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个人简历 >

大扶贫战略背景下地学院校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 脱贫攻坚战是当前中国第一大民生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着是否能够如期实现全面同步小康,是否能够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本文基于当前贵州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工作现状,并结合贵州省内地学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了两者之间可以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切入点,并以大扶贫战略的实施为背景,初步提出地学院校应共同重点关注的几个突出问题,并就可以尝试努力的研究方向作了简要介绍,以期引起更多共鸣,从而促进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关键词: 地学院校;发展机遇;精准扶贫;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3-0052-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3.011

21世纪之初的10年是我国地质学发展迅猛、成果丰硕的辉煌10年。这10年间,由于国家优越的政策支持和充足的经费保障,给一些老牌地学院校(所)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随之成立了一些新的地学院校(所),造就了一大批国际知名的地学大师,培养了一大批地学人才,产出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优秀科研成果。

近几年,由于国际矿业形式的复杂变化,矿产资源价格剧烈波动,以及矿山开采引发的突出环境问题等共同制约,将热闹的矿业市场极速地推进了寒冬腊月的大门。随之而来的,是针对矿业市场的中央、地方专项经费支持力度大幅减弱,大批矿山企业停产甚至关闭,给各地学院校(所)的发展带来严重阻碍,使得地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明显降低,部分学生甚至面临转行。与此同时,可申报科研项目数量锐减,导致从事地学研究和教学的师资队伍面临巨大压力,举步维艰。如何破解因当前矿业市场萎缩而给各地学院校(所)发展、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带来严重阻碍的现实困境,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突出问题。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2014年3月,在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再次阐述了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嗣后,从2015年2月13日至2017年6月23日期间,总书记共主持召开了四次跨省区脱贫攻坚工作专项会议。其中在太原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战中的难中之难,是决胜全面同步小康的关键所在。这一系列的重大会议和重要指示,体现了国家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周密安排。脱贫攻坚是中国当前第一大民生工程,全国上下高度关注,倾力攻坚克难,决胜全面同步小康。

十九大召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0月19日上午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再次明确提出,目前的战场就在扶贫第一线,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第一个100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硬仗。为此,中央和地方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正在着力攻坚,决心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展脱贫攻坚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是一场输不起的硬仗,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对于地方发展而言,是一次不可错失的发展机遇。俗话说,顺应时代潮流,方能迎来发展良机;与时代发展背道而驰,很有可能走入绝境甚至被社会所抛弃。因此,脱贫攻坚战的全面铺开,不仅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地学院校(所)也应抢抓先机,积极作为,抓牢抓实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乘风破浪,努力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主攻方向等方面改革创新,探寻新出路,共谋新发展,力争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精准扶贫,系统地提出了“五个一批”的重要指示,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也成为全国各地开展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行动指南。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的系统学科,因其涉及学科门类齐全、研究领域广泛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因此,这场和平时期重要战役的全面实施,给全国各地学院校(所)带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提供了十分广阔的施展才华、展现技术的平台。各地学院校(所)应积极参与其中并发挥自身特长,一方面通过开展技术服务或专业指导助力脱贫攻坚,助推实现全面同步小康;另一方面应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或研究、培养方向,顺应时代潮流,在脱贫攻坚战中寻找新的突破口,努力解决当前地学专业“学生就业难、老师课题少”这一难题,重新架构起更具地方特色、更具应用性和实用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此,本文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浅谈大扶贫战略背景下,各地学院校(所)应重点关注与可以努力的方向,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国内其他地学院校(所)同仁的共同关注。

一、高度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着力开展土地质量评价,助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产业发展是贵州乃至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其中发展农业产业是重要抓手之一。对于贵州而言,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发展的重要指示。那么,发展高效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就是解决好发展问题、保护好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贵州是我国沉积地层极为发育的省份之一,最老地层可以追溯到约10亿年前。这些历经10亿余年地质历史演化、山水变迁而形成的岩石,部分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有些则因遭受物理、化学风化而形成土壤。由于不同类型岩石本身在元素组成、含量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岩石风化形成的土壤中部分元素甚至异常富集。结合贵州省区域地质概况、岩石组合类型、元素含量特征及地理、气候条件因素,已在特色中药材、茶叶、辣椒、马铃薯等领域实施了一大批农业种植项目。其中遵义虾子辣椒、湄潭翠芽、都匀毛尖、开阳富硒大米等已经初见成效,并具有较大种植规模。这些农产品之所以能得到国内外的关注和喜爱,除了贵州独特的气候条件外,与种植区地质背景关系也很密切。例如,开阳地区早寒武世黑色页岩地层中硒含量普遍偏高,在其岩石及风化土层中实施水稻种植,产出的大米中硒含量也较高,食用后有益于人体健康,也因此成就了开阳富硒大米产业。黔西北威宁、赫章一带,在峨眉山玄武巖风化层之上实施马铃薯种植,产出的马铃薯口感香甜、味道独特。遵义凤冈茶叶中富集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硒和锌,形成了凤岗硒锌茶产业[1]。都匀毛尖中Zn也比较富集(约48ppm)(张建等未发表资料),有望打造富锌茶产业。由此可见,结合不同地区岩石、地层构造单元特征,摸清各个分布区岩石或土壤中元素含量背景值及分布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农作物种植,易形成更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并在竞争激烈的农产品市场中打开局面。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地区,由于不科学、不合理实施种养殖项目,给地方经济和人民身体健康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例如,食用黔西南高砷煤矿区的大米,饮用砷含量极高的自来水,当地居民已出现地方性砷中毒现象。此外,位于中国西南的贵州和云南是氟中毒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曾引起学界广泛关注。贵州氟中毒严重区主要集中在威宁石门坎、赫章和毕节一带,其中石门坎是贵州省20个极贫困乡镇之一。之前,该区人们喜欢食用经煤火烤过的辣椒等农作物,烘烤过程中,煤炭本身氟含量不高,但人们误将具有较高氟含量土壤(367~2435 mg/kg)[2]作为添加剂或粘合剂混入煤中一起燃烧,从而引发氟中毒[3]。可见,如果不综合地加以考虑,直接在这些具有高氟含量背景值的土壤之上种植农作物,势必会促使氟在农作物中富集,人食用后必会引起氟中毒。因此,在大扶贫战略背景下,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发展带动脱贫,地质学大有发挥专业优势和技术优势的空间和潜力。应从地质学角度,着力开展种植区土壤、岩石地质背景综合研究,摸清有益、有害元素类型、含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更加科学、规范地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规划。近期的综合地质调查,在贵州打帮河流域安西镇幅发现了大面积富硒土壤[4],为进一步开拓贵州富硒农产品奠定了重要基础。相信随着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会有更多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优势种植区被圈定,会有更多更具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走向市场。建议可着力从以下方面开展综合调查研究:

1结合现有特色农业种植区,系统摸清种植区地层单元构成、岩石或土壤元素背景含量,并以此为依托,进一步开展相似地层单元综合调查研究,圈定特色农業有利种植区。

2系统开展跨地区间相似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区地质背景综合对比研究,结合农产品品质、产量等现状,摸清引起农产品口感、产量存在差异的控制因素和机理,更加科学地选择出最具优势的农作物种植区,实行优胜略汰的淘汰机制,更加科学、有利地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特色品牌。

3注重对富含锌、硒地层及土壤的调查研究和发现,提出扩大富锌、硒农产品种植的建议,打造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和农业基地。

4在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有毒、有害元素富集区及周边土壤、水体及可能的影响区域进行综合地质调查和研究,对有毒、有害元素类型、含量特征、分布规律进行摸底排查,划定种养殖区域红线。同时,对于可以治理的有毒、有害元素聚集区域,提出治理对策或建议,避免给人们身体健康和家庭及地方经济造成严重损害。

二、高度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着力开展旅游地质调查,助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是过去人们给贵州的定义,象征着贫困、穷苦和落后。但是,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重新将贵州的“三无”诠释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提示要把绿水青山变为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贵州不仅气候宜人,而且拥有大量气质独特、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观。其中不仅有享誉国内外的黄果树瀑布、织金洞、绥阳双河溶洞,还有大量未被发现和开发的原始生态景观。近年来,随着矿业市场的逐渐萎缩,大批矿山企业关停,给贵州地方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如何在这种形势下继续大力推进贵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给贵州提出了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准则。一方面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生态保护和开发。要做到两者又好又快协同发展,打造旅游业就是最佳选择。贵州因优美的自然风景和宜人的气候条件,已经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慕名而来并流连忘返。2017年上半年全省接待游客3.5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40.58亿元。可见,旅游业已成为贵州省GDP重要支撑,也成为贵州脱贫攻坚重要抓手之一。

2016年,贵州省首先启动了全省域范围的旅游资源大调查,并于同年6月12日正式启动旅游资源大普查工作。2017年8月3日旅游资源普查成果正式由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移交给贵州旅发委。报告结果显示,此次旅游普查累计登记各类旅游资源单体82679处,优良级(三、四、五级)资源7607处,其中新发现51626处[5]。大批保持原始生态结构旅游景点的发现,为助推贵州旅游业发展,决胜全面同步小康奠定了重要基础。加之国家出台河长制,下大力气解决水污染、治理和保护难题,为进一步打好旅游名片提供了坚强后盾。

有山、有水,就有了景。一些自然景观甚至无需人工雕琢,便可以以优美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眼前。但是,贵州所拥有的自然景观体量较大,特别是隐藏于深山老林中的原始生态遗迹,开发潜力巨大,亟待保护和开发。就贵州而言,虽然已初步完成全省旅游资源的普查工作,但提交的数以万计的旅游资源如何保护和开发,是下一步需重点解决的问题。保护并开发旅游资源,打造好旅游名片,对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调整产业结构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地质学所发挥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重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参与其中并着手开展调查评价工作:

1围绕深度贫困地区,再次深入地开展立体式排查。重点是隐藏于深山老林中的旅游景观。同时,依托当地现有山、水、洞等,努力打造开发一体式旅游景点。

2围绕深度贫困地区,加强地热水探寻,努力打造中国温泉省。通过实施地热资源综合找矿和开发建设,带动当地旅游业全面、快速发展,真正实现集旅游、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

3基于现有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全方位综合考虑,多角度协同攻关,打造既有实体美景的自然景观,又有寓意深远的独特魅力,实现旅游资源、旅游文化双发展。

4自然山体、水体等旅游景观的开发,不仅需要从人文角度进行诠释,更需要地质人员从地质学思维角度,赋予山、水等以地史美学,让人们不仅能亲近大自然,而且清楚这些美丽自然景观的形成历史及其所经历的复杂长期变化过程,真正做到体验于身,了解于心。

三、高度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着力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助力解决地方缺水难题

贵州天无三日晴,多数人将其理解为贵州属于雨水充沛,水量丰富的省份,实则不然,贵州是全国工程性缺水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雨季来临时,降雨量猛增,形成洪涝灾害,很多城市、乡镇被淹。旱季来临时,则因缺水问题,导致农作物因干旱而绝收,甚至导致牲畜等因缺水而死亡。这就是贵州在水方面面临的实际现状。贵州处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常年都有大量的雨水普降贵州大地,但却无法更好地收集加以综合利用,其原因在于贵州特殊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特征,导致对雨水储存能力较差。常年降雨形成的巨量水源,多经岩溶管道、构造裂隙排往地下,不知流向何處。这种地质特征,使得贵州缺水问题较为突出,找水难度加大。特别是在旱季,常因缺水导致农业经济作物损失惨重。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省88个县市区中约有85个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30亿元。2011年因旱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22亿元。2013年损失69.1亿元。可见,贵州缺水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实现全面同步小康的重要瓶颈。特别是在黔西南、黔西北等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缺水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

2017年10月,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在贵州省关岭、镇宁一带发现大型富锶矿泉水水源地,Sr含量介于0.021毫克/升~9.65毫克/升,平均1.18毫克/升[6],实现了稀缺矿泉水资源找矿的重要突破,为地方发展富锶矿泉水产业奠定了重要基础。最近,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在位于乌蒙山连片贫困地区的毕节七星关区燕子口镇大田村成功打出一口自流井,赋水层位为寒武系娄山关组碳酸盐岩,流量284立方米/天,解决了500余人生活饮水和100余亩猕猴桃产业发展灌溉难题[7]。可见,贵州省找水、找稀缺水资源具有一定的前景。贵州沉积地层极为发育且岩石类型多样,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实施工程找水,有望在稀缺性水资源找矿方面取得突破。因此,地质工作应结合当前国家扶贫开发工作形势,立足集中连片贫困缺水地区,有选择性、针对性地进行探矿找水,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围绕深度贫困地区,凝聚更多地质、水文专家智慧,加强找水工作力度,破解地方种养殖产业、工业产业等发展面临的缺水难题,助力产业发展脱贫一批。

2围绕深度贫困地区,聚焦主要目标层,采取多手段协同攻关,努力发现更多具有优质水源、稀缺水源储集地。一方面解决地方缺水难题,另一方面可通过打造优质特色矿泉水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3围绕深度贫困地区,聚焦矿山废水或其影响区域水体,系统调查研究水体中有毒、有害元素类型及其影响范围,划出安全用水红线区域。确保矿山周边群众不因误饮污染性水体而影响身体健康。同时针对废水集中管理或治理提出建议或对策,努力减小影响区域,降低污染程度。

四、高度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开展地质立体探查,助力移民安置科学筹划

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并精准聚焦“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中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居住环境恶劣、居住条件差的问题,目的是让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过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一步一步走向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贵州省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十三五”时期累积计划完成约162.5万农村贫困人口集中搬迁工作,并统一安置到市、县或乡镇集中安置点居住,其规模之大,堪称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人口大迁徙。

如此大规模的搬迁,需要修建大量的安置小区。据不完全统计,贵州省仅2016和2017两年新建搬迁安置点近800个。这些新建安置点,更多地集中在乡镇辖区内,部分安置小区依山而建。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目的是将自然环境恶劣、交通条件落后、配套设施薄弱、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等地区的人口搬迁到自然、生态环境更加优越、交通更加便利、配套设施更加完善的地方生活,彻底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那么安置点位的选址就应确保不再存在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真正为搬迁人口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

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就应该有新气魄、新目标、新气象。当今社会,城市发展速度日新月异,涌现出了一大批大型、超大型城市。因此,针对当前正在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应当未雨绸缪,提前做好科学规划,避免走以往城市发展的老路。今天,作为统一规划安置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的乡镇,可能就是未来的大型县城或超大型城市。因此,针对目前安置点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很多科学、高效配套设施比较容易规划和实施,而且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应当考虑周全,提前做好规划。如果现在不综合加以考虑,待城镇化程度发展较高、人口聚集规模较大时,再来实施一些地下管网等配套设施,将会面临巨大的拆迁赔偿、反复开挖修补路面等高额费用和与住户难以协商一致的难题。英国伦敦在19世纪中叶率先在国际上开展城市地下管网建设,1865年累积完成地下管网建设长度超过2000公里,极大程度地疏解了城市污水处理压力,缓解了城市内涝排洪压力,美化了城市地面景观,一直沿用至今,优势依然明显,值得借鉴。

近年来,我国也正在努力实施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工程,提出了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宏伟战略。例如南京、杭州城市地下空间均规划到2020年,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面积超5000万平方米。江西也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目的就是建成一批国际先进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彻底改善城市地面景观,扭转道路反复开挖的拉链路问题,大幅度提升生产、生活相关管网安全水平。因此,为确保搬迁安置区科学、合理、安全,地质工作建议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及周缘可能影响安置区安全的地带,进行全方位地质调查和危险性评估;对于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且急需治理的隐患点,及时给出治理建议或对策,避免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2对尚未实施搬迁安置点建设,但已初步选定安置点位置的,应加紧对安置区及周边地质体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估,对于存在高风险且危险性大的安置区,应提前给出重新选址的科学建议,并协助开展新址选择。

3对搬迁安置点及周边区域进行立体式探测,科学建议给排水、燃气、电力等管网布设方式选择,综合高效利用安置区及周边地下空间,为建立新型现代化城镇提供科技支撑。

五、高度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开展灾害防治培训,助力防灾减灾意识增强

围绕精准扶贫,中央和贵州省均提出要求,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全员培训,通过种养殖、务工技能等多方面培训,帮助贫困户掌握一门技术,实现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然而,在诸多培训中,关于防灾、减灾、避灾方面的培训相对较少,应大力加强。2017年8月28日10时40分,贵州省纳雍县张家湾镇普洒社区大树脚组突发山体滑坡,造成20余人死亡,多人失踪,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巨大。贵州地广山多,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多居住在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且远离城镇的山区,部分村寨所处位置地质环境复杂,存在较大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国土部门虽已在各村建立了灾害监测点,布设了遇到灾害时逃避路线,但部分地区针对灾害隐患点监测工作则由非地质专业人士负责,对于灾害的识别、监测知识掌握不够,工作流程不熟悉,加之村民对于防灾、减灾、避灾知识掌握不够,重视程度偏低。如遇灾情,危险性仍然很大。

城市或乡(镇)所在地区,随着城市或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相比较低。就贵州省而言,地质灾害隐患点更多地集中在农村。部分村民因不当开挖山脚修建房屋等建筑物,引起山体滑坡,轻则造成房屋或建筑物损毁,重则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惨重。特别是居住在农村的务工家庭,一家人常年在外务工,辛苦工作,勤俭节约,通过多年积攒修建了新房,却因选址不当或不合理开挖山脚等问题,引发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在无情的自然灾害面前,所有的一切瞬间化为乌有,给其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摧毁其脱贫致富的信心。因此,地方政府和地学院校(所)应共同关注以下主要问题:

1由政府主导,将对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监测工作交由专业地勘单位负责。

2组织专业地质人员,亲赴一线,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综合培训和技术辅导,帮助村民学习并掌握地质灾害相关知识,增强防灾、减灾、避灾意识。

3组织专业地质队伍,率先针对人口密集分布地区,重点开展地质灾害排查,借助当前较为先进的遥感技术、雷达技术等,对灾害点实施长期稳定监测。对于地质灾害高风险隐患点,及时提出应对建议或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1] 盘应娟, 刘义, 邵树勋. 贵州凤岗富锌硒茶中锌元素含量的研究[J]. 中国西部科技, 2011, 10(21).

[2] 雒昆利, 李会杰, 冯福建, 陈同斌, 熊明海, 王伟中, 廖晓勇, 黎偉, 王丽华. 云南昭通氟中毒区煤、土和水中氟的含量与分布[J]. 煤炭学报, 2007, 32(4).

[3] 代世峰, 任德贻, 马施民. 黔西地方流行病—氟中毒起因新解[J]. 地质论评, 2005, 51(1).

[4] 谢宏, 曹建文. 贵州打帮河流域发现富硒土壤[N]. 科技日报, 2017-09-05(03).

[5] 贵州省旅发委. 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成果移交仪式在贵阳成功举行[EB/OL]. http:///lvyoudongtai/lvyouxinwen/2017-08-03/17153.html, 2017-08-03.

[6] 曹建文. 贵州关岭镇宁一带发现富锶矿泉水水源地[N]. 中国矿业报, 2017-9-22(05).

[7] 潘晓东, 任坤. 岩溶所在贵州毕节打到自流井[EB/OL]. http:///gzdt/zsdw/201711/t20171103_443135.html,2017-11-03.

(责任编辑 蒲应秋)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results and working statu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the prominent problems in speciality provision, talents fostering and employment for Geology students of Guizhou Univers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ntage point of possible organic combination and mutual promotion between them. In addition, the paper analyzes several prominent problems commonly concerned geological colleges (institutes)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brief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direction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raining mode optimization.

Key words: Geology;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Guizhou University

推荐访问:地学 扶贫 重点关注 院校 战略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