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

社会调查方法在城市公共艺术创作中的启示作用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社会学调查方法在内的科学方法论,是启发指导当下公共艺术创作的重要创作思路。公共艺术不再是传统的装饰、壁画艺术、雕塑艺术,而是转向了一种有广泛社会内涵的公共性视角。文章论述的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介入给我们一个启迪,这种社会调查方法的使公共艺术的创作不再单一和平面化。

关键词:城市公共艺术;社会学调查方法;地铁公共艺术

一、城市视角下公共艺术的发展时态

公共艺术一直担当着城市记忆名片的角色,一个成功的公共艺术可以是一个和地标建筑同等重要的城市名片。然而城市公共艺术当下的发展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装饰艺术、雕塑艺术、景观艺术范畴,它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艺术家的创作不再“随心所欲”。公共艺术与政治、经济、科技、社会之间筑起了一个宏大的网络,当下的公共艺术创作必须面对各种制约。比如材料、科技的引导和制约,大众文化审美提高的制约、投资方的制约,还有政府方面政策导向的制约。公共艺术的创作也受到来自空间、环境、流行、商业、以及其本身艺术表达的控制和约束。在这个复杂的创作网络中,公共艺术承担了何种使命?它的定位应该是什么?功能性应该如何发挥?它怎么样去用来解释地域文化?它与其他的社会要素关系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有待深入思考。

创作一个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只靠艺术家的个人审美和传统艺术学的理论是不够的。那么公共艺术作品怎样能植根城市文化发展中,产生价值与深远文化影响,从而可以为公共艺术发展打开一个新的思路。

当下城市发展中的弊病凸显,人们追求高效的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面临的是大面积的拆迁和城市记忆的缺失。建筑的功能性增强,文化性削弱,城市需要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在享受发展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人们不能忽视精神文明的诉求。曾经的建筑承担了这一部分功能,可是现在国际流行的现代主义带来了千城一面。地域文化应该有其物化的生长传承方式,在这一点上,当下的公共艺术甚至比建筑更具紧迫感和可行性。

二、公共艺术创作中社会调查方法的介入

社会调查是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系统的社会研究方法,它包括两部分或者两阶段的内容:社会调查、研究。当下的公共艺术的发展,不再是传统的装饰壁画、历史雕塑等单向的纯粹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是向拥有更加深邃内涵和形式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发展,甚至转向一个计划,一种经验。

因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传播性,可采用的社会学调查基本方式有普遍调查 、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四种类型,调查方式分为线下和线上,在实施手段上分为调查问卷、田野访问、观察研究、讨论实验、文献分析等。收集方法为社会调查方法提供了艺术创作理论指导与可行依据,采用问卷式调研和访问的办法,可比较针对性地从采集对象那里搜集到具体量化资料,然后进行资料的分析转化,并通过这些资料的分析研究来认识社会现象和本质规律,从而找到公共艺术创作题材与“城市里的人”的切入点。让民众参与到公共艺术创作始终,提升公共艺术创作的共时性,公共艺术并非简单甚至商业化的装饰符号,也非机械的互动概念。

三、社会学研究调查方法

社会调查方法的一般程序,为我们在公共艺术专题创作中提供了创作依据。在本文论述中,会针对涉及到的创作环境、创作题材,选择合适的社会调查采集论证方法,这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为方法而方法的形而上学,而是通过对公共艺术主题创作思路进行梳理之后,试图找到一个确切的能说明公共艺术创作的方法来加以论述,从而得出具有启示作用的结论,揭示当下公共艺术的发展方向,达到本文论述的效果和目的。

四、社会调查贯穿公共艺术创作始终的创作典范——北京地铁公共艺术案例分析

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分为选题阶段、准备阶段、调查阶段、分析阶段和总结阶段。细分为选择问题、抽样调查设计变量测量问卷设计、自填问卷结构访问、资料整理编码录入资料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从当下公共艺术传播和设计来看,大众参与其创作始终也是一个重要迹象。公共艺术作品是否成功,和特定空间、大众情感发生互动,是其主要标志。一直以来艺术家的创作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或者仅仅是基于传统艺术学的创作思考,已经不能满足当下艺术的发展趋势与内涵延伸。然而把社会调查方法融入到公共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运用认识社会的问题调查、民意和市场调查、研究性调查等手段结合艺术创作,是支撑公共艺术未来发展的必要的理论依据。

首先以北京地铁8号线的整体公共艺术创作为例进行论述。北京地铁8号线的公共艺术创作不再遵循北京地铁以及首都机场传统的、平面的、单向的壁画艺术,而是采用了多维的、植根一套社会学调查方法基础上的艺术计划。在八号线的南锣鼓巷站《北京记忆》作品的创作之初,创作团队就综合运用了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采用向民众征稿、街巷走访、区域调查的多种方式来进行资料的搜集,建立一个通讯反馈媒体,设立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发布“北京·记忆”的征集通告。组织专门调研团队,深入到坊间进行民间抽样调查,走街串巷,深入接触北京的老商户、非遗传承人,然后去搜集一些关于城市记忆、时代痕迹的故事性的纪念物。此外,与当地住户民众沟通,采集有关“北京·记忆”的意向,并提出收藏他们使用过的老物件的请求。在设计之初在官方网站上放置项目计划,采集民众反馈。实验研究阶段,对比不同的方案优劣,搜集文化资料与民意方案,形成有效的文献与材料,充分与政府与施工方沟通,从初次创作到设计实施体现民众参与,使公共艺术计划得以有效运作,为当下的艺术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参考范例,使得民众对城市公共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增强了文化感和归属感。整个公共艺术计划的每一环节都体现了社会学调查研究的价值,与其说是艺术,到不如归纳为一个“事件”的发生,背后隐藏着广泛的社会学含义。

另一个案例是北京地铁13号线清华东站的公共艺术创作。在创作之初,委托方鉴于此地云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众多科教基地,创作团队提出了“新中国第一”理念为研究主题和出发点。通过实地研究文献研究走访调查,发现在这一地区诞生的许多名列第一的科研项目成果存在,这些都是国家科技实力的展现。但实际调研论证显示,这些成果存在分布不均、取证难度大的一些问题,为艺术素材的提取和表现增添了难度。然而进一步的调查结果显示,还存在各个高校的意见态度不同,一些专业的成就难以成为视觉化的表现、素材资源分配不均的种种问题。通过抽样调查、问卷访问、网站搜集民意等社会学调查方法,终于使“城市文脉,重塑记忆”这一文化价值主题得以彰显,因为站点临近高校,学子记忆这一主题正式符合周围环境,贴合了梦想与希望这一每个人心中的种子,而且莘莘学子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而且基于社会调查,这种主题通常比社会中的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更为具体,更为集中,更为明确。选择记忆这个主题,使得公共艺术创作更贴合大众情感,能唤起公众共鸣,无论是情感上的和心态上的,都体现了公共艺术创作中的公共性要求。同时《学子记忆》是一部互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的结合。参观者可以通过作品下方的二维码,关注公众号,了解与作品相关的学子记忆,只需输入对应的窗口数字就可以马上听到作品场景里的对话,增强作品的立体感受,并且可以继续关注平台上的公共艺术活动和计划。同时公众号可以采集大众与学子们对这件作品的感受评价,然后于特定时间段在平台上分享,促使新的学子记忆公共艺术事件的发生,增强该作品的共时性。这些都是着重运用了社会调查方法而产生的创作思路,艺术创作不仅仅是平面化的产物,它向着催生一个文化事件的方向发展,更具有广泛价值和社会意义。

包括社会调查方法在内的众多社会学实践理论给我们艺术创作提供了广泛的思考。首先,公共艺术家要参与到公共生活,要有自我表达与城市文脉结合的方式和方法,使公共艺术创作体现出深刻的社会内涵和价值,应该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拒绝创作庸俗的、浅薄的、低价值的、与环境不符的、主观臆测的虚伪艺术,要有环境意识、责任意识。因此艺术家们也应该在心中蕴含大美术的观念,综合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在内的一切社会实践理论认知,拓宽视野,积极进取,来获取某种创新性思维,推动公共艺术形式的创新、内涵的延伸。

五、结语

用科学的社会学调查方法指导研究思路,对提高艺术创作思维意识、科学性、社会性、文化性具有啟示作用,使艺术的功能作用得以体现。文脉的传承与重塑是当下最为热门的城市话题,公共艺术怎样回应环境,回应历史,回应当代,是一个值得深刻思索的课题。公共艺术承担的文化内涵远远大于其商业价值,公共艺术设计需要有当代艺术的敏锐性、建筑艺术的空间性以及社会历史学家的思维性,对生活、对传统、对当代加以深刻的关切,并使这种精神得以物化、艺术化。

参考文献: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魏鑫.公共艺术与场所精神:《学子记忆》创作浅谈[J].装饰,2015(11).

[3]袁金鼎.公共艺术如何重塑城市活力[D].中央美术学院,2017.

[4]王立蒙.城市记忆在地铁公共艺术中的延续:以《北京记忆为例》[D].北京交通大学,2015(3).

[5]风笑天.社会调查方法还是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学方法问题探讨之一[J].社会学研究,1997(3).

[6]李炜.与时俱进: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调查研究的发展[J].社会学研究,2016(11).

推荐访问:社会调查 艺术创作 启示 作用 方法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