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用范文 >

浅谈结合物理学科特点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本文主要是结合物理学科的一些特点,就如何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论述,旨在追求在学情相差较大时仍然适用的一些教学手段。

关键词:学科特点;初中;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80-02

目前,教育界广泛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首选激发学生兴趣,而激发学生兴趣最直接的手段便是让课堂活跃,创建高效课堂。而笔者认为,教学若是完全流于形式,而忘了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便是本末倒置。因此笔者认为,要让初中物理教学行之有效,关键是要结合物理学科特点。

一、物理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有人说,物理学是一门体系严谨,结构紧密,科学性极强的学科。也有人认为,物理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理论都需学生动手探究完成。还有人认为,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得十分紧密。众说纷纭,而这些说法正好像是李白《望庐山瀑布》中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那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的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它的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工具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它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初中物理作为物理学的入门,又存在独有特点:

1、物理新课程的特点

物理新课程是一门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受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2、物理新课程知识体系特征

打破学科知识体系框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组织教材内容,改为让学生充分体验自然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改变学生在与自然和社会接触中形成的错误的,模糊的或片面的,真正理解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含义,形成对自然的正确观念。淡化知识与技能的功能表现,注重过程和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

3、初中物理教材编写

从所用的初中物理教材(沪粤版)看,初中物理新教材确实具有下列特点:强调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多;充分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思想,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式生动活泼。

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背景,以物理科学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规律和科学方法为基础,以科学探究为主线,以最新信息作补充。 从总体上说初中物理侧重于物理现象。按“现象→规律→本质”的思路:

观察现象:声现象、光现象、热现象、运动现象、静电现象、磁现象。

探究规律:力、运动和力、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光的反射和折射、透镜成像、电路、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与磁的联系。

揭示本质:分子与原子、能量(机械功与机械能、热量、内能、热机、电功与电能、电动机与发电机、无线电、能源、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结合物理学的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是:

所学物理知识的引入来源于初中学生已了解的生活现象,而从现象到规律也是物理学家得以证实并得到广泛认可的,并且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所揭示的本质不是很多,从以上几方面看,物理是最能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科学的学科。

二、进行课堂教学

关于课堂教学,很多老师表示,要让课堂活跃,体现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动手探究。也有老师表示,物理科学是一门一环扣一环的,是需要以前面的知识为基础,而笔者通过实际教学发现,有时一堂公开课下来,学生看似活跃了,可实际知识掌握并不理想,而且更多初二物理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初三可以学好,追其原因,便是由于物理学科特点所致,只要在课堂实际教学中,结合好这些特点,便可以使物理教学变得轻松。下面笔者将重点谈谈如何结合物理学科特点进行课堂教学。

1、利用物理学科模块性,结合生活现象进行教学

物理学科中所学知识的核心便是力热电光源,也就是说在初中阶段,前后学习模块结合并不紧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当下,而不应该考虑学生的过去或将来。例如,有些学生前面学习力学不行,并不影响光学、热学等知识的学习,而且在未来学习机械功和机械能时还可以进行知识的补充。教师在讲授物理时,过多重视学生掌握前面知识的情况或过多依赖学生已有知识系统,本身就是一个不好的现象。这意味着教师将处于一个十分被动的状态,教师的课堂效果不是由教师本身决定而是由学生来决定。这便有了课堂主动权应归于学生一话,看似合理,实属教师无奈之举。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时可以脱离学生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新课讲授。有人可能会质疑,学生以前就学不好,这样可以掌握吗?是的,可以肯定的说,这正是很好地结合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此时的学生虽已学习前面知识,但因缺乏形成系统框架的能力,倘若教师结合自己的认知特点将各模块联系起来,便会造成学生认知困难,进而对物理知识产生迷糊。这便是首选第一条,结合生活现象进行教学。笔者曾有过这样的教学经历,沪粤版教材十三章《机械功和机械能》,从知识结构上看与力学、力与机械、二力平衡等均有联系,可以说是和前面联系较多较紧密的一章。在进行十三章教学时,不去关注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体系(很多学生初二基础相当薄弱),而是更多地去结合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或看的、感觉到的现象,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下学习。比如让学生明白绳子拉力与物体重力和绳子股数的关系,让学生结合生活中两人共同提水和一人单独提水的感受;为了让学生明白额外功,让学生感受用厚重铁桶提水和轻塑料桶提水;为了让学生明白功率,让学生动手挖土和挖土机挖土比速度。虽说课堂看似很平凡,却很有效果。其实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之一便是通过学生身边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物理教学,可以充分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也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正是物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才让科技得以更加进步。

2、关注物理技能培养,巧妙安排课堂物理探究

初中物理中所涉及的知识,都已由物理科学家论证并得到社会广大认可的。也正因为如此,作为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和领会前人的成果。有些教师曲解了新课程的理念,认为是新课程要求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总结归纳出结论。因此在进行物理课堂教学时,习惯将物理探究都搬到课堂上,可实际效果并不尽人意。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结合物理特点巧妙安排课堂教学。笔者认为,要达到一堂高效率的课堂,应该先是高效地学习前人已总结出来的知识,正如牛顿所说,要成为一名巨人,首先就应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若教师对一些已是真理的知识还让学生自己去怀疑,去探究,无疑是给学生增加负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可专门组织一些开放性的课题,形成活动小组组织实验探究活动或验证、体验伟大物理学家的科学探究轨迹。

3、灵活应用物理

物理学科是普遍适用的自然规律,因此,它的显著特点之一便是它的变化。针对刚入门的学生来讲,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掌握书本里的物理规律不难,难在应用。作为物理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应用物理,就得结合作为物理的一大特点——普遍适用性。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善于给学生进行归类。

4、培养学生兴趣,先培养学生信心

都说学生只要有了兴趣,便可学好,却因没有多思,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因素——信心。当学生不自信时,暴露出来的便是放弃。一放弃,就很难再挽回。作为教师,要引发学生信心,关键是老师上课时所讲知识点。同样一个知识点,如果老师讲得过于专业、系统,很多学生便觉吃力;如果只讲容易点,学生也有一定的判断力,他们知道自己听懂这些对做题依旧没用。有老师想用实验来激发兴趣,可学生却只是关注了实验的形式,至于教师想达到的实验目的,依旧没有达到。笔者结合与众多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若是将一个复杂问题拆分成几个子问题,接着各个击破,效果较好。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要解决物理问题,关键便是从简入手,只要一点一滴攻克,学生做题便有了信心,兴趣也就随即而来了。

最后,回归物理。物理既然能作为自然之首,就因为它将自然规律很好地总结在一起。所以,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精髓,教师作为引导者就因让学生知道物理的整个框架,并引导学生去拓展、延伸,为今后的物理打下基础。

(上接第79页)其实也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学生从乘法分配律猜想“除法分配律”是很自然的事,学生利用这种猜想——验证的过程,不断辨析、不断明确知识的内在区别,当证明猜想错误时能形成正确理解,并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让负迁移成为学生学习简便计算的资源能够有效地提高简便计算的学习效率。

2、提高学生对数的敏感度

面对一道简便计算题,学生对数的合理拆分是后续准确使用相应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因此合理拆分数的成功体验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数的敏感度。

如52×25,让学生讨论拆分哪个数、怎么拆分,将学生的不同拆分策略进行罗列,出现52×(20+5)、52×5×5、(50+2)×25、2×26×25、4×13×25等不同形式,我们也不急于排斥部分学生追求拆分的不同出现(20+22)×25甚至(51+1)×25等情况。拆分的过程结束后,也不急于让学生去利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后取精华去糟粕,这样很自然的要求学生在拆分数的时候要考虑为运算定律服务,确定了留下的备选拆分策略后,再让学生动手计算,让学生体验不同策略的优势,从而优化解题的策略。

这种对数的拆分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在拆分数时考虑算式的整体需要和后续使用运算定律的需求,避免盲目或受思维定势影响的不合理拆分,有效提高学生对数的敏感度。

3、处理好刺激的强弱关系

教师在教学运算定律时,总是让学生观察算式中各数的联系和特点:如加法结合律时,强调几个数的凑整联系;教学乘法结合律时,强调25和125的好朋友4和8等等,同时教师在出练习题时为了强化这种凑整现象,不断地用这样的数刺激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缺少了对算式整体的分析,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数的特点上,出现了45+55-45+55=100-100=0;25×4÷25×4=100÷100=1的现象。

因此教师在新授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强化重要的弱刺激(算式整体),或引导学生予以注意,并积累辨别经验;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应当注意引导他们将整体印象与细节观察相互补充。例如让学生区别45+55-45+55和(45+55)-(45+55)、25×4÷25×4和(25×4)÷(25×4)的不同算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算式整体的计算顺序,而数的凑整刺激成了弱刺激,进而让学生能够在看到一道有陷阱的算式时多个“心眼”。

4、借助生活实践加强算理理解

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真实想法与最自然化的理解是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前提,教师针对564-197=567-200-3的错误,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帮助学生加深对简便计算算理的理解。如564-197可以结合付款经验中(零钱不足)来理解算理,以买家的付款和找钱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显得轻松易懂,买家要付197元但零钱不够付了整200元,找回3元,其中付款针对买家来说少了则用减,找回则用加。这种付款经验适合于所有多加少加、多减少减的算理中,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不需要死记硬背即可准确解题。又如乘法分配律可借助买成套衣服的生活经验;减法性质则可以结合“仓库取货”的模拟生活经验等等,这些生活经验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而且容易记忆。只要正确的理解算理,这种滥用现象就可以避免。

学生的每一个错误并不是无中生有的,每一个错误都意味着学生在对知识或概念的认识上有了偏差或是受了限制。学生在简便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因其产生的错误并不是“仔细”就能解决的,其中学生个人的内在因素和老师教学的外在因素都能催生这种错误的存在。因此我们要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走进学生内心看待问题的根源,分析和研究错误的心理成因,寻找合理而有效的方法去克服。

推荐访问:浅谈 学科 物理教学 物理 初中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