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教案课件 >

论广西地区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艺术史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广西地区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将广西地区传统文化充分应用在高校艺术史论课程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艺术史论课程中应用广西传统文化元素的目标、认识、方法和价值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论述。

【关键词】广西地区;传统文化元素;艺术史论课程;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高校艺术史论课程,是艺术类院校课程建设的基础,是艺术类学生艺术知识体系构成的核心,是大学生审美意识培养的重要渠道,是培养学生正确、积极、健康的“三观”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理解艺术史论知识和文化素养。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地区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特色鲜明,蕴含着异常丰厚的艺术史论教育资源,用好、用足广西地区传统文化元素,对提升广西地区高校艺术史论课程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对其他高校的艺术史论课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何以为之”:应用广西传统文化元素的目标论

(一)系统掌握传统艺术史论的核心知识

广西地区的传统文化,是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洗礼和社会选择而流传下来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大放异彩的一支,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艺术成就。广西地区传统文化中包含的艺术因子是中国艺术史论课程中的一部分,缺少了这一部分则是不完整的,对广西地区艺术类高校学生而言更是这样。一定程度上讲,系统掌握艺术史论的核心知识,离不开对广西地区传统文化的认真学习。在授课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基本历史脉络、主要文化元素和关键知识等内容的学习。

(二)深刻理解地域文化蕴含的独特审美

将广西地区传统文化元素纳入艺术史论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增进学生对区域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深入理解独有的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纺织等广西当地地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美学、人类学、社会学的理论,增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深刻理解其特有的审美情趣。特别是通过对经典题材、色彩、造型元素的学习和再创造活动,加深对民族审美的感知和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社会思想、哲学思想、民族思想方面的理解。

(三)持续培育学生知行合一的良好学风

培养新时期的高校艺术类学生,必须始终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原则,不仅在理论上让学生清楚把握艺术历史、清醒认识艺术价值、清晰理解艺术规律,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所学与所用结合起来。将广西地区传统文化元素纳入艺术史论课程教学,通过一定的课时安排,将“知”与“行”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地方传统文化元素,在创作实践中表达自己、展示自己,提高独立设计的意识和能力。

二、“何以可能”:應用广西传统文化元素的认识论

(一)从历史地理资源看,具有极大丰富性

广西地区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山水交织、民族多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受到多样化的文化影响,形成了特色鲜明、底蕴深厚、包容性强的广西地区传统文化。从地理横向上看,各地都有自己的代表性文化元素,如南部的海洋文化、北部的山水文化。从民族文化上看,有12个民族长期生活、繁衍在广西地区,并进行频繁的交往、对话,形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壮族文化、苗族文化等。从文化属类上看,各个类型流派的文化也在此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例如,2016年成为中国第49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西崇左花山岩画,可称为广西地区代表性的绘画艺术资源。左江流域壁画,据专家推算绘制在战国早期至东汉年间,其中宁明花山段的壁画最为著名。画像均为红色,小人物环绕正面人物于中心,高大人物佩带刀具,或有猎犬相随,壁画形成浩大奔放、豪迈的场面。有些人像双脚下缚呈八字形,双手上举与人头成山字型,酷似蛙状,伴有铜鼓、羊角牛中、环首刀等物品,使观者产生热烈、宏大、庄严的观感。对于壁画的历史流域探秘、人物造型、图腾造型及大规模的活动的场景都可以是学生提取创作元素的源泉。

建筑艺术资源方面,例如,灵渠古称秦凿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连接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广西少数民族的建筑瑰宝以干栏民居、风雨桥、鼓楼等为代表。壮族、苗族的干栏民居依山而建,建筑主体采用木质结构,上楼居住、下柱悬空,榫卯结合,技艺高超;风雨桥,又名花桥,亭廊的柱间设有栏杆坐凳,青石砌墩,长廊相连,桥墩上有桥亭,栏外有挑檐,是一种集桥、廊、亭三者合为一体的桥梁;鼓楼,粗梁巨柱型如宝塔,通常是寨子的中心,翅角飞翘、高阁重檐,极具民族特色。此外,还有寨门、戏台、粮仓、凉亭等小型建筑都是可供学生们认真探索的独特地域建筑资源。

在服饰艺术资源上,不同的少数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服饰文化,图案百变的织锦、精美秀丽的银饰、技艺精湛的蜡染、色彩艳丽的刺绣,构成了绚丽多姿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形成了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审美观。

工艺美术资源主要有铜鼓、朱雀灯和坭兴陶。铜鼓原为乐器后演变成权力的象征,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青铜制品,在壮、瑶、苗、侗、彝、水等民族中广泛使用;形如圆壤、平面束腰、中空无底、侧面有耳;铜鼓饰纹繁多,有船纹、鱼纹、羽人纹、鹿纹、鹤纹、云雷纹、太阳纹、青蛙做装饰。朱雀灯,一盏锈迹斑斑的铜灯,状如一只折颈回望的凤凰,灯座置于凤背上,燃烧产生的烟气吸进凤嘴,通过中空的凤脖导入盛水的凤肚过滤。出土于广西北海市合浦县汉墓的这件文物令不少专家对两千年前中国人的精妙设计啧啧称赏。坭兴陶,以广西钦州市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为原料,地方区域特征明显。据史志记载:我钦陶器,谅发明于唐以前,至唐而益精致。钦州坭兴陶艺作品于1915年参加美国巴拿马旧金山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并获得金奖,名列中国四大名陶。

(二)从史论授课内容看,具有较高相关性

如果离开了广西地区艺术史,则艺术史论课程不够完整,甚至会流于残缺或者片面,而讲授和理解广西地区艺术史,也必须放在中华民族艺术史论的大背景下去考量和实践。其实,从一定程度上讲,艺术史论课程中每一章节都直接包含着广西地区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地区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每一历史朝代中都以其自身独特的方式展示出了自己的魅力,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精品,与其他各地区的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如根据《中国艺术设计史》(南京艺术学院教材编写组编 夏燕靖著)和《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著)两部教材,将中国古代艺术设计按照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时期的时间纵向贯穿,广西地区传统文化元素便可清晰地体现在其中的各个章节:原始社会的建筑——干栏式民居;春秋战国的建筑——灵渠,绘画艺术——花山岩画;汉代的漆器——双耳杯(羽觞),铜灯——朱雀灯;隋唐染织工艺——夹缬、斑布、孔雀布;宋代印染工艺——蜡染;明清陶工艺——坭兴陶;家具工艺——木雕等等。

(三)从受众对象群体看,具有先天适应性

广西地区高校的学生,从生源地划分,可分为广西本土学生和其他省份(地区)学生。无论是区内生源还是区外生源,讲授区内传统文化,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都能够极大地凝聚共识、获得认同。对广西本土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而言,他们相对熟悉广西地区的传统文化,具有亲近感,讲授广西传统文化元素不仅有助于其深刻理解传统文化,而且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同时,对于来到广西求学的其他省份(地区)生源学生而言,在艺术史论课程中充分应用广西传统文化元素,有助于快速地帮助他们了解广西,在增长知识、拓展视野的同时,增进对广西的熟悉和热爱。

三、“何以实现?”:应用广西传统文化元素的方法论

将广西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艺术史论课程中,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需要通过“桥”和“船”来实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由浅入深,可以有两种方法进行。

(一)渗透嵌入法

就是在艺术史论授课中,自觉地将广西地区传统文化元素嵌入渗透到课程安排的各个方面。如,在授课目标上,合理确定广西地区传统文化的地位;在授课内容上,将广西地区传统文化中的著名景观、民风民俗、历史传承、文化渊源、代表作品等,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穿插到教学实践中,把文化元素高效地转化为教学资源;在考核方式上,提高广西地区传统文化的得分权重。

(二)专题教育法

实践证明,开设专题辅导授课,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掌握授课主题,可以在艺术史论课程安排的大框架下,开设以广西地区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或选修课。可以從以下几个方法开展:(1)授课教师依照一定的逻辑和方法,深入系统地讲解、讲授广西地区的传统文化知识;(2)采取课堂实物展示、观看视频,邀请少数民族同学介绍、展示民族服饰、手工艺设计等;(3)在条件允许且与相关单位做好沟通协调的基础上,可采取外出参观、现地教学的方式进行。

四、“何以重要”:应用广西传统文化元素的价值论

(一)构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

习主席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在广西地区高校艺术史论课程中应用本区域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本区域文化的了解程度,更是对广西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再阐释、再发现和再继承。从广西传统文化中选择优秀元素作为“授课红线”,不仅有助于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更有利于学生在与其他地域文化元素的相互比较、借鉴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多元文化价值,更加深刻地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兼收并蓄的气度和特质,有助于增进高校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有助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二)改革艺术史论课程教学的尝试探索

艺术史论课程是一门富于理论性、逻辑性、历史性的课程。上好艺术史论课程,必须吃透而不照搬、用好而不拘泥于史论课程基础教材,否则容易陷入“千篇一律”的窠臼、“强行灌输”的刻板、“程式发展”的沉闷。史论课程的改革,核心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展丰富,关键是对授课形式进行创新改进。在安排授课内容时,把广西地区传统文化元素作为鲜活的材料渗透融入进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授课内容的拓展与丰富;在安排授课方法时,采取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更利于学生消化吸收知识、掌握精髓要义。

(三)拓展高校艺术学生视野的载体途径

相比高校其他学科的学生,一个合格的艺术类学生是有极强的复合能力作为支撑的,其中就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强烈的感情知觉、深刻的理解水平、透彻的分析能力、强大的灌注意志和较高的创新自觉等。采取创造性、融合化、体验式、实践型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将学生置身于现场、沉浸于氛围,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情感需要,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学习视野,特别是对有一定的学术志趣和研究能力的学生而言,能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研究探索条件、搭建更高的学习发展平台,帮助他们更快地步入学术殿堂。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4.

[2]李雅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班守英.广西民族美术资源在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学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作者简介:孙嘉昕(1987.6- ),女,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教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推荐访问:史论 广西 传统文化 元素 高校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