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用范文 >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哲学透视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对文化产业做哲学审视,它具有四个显著特征,即经济文化一体化、文化资本主导化、产品文化化、产业发展人本化。

【关键词】文化产业;哲学透视;显著特征

【中图分类号】 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7-0055-0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国文化产业正如春风过后的梨花,经过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的酝酿,冲破铁索羁绊,驱散凛冽寒风,于20世纪80年代迅速崛起。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当今时代越来越突出的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彼此渗透、相互促进现象的深刻反映。它准确揭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向,有许多自己的特征,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对文化产业做哲学审视,它具有四个显著特征,即经济文化一体化、文化资本主导化、产品文化化、产业发展人本化。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分析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

一、经济文化一体化

二战后,人类俨然成为大自然的主宰,凭借自身的创造能力,利用先进的生产工具,从大自然中无节制地获取资源和物质财富,从而导致了经济、社会的非协调发展,带来了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生态失衡、生存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日益意识到应当重新认识人与物质、自然的关系,经济的背后是文化问题,文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经济文化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是一种双向需要,经济需要文化为自己注入新的活力与创造新的境界,而文化需要物质寄托,需要在经济中实现其持续发展与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可以说,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

所谓“文化经济化”,就是将文化中的商品属性剥离出来,使文化要素成为活性因子促进经济发展,即成为现代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经济文化化”,则是指经济文化一体化过程中,由于二者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融,经济生产的重心已经由物质领域拓展到精神的层面上,从而形成了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新质内容的经济综合体。首先,经济活动中的文化作用日益加大,这一发展趋势已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新视角与新领域。其次,经济全球化使文化产业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地位日益加深,同时,文化市场也日益国际化,因为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同时也包括文化实力的较量。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竞争因素。第三,文化经济成为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这种影响将直接来自于跨国文化产业集团的文化侵蚀与文化渗透。从经济要素流动趋势来看,文化资本的全球流动和资源配置方面的巨大作用,将成为主宰国际文化产业格局变动、世界文化市场走向、国际文化产业秩序的新生力量。例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强势国家依靠科技策动与市场化运作的竞争优势,将市场触角延伸到全球范围的各个角落,通过这一方式,一方面获得了文化领域中包括电影电视业、文化娱乐业、图书影像业、文化旅游业等在内的丰厚利润;另一方面,还获得了电脑、软件、网络、卫星传送等高科技方面的巨大优势。由此看来,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壮大不仅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财富积聚的重要途径,而且成为增强综合实力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经济文化一体化协调发展已经无可辩驳地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表现出来的特征是:智力优势正在取代传统的自然资源优势,文化、科技在产业发展中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文化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

产业。

二、文化资本主导化

在土地资本、工业资本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时期,文化要素主要依靠于其他生产要素才能完成经济系统的内在循环,所以此时的文化要素无法成为独立的经济因子参与经济系统的任何分配。如在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在诸多的生产要素中,土地处于主导地位,所有的资源配置方式及内容均以农业资本为核心。在工业经济时期,生产力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要实现文化要素全球性流动的无限复制与使用还相当困难。这就是说,文化向资本的转化所需达到生产力水平还不具备,这就决定了文化向资本的转化在工业经济时期不可能发生。到了21世纪知识经济的今天,特别是信息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文化要素借助于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实现跨区域、跨国界配置与流动,实现了文化资源与文化成果的高度共享。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要素不仅从物质资本中剥离出来,在许多领域成为具有主导作用的首要要素,并且其他要素在一定条件下还依赖于文化要素,从属于文化要素。文化资源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一个国家来说,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将不再构成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势,自然资源的贫乏也不再意味着落后,关键在于对文化资源及其智力资源的拥有,文化资源越是丰厚,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就越是巨大。一个社会能否快速发展,从根本上将取决于这个社会对其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创新程度。社会的文化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越高,社会将越是繁荣。

以文化色彩和精神气质构筑商品的“高附加值”,才能真正体现产品的超一流的品位。我们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高产品的高附加值,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必须努力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文化资源进一步资本化,形成最具增值率的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非磨损性、不可分性、无限增值性等特征,使其与其他生产要素有着本质的不同,文化资本不再是产业发展的附属要素,而变成了主导和核心要素,文化资本已成为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之后,还必须对文化资本进行妥善的经营才能使文化资本持续高效地转化为经济利益,如绍兴咸亨集团利用鲁迅著作中的店名迅速扩张,并走出绍兴,打进了上海。

在文化资源向资本转化的同时,建立在文化基础上蕴藏于文化经济中的文化产业,克服了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足,为人类建立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提供了可能。以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产业,改变了工业经济那种把物质财富的拥有看成是实现个体价值的资本与依据,相反,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以文化创造为内涵的知识作为要素,在文化产业的分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文化产业突出了精神生产者是以个体脑力劳动者与智商能量的付出来体现其生存价值,因此,拥有知识的文化产业生产者能够获得丰厚的报酬,并且可以借助于文化资本、知识资本作为要素参与入股分红,来享受文化企业的利润汇报,成为高收入群体。如享誉全球的比尔·盖茨这样集智力资源拥有者和企业经营者为一体的超级富豪,这就是文化产业主体为什么能够获得比其他行业的生产者高得多的回报的原因。

三、产品文化化

文化产业的产品呈现文化化特征,产品文化化是指产品中精神文化取向越来越明显,或产品以越来越满足人的精神享受为主的一种趋势。随着消费者文化素质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模式必然由实用功能型消费向文化审美型消费转变。商品和服务因文化内涵、文化个性而提升其精神功能和审美价值,提升其档次和品位。文化内涵是产品和服务高附加值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只有富含文化价值的商品和服务才能有效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才能在众多的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 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赢得消费者的“货币选票”。信用、商誉、品牌、形象等文化因素构成无形资产,使文化企业在竞争中先声夺人,争得更有利的投资机会和市场地位,创造更多的商机,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以服装业为例,我国和意大利同为服装出口大国,意大利靠先进的服饰文化,良好的商誉和世界驰名的品牌,赚取的是高附加值。上世纪90年代初,意大利每吨服装的换汇额高出我国5.8倍。可见,文化内容和精神内涵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所在,也是实现其高附加值的重要源泉。

当今,产品的文化内容的价值比重迅速增大,而物质形式的比重正相应地下降。并出现大量的富有美感和科技含量的智能化产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新增社会财富中文化性的“软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不仅像微软公司这样的新兴产业大部分是知识密集的软产品,而且传统制造业产品的文化内涵也越来越高。正因如此,人们越来越重视产品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个性,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克莱斯勒汽车在质量上并不比其它品牌的汽车高出多少,但是它所代表的高贵、豪华和地位感却给它的发展赢得了无限商机。同样,原本价值700日元的女式帆布提包,如果印上一个字母“G",便可卖到7000日元,这是因为“G”是表示由米开朗琪罗·罗西尼创造的意大利超级流行文化的符号,手提包携带者确信,自己正在进行一种可与欧洲超一流阶层相媲美的消费行动。为了这种精神文化享受,人们情愿花7000日元购买价值700日元的商品。可见,文化内涵对产业发展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如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汽车文化等,无一不通过文化价值的取向影响着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也不例外,我国是世界上的旅游大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著名的风景点,名胜古迹,老革命根据地众多,许多有品位、有档次、有远见的旅行社,专门培训出一批具有各种文化内涵修养的导游,甚至聘请文史博士担任导游,提高旅游的文化附加值,使游客亲身体验到文化景点的历史文化氛围。这些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已经成为对文化品位和文化层次需求日益提高的旅游者的新去处。从这些事例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产品文化内容和精神内涵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升作用。

当今时代,经济的飞速增长不再仅仅取决于已短缺的自然资源、物质资本等有形资产,而是主要取决于智力、文化资本等无形资产,产品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内涵将主导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以文化内容为主导的文化产业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流。

四、产业发展人本化

产业发展人本化是指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关注人的需求、人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以人为目的、以人为中心。

西方生活方式和物质主义文化给人造成巨大的精神空洞。工业文明高扬科技理性,推崇经济主义,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导致了物质消费性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把人的多种需求简化为单一的物质需求,把物质消费水平的提高作为惟一的追求目标,从而使人成为经济动物、消费动物,日益淡漠甚至忘记了生活意义与价值的人文追求。造成人的异化与片面发展,使人成为马尔库塞所描述的“单向度的人”。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似乎不是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要,而是满足人们对商品货币财富追求的需要;评价经济素质高低的标准,似乎不是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满足的程度和质量,而是看GDP或GNP增长的多少。这样,经济社会以人为本的本质特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掩饰起来,甚至已经成为经济过程的沉淀物。因此,一个推崇人的需求的全面性的伦理选择和人文追求的世界,有赖于确立一种新型的社会发展理念和实践模式,已是不争的事实。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了。

文化一定程度上而言是“人化”,文化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展现的是人的生存、发展形式及发展程度。人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但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全面、本质,直接满足人的需求,是一种更加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本向度部分克服了人的异化,消解了技术与人性的长久对立,使人的视野超越物质需求转向真善美的追求、创造性价值的实现、自由的获得。伴随着非物质性需求的追求,使人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过程来看,文化产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两个更为统一的过程。文化产业生产是建立在知识、技术和人文精神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强烈的人文属性。文化既可以作为投入,也能够被产出,人的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以及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艺术、娱乐休闲、信用文化、经济伦理等精神因素,作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价值,与自然资源、经济资本共同成为生产力中的组成要素,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人对经济发展的参与不仅仅是体力劳动,不仅仅是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添加简单的劳动来创造社会财富,而是更多地通过文化创造,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具有人性特点地参与经济生产,人的能力得到更为全面、更为本质的发挥,人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人的素质和创造力得以不断地提升;使人通过“丰富的个体”的路径达到完整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价值在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好地实现。

从结果来看,文化产业发展更全面、更本质地满足人的根本需求。物质需求是人的基本需要,精神文化需求是人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之后的相对高层次的需求,是一种更能反映人的本质属性的一种需求。文化产业不仅生产物质,也生产文化;不仅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状态,转向以人为本,人的愿望、人的需要、人的理想,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与核心。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阶段,文化产业更能直接从人的根本需求出发,能够更加接近人的需要,更加直接为人带来福利。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观更加深入渗透到经济发展领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人的本质需求在经济的发展中得到更好的满足,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种人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人为本的产业。

总之,我们要关注文化产业,就不能不关注文化产业自身所特有的标志性特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任伍,赵莉.文化产业——21世纪的潜能产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2]谢植雄.文化经济与科学发展观[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

【作者简介】李莲花(1980-),女,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哲学;高静文(1947-),女,新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推荐访问:产业发展 透视 哲学 文化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