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个人简历 >

社会转型期山西经济发展的路径探讨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社会转型,从微观视角来看,是一种发生在人自身、灵魂和精神中内在结构的本质性转化,上升到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价值判断标准的改变,从宏观视角来看,是所有社会规范准则的转化。包括生存方式、交往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系统等的合理与否进行反思,并付诸于实践行动。文章基于熵理论的视角来探讨山西经济转型的路径走向,是提高山西经济发展效益、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诉求。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山西经济发展;发展路径

熵理论,其核心是“熵理思维”和“熵理行为”,熵理思维方式从熵增原理出发,对人类物质生产的有限性和社会占有的不均衡性的指向,并强烈指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熵理行为就是指在熵理思维指导下,人类理性的使用技术方式和生活行为准则。反映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指向低碳经济不是回归到“原始的”生存状态,而是要避免不必要的消耗,熵理论的实质是使低碳经济高增长,并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适能力增强的一种价值观。

一、山西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经济“塌陷”的空间因素分析

由于社会的转型过于剧烈,市场经济的大潮不仅冲垮了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经济失调、心理失衡、社会失序等,社会经济模式进入了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的一体化与人们心理意识的多元化形成鲜明对比。从“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成本低附加值”的经济增长方式来看,代价特别巨大,“历史上的机遇”转化为“显示的资源环境压力”。靠资源消耗、廉价劳动力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增长模式一去不复返了。山西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转型,而且到了不得不转的关键时刻,这已经成为那社会各界的共识。抓住战略机遇期,传统增长模式已经在经济层面表现为三个“难以为继”,即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在社会层面表现为“三个未能同步”,即工业化的同时未能同步推进城镇化、经济起飞的同时未能同步推进民生进步、做大蛋糕的同时未能同步切好蛋糕。从父发展空间看,尽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例如,服务业发展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可释放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公共服务等投资空间,并释放广大农存居民拉动内需的消费空间。山西是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资源性经济省份,因煤而兴。全省119个县(市、区)中,85个县生产煤炭。在全省36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处前5位的煤炭采选、炼焦、化工、黑色冶炼、电力工业增加值等占到了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但是,由于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储量会越来越少。据省煤炭地质局专家估计,全省可开采的资源储量为448亿吨。若按年产10亿吨计算,仅可开采45年。保有量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大体为6∶1。今后开采技术如果有新突破,开采年限可能延长;如果开采量加大,后续资源补充不上,开采年限还会缩短。从全省各大产煤集团的情况看,许多煤矿经过多年的挖掘已因资源枯竭接近报废。从大同市的情况看,可开采储量仅有16亿吨,老矿山普遍存在保有量不足,后备资源难以接替的问题。阳泉市是我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煤炭采选和火力发电是全市的支撑产业,煤炭和电力生产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市工业增加值的90%。但是经过62年的开采,部分矿井资源已经枯竭。据初步估计,部分矿井在“十二五”期间会报废。南庄煤炭集团的储量只能开采6—8年,盂县石店煤矿目前已无煤可采。在许多老矿井无煤可采的情况下,阳煤集团的部分采煤企业已被迫向阳泉市区域以外的地方转移。因此,为避免矿竭城衰的情况发生,必须发展新型产业。尽快改变单一的煤炭经济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必要性:“以物为本”的经济发展转向“以人为本”

对山西这样一个老工业基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能不能做到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能不能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是关系到转型和结构调整能否成功的重大问题。因此转型发展和结构调整要围绕改善环境、保护资源来进行,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决扭转只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生态建设的倾向。

山西工业经济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全省经济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但是其结构水平在全国仍处在中下游位置,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相当低,因此,在“十二五”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必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应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发展支撑和动力来看,建立在物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曾在到来,将推动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与发达省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风起云涌,山西作为实业大省,产业转型对新技术有着强烈内在需求。“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在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推进自由全面发展,并进一步推进了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提高,为人民群众服务,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在论述社会生产方式的本质时,主要是以人与物的关系作判断。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的关系被物的关系所掩盖,“人”从属于“物”,“劳动者”从属于“资本”,“劳动力”从属于“剩余价值”。坚持“以人为本”出发,落实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将那种被颠倒的关系正过来,体现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可以利用市场机制,人是社会的主体,而现在“以物为本”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许多难题,如人的异化、贫富差距扩大、生态危机和人们精神家园的失落等已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物为本”也必然要被以人为本所超越。

三、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价值探讨:实现“高碳”向“低碳”转型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拓宽转型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视野、思路和途径。不仅要注意经济发展的转型,而且要注意社会发展以至政治发展的转型;不仅工业经济的发展要转型,而且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都要转型;不仅要注重提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要注重城乡人民日常生活用品的发展;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而且要实现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经济转型涉及面广,特别要注重新上项目的质量和效益,作为宏观调控的政府部门,要特别注重所上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绝对不能接纳已经在国际上淘汰的落后产业和高污染、高能耗产业。

作为综改试验区的山西,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可选择项目是十分宽广的,而且发展前景看好。根据省情和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目前应重点选择以下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一是先进装备制造业。包括煤机装备制造、智能成套煤炭综采、洗选装备、高速重载列车轮对总成、高端液压产品及液压系统、智能成套重型矿山装备、煤化工成套装备,电子专用设备制造系统。二是汽车制造。包括重型汽车及新型能源汽车,等等。三是新能源产业。包括煤矿瓦斯高效抽采与煤层气规模开发、煤基燃料及煤基多联产系统、太阳能和风能利用、生物质发电,新能源汽车发动机和关键部件等等。四是新型材料产业。包括高性能、低成本钢铁材料,高性能镁、铝合金材料,高性能稀土(永)磁性材料及其制品,太阳能电池、高性能二次锂电池和新型电容器等能量转换和储能材料、高性能氢燃料储存器等等。五是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包括先进节能技术和控制系统应用、污染控制及有线监测系统、城市和农村固体废物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生态环境建设与环保技术设备,等等。加速对原煤和其他高碳燃料的替代转换。减少民用、交通和工业燃气的污染排放;加速民用和工业燃料能源的替代转换,以低碳、高效能源替换原煤、焦炉煤等高污染燃料。党的十八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部署。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长期发展的后劲;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通过发展低碳技术,抵制生活陋习和奢侈消费,把提高生活质量作为发展目标。从日常生活的养成方面,参与环保宣传等。使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消费模式向低碳方向转变。低碳技术要求低碳的生活方式。低碳经济就是要求用尽量少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来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生活方式就是尽可能避免消费那些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商品和服务,以减少温室气体产生的生活方式,社会是由许多子系统等组成的综合互动的系统工程,每一子系统相互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并互为因果、互相影响与制约。如果系统结构合理,各系统间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适当而有效,那么熵值就低,系统的演进就协调而有序,社会也就越接近低熵化社会。低碳生活方式的本质实质就是一种低熵化生存。

山西经济转型和低熵化生存方式息息相关,低熵化生存包括社会运作方式的低熵化与人们生活方式的低熵化,人们生活方式的低熵化是指人们主动降低自身的欲望,积极与低熵技术提供的社会生活条件相适应,改变传统的高消费生活方式,摈弃任何导致熵值增加和反对商品过快地更新换代,改变破坏环境的生活方式。“低熵技术”看作是包括高新技术在内的“绿色技术”或“生态技术”的同义词,传统机械论自然观对技术价值的判断往往只看到了技术对自然和社会的正面效应,而忽视了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在对技术进行价值判断时,往往以技术的复杂程度、技术转变成人类需要的有效能量的能力大小为标准,而这种技术价值的判断方法只考虑了技术对社会的单向作用,对于技术在发挥作用时的输入、转化、输出的整体过程和效应已经忽略,因为没有真正意识到人、自然、社会、技术看作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低碳经济不是回归到“原始的”生存状态,而是要避免不必要的消耗,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为了使低碳高增长,是能够改善生态系统自我调适能力增强的经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通过能源的高效利用,追求绿色GDP问题,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降低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使经济活动低碳化和能源消费生态化,使山西经济资源得到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这样有利于促进山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观。

参考文献:

[1]邢利民.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内生增长研究[J],2012.

[2]地毯金融主推与经济转型发展[M].中国金融家,2010.

[3]王素萍.熵理文明:地毯经济的生存论向度解析[J].2011.

*本文系“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视阈分析(项目编号(2011041031—01)”基金项目。

推荐访问:转型期 山西 路径 经济发展 探讨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