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

美日臆猜:携带陆基导弹可追上并摧毁卫星

作者:jkyxc 浏览数:

UFO?导弹?其实是探空火箭

“v字形,边缘略显红色,超长光亮,喷出气体形成云雾状分散!”“天空突然出现亮点,几秒后就消失了。”5月13目的互联网上,“UFO”成了热词。重庆、昆明、武汉、香港等多地网友,在网上发布图片称,目击空中有“不明物体”飞过。

湖北恩施的一位网友给出了细致的描述:“北京时间2013年5月13日20:46:24,恩施市区上空突然出现的亮光,仅出现几秒钟就消失在黑暗中。该飞行物呈v字形,边缘略显红色,放射出超长光亮,光亮照射处可清晰地看出该物体正在向天空中喷出气体,形成云雾状分散开来。”

这是什么?有人说是UFO,有人则表示,这与今年1月27日中国进行中段反导拦截试验时中国西部城市网民观测到的飞行物非常相似,所以猜测是中国进行的另一场反导试验。此外,由于观测到飞行物的网民分布地区较广,也有猜测认为是“分导式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的试验。围绕“UFO”事件的竞猜狂欢只持续不到一天,5月14日,中国科学院网发布消息称,13日21时左右,中国科学家再次成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高空科学探测试验。有关科学家表示,网友所拍的“UFO”,和发射的高空探测火箭有关。

“原来它居然是个火箭!”这一结果让很多网友大吃一惊。为什么在晚上9点钟它还会这么亮?为什么这么多地区的网友都能看到呢?“从网友们提供的照片里看,这个火箭和UFO挺像的”,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说,它之所以会这么“亮眼”,是和西南地区所处的位置有关。据介绍,太阳下山和升起的2个小时前后,虽然地面已漆黑一片,但在我们头顶的几百公里以外,却是另一番“景象”:太阳光依然能够照射到高空里。

“这次我们所看到的亮光,并不是火箭本身,而是高空探空火箭一面飞行,一面喷出大量的物质。”王思潮说,地球是球状的,此时地面虽已入夜,但阳光仍可照射到喷出物质,形成彗星状发光物,所以才能如此“引人注目”。

有军事专家指出,探空火箭作为一种较小型火箭,通常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会形成较多由固体颗粒物组成的尾迹,并会在空中扩散并滞留一段时间,这些尾迹反光后就会形成一些奇特的景象,另外火箭发动机在高空的尾焰也会形成一定的景象。专家表示,目前大多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洲际弹道、反导拦截弹也可能会产生类似效果。2009年12月9日,挪威北部天空也曾出现神秘螺旋状UFO,这一现象持续了10-12分钟后才完全消失。事后,这一现象被证实是俄罗斯“布拉瓦”弹道导弹试验时,第3级火箭旋转失去控制形成的现象。

这种不明UFO在各国历史上都不少见,但大多都被证实和航天发射有关。2005年9月、2006年6月、2007年10月和2010年6月出现在中国新疆的UFO现象,之后都被证明是由俄罗斯发射火箭造成的,因为靠近中国的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中心正是俄罗斯最主要的火箭发射场。此外,1982年6月在中国曾大范围观测到的UFO现象,也被视为是前苏联进行反卫星演习造成的。

如何辨别火箭和UFO?王思潮说,这个火箭之所以被“误认”,主要还是它的“尾巴”是扇形的。王思潮曾研究过很多扇形UFO,“真正的UFO,虽然也有扇形‘尾巴’,但‘尾巴’里却有很多‘内容’。”王思潮说,比如“尾巴”里会出现几股喷流,会有光斑,它的变化会比较复杂。另外,真正的UFO飞行速度很慢或奇快无比,“我们已研究过的扇形UFO,它有可能七八分钟内都没怎么移动,好像是悬停在那里一样。”但这次的火箭飞行速度较快,而且飞行变化也很简单。从视频资料看,它一开始是向上飞,然后又由西向东飞。“真正的UFO,它的飞行速度和飞行姿态等,用人类飞行器都是无法解释的。”王思潮表示。

日美无端猜疑我探空火箭试验

“中国火箭冲上1万公里高空,可能摧毁卫星”,5月15日,美国与日本无端猜疑中国的高空科学探测试验。美国国防官员称,美国政府认为中国发射高空探空火箭是首次测试新拦截器,拦截器可用来摧毁轨道内的卫星。对于中国这次探空试验,美国也紧盯不放,但并没有发现“异常”,不过,美国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防官员仍称,美国获得的情报显示,这枚火箭今后可用来将反卫星载荷送上相似轨道,“我们认为,这枚火箭携带的是一枚陆基导弹,这是中国首次测试拦截装置,这种装置可以追踪轨道上的卫星,并将其摧毁。”

日本政府人士也添油加醋地说,“这是为研发反卫星武器进行的导弹试验”,认为使用的是新型弹道导弹。同步卫星轨道上有美军用于探知弹道导弹发射的预警卫星和部分侦察卫星,日本政府人士居然就此认为中国的反卫星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并说“这可能改变将来美中的战力均衡”,还煞有介事地要求中国“作出说明”,真是荒唐至极。

台湾“中央社”报道称,这可能与大陆第3次反卫星试验有关。今年1月,美英俄多家媒体都预测中国将进行高轨道反卫星试验,并称将使用DN-2反卫星导弹。外媒揣测,DN-2反卫星导弹可以摧毁2万公里高空的同步轨道卫星。

“中央社”称,解放军前两次反卫星试验用的是“东风-21”型中程固体燃料弹道导弹改造而成的“开拓者1型”(KT-1)拦截弹,仅能打击敌方部署在低轨道的侦察卫星。不过,对于DN-2这个代号意味着什么,外媒拿不准,只揣测称,可能是“动能”的全拼首字母,即摧毁卫星时使用“动能击杀武器”。台媒还引用大陆网站的猜测称,一旦测试成功,大陆将成为全球唯一一个具备摧毁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轨卫星的国家。

有中国专家认为,仅凭观测到的奇特天象就认定是“针对高轨卫星的反卫星试验”太过草率。实际上,目前尚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针对高轨卫星测试直接上升拦截的反卫星导弹。针对火箭发射涉及美国高轨卫星GPs系统的猜测,该专家表示,GPS卫星轨道高度超过了目前探测距离最远的反导雷达的探测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地面很难对反卫星导弹进行制导。

甚至美国专家也不相信“反导”、“反卫星”之类的说法。路透社引述美国哈佛大学史密松天体物理学中心学者乔森纳·麦克道尔的说法称,中国发射的火箭将来有可能在类似轨道装载反卫星装置,但没有证据显示13日的发射是在测试这种能力。他表示,中国这次发射的火箭与美国空军上世纪60年代为研究地球磁气圈而发射的探空火箭相似。针对各方面猜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中国一贯主张和平利用外空,反对外空武器化和外空军备竞赛。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介绍,在空间科学探测中,20公里以下的高度可释放热气球探测,200公里以上的高度可通过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探测。探空火箭比探空气球飞得高、比低轨道运行的人造地球卫星飞得低,因此是30-200公里高空的有效探测工具。此外,由于各种陆基探测设备只能在固定地点通过遥感探测对空间进行长期“间接观测”,不能获得“实地的第一手数据”,探空火箭就弥补了这一缺陷。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探空火箭主要用来实地探测外太空的“环境状况”。在近地面空间,我们看不到空气对流——风,但可以观察“风向标”的摆动来确定某地区风的特征;在距离地面不同高度的空间中,环境并不一样,大气中的电离层,外太空中太阳粒子、陨尘等都对所在空间的环境有着巨大影响,如何确定这些“风”的特征,需要科学探测。比如今年4月5日,我国向200公里高空发射探空火箭,并散下1公斤钡粉,由于钡粉在太阳光照射下迅速电离,形成钡云,通过光学望远镜观察钡云的变化,就能研究赤道区电离层的动力学特性,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类似试验。5月13日,探空火箭向1万公里空间释放钡粉,则为研究这一高空磁层的动力学特征积累实测数据。研究不同层次空间的“风向”特点,这为火箭、卫星、飞船等的研制、应用及航空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参数。

美国探空火箭雄霸世界

在各国探索太空的过程中,探空火箭发挥了巨大作用。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期间,探空火箭是进行空间观测的主导力量,为人造卫星的诞生扮演着“探路先驱者”的角色。美国对中国和平利用探空火箭的军事化猜测,与其自己的“发家史”密不可分,也是冷战思维的延续。与探空火箭密切关联的一个地名是美国的白沙导弹试验场,作为全美占地面积最大的军事设施,也是整个西半球规模第一的导弹试验基地。而直到今天,对于美国的探空火箭任务来说,白沙也是大本营。

1945年,二战即将结束,美国从纳粹德国手中缴获的V-2火箭零件被运送到白沙,并被组装成型。本来,美国以V-2为基础生产战术弹道导弹,后来又希望将弹头换成科学仪器,来研究大气层相关数据。当年9月26日,美国发射了第一枚高空探测火箭“女兵下士”火箭,将11公斤物品送入70公里高空。为争夺太空霸权,美苏争相希望成为第一个将人送入太空的大国。1946年,美国将孢子和果蝇等生物送人高空做实验;1948年6月和1951年4月,又将猴子送入高空。1951年6月,苏联也将两只小狗送人110千米高空,并安全回收。同年8月,苏联再次将两只小狗送人高空。这年9月,美国又将1只猴子和11只老鼠等送人高空,并安全回收。美苏为争夺载人航天“第一”,早就在进行着明争暗斗,而斗争的武器就是探空火箭。

虽然苏联在1957年10月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可以利用卫星和飞船携带动物进行轨道实验,但探空火箭仍然是将动物送入高空的最便捷工具,大量的观测数据为苏联在1961年成功用东方1号飞船将加加林送入太空奠定了基础。苏联首先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后,美国本想夺得载人航天这个“第一”,但由于火箭技术不如人意,在加加林进入太空前,美国的载人火箭飞行试验频频失败,直到美国找到更加成熟的火箭,这才在太空领域迎头赶上。

虽然之后多数在轨空间试验可以使用卫星和飞船进行长期观测,但探空火箭的作用仍无可替代。美国对探空火箭的研究十分重视,参与探空火箭研究的机构就包括美国宇航局(NASA)、陆海空军、能源研究与发展委员会和大学等单位。仅NASA一家在1959年-1976年发射探空火箭30种共1912枚,上世纪70年代中期后,每年发射70-90枚,近年来发射数量保持在每年40q50次居世界之首,如2007年发射48枚火箭,2008年发射22次42枚,用于搭载不同实验设备,对空间环境进行密集探测。2012年3月,为追踪大气中高空喷流的运行模式,NASA罕见地连续发射5枚探空火箭,撒出的化学示踪剂,产生的白色烟雾覆盖半个美国,在夜空颇为壮观。

日本、欧洲、印度等国也在探空火箭方面尤为积极,抓紧研制应用于60至1000公里以上不同高度的探空火箭系列,进行卫星所不能到达的空间探测,为航天技术和空间科学发展提供资料,也为在太空争夺战中占据优势。犹如对海底资源的争夺,没有过硬的技术,只能眼巴巴看着其他国家采走海底资源而干着急,太空也如此,虽然人们还不完全理解未来太空资源的重要性。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推动下,中国在1958年启动了火箭探空事业,并在1960年将第一枚探空火箭发射升空,之后,中国发展出气象火箭、取样火箭、生物火箭和试验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积累大量数据。随着我国航天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对自主空间环境保障提出了日益迫切的需求,2008年国家大科学工程“子午工程”启动。据新华社报道,这将不仅保障我国自主检测空间的环境和空间活动的安全,而且对提高远程雷达精确度也有重要意义。由于天波雷达采用电离层反射探测,可发现3000公里以外大洋上的敌方航母、敌国境内发射的弹道导弹等,提供早期预警。但由于大气电离层不稳定,造成天波雷达的探测精度无法保证。“子午工程”建成后,对电离层变动进行预报,可提高天波雷达的探测精度,弥补这一不足。(新华社、北京日报、环球时报)

推荐访问:美日 追上 导弹 摧毁 携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