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

试谈设计介入北京胡同更新的三个层面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城市仿佛自我更新的生命体,在北京当下的城市更新里,许多设计师介入胡同,在这过程中,也发生了有别于从前的实践和思想变化,更加注重“有机更新”。本文认为目前的设计介入北京胡同更新主要分为技术、实践和意识三个层面。

关键词:胡同设计;城市更新;文化遗产

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陈旧的古都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在城市化进程飞速推进的过程中,也不得不面临着诸多揪心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显示,2018年北京总人口达到2154万人,而人口仍以每年几十万在增长,而且大多集中在城中心。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任务极重,城市运营成本高。城市承载过多的功能和极具膨胀的人口以及有限的资源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北京市早就开始了针对城市治理的各方面工作,其中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是重中之重。

老城区当中胡同作为北京曾经的建筑聚落主要组成形式,凝聚北京城的历史记忆,也体现了北京城历史建设当中的设计智慧。美国城市规划家培根曾在他的《城市设计》一书中这样描述北京:“北京可能是人类在地球上最伟大的单一作品,这个中国城市,设计成帝王的住所,标志出宇宙的中心,在设计上是如此光辉灿烂。”北京城仿佛自我更新的生命体,在当下的城市更新周期里,许多设计师介入胡同更新,在这过程中,也发生了有别于从前的实践和思想变化,更加注重“有机更新”。笔者认为,目前设计介入北京胡同更新主要分为三个层面。

一、技术层面介入胡同建筑修缮提升及环境治理

北京市政府在2017年9月29日发布《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重点提出疏解非首都功能,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其中针对城市胡同地区开展治理开墙打洞、修缮历史建筑、胡同环境治理等内容。参与的既有落地项目政府与企业定向邀请的设计单位,也有社会招募或招投标形式参与的设计师,同时还有参与具体项目而定期介入胡同更新的设计师。 以不同形式参与整体规划、局部改造、细节优化、公共文化建设的层面。以大栅栏地区、青龙胡同和白塔寺地区为例,均借助“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契机,由主办方发布设计任务,设计师针对腾退出的公房和胡同公共文化区域进行改造提升,具体设计既包括具体的院落内部结构设计,也包括胡同整体转角空间、停车空间、下水改造、墙面标识等。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既要确保不伤害历史文化建筑本身,又要满足各方需求,还要能够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这过程中涉及大量的前期调研和后期回访、深入的工作,较之以往的胡同改造,这些年的胡同更新项目更像是有机的生态环境,每一年都在有不同的内容替换、补充、更新到里面。除了居民自身的居住环境的改善,以设计为驱动,打造更好的公共文化空间,挖掘胡同历史文化价值,将胡同打造成北京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也是设计师参与的重要内容。将过去的胡同公共空间腾退清理,改造成文化墙,又具有北京代表符号的手工技艺进行施工装点,让文化窗呈现在胡同的位置,不仅实现日常社区信息的有效传递,还让胡同具有了更好的观赏、驻足的可能性。

二、实践层面介入胡同更新形成设计聚落效应

除了設计师以技术参与胡同建筑层面落地更新,建筑师还常以自身实践层面介入胡同更新,以北京国际设计周为切入点,设计师可自行举办展览沙龙研讨会等。在北京国际设计周开展的近十年间,每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各行设计师均参与其中,重点探讨城市更新和设计的关系。以白塔寺再生计划为例,邀请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建筑设计、环境设计、高校设计专业学生等不同领域的设计人士,激活白塔寺地区胡同文化要素,这些展览大多立足于微小的胡同空间,进行大胆的实践和探究,不再局限于建筑设计,而是以展览临时性的方式让设计师开展包括装置、摄影、讲座、文创、行为等多种层面的设计实践。设计不再拘泥于建筑学范畴,后来陆续吸引和形成了IP效应,打造“白塔寺再生计划”设计聚落效应。

实践不仅停留在项目实体,还在于重新组织社区文化。白塔寺再生计划当中,设计师与社区、企业一起将宫门口东岔打造出一处白塔寺会客厅,设计师与居民共建,共同维护会客厅的使用,退休居民在这里的二楼营造了共享木工坊,义务为邻居制作和修缮家具,为胡同设计制作标识;一楼成为居民和一切想用场地弘扬白塔寺历史文化的场所,居民定期组织文化活动,还恢复了历史上的白塔寺庙会,定期举办“微庙会”,居民在这里聚餐、交流、做手工、排练,让公共空间成为了文化空间,设计师成了这样的共建文化当中有机的一分子。

三、意识层面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活态文化影响

设计介入胡同更新,不仅是设计师以自身技术参与,以实践项目参与,更逐步引发了设计行业对于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设计理念,其中尤其以设计师从单独注重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共同注重的变化为明显。其中大栅栏地区、青龙胡同、什刹海地区、白塔寺地区,在2017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展览期间,只有为数不多的诸如“砖情·北京”非遗艺术展来展示包括北京砖雕、兔爷、面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到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全市所有的分会场几乎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尤其是胡同更新相关的项目,在地非遗传承人亲自与设计师同台演讲和展示项目,通过线下邀请市民体验参与、互动完成的形式,让北京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市民生活当中常见的文化现象。

同时设计师在自身的设计案例当中,也常常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灵感来源。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加入非遗元素,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联名周边设计成为城市文创设计的主流趋势。例如北京砖雕是北京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传承人与设计师一同将砖雕作为文化创意元素应用于胡同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参与“北京礼物”设计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大赛”。北京砖雕作为老北京的文化象征,能够激起市民对于城市文化的记忆和认同感。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现存的文化现象,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也成为设计师必要考虑的因素,以及互联网背景影响下的媒体,让设计不得不考虑多方的声音。怎样让居民在胡同改造中更加认同设计,让城市文化元素巧妙地于历史与未来相连接,让创新科技融入设计以更好地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在活态传承的前提下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都是设计师不断考虑的命题。

城市更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也是一个阶段的文明显示。著名文物建筑保护学家罗哲文先生认为文物保护是前提,利用是目的。而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怎样既保护好北京城的历史文化遗产,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又让这个城市焕发着文明的生机,当中的衔接点恰恰在于设计。胡同更新设计不仅指的是人类对于建筑本身静态的能动作用,还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建设观念、人类的发展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设计也不再仅仅是设计领域的事情,还是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共同要思考的事情。胡同是北京城的缩影,设计是人类智慧的缩影。胡同的更新以小见大,设计蕴藏着这个城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北京旧城居住区的整治途径——城市细胞的有机更新与“新四合院”的探索[J].建筑学报,1989(07):11-18.

[2]崔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研究的文化策略,《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

[3]曲蕾.居住整合:北京旧城历史居住区保护与复兴的引导途径[D].清华大学,2004.

[4]赵幸.北京旧城历史居住街区保护与有机更新的系统性策略研究[D].清华大学,2010.

推荐访问:北京 介入 层面 胡同 更新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