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

化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进城务工农民、贫困农民、城市下岗失业者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内弱势群体的主体构成部分,其中,进城务工农民和城市下岗失业者集中于我国大中城市,其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存在很多心理问题,在高中学段尤其严重。就目前国内的教育发展状况而言,高中学段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决定受教育者今后人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若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依照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差异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个性发展。本文立足城市高中学段,通过问卷调查、个案分析、访谈等方法,归纳了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形成的因素,提出在化学教学中针对性的教育辅导策略。

【关键词】化学学科教学    弱势群体子女    心理问题    教育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进城务工农民,他们与城市下岗失业者共同成为我国大中型城市内弱势群体的主体构成部分。国家各级政府认识到问题的存在,采取了一定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行政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使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改观,其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证,但其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弱势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究其原因,这些手段没有对受教育者(即弱势群体子女)的弱势心理状况产生根本作用。他们所处的生存环境、竞争环境、受教育环境等外界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成长,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与外界的各种扶助措施相比,改变他们的心理弱势才是问题的关键。

1 城市弱势群体的界定

弱势群体又称社会脆弱群体,是在分析现代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以及经济利益和权力分配不平等的过程中产生的概念。社会学理论认为,弱势群体是由于某些身体障碍或缺乏经济、社会、政治机会而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这一群体在任何社会形式中都普遍存在,只是其规模和发展程度有所不同,一般都需要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予特殊关爱和照顾。从经济学角度看,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在就业竞争、获取经济收益、维持生计上处于不利境地,需要关注的人群;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是指那些生理上有残疾,不能如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工作,需要加以关注和关照的人群;从城乡差异的角度讲,是指那些从农村流入城市,主要靠体力或手工艺从事建筑、环卫、维修、保姆等艰苦行业和服务行业,没有取得城市户口而需要加以关注的人群;从就业状态上分析,是指那些下岗或到了就业年龄而没有获得就业机会、生活缺乏保障的人群。

随着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震荡,导致了社会分化的加剧。本文所关注的弱势群体就是指在这个阶段,从农村流入城市,从事劳务的无城市户籍的流动人群以及下岗职工人群,由于政策、资源、环境、能力等社会原因,该群体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机会享有、权益保护等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在生活、就业、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多方面存在着困难。他们是受到主流社会排挤的社会群体,是城市中的“新贫困”对象。

本文所涉及的“弱势群体子女”即指上述人群之子女,他们由于父母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中的弱势,经常置身于“困苦”环境,虽然他们的教育机会公平问题已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可是这种关注更多体现在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而对于这一特定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却重视不够。尤其是这些弱势群体子女获得受教育机会之后,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享受了公正、平等的教育和培养,是否受到“歧视”,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加之其心理抵御能力差,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自卑、虚荣、多疑、自我中心、说谎、怯场、懒散、逆反、烦躁、任性、厌学、畏难、多愁善感等。这些心理问题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2  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以西安市某高级中学为例,笔者以弱势群体子女在高中学段的心理问题为出发点,在该中学范围内对10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别为《学生成长情况调查表》和《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从而进一步总结该中学弱势群体子女心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调查采用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当场发放问卷进行填写,当场收回,收回的有效问卷为900份。通过对900名学生基本信息的调查和与弱势群体的概念进行比对,发现其中弱势群体子女的数量约达到了60%。

调查结果显示,这部分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大部分人为下岗或无业状态。其中9%的学生于单亲家庭成长,8%的学生有家庭离异的背景,比例相对较高,对学生身心影响较大。42%的家庭存在父母经常吵架的现象,33%的家庭存在父母粗暴打骂子女的行为,62%的家庭父母不常读书看报,51%的家庭父母有经常打牌、喝酒的行为,44%的家庭父母不常关注子女的学习情况,47%的家庭父母不常为子女制订学习目标和要求,41%的学生与父母关系回答为“一般”或“不太好”。

该校农民工子女就读较多,在该群体子女中有35%的学生家长要到晚上10点至12点下班,与孩子交流机会少,相处时间短。其中有51%的家长疏于对子女学习和生活的关心。从放学到家长回家这段时间,学生会经常处于无人管教的“真空时间”。发现有43 %的家长会采用打骂的教育方式处理孩子的犯错。由于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指导和对孩子较高的期望、过高的要求,无形中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压力,当他们发觉自己的目标很难达成时,就会出现感情淡漠、不求上进、自暴自弃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与此同时,农民工子女家庭中仅有8%的家长能够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费用,时常关注孩子的学习,经常与教师沟通,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关注孩子感受的仅占13%;能够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有益指导的仅占7%。调查表明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还表现在对学校教育效果的促进、干扰或者抵消作用上,不良的家庭因素和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影响较大。在所调查农民工子女群体中有62%的学生感到不如别人,有自卑感,51%的学生一直感到苦恼、焦虑,68%的学生有精神压力,64%的学生遇到困难时心理承受力不强,约35%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较差。

在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中,对学习持喜欢态度的学生占35%;对学习持不喜欢态度的占21%;回答还可以(一般)的占44%,综合评价对学习有积极正确态度的比例并不高。可见弱势群体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处于很好的状态,而大部分学生的状况并不理想。

在弱势群体学生的个人理想调查中,学生选择最多的职业是律师,以下依次是医生、中小学教师、企业管理者等更注重实用的职业。这可能与他们家庭贫弱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狭隘的生活范围有关。而选择科技工作者、大学教师等高智力职业的则相对较少。由此看来,这部分学生的眼界需要开阔,知识层次尚需提高。另外,没有人愿意做企业工人,只有2%的人愿意做第三产业的服务人员。值得注意的是,25%的学生不知道选哪一种,缺少职业理想和自我定位。

上述数据表明,造成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1)自身的原因:自我的认识偏差即根植在人们头脑中的不合理观念是弱势群体子女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当他们感到自己与周围其他同学在物质生活上存在显著差异时,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常产生低人一等的感受,随即伴随有自卑心理,逐渐远离其他同学,陷入孤独痛苦的心境,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2)家庭影响:家庭教育方法的不当、父母的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家庭氛围,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均会对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家庭是孩子人生旅途的“第一所学校”,从这点上,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环境也为子女的成长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然而,弱势群体子女家庭中的种种问题,严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轨迹。

3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学校心理教育的实施,常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合作与配合,课堂教学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化学学科作为高考理综的主要学科,在理科班有着重要的位置。这也就决定了化学教师需要积极地参与到心理教育工作中来,竭力发掘化学课程中所潜在的心理教育因素,把心理教育适时、适度地渗透到化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提高,特别是心理素质的提高。

(1)化学教学中所涉及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拥有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首先,化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化学教师和学生双方,教学的过程不单纯是学生认识知识、处理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之间对于某一问题相互交换认识、交流情感的过程,是个性心理表现的过程。学生从教师处得到的不单纯是知识,而是包含了情感、意志、品格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信息。其次,教材是教学知识的载体和记录材料,记录的并非单纯的文字、知识、图形、公式、符号以及定义,同时还囊括了一些心理信息。如瓦锡发现氧气的过程,居里夫人发现钋和镭的过程,其对于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在教材中均有所渗透。

(2)化学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具有广泛性和整体性,相比于其他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它并非针对某一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训练,而是面对整个学生群体,且包含了学生的兴趣因素、意志、个性等成分。从心理教育的功能上来说,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学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是一种从底层潜移默化的影响方式,将教学中所造成的影响牢固在心理教育的结构之中。

4 在化学教学中针对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的辅导策略

4.1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评价

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等都具有激励功能,它能让学生体验进步和成功的愉悦,认识自我的价值,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有效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准确,注意掌握分寸,既不过褒,也不过贬。不仅要对学生的表现予以及时的判断评定,还要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思考起到启发作用,对弱势群体学生更要如此。弱势群体学生除了存在认知方面的差异外,他们的学习态度及自控能力都较差。因此,应多给予他们启发和引导。对他们评价时,要在肯定他们努力和进步的同时,给他们提出改进的方法,使其受到教育和启迪。

4.2确立以培养弱势群体子女能力为主的课堂

根据调查分析得出,大多数弱势群体子女在课堂上呈现出自卑、胆怯、缺乏信心和畏难的情绪,相较于一般学生,他们的课堂更加的沉闷、低效率。为此,学校可采取一系列的课堂改革措施,争取做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调动起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让学生在每节课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预习,将课堂变成学生有条理地展示预习成果的舞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从中加以引导,让大部分弱势群体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沉闷,能够积极地回答问题,主动学习,转变厌学情绪,达到教学目标。

(2)实现课堂民主化,改变课堂是少数尖子生的课堂,弱势群体学生常常被遗忘在角落的传统。以课堂常见的小组合作为例,教师有意识地引导部分学生成为小组合作的主体和组织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找到与其他学生交流中的自信。这样的民主化合作有利于弱势群体学生与非弱势群体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与成功的乐趣,从而整体提高弱势群体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4.3在化学教学中创立心理疏导策略

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比较敏感,往往教育者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对他们造成极大的影响。为此,要打造属于弱势群体子女自身的个性学习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弱势群体子女的弱势心理进行即时有效的疏导,进而对阻塞的心理认知和情绪进行疏通,对消极行为进行引导。通过准确生动、严正、灵活、亲切、适当、合理的语言,帮助孩子分析行为的根源、形成过程、行为本质和特点,培养他们自我领悟、自我认识、自我矫治的能力,促进不良行为的转化、缓解和消除。通过心理疏导稳定他们的情绪,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真假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1)体现尊重与平等。尊重人是一名教育者最起码的品质,不懂得尊重学生的人,很难得到学生的尊重。面对心理较脆弱的弱势群体子女,一定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朋友平等对待。要把尊重自己和尊重学生、自尊和自律统一起来,任何时候,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严格要求自己,认真约束自己的行为。

(2)做心灵的倾听者。处于高中阶段的特殊弱势群体子女,因生理、心理及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就会给他们带来很多需要和困惑,这样必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很多麻烦,沉淀了很多苦恼,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所以,作为教育者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角色位置,坚持做这类学生的知心朋友,注重信息反馈和心理沟通,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不说教、不责怪、不教条,根据事实,有依据地分析并指出出路,不空洞地劝慰,更不敷衍搪塞,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给予不同的启发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彭薇.城镇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N].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37): 1.

[2]明庆华.论教育中弱势群体子女受歧视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3 (05): 5.

[3]吴建芳, 赵正.我国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探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4): 13.

[4]Vater, Aline; Ritter, Kathrin; Schroeder-Abe, Michela. When grandiosity and vulnerability collide: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lf-esteem in patients with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J].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2013(44):37-47.

[5]詹晓阳.基层政府面向信息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 (03): 21.

[6]Osypuk, Theresa L.; Tchetgen, Eric J. Tchetgen; Acevedo-Garcia, Dolores. Differential Mental Health Effects of Neighborhood Relocation Among Youth in Vulnerable Families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Trial [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12 (69):1284-1294.

[7]Christopher E T, Maitre B. Vulnerability and multipledeprivation perspectives on social exclusion in Europe: A latent class analysis [J]. European Societies,2005 (07): 423-250.

[8]张健.群体性事件中的弱势群体问题研究[J].理论学刊, 2010 (03):21.

[9]刘占文.和谐视阈下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03): 14.

[10]牛慧光.弱势群体问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06 (03):13.

[11]赵环秀.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探析[J].教育探索, 2006 (04):25.

[12]张世富.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6( 14).

[13]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9).

推荐访问:心理健康教育 化学 研究 教学中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