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个人简历 >

航天学院模式下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模型化探索

作者:jkyxc 浏览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实效是决定国家科技发展,尤其是前沿技术密集型重大学科人才供给的基础条件。为推动航天航空工业的持续性发展,国家批准成立多所航天航空工业类高等院校,或在重点学校中设立航天学院,这些高等院校或航天学院在研究生培养尤其是德育工作方面应密切结合国家航天航空工业的客观需求,以更好夯实专业化人才供给基础。

【关键词】:航天学院;研究生;德育

航天工业是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和科技水平的独立工业体系,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其特点是技术密集、高度综合、需要集中大量高技术人才。我国自5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航天工业,部分工程类大学自80年代末期起陆续设立航天工业类学院,如中央军委直属的国防科技大学,教育部部属重点院校如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工信部部属重点院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以及部分地方专业学院如中国民航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这些高校的航天工业类学院集中优势师资和办学资源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专业性高层次人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是1987年6月经国家航天工业部批准的我国第一个以培养高级航天工业专门人才的学院,经多年发展,学院拥有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设有多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基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是国内航天主干学科最为齐全、规模最大的航天学院。哈工大航天学院在学生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德育方面探索出了学科特色鲜明,管理结构独特的工作体系,对我国各高校航天工业类学院以及其他前沿型技术密集国家重大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德育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航天学科研究生德育培养目标模型

中国航天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高速发展直到居于世界前列,广大航天技术人员精诚团结,不懈奋斗,凝聚出了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这种精神传承既是在众多复杂前沿技术攻坚克难中的自然形成,更是引领航天人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思想明灯。在建国50周年前夕,为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中共中央将“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形成的传统航天精神总结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此后航天精神有进一步的衍生表述(如载人航天精神),但其基本内容协调统一。传统航天精神的表述就是航天工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德育要求,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以传统航天精神为基础,为实现人才培养和国家需要良好对接,针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提出了研究生德育培养模型:

(4S)pc

上述模型将传统航天精神进行了分解和总结,形成了三个层面的六个具体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层面的爱国(patriotic)、奉献(contribution);价值塑造层面的自强(self-improvement)、奋斗(struggle);学业素养层面的协作(synergism)、探索(searching)。模型认为价值塑造和学业素养协调统一,其综合水平可以作为航天专业研究生德育水平的基数,而思想道德水平将对德育基础产生指数作用,模型综合起来表现了研究生整体德育水平。

针对模型的不同层面和要素,哈尔滨工业大学以明确目标为核心原则,以整合资源为实现方法,以突出特点为基本导向,以搭建平台为主要途径,在不断实践中形成了航天学科特色鲜明的研究生管理体制和德育工作模块。

二、矩阵式管理体制联结德育工作模块与研究生培养

航天工业特点决定了其对所需高层次人才的特定要求,同时研究生培养也有别于其他学历层次的学生。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为例,在设有特点鲜明、类别完备的课程体系基础上,为强化科学研究素质和实践能力,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力学、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五个主干一级学科的体系下建设了10个研究所与研究中心,直接与国家航天工业相对接,如“卫星技术研究所”、“空间光学工程研究中心”等,在这种特定的培养体系下,研究生管理和研究生德育工作必须进行相适应的优化与整合,以实现全员合力育人。

2.1“责任教授团队”强化导师的第一责任人作用

一般来说,研究生培养采用单导师制,在分类培养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部分高校也采用了“企业—高校”双导师制。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采用的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导师团队制度,称为“责任教授团队”。2003年,航天学院进行了系所中心“纵向”管理的改革,同时初步形成了32个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2006年,正式出台文件确定了“责任教授团队”研究生指导模式。

“责任教授团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特点和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比单导师制,“责任教授团队”实现了多导师对单个研究生的指导,团队导师共同制定对研究生的培养侧重点,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第二,“责任教授团队”一般由老、中、青三代导师组成,年龄层次更具合理性;第三,“责任教授团队”成员一般由明确的分工,并形成了相应的指导制度,使培养过程更具规范性;第四,在航天学科科研任务较重,导师对外交流、研讨事务较多的情况下,单一导师的外出不会影响某个研究生的培养进程。

“责任教授团队”的本质是一种以科研机构为实体、跨年级培养的“纵向”管理模式,经过多年实践和相关分析可知,在工程类大学,“纵向”管理模式对于研究生的精神文化传承方面具有优势,这样也就极大程度地强化了导师对研究生德育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作用。

2.2专职研究生“协理员”细化研究生服务功能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为研究生按照年级配备的专职的研究生“协理员”,其意义正是协助管理。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对于自身目标和实现途径有一定的规划,在这一条件下,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往往不会很好,而通过细致入微的服务进行德育内容的渗透式教育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思路。

相同年级的研究生具有相近的年龄,同时面对的学业、生活相关的公共事务也较为一致,这类公共事务一般包括:学籍信息登记与管理、奖助学金以及困难补助的核准和发放、健康状况监控和医疗保险办理、安全稳定工作以及就业事务管理等。这类事务或需要短时间集中进行数据录入或数据处理,或需要研究生集中于相同地点办理,或需要填写相同类型表格,或可借助信息化服务平台进行统一办理。专职研究生协理员可以按照年级进行“横向”管理,使研究生相关事务的公告、通知更为便捷,管理和组织更为高效,在细致服务的过程中贴近研究生,增强研究生的爱校情节,提升研究生的德育水平。

2.3“矩阵式”管理体制助推合力育人

为促进导师这支研究生培养队伍和协理员这支研究生服务队伍的有机融合,形成育人合力,经多年探索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已经基本形成将“纵向”管理与“横向”管理有效交叉的“矩阵式”管理体制,并利用多种工作改革和优化来确保其实效。

在岗位设置上,聘请全部研究中心的教工党支部书记作为中心内学生工作的负责人,针对思想政治工作和内部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落实了“纵向”管理组织的德育育人工作责任人。

在工作制度上,确定两种管理的工作内容,制定相关制度文件,形成工作体系交叉联动、沟通有效,但权责分明、内容不重复,将导师层面的显性德育教育与协理员层面的隐性德育教育有效结合形成整体。

在办公方式上,采用了协理员与教学秘书合署的模式,因教学秘书和导师的沟通交流更为便利,合署又保证了协理员和教学秘书的沟通顺畅性,因此也就间接促进了协理员和导师的沟通。

三、品牌化工作模块保证德育工作育人实效

高等教育对于学生的德育培养有普适性标准,同时不同学科、行业对于人才也存在着差异化的德育需求。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在做好入学融入教育、毕业归属教育、培养过程服务式隐性教育的基础上,为主动对接国家航天工业的人才需求,坚持突出航天特色,在实践中总结出了针对研究生德育培养目标,以“航天魂”、“航天行”、“启航”为内容支撑的品牌化工作体系。

3.1“航天魂”工作品牌提升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

思想道德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根据前文的论述,其对研究生德育整体水平起指数作用,德才兼备是人才培养的衡量标准。同时,国家航天工业对人才的思想道德需求也有侧重点,爱国精神是引导研究生投身航天事业的明灯,而奉献精神则是支撑研究生在科学研究的攻坚克难过程中坚持不懈的动力。“航天魂”工作品牌,就是要围绕爱国、奉献的主题,有针对性的设计教育环节和内容,显现航天精神的灵魂代代传承。

第一,持续化进行航天主题教育。航天精神传承的载体是航天人,而航天人常常以大师或团队的形式体现,针对不断涌现的航天特色人才,通过讲座、报告会、纪念活动等形式对充分凝练的精神和事迹进行广泛传播,就是对学生最好的现实教育。航天学院每年都会邀请校内院士等大师、校外航天院所总师等专家以及“紫丁香二号”纳卫星研发小组等团队开展主题讲座,还组织硕博研究生针对低年级本科生开展“航天人引领航天人”专题报告会助推梦想起航。每年清明节,会组织研究生骨干祭扫老一代航天人楷模马祖光烈士墓,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实现航天火炬的传承。

第二,多维化搭建航天特色平台。为使研究生近距离接触中国航天,航天学院于1986年建立了航天馆。航天馆的部分展品由各单位捐赠的模型、实物或资金建设而成。航天馆于2007年6月9日迁入新馆,展区分为航天器、发动机、导弹、火箭、中国航天和世界航天发展历程、宇宙知识、哈工大与中国航天等部分。室外展区包括俄罗斯“资源号”返回舱、“长征一号”火箭、“东风二号”导弹及神州五号飞船模型。2010年7月,以航天馆为主体的“哈工大航天园”顺利通过了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的评估。除了航天馆外,航天学院还建设了“线上航天馆”、“马祖光纪念网站”、“航模协会实践基地”等多个虚拟、实体航天特色的育人载体,使研究生有了充分抒发航天情怀的平台。

第三,系统化开展特色党建工作。注重在研究生党建工作中体现航天特色,积极利用党建平台对学生进行精神教育。严格执行发展党员工作群众关、理论关、答辩关的“过三关”实施细则,全面落实学生党建工作规范化要求,制定实施了预备党员预备期进一言、献一策、践一诺、助一人、读一书的“五个一”特色考核方案,丰富党员再教育平台,不断提高研究生党员党性修养的航天精神内涵,并通过辐射效应覆盖到其他学生。

3.2“航天行”工作品牌明确研究生价值判断标准

正确的价值判断是研究生从事学习科研的行动准则,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价值判断标准的获得多是通过相关领域的实践得来,而“航天行”工作品牌则是以航天类社会实践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教育内容,教育的目标是树立研究生自强和奋斗的航天工业价值标准,加强研究生对航天实践的认知和航天精神的认同,培养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社会化技能,引导研究生投身航天国防事业。

第一,开展航天基地发射参观活动。航天学院先后组织优秀研究生代表前往我国航天发射基地观看发射活动,如曾组织13名优秀的本硕博学生参加“快舟二号”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以及曾组织25名优秀的本硕博学生参加“紫丁香二号”在太原岢岚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这种最直接的与航天基地和航天一线工作人员的接触的实践活动直接促进了研究生从航天事业中感悟自强、奋斗的价值观。

第二,开展航天企业科技实践活动。每年利用暑假组织研究生前往航天科技集团、科工集团位于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的研究院,直接进行“百博进企业”、企业实习、学术交流、参观走访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通过亲身经历、报告撰写、心得分享、十人访谈等实践环节强化研究生价值观标准的形成。

第三,进行航天特色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研究生参加校内外社团、志愿服务组织等多个平台,为哈尔滨市实属中小学进行航天知识普及和科学文化启蒙志愿服务活动,在自身所见所感的分享中重塑航天工业研究生应有的价值观。

3.3“启航”工作品牌巩固研究生学业素养基础

研究生学业素养的内涵不止包括学习科研能力,还包括科学知识的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第一课堂和日常科研指导中,教授和导师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这也给研究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航天学院通过学术论坛、科技社团、“双创”工作三位一体的方式,搭建“启航”第二课堂工作模块,全方位巩固研究生学业素养。

第一,定期举办博士生论坛。博士生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航天事业接班人培养的重点。对于博士生来说,其学习科研能力已经相对成型,为其搭建思想交流的平台是工作的重点。航天学院每年都会组织一次以上全员参加的博士生论坛,并特别注重国际化和学科交叉,邀请国外高校相关领域专家、学生,国内、校内相关学科专家开展主题报告,全程采用国际会议模式,深受博士生同学欢迎。

第二,建设航天特色研究生社团。学生社团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航天学院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把航天元素固化到科技类社团之中,先后建成航模协会、“启天”创新基地、“北斗”空间科技协会等社团,并广泛吸纳研究生参与活动,其中为航模协会配备了工作室和大量科研器材,该社团参加国际国内多项比赛并获奖,每年全校运动会进行的航模飞行表演也成为了一道特殊风景线。

第三,搭建本硕博贯通的创新创业工作平台。为进一步贯彻国家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作部署和学校推进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背景下,于2015年提出“一个核心、两条主线、品牌牵引、学制贯穿”的“双创”工作体系。一个核心即以进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活动为核心,尊重教育规律,不片面追求短期结果;两条主线:以创新、创业分别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两者互补协同,以创新驱动创业,以创业促进创新。建设从本科生一年级到博士生阶段“播种”、“土壤”、“阳光”、“萌发”、“生长”、“绽放”、“收获”七个工程的本硕博贯穿式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沙盘模拟实训”、“电梯演讲”、“3分钟创意思考”、等多个工作模块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意识。

四、培养质量反馈

航天学院是为国家航天工业培养人才,因此培养质量应着重参考国家航天企业(以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为代表)的杰出校友代表数量、毕业生录用率、毕业生占比、满意度评价等,通过反馈结果优化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经过对航天企业的相关调研,我们得出如下结果:

1.优秀典型不断涌现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培养的人才很多已成为航天工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如原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广东省委常委(原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袁家军、神舟七号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原总装备部副部长胡世祥、原国家航天局长栾恩杰、载人航天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等。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由学院“紫丁香二号”纳卫星研发团队学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的纳卫星发射成功,这是国内首颗由学生团队自主设计研发的卫星,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2.毕业生录用比例高

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反馈(2008年数据)来看,哈工大航天学院毕业生整体占比约在10%-20%,其中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接收1520人,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接收3250人,其他相关统计数据如下:

3.毕业生满意度突出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评价哈工大航天学院毕业生“热爱祖国航天事业、献身航天科技发展的目标明确,具有艰苦奋战、勇于创新、基础功底扎实、科技攻关能力强,展现出了优秀航天人的业务素质,多年来他们为我国航天科技的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他们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原文引用)

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对哈工大航天学院毕业生的评价是“热爱航天事业,现身航天的目标明确;具有航天精神,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能做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严谨务实;业务素质过硬,勇于创新、神与创新。他们是我国航天事业的栋梁” (原文引用)

从上述质量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哈工大航天学院在学生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德育方面学科特色鲜明,管理结构独特的工作体系对学生培养实效性强,质量较高,符合国家航天工业的人才需求,对我国各高校航天工业类学院以及其他前沿型技术密集国家重大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德育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闫宇星等.航天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

[2] 谭玉磊等.工程类大学研究生工作模式的“网格化”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

[3] 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航天 德育工作 模型 研究生 探索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