明明末清初时扬州的茶肆已成为说书人活动的场所。有的茶肆也是优伶艺人等的栖身之所:“小秦淮茶肆在五敌台。入门,阶十余级,螺转而下,小屋三楹,屋旁小阁二楹……前构方亭,亭左河房四间,久称佳构。后改名东篱,今又改为客舍,为清客、评话、戏法、女班及妓馆母家来访者所寓焉。”③

1.4 清书场。此种纯粹的说书场所始出现于康熙年间。其时人费轩《扬州梦香词》有对书场营业和说书情况的描叙:“评话每于午后登场,设高座,列茶具,先打‘引子’,说杂家小说一段。开场者为之敛钱。然后敷说,如《列国志》、《封神志》、《东西汉》、《南北宋》、《五代》、《残唐》、《西游记》、《金瓶梅》种种,各有名家,名曰‘正书’。”《画舫录》卷九则载录了乾隆时一家书场经营的实况:“大东门书场在董子祠坡儿下厕房旁。四面围坐,中设书台。门悬书招,上三字横写,为评话人姓名,下四字直写,曰‘开讲书词’。屋主与开讲人以单、双日相替敛钱,钱至一千者为名工。各门街巷皆有之。”“各门街巷皆有”好手在踞坛说书,诚非虚言。如董耻夫《扬州竹枝词》歌曰:“书词到处说隋唐,好汉英雄各一方。诸葛花园疏理道,弥陀寺巷斗鸡场。”仅东关此弹丸之地,就有诸葛花园、疏理道、弥陀巷、斗鸡场数家书场;可以想见,扬州的十里长街,千百条短巷,其书场必不在少数,当有几十家甚至数百家了。书场之多,足以造成一种移人心性的空气和环境,以至于一些艺人仅靠周围环境的耳濡目染和陶冶,就能登台献技,甚或卓然成家。如吴伟业《柳敬亭传》所载,无师承,“耳剽久,妄以其意抵掌盱眙市,则已倾其市人”的大家柳敬亭,乾隆间的著名说书家浦琳也因此造就绝技。[2]

清代康乾时扬州书场的极盛,标志着扬州评话事业已达登峰造极的程度。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指出:“继承宋元讲史的评话,在清代特别发达,最初中心是在扬州,其后全国有不少地方均有以方言敷说的评话,而扬州仍是主要的中心。”扬州评话事业的兴旺发达又标志了中国古代小说大流布,更加深入民心的黄金时代的到来。由这一意义而言,扬州说书艺人对促进中国古典小说的传播与创作的繁荣作出的重大贡献,是不应该被忽视和忘记的。

2.《扬州画舫录》所载部分评话艺人自创的说书底本书目,给中国古典小说史增添了新的内容

扬州说书艺人不仅以中国传统优秀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作为说书的底本,并根据观、听众需要进行必要的加工、增饰,而且按照自身生活经验、阅历和文艺素养增加新的书词内容,创编新书目,表现了鲜活的创造力。这方面编撰的书目有浦琳创作的长篇小说《清风闸》、曹天衡创作的《善恶图》、邹必显以扬州土语编辑的《飞跎传》等。其中,《善恶图》系揭露封建统治者对《水浒传》及其作者造谣中伤之书,展示了非凡的胆识。封建统治者一直视《水浒传》为“诲盗”之书,屡加禁毁,且诅咒其作者施耐庵、罗贯中都因写书而获得恶报,生造了其子孙三代皆哑的无稽之谈。《善恶图》第21回则针锋相对写道:“此乃是孩儿同乡,是一位英雄好汉,乃是罗贯中令郎,名叫罗定。”其评话中的英雄好汉,俱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物,寄予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④惜该话本已在书台上失传。《飞跎传》或称《飞跎子书》、《扬州话》,演一以编造甚巧甚虚谎言者绰号为“跳跎子”的荒诞故事。

《画舫录》卷九尤对著名评话艺术家浦琳生平经历和自创《清风闸》的情况作了生动详细的描叙。其记载说明,《清风闸》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的自传,作者浦琳则是自学成才者。更可贵的是他另辟蹊径,自创新书。在二百多年前的清代中期,扬州评话处于“各门街巷皆有之”的鼎盛阶段,作者已懂得用新的人物、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去吸引观、听众,注意到以自身经历和感受,作为创作这本新书的生活基础。该书自不同一般话本。其创作原旨,在于“以己所历之境”,现身说法,劝善醒世,而不以反映清风闸命案为目的。它将故事的发生放在北宋仁宗时期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舍弃了传统评话以帝王将相、侠客义士、神鬼灵怪为描写对象的俗套,而以反映和聚焦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为内容,又别出心裁地以皮五这样一个市井无赖作主人公,通过他“成亲”、“混穷”、“过年”、“转运”、“发财”到“逃亡”的生活历程,拉扯出各阶层、各行业中的各类人物,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众生相。“(浦琳)养气定辞,审音辨物,揣摩一时亡命小家妇女口吻气息,闻者噱,进而毛发尽悚,遂成绝技。”⑤《清风闸》象一轴风俗画卷,实际上生动地再现了清代中期扬州的风物民情。与扬州八怪的艺术实践活动相呼应、衬托,是书亦通过皮五的嘻笑怒骂,泼辣狂佯地戏耍群奸,抨击权贵,揭露丑恶,嘲弄宵小,揭皮撕肉式地把覆盖在康乾盛世表层的那道帷幕扯成碎片,彻底暴露了那个狼奔豕突、尔虞我诈的封建社会原形。其书既保持了扬州评话“以人串书”的传统结构形式,又不以情节惊险奇特和“关扣”迷人,而取主人公的最终命运作悬念,系于卷首,解于书末,各章节凭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艺术形象产生魅力,展示了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独特之处。主人公皮五是亡命无赖而非英雄豪杰,这一我国小说史上出现的新的艺术典型也非作者要歌颂的对象,而是用来作为抨击权贵,揭露丑恶,解剖整个封建社会的工具。此部长篇小说语言诙谐、生动风趣,每章每节,皆藏笑料。其笑料又是作者避开封建统治者鹰犬的掩体,是向封建社会深层发动攻击时布下的迷幛。此种运用皮五的玩世不恭、小讹小诈行径去骂世,在逗笑玩乐中向封建统治者掷出投枪的技法,在传统评话和小说创作中则极为少见。[3]

而从《清风闸》的流传看,评话艺人对原本的加工改造一直未曾停止,以清代咸丰、同治至光绪年间浦琳第四代传人龚午亭贡献最巨,其改造是根本性的。如朱黄《龚午亭传》详记道:“午亭用是书为名,别出己意演之,微文谀词,隐显幽隽,若身为其人,而出其心术神态以表于众者。即闻者亦不复知为数十年前事,而喜怒哀乐随之转移于不觉。及听罢,忽悟为午亭评话,则又大笑。盖午亭于人情物态,心领神会,遇事触发,无不酷肖。往往不事辞说,而自得其意于言语之外。居扬州三十年,于《清风闸》岁必演数周,而神明变化,先后不蹈袭一语,故闻者终身倾倒而不厌。”[4]“其创新的根本特点,正是把这部书改造成更纯粹的市井小说,把皮五改造成更复杂的市井人物。公案情节,越来越成为引子和背景。皮五成为绝对的中心人物。”[5]故人们不再称其为《清风闸》,而直接称为“皮五辣子(痢子)”。诚如董国炎教授指出,作为有自传色彩的这部评话,“真实反映市井生活,描绘民俗风情,有多方面研究价值”,“更有研究价值的是,这部评话又持续演变二百年,从《清风闸》演变为《皮五辣子》,成为集体创作的独特作品”,“主人公皮五脱离自传色彩,形象更为复杂,典型意义更为深刻”,“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更全面,对民俗风情的描绘更生动,体现了市井小说的审美特性,反映了市井小说的深化发展”。[6]惜龚说底本因清末、民国时期内乱外寇不断、经济凋敝等原因,始终未能刊刻。解放后,此书方获整理刊行。《清风闸》评话本采用龚午亭第四代弟子余又春的口述稿,并经王澄、汪复昌、陈午楼、李真四位文艺工作者认真整理,保留了原评书的精华,统一了全书风格,挖掘出了潜藏于原书内更为深刻的主题,删削了公案头尾游离、书中重复罗嗦等内容,及封建性糟粕,按照典型化要求矫正了皮五等一些人物形象,且续补成篇,增写了“县官卖结”作为结尾,改书名为《皮五辣子》。由《清风闸》到《皮五辣子》,成为优秀保留书目,生动昭示了我国文学宝库中蕴藏着无数的珍品,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努力发掘。

《扬州画舫录》作为一部兼具历史资料和小说创作因素双重价值的重要笔记文集,体现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倾向和美学追求。全书包含有关小说材料在内,载录了不少扬州评话艺人小传、说书所据小说底本及其自创书目与精湛的评话艺术,生动再现了当时评话事业繁荣的盛况,反映了广大观、听众的爱好和需求,与优秀传统小说的广泛传播影响深远。这一切使《扬州画舫录》在一定程度和容量上充实了古典小说宝库,丰富了中国古代小说史的内容,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流传和创作的繁荣起了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其功不可没。今天,重温和珍视《扬州画舫录》所载扬州评话艺术等内容,有裨于批判地吸收这份宝贵遗产,更自觉地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更努力地开拓、创新、发展评话等项事业,出人、出书、出队伍;有裨于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且为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先进文化而服务。

注释

①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一,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

②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6年7月第1版

③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

④参见韦明铧.《剧坛曲苑声震神州》,载张道由主编《落日辉煌话扬州》,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182页

⑤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

参考文献

[1]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

[2]韦人.扬州书场小史.曲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3]罗扬.皮五辣子•序.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5

[4]董玉书.芜城怀旧录•补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5][6]董国炎.论市井小说的深化发展——从《清风闸》到《皮五辣子》.明清小说研究,2006(3)

推荐访问:扬州 评话 画舫 所载 贡献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