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

西藏驱龙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驱龙铜(多金属)矿区位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带上,广泛分布着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体和花岗闪长斑岩体。根据野外调查报告以及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西藏驱龙矿床的区域地质、矿区地质以及控矿因素和矿化规律的描述,文章初步系统地总结了西藏驱龙矿床的找矿标志。构造活动是含矿岩浆侵位和含矿热流体运移的重要驱动力,成矿过程中多次构造频繁活动,相应出现多期次的成岩成矿作用,找矿标志明显,研究结果对以后的地质勘查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区域地质;控矿因素;矿化规律;找矿标志;驱龙矿床

矿区位于墨竹工卡县西南约20 km处,矿区大部分属墨竹工卡县甲马乡管辖,矿区西部属达孜县章多乡管辖,矿区向北沿简易公路行30 km到318国道,沿318国道往东约8 km到墨竹工卡县城,往西67 km达自治区首府拉萨市,交通便利。

1    区域地质

1.1  区域地层

冈底斯成矿带处于滇藏地层大区南部,由前震旦系念青唐古拉群变质杂岩构成的陆壳结晶基底,晚古生界石炭系-新生界的地层均较发育,其中尤以三叠系-白垩系地层分布最广,出露最多。

1.2  区域构造变形

区域构造主线呈东西向展布,既有因南北两大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的以近EW向为主的超岩石圈断裂,也有因构造转换而形成的以拉张为特征的NE向和近SN向构造及因岩浆活动、热穹窿构造等引起的环形构造。

1.2.1  谢通门—拉萨—沃卡脆韧性—韧性剪切带

谢通门—拉萨—沃卡脆韧性—韧性剪切带横穿冈底斯中部,它是冈底斯—下察隅晚燕山—喜马拉雅期火山岩浆弧带内一条重要界线,它控制了白垩纪和古近纪火山和岩浆的活动。

该韧性剪切带表现其具有逆冲、斜冲和平移剪切的不同阶段、性质的多重动力学特征。是一个经历长期活动,多发阶段,并具不同方向、不同性质、不同动力学机制和运动学特点的复杂构造帶。该断裂带横跨驱龙矿区中部,它可能控制了驱龙矿区含斑岩的北部边界。

1.2.2  雅鲁藏布江复合深大断裂带

雅鲁藏布江复合深大断裂带是冈底斯地区最大的区域性断裂带,也是一级构造单元印度陆块和拉达克—冈底斯—拉萨陆块之间的雅鲁藏布江结合带部位。

该断裂带是长期活动的复合断裂。据目前所获资料,它至少有3期活动。早期是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块和喜马拉雅板块碰撞活动,其边界为韧性断裂,断裂带由若干个冲断岩片(块)组成,岩片之间亦为韧性断裂所隔。中期为走滑活动,属脆—韧性变形,有大量的旋转碎斑系和一系列配套的褶皱为佐证。晚期表现为脆性断裂活动,被卷入的地层是大竹卡组。

2    矿区地质

2.1  地层

矿区地层主要发育有中侏罗世叶巴组和第四系沉积。

2.1.1  叶巴组

叶巴组为测区内地层主体,测区南西的巴纳错堆南北两侧较大面积出露,往北至曲加拉莫错东侧因岩体侵入而呈零星的不规则块状。测区北侧总体呈近东西向条带大面积展布,尤以特哥两侧发育最好。在南东方向也有一定面积的出露,呈不连续的块状。

2.1.2  第四系沉积

测区内为高山地貌,第四系沉积在测区内分布较为局限,见于山沟河谷及两侧,呈条带状分布,仅发育有全新世沉积。

2.2  矿区构造

2.2.1  褶皱构造

矿区构造较简单,走向大致呈北西西向,在矿区范围内地层总体表现为向北倾的单斜构造在矿区南部矿权范围以外。

2.2.2  断裂构造

矿区断裂构造较发育,可分韧性剪切变形带和脆性断裂两类。

(1)韧性剪切带变形带。①曲加拉莫错-炸药库北西西向韧性剪切变形带。位于矿区中南部,展布于曲加拉莫错北、特哥南和炸药库北一带。断层总体走向北西西,主要表现为韧性片理化带,岩石中以发育密集片理为特征。②佐玛拉莫错—曲隆亚加近东西向剪切变形带。曲隆亚加一带。断层总体走向近东西,主要表现为韧性片理化带,岩石中以发育密集片理为特征。

(2)脆性断裂。区内脆性断层不发育,有近东西、北西西和北西向3组。断层主要发育于北部火山碎屑岩中,规模小,延长小于1 km。断层一般切割中侏罗世叶巴组,破碎带宽1~15 m不等,多形成碎裂岩。破碎带往往可见石英脉充填,脉宽5~30 cm不等,呈不规则透镜状,长条状。有的断层具分带现象,具碎裂岩带、片理化带等。

3    控矿因素、矿化规律及找矿标志

3.1  控矿因素

驱龙铜(多金属)矿区位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带上,广泛分布着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体和花岗闪长斑岩体。多期次多类型的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为成矿提供了必要的地质条件。斑岩铜矿的成矿物质(含矿岩浆)主要来自上地幔,因此,存在有上地幔与上地壳联系起来的通道。矿区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与二长花岗斑岩为同源分异的产物。花岗闪长岩先侵入就位,决定其来源的根部很可能是岩浆房热液供给的通道,其附近往往易形成斑岩型矿体。

3.1.1  地层因素

矿区主要出露中侏罗世叶巴组,主体岩性为一套火山碎屑岩夹灰岩组合,构成了多个火山喷发-沉积韵律旋回。该套火山岩具有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下形成的钙碱性系列火山岩组合特点,为矿区矿体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围岩外部因素。

3.1.2  构造因素

矿区构造对岩浆和含矿流体起着分配容纳的作用,它是通过背斜、断裂、裂隙、接触带和热液角砾岩带等构造组成具体控制成矿的。

背斜:矿区背斜轴及其产生的张性断裂、裂隙破碎带,对岩浆和矿液运移、分配、容纳起着主导作用。在空间上它们控制了岩体、矿体形成分布的范围、走向、产出形态。

矿区构造对岩浆和含矿流体起着分配容纳的作用,它是通过断裂、裂隙、接触带和热液角砾岩带等构造组分具体控制成矿的。

断裂:北东向和北西西向断裂的复合交叉点,有利于配岩、容岩。而矿区中部形成的两条近东西向韧性剪切带,其中曲加莫错韧性剪切变形带,被卷入的岩石岩性复杂,可能经过了深部断裂作用过程,它控制了矿(岩)体的北边界。

裂隙:多组原生裂隙与构造裂隙交叉发育的裂隙密集带,有利于配矿、容矿。

接触带:斑岩接触带内、外两侧,裂隙密集发育且延伸较大,矿液来源充裕,控制着矿化富集带的空间展布。

热液角砾岩带:矿区中部一带,存在热液角砾岩带,岩体顶部和中上部岩石破碎,显示着成矿深度对成矿极为有利。

矿区构造活动是含矿岩浆侵位和含矿热流体运移的重要驱动力,成矿过程中多次构造频繁活动,相应出现多期次的成岩成矿作用。

3.2  矿化规律

(1)成矿时代为中新世(18~16 Ma)。中新世中期,冈底斯隆升与剥蚀,产生埃达克质岩及软流圈物质的上升,使荣木错拉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侵入,依次為成矿岩体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侵入。中新世晚期,大量的岩浆流体和气体汇集于斑岩体顶部,形成大量的裂隙,产生广泛的蚀变与矿化。

(2)空间上,矿床位于冈底斯-含青唐古拉板片的次级构造单元陆缘火山-岩浆孤带上,属冈底斯成矿带东段。

(3)矿化组合,主要为斑岩型Cu、Mo组合及后期热液型Cu、Ag、(Au)组合。

(4)构造上,矿床位于背斜核部。叶巴组火山岩韧性剪切变形带,控制了成矿北部边界,其南侧演变为矽卡岩矿化带。

(5)含矿斑岩体呈小岩株(枝)产出,与埃达克质岩关系密切。这些不同岩性的小岩株(枝),在浅-深部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大型矿床。其岩石破碎、裂隙发育、蚀变面积宏大,具有以各岩株(枝)为中心面状环带式分带特征。在小岩株(枝)之间蚀变现象互相交织叠加,矿化较均匀。

3.3  找矿标志

(1)成矿岩体,主要为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等,呈小岩株(枝)形态产出。

(2)在地表,斑岩铜矿常表现为大范围的孔雀石化,并在地下水露头上见大量的铜沉淀物,如在驱龙矿区就发育有两条长度分别大于6 km和3 km的蓝绿色河床,蔚为壮观。同时冈底斯斑岩铜矿广泛发育的铁帽和特征的负地形洼地亦是重要的寻找标志。

(3)斑岩体上部和接触带集中形成与典型斑岩型矿床类似的蚀变分带,即在小斑岩及其斑状花岗闪长岩围岩中从内向外形成钾钠长石化带、绢英岩化带、泥化带和脉状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化带;在中性火山岩中形成较大范围面状硅化青盘岩化带和接触带附近的脉状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化带。早期的(细脉)浸染状矿化发生于绢英岩化带,晚期的脉状矿化发生于脉状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化带。

[参考文献]

[1]陈毓川.当代矿产勘查评价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

[2]夏代祥,张平,周详,等,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3]高轲,钟康惠,唐菊兴,等.西藏多龙矿集区色那铜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J].矿床地质,2014(S1):925-926.

[4]高轲,钟康惠,唐菊兴,等.西藏多龙矿集区拿若铜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前景探讨[J].矿物学报,2013(S2):763-764.

作者简介:张强国(1995— ),男,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构造地质学。

推荐访问:矿床 西藏 地质 特征 标志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