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个人简历 >

“转会制”——教师流动从无序趋向有序

作者:jkyxc 浏览数:

当前的教师流动现状堪忧:无序的自发流动,后患无穷;当今的相应措施,无济于事。一些地方借鉴球类运动“转会制”实施教师有偿流动,在短时间内,不失为促使教师流动从无序趋向有序的理想选择,但仍需做理性的深入思考。

教师流动 ;无序 ;有序 ;转会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一时间,教师流动再次成为坊间热议话题。教师流动本是实现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从而进一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但当前的教师流动的现状究竟如 何呢?

一、无序的自发流动——后患无穷

“树挪死,人挪活。”教师流动可使教育资源得以重新组合。一所学校,如引进了优秀的教师,不但可以带来新的活力,也可激活原来的资源,从而有望打破已有的低水平的平衡,进入新的高水平的平衡。然而,这种“引进”往往在削弱别的学校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聚焦于优秀教师“流失”后的“弱势群体”。

1.教师流动,趋势必然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教师流动成为必然。有心人对教师的流动情况做了多方面的调查,发现了目前教师流动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从流动方向看,绝大部分是农村向乡镇、乡镇向县城、县城向城市、中西部地区向沿海发达地区流动,其总的趋势是从偏远落后地区向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流动,从工作条件差、收入待遇低的地区向工作条件好、收入待遇高的地区流动。”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城与乡之间、县城与大都市之间、中西部与沿海之间教师工资待遇及其他方面的巨大差距,致使经济发达地区成为教师流动的主要方向。明眼人不难看出,这种由“下”向“上”的教师单向流动或者说“流失”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利益驱使。

调查还显示“学校管理的不科学,致使学校教学环境差,是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管理因素仅次于经济因素。”这就出现一些教师横向与逆向的流动。

2.疯狂挖人,天下大乱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即使在同一层面内,各学校存在着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之间的差异。其原因,一则因学校自身多年的文化积淀,一则因教育主管部门的“授星”或分等级,带来了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不同认可度。学校间有“好““中”“差”之分,是行政管理人员与“教育家”们都不能回避的事实。为了保持这个“好”,并使“好上加好”,师资力量是关键的关键,于是,引进优秀教师就成了各档次学校的当务之急。由于优秀教师的总数是一个“定量”,所以在这种“师源”大战中,得胜的基本是那些实力雄厚的学校,而受损的基本是那些“弱势群体”。

3.马太效应,悲剧难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城乡教师待遇、受尊重程度、发展空间、管理模式以及占有各种资源的明显差距,加之人们的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单向流动(实际上是“流失”)越演越烈。这种单向流动直接导致经济落后地区或农村学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大量流失,使得本来薄弱的学校更弱,强势的学校更加强势,实际上是一种“劫贫济富”。于是,“好”学校锦上添花,“差”学校雪上加霜。“马太效应”加大了“贫”“富”差距,致使过剩与短缺共存,造成人才浪费和教育不公平现象愈演愈烈。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复兴指出的:“这种教师单向流动格局的最大受损方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基层教育;最直接后果是导致城乡师资队伍质量的差距日益加大,加剧已经出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使区域间的教育不能均衡发展,更有碍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建设。”

二、当今的相应措施——无济于事

由于教师的无序流动与其他原因,造成了愈演愈烈的“贫富差距”,于是,久刹不止的择校风愈演愈烈,“学区房”价格暴涨(据最新消息,南京“好”学校周围的学区房价格坚挺,部分地区单价已高达6.6万元),肥了开发商,苦了普通百姓。一些“好”的学校,平行班二三十个,每班甚至有70余人;一些普通学校和农村学校,招生愈加困难,甚至一届只能招进五六十人。于是,有关方面开始有所“作为”。

1.扣押档案,基本无效

地方教育部门作出硬性规定,扣押档案“不放人”是最常见的方式。然而这一法宝在同一个县市内可能有效,跨出这个区域根本不起作用。一些地区,尤其是一些享有特权的“新区”,根本不在乎被他们看中的教师的“档案”。借助日益发达的网络,进人学校识别某个教师的真才实学并非难事,根本无需翻阅以往的“档案”。而为引进教师重建一份新的档案,实在是轻而易举。放眼我们身边,随意数数那越来越多的外地名师,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2.强弱并校,饮鸩止渴

在“优质资源”共享的口号下,合并学校似乎是万能之举,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其一,由于受占地面积的限制,学校合并后,最常见的做法是再在原来学校的基础上分出若干个校区。这种做法给一般家长和学生的感觉仅仅是换了一块招牌,他们对“校本部”仍是趋之若鹜。其二,在郊区另建新校是颇为常见的另一种做法。但是如此一来,就破坏了原来的学区布局,带来了学生上学、教师教学之高度不便,造成了人为的交通拥挤。而且,另建新校意味着一切重头再来,原先学校的文化积淀被破坏,新校能否再创辉煌,任重道远的同时,也增加了新校要实现优质发展的风险。

3.貌似扶贫,难动根本

针对“好”“坏”差距明显的现实情况,一些地方采取了地区间优质教师流动的强制性措施。如规定城乡教师流动率不低于多少,城市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必须到农村学校任教多少多少年,“好”学校与“差”学校结队成立“教育共同体”等等。这似乎解决了教师的有序流动问题,但是,新的问题随之出现。

首先,当前在一部分地区优质教师的流动常常流于形式,其根本原因是由名校、名师甚至是少数官员等组成的“利益联合体”对教师流动政策的“变相抵制”。之所以称之为“变相抵制”,是因为这种抵制是以“支持教师流动”的姿态和面貌为掩护的。这在某些地区表现为“点缀性”地安排个别名师做“象征性”交流,甚至是仅仅安排少数普通教师或年轻教师做“应付性”交流。也有一些学校迫于上面的压力,采用将本校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教师“交流”到“差”的学校的方式。

更为可怕的是,有些地方采用惩罚性的逆向流动,使教师惶惶不可终日。如某地针对高中生源短期内减少,小学生源相对增加的趋势;针对小学师资相对短缺,高中师资相对富余的趋势,以所任班级当年期末成绩排名退步多少为依据,把高中教师“下放”到小学。且不说被“贬”教师自尊心大受打击;仅从教学技能而言,多少年面一直对15-17岁的高中学生,突然面对6-11岁的小学生,定将无所适从。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大部分地区会认真执行优秀教师流动的政策。但是,这些被“交流”的优秀教师的吃、住、行问题又将如何解决呢?这不是又多出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吗?是否考虑过这些问题如不能妥善解决,这些优秀教师会有向其他地区作自发“流动”的可能呢?

三、“转会制”——需作理性的深入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从球类运动的“转会制”得到启示,开始对教师实施有偿流动的“转会制”。某学校如若准备引进某位教师,必须先经教育主管部门同意注册,再与对方学校协商,在规定的“指导价”的基础上,商定补偿的“转会费”。在教师流动由无序趋向有序的发展过程中,“转会制”可以说是目前比较理想的选择。

1.转会制:“一举而三役济”

对于“转会制”的做法,有论者专门分析了它的六大优势,此处不再赘述。我们认为,其一,由于受“转会费”的制约,引入学校的盲目性会明显降低。这样一来,“弱势”学校被“挖走”人才的可能性就会大幅降低,也就是说,普通学校的优秀教师不会轻易流失,从而保护了“弱势”学校的发展。其二,由于被挖走人才的学校得到了一定的经济补偿,有了较为充足的资金,也可以考虑 “购买”自己相中的人才。其三,由于“转会费”数额不小,除了万不得已,挖人学校与其花大量的资金“挖人”,还不如着力于对自我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被“挖”学校得到了“转会费”,也可以加大对新人的培养力度,这就使人才的质量从总体上得到了提高。

2.“转会制”:并非完全之策

对实行“转会制”,也有论者提出了质疑。认为“教师资源本已‘贫富差距’日渐明显扩大的现实下,这一措施的实施,势必会加剧教师资源的‘马太效应’”。确实,从长远来看,如同球市上的转会,教师转会也是水往“高处”流的,很可能产生“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的“马太效应”,对现行教育的病痛无疑是雪上加霜,无助于教育的良性发展。另外,虽然说“转会制”对农村、基层和薄弱学校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它只能管住教师的本地流动,教师要流向异地,可就鞭长莫及了!所以,我们必须对“转会制”的实施作深入的理性思考,尽可能地防患于未然。

3.“转会制”:更需不断完善

其一,实施“转会制”,必须全国一盘棋。“转会制”只能管住教师的本地流动,教师要流向异地,可就鞭长莫及了!如果各地各行其是,必将是一片混乱。所以说,实行“转会制”的首要条件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范在编教师的注册。如今,国家有权威的教育部,各省有权威的教育厅,各地都有权威的教育局,在电脑联网普及的前提下,规范在编教师注册并不困难,绝不是“挟太山以超北海”。如此,就可以对未经“转会”引进人才的学校课以重罚。在此同时,对引进教师所需的经费作出硬性规定,这在当今学校经费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也并非难事。

其二,新教师入职前实行“公选”,政策向“薄弱学校”倾斜。美国“NBA”篮球代表着世界的最高水平,吸引了大量的球迷。为了巩固球迷群体并继续吸引更多的球迷,就必须使比赛的精彩程度不减;为了使比赛的精彩程度不减,就必须保持各支球队水平的差距不是很大。所以,在每年引进“新人”(称为“选秀”)时,按照常规赛的战绩倒序进行选择,也就是说,常规赛战绩最差的球队最有可能获得第一选秀权。因此,为缩小“马太效应”造成的学校间的“贫”“富”差距,当每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和政策性人才流动时,可由地方教育部门组织统一的入职前考试,并给予“薄弱学校”优先选人权。

其三,由国家教育部门组织有关专家,为在编教师制订指导性“身价”。这个“身价”的制定依据,必须和教龄、学历、在职培训的支出、职务、职称、荣誉称号等挂钩。也就是说,教师的“身价”与学校的投入成正比。这样,各级学校就会将后备力量的培养放在首位了。

据闻,一些航空公司针对飞行员盲目流失的现状,也有可能对飞行员实施“转会制”。这说明,用“转会制”遏制人才流失已引起了真正的注意。但如果真正实施教师流动的“转会制”,相信还会有大量的未曾预料的问题出现,我们也只能且行且探索。同时,也期待着各级教育部门齐心协力,制定更为合理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规范师资管理,从而真正实现各地教育资源平衡——这才是关键。

(责任编辑:林文瑞)

推荐访问:转会 趋向 有序 流动 教师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