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

对我国电子测量仪器制造行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思考

作者:jkyxc 浏览数:

电子测量与仪器是指利用电子技术开发的单机或自动测试系统,对被测对象的电量和非电量进行测量的基本方法和基础设备。根据最新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电子测量仪器制造行业(以下简称电子测量行业)是指用电子技术实现对被测对象(电子产品)的电参数定量检测装置的制造业门类,归属于仪器仪表制造业大类,行业代码4028。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曾指出,“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环境下,电子测量行业发展能力被看作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支撑着国民经济各行业和科研创新各领域的发展,尤其在航空航天等国防科技和高新武器装备方面,全面保障着电子产品开发、生产调适维护、试验验证等环节的科研生产。因此,该行业发展问题受到工业界和国防科技管理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大背景下,电子测量行业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具备了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本文在此做一初步探讨。

一、我国电子测量行业军民融合发展状况

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7》,2016年我国电子测量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173家,资产总计250.49亿元,工业销售产值274.16亿元,其中出口交货值43.73亿元。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国内企业在通信测量、自动测试等领域开发了多品种技术和产品,广泛应用到国防科研生产领域,军民融合发展趋势进一步显现。

一方面,我国电子测量行业市场的军民融合具有清晰的“以军带民”到“民为军用”的历史发展脉络。建国初期,国家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一布局,苏联援建的156个国家大型骨干建设项目中,国防工业建设项目41个,与国防工业有密切关系基础工业建设项目50个,电子测量仪器工程项目就有12个,基本满足了当时国防建设对电子测量仪器的需求,也奠定了按计划门类走技术跟踪仿制路线的思路。改革开放后,美欧等国先进技术的引进支撑行业发展快速提升到新的平台,市场需求扩容为一大批民营企业的进入和成长创造了条件,部分优秀民企逐步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同时,在国家国防项目的牵引下,一批从事电子测量行业的军工科研院所、国有民口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为保障军品型号任务的完成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与前者相比,后者在商业化、市场化上的经验稍显不足,军民融合式发展为转变传统的“以军带民”模式创造了条件。例如,行业翘楚中国电科41所成立于1968年,历经数次搬迁后于2010年将军工科研全部转移到青岛,2015年成立了中电科仪器仪表公司,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军民融合的方式推动电子测量技术的产业化。

另一方面,电子测量行业技术上的军民融合既是行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更是装备强军的根本要求。

当前,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工业数据总量的增长空间巨大且结构不断优化。如下图所示,理想状态下未来工业检测数据的总量占比将由现在的15%增长到30%左右,传统的电子测量方式已不能满足工业转型升级需求,自动测量、智能测量等先进测量模式成为获取工业大数据的重要手段。

同样,高新武器装备的设计优化、工艺改进和质量提升将建立在测量测试大数据的综合应用上,生产过程对工业设备状态的分布式监测和预测性维护需求增长,使用过程中的持续主动监测和维护,对预判预警装备重要隐患、提升可靠性的作用更加突出。随着航空航天等领域军民技术通用性的提高,电子测量技术在军民品生产、应用上的界限将愈发淡化。电子测量通用模块、仪器的货架式采购将更加凸显军民融合的属性。这既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大幅压缩了产品研发周期和成本,避免行业层面的重复投入,也满足了国防工业非标测量多的复杂特殊要求,能够快速通过模块化构建测量系统满足个性化需求。

总的来说,在军品竞争性采购政策优化调整的环境下,军民融合发展给本行业的优势民营企业提供了军品市场增长空间。目前,美国国防部门是电子测量仪器的全球最大采购方,我国装备强军打开的巨大测量需求,对行业军民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要求,机遇和挑战并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电子测量行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整个行业正面临着国外高端制造商的较大冲击。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ational Instruments,簡称NI)、是德科技(Keysight Technologies)等顶尖企业来华经营多年,一些仪器设备也应用于装备建设领域。因而,行业管理者和从业者亟需正视我们在掌控核心技术上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深入查摆问题,以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工业基础能力为目标,加快推进全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一)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标准自主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电子测量行业在传感、采集、传输和终端的基础研发能力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生产工艺及配套制造技术成为制约行业成本和质量控制的瓶颈,需要尽早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市场被国外领先企业主导的局面,打破对国外技术、产品和标准的路径依赖。横向比较来看,国外行业巨头每年投入大量研发资金,平均占销售收入10%以上,2017年NI收入12.3亿美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6%。而国内企业无论资金实力还是创新能力上均有较大差距,需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尽快提升自主可控技术和产品的行业竞争力,尤其是推动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逐步提升国产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占有率。

我国电子测量行业基础软件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对我国来说,除了高端产品的自主化程度不高外,还面临基础软件创新能力不够这一瓶颈制约。随着自动测量、虚拟仪器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测量行业正向着软硬件智能融合的方向转型。包括武器装备采购方在内,客户的需求不再仅靠单纯提供测量测试仪器而满足,定制化的装置硬件、可二次开发的软件、装备全寿期的服务支持等新要求推动着行业升级转型。若没有国产自主软件的保障,测量测试获取的大量装备性能数据极易在装备维修维护等薄弱环节发生失泄密事件,而且用装单位难以察觉。电子测量与仪器软硬件集成的本质是以产品功能为导向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从提供既有硬件产品到定制化、个性化服务的延伸,因此要大力促进基础软硬件的结合和国产化。

国外同行在行业标准的制定上仍处于垄断地位。在标准方面,国外同行竞争者充分利用其技术上的先发优势,致力于主导行业重要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并围绕技术标准组建国际联盟,强化垄断地位,维系自身对行业发展的长期控制力。例如,NI于1997年9月提出PXI总线标准,发展国际PXI联盟组织,现在其总线系统已日渐成为业界主流,并在國防工业中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国内外已经有200多家国防与航空航天相关单位采用PXI总线系统作为测试系统,包括波音、洛马等大型防务公司,PXI总线系统甚至在很多测试应用中被列为设备总线的标准 [1]。

(二)军民融合产学研结合力度有待加强

电子测量行业的特点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应用性工程技术设计,具有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的显著特征。军品与一般民品相比,对测量仪器仪表各方面性能的要求更高,军民融合发展更依赖于产学研体系的健全。然而,我国科学仪器创新力量仍集中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多数创新成果(专利技术)的持有人是这类机构,相关技术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未能产业化生产[2],电子测量行业产学研结合力度有待加强。

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的结合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电子测量与仪器专业教学模式还应进一步开放,亟需通过机制创新来加强与产业界的对接,形成实践形式丰富、产学研对接顺畅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教育界和产业界的“双赢”。在此方面,国际行业巨头无论在理念还是行动上均走在前列,值得国内同行研究学习,近些年其跨国产学研合作更是瞄向前沿技术领域,持续在我国深耕布局。例如,NI与同济大学建设了国内首个具有工业4.0全要素的智能制造实验室——同济大学-美国国家仪器工业互联网联合实验中心,同时NI还与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前沿研究。我国电子测量行业应高度重视基础端的产学互促、学研相长,夯实行业发展的人才基础。

供给方与创新主体和需求方的对接不够充分。产业端还存在与院校人力资源和军方军事需求两个方面的对接不足,其内部的民口企业,尤其是民口民营企业还存在与军工集团需求对接不足、承接后者外部配套不充分等问题。在这里,一定程度上的体制性障碍造成了产研结合、军民融合上的脱节。应当充分认识到,军民融合产学研结合是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实现军地联合攻关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基础,要从源头上做好人才培养机制的模式转换,同时进一步向社会公平开放军事和军工需求,搭建平台促使军地科研院校合作,构建网络化的军地产学研合作机制。

(三)政策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企业除了面临关键器件和材料配套、高精制造工艺技术等环节上的困难,同时还面临着如何促进基础技术的研究、将技术成果转换为有效生产力、怎样有效实现资源共享、统一测试标准等难题[3]。解决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需要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加大引导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例如,国家对电子测试行业优势民营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在行业政策制定实施方面,应增强业类重要民企的决策参与度和咨询作用;在军品采购政策方面,需要进一步破解民企“参军”的“玻璃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国产品;在固定资产投资和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面,丰富和畅通支持渠道,将民企和民口国企、军工企业实质性同等对待,大力支持有能力的民企开发行业应用基础软件等。当然,在此过程应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首先明确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基本定位。研究显示[4],政府职能定位主要包括创新目标引导者、创新规则制定者、主体行为协调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等四个方面。只有科学把握职能定位,才能在后续政策出台中使政府之手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有序有效促进行业军民融合发展。

三、军民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行业基础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的军民融合布局

基础研究是事关行业长远发展和技术自主安全的重大科研领域。由于不满足现实市场和军事需求,不能迅速转化为市场产品和型号装备,容易导致市场失灵。国家应统筹包括电子测试领域在内的军地科研力量,加速建立军民融合的体系化、实体化、非企业化的基础科研体系,大力支持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组建基础科研军民融合的“国家队”。作为国防工业的基础性行业,电子测量行业的基础研究具有现实紧迫性,应当加快统合军地科研力量,设计自主化技术路线图,夯实在关键材料、核心元器件、平台系统和高性能传感器等瓶颈领域的基础布局。同时,顺应武器装备智能化发展趋势,加快推进电子测量军民标准化建设,促进测量测试标准、系统平台标准、标准化的配套体系等方面军民融合发展,尽快满足国防、航空航天对电子测试技术发展的需求。

(二)加快完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

在国家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下,电子测量行业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建设,重在搭建行业产学研军民融合发展的创新网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创新联盟等行业发展平台的作用,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的合作,着力打通基础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两端对接通道。并且,根据行业应用性强的特征,要延展商业服务网络,及时将客户需求反馈到技术和服务创新前端,为客户提供完整的应用解决方案。同时,创新资源共享模式支持电子测量仪器的军民共享。促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的电子测量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防计量技术机构等创新资源向民口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开放共享。实施灵活多样的科技金融、金融租赁、共享补贴等措施,提高整个电子测量仪器行业仪器的共享率和使用率。当然,在此过程还需要提升全球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尤其是发挥民营企业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通过跨国并购快速完善专利布局和技术体系,提高自身整合资源的能力。

(三)加强对行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

加强对电子测量行业军民融合发展的规划引导,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对涉及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重点领域的关键测量仪器设备坚持自主化方向,引导人才、资金等要素有序支撑行业军民融合发展。建立电子测量行业军民融合研发专项,促进基础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同时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下,预置和嵌入电子测量军民融合发展内容,以点带面逐步突破关键瓶颈。

参考文献:

[1]刘璇.NI提供全面稳定的航空航天测试解决方案——访美国国家仪器公司中国行业市场工程师刘旭阳[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3.8.

[2]国际科学仪器发展研究组.国际科学仪器发展报告(2014-2015)[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10.

[3]北京中科泛华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如何实现中国本土测试测量行业的发展?[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5.1.

[4]伊彤,常静.我国科学仪器创新发展初探[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11.

(作者单位:中船重工军民融合与国防动员发展研究中心)

推荐访问:军民 融合 思考 我国 制造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