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教案课件 >

北戏《中华美德故事汇》:在艺术中陶冶情操

作者:jkyxc 浏览数:

制作人廖维:《中华美德故事汇》成绩斐然

廖维老师是《中华美德故事汇》项目的制作人,谈到三年来这个项目的成果,廖老师如数家珍。她说现在《中华美德故事汇》的全称为“《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短剧”。这套系列短剧,为了适应未成年人的观众主体,每一个短剧或者节目的时长都控制在20至25分钟。

}׭u]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先锋与名片。

2016年,北戏创排出《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三辑)3个新剧目,分别是评剧《与妻书》、联珠快书《托兆碰碑》和音乐剧《国之歌》。有了第一辑、第二辑剧目的创排经验,第三辑剧目的创作扬长避短,推陈出新,更是呈现出了新的精彩。这3个原创新剧目在今年1月进行首次带观众彩排时,就获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更坚定了我们克服困难,坚持创排该系列剧的决心和信心。

音乐系主任祝真伟:《国之歌》震撼人心

《中华美德故事汇》作为北戏系列演出的经典节目,如今已开展到了第三个年头。就北戏音乐系来说,从第一年以环保为主题的音乐剧《一个真实的故事》,再到青年励志题材的音乐剧《洪战辉带妹求学》,无论艺术的反响还是德育的影响,效果皆有目共睹。

2017年,音乐系给小观众朋友乃至所有关注北戏的人们奉上他们的第三部音乐剧《国之歌》,讲述音乐家聂耳不畏危险创作国歌的历程。“节目首先有一个历史知识普及的作用,让孩子们知道我们的国歌是怎么诞生的,由谁创作的,在什么样的危险环境下创作的。随之而来的,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因为国歌对于国家的意义是非凡的。聂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我们从事音乐工作,以音乐剧的形式讲述这位音乐家的故事非常合适。”音乐系主任祝真伟老师介绍题材的由来。

因此,演员的选择成为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演唱水平与形象气质成了头等并重的标准。“聂耳也好,夏衍、田汉也好,首先形象上肯定要一身正气。然后是演唱水平,水平不够人物也没法表现出来。”祝老师说,“最后是表演水平,这是我们音乐系学生的弱项,因为我们毕竟不是音乐剧系,所以把表演水平作为头等考核标准。”

选好演员后,如何把这出新创音乐剧演好就成了下一个问题。要知道这出剧从无到有,学生从未接触过。这里祝老师就很想感谢导演宿晓默老师:“宿老师真是上心,手把手地教三个孩子,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另外,《国之歌》也得到了院里的很大支持。作为国家一级编剧,刘侗院长在剧本的文学创作上给予了很多指导,还有教研处、舞美系、演艺中心、剧场的支持等等。

“演出到了最后,‘聂耳’指挥大家合唱《义勇军进行曲》,舞台后面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非常震撼。我在下面看着,非常感动。”祝老师采访最后感慨道。

《国之歌》导演宿晓默:北戏学生素质高

宿晓默老师是北戏特别邀请的评剧、曲剧、歌剧表演专家,专门来导演音乐剧《国之歌》。“在看了剧本后,我觉得这个本子非常有感染力,认为这个题材能够弘扬聂耳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爱国主义教育。那么,人物的塑造、音乐的塑造、情景的塑造,在舞台上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来表达这个故事,基本上就已经形成在我的脑海里了。”宿老师说到初时印象。

《国之歌》以聂耳先生7首经典作品贯穿全剧,开幕曲我选用的是《开路先锋》,根据剧情的发展再选用《毕业歌》《卖报歌》,接下来,我选择了《铁蹄下的歌女》和《梅娘曲》作为背景音乐,之后是《码头工人》和最后的《义勇军进行曲》。排演的时间是2016年12月份,正是孩子们课程、演出频密的时候。根据这样的情况,我见缝插针地给孩子们进行指导。

令宿老师没有想到的是北戏学生的素养非常之高。例如开幕一场,在《开路先锋》的伴奏下,由50名群众演员相互配合组成的热血青年仿佛雕塑般的群像。起初宿老师有所顾虑,场面这么大,参演人员这么多,这些孩子是不是不好管理?可她发现,不论是主演还是群众演员,孩子们都非常认真、全情投入地进行排练。

“孩子没有一个调皮捣蛋的,非常刻苦,整体的素质非常高,我想这和咱们北戏平时的素质教育是分不开的。”宿老师深有感触地说,“非常好的一点是,孩子们在排练中还会提问题,例如饰演聂耳的学生陈振邦,就问我:‘老师,这个角色在我心里产生了,我情绪也很饱满,但是我怎么总觉得表现的还不够呢?’你会觉得孩子们,他真的在思考、在用心,希望自己把这个人物在舞台上表现得更加丰满,这让我非常感动。”

此剧首演受到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对此,我也由衷地为孩子们感到骄傲。

《国之歌》作曲徐辉:《国之歌》让孩子们了解历史

徐辉老师在接到定稿后的《国之歌》剧本时,留下作曲的时间只有半个月。导演宿老师给了她一个好建议,把聂耳先生的代表作融入《国之歌》的旋律当中。徐老师作曲时,很好地采纳了这个建议。另外,除了创作时间短促,《国之歌》作为音乐短剧,音乐的总时长只有20分钟。在这20分钟里,徐辉要用音乐讲一个故事,同时这音乐还要饱含满满的情感。

“其实这并不难,当我看到剧本的时候,我就已经很激动了,旋律马上就在脑海里浮现出来。”徐老师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她说自己虽然是70后,但接触过很多从那个风雨飘摇、国家备受摧残的年代一路走来的长辈,她很能理解这些长辈当时的感受,这成了她创作的最强动力。“当你看了剧本,看了《国之歌》的歌词,那份激昂、那份感动会让你想到:我一定要为国歌、为《国之歌》做一点事情。让孩子们知道,聂耳先生为了抗日救亡,冒着生命危险创作了我们的国歌。我们要让90后和00后珍惜现在的安逸生活,让他们知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编剧翟璐:创作剧本,院里给了我很大支持

教研处的翟璐老师从《中华美德故事汇》开展的第一年就开始编写剧本,到2017年她已经有相关的7个作品面世。音乐剧《国之歌》和评剧《与妻书》两部作品的编剧都是翟老师。开始接到编写有关聂耳先生剧本的任务时,翟老师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聂耳先生是家喻户晓、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其艺术生涯、革命历程光辉彪炳。创作的音乐短剧时限仅有不到30分钟,那么剧本要选择聂耳先生的哪个人生片段来最好地展现人物呢?

“院里对《中华美德故事汇》的创排,一直都很重视,每一个节目都有单独的创排研讨会,而且不止一次。就拿聶耳先生的题材来说,我们在会上经过多次讨论,最后刘侗院长给我们确定了从国歌的角度讲述聂耳先生的故事。”翟璐沉着地介绍,刘院和研讨会的成员显然是她的智囊团。

定了方向后,翟老师查阅相关资料。当时《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已被捕入狱,夏衍拿到还未谱曲的歌词给聂耳。聂耳主动请缨,在面临可能遭遇同样被捕入狱的情况下,勇敢地将《义勇军进行曲》谱曲完成。翟老师也把这段充满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的历史片段谱写进了《国之歌》剧本当中。

评剧的中华美德故事《与妻书》,题材是由翟老师自己选择、院长进行把关的:“在看了《与妻书》一书后非常感动,就有了写这个剧本的愿望。”《与妻书》讲述的是清朝末年为了反清反封建争取民族解放而牺牲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1911年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写给其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信,此文感人肺腑,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美的情书。

翟老师在创作剧本之初,想从林觉民妻子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一则妻子陈意映内心的矛盾更加激烈,内心戏会更足,人物也更加接近普通人;二则翟老师身为女性,创作时有更加细腻的体会。但和刘侗院长交流之后,刘院长认为《与妻书》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在校的孩子们,以革命先烈林觉民作为叙述视角,其教育意义更大,孩子们接受起来也更容易。从妻子的角度写,则更多地讨论的是爱情与救国的两全问题,这倾向于成年人讨论的话题。

“我创作的每个剧本,刘院都会给我一些指导,每次说得都很中肯。像这次,我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感觉还是从林觉民的角度写更加合适。”翟老师很有体会地说道。

地方戏曲系副主任张宝学:看了《与妻书》,我很感动

张宝学老师介绍,在2016年11月初,院里召开了有关“中华美德”演出的布置会。紧接着11月9日,系里召开筹备会,《与妻书》主要角色、导演、音乐设计、配器等一一确定下来。作为地方戏曲系,日常的课程不能耽误,所以师生都是利用午休与晚上的时间进行排练。辛苦毋庸多言,收获当然也很大。2017年1月8日、9日《与妻书》公演,受到了首都文明办和院里领导以及观众朋友们的一致好评。林觉民牺牲的场面非常震撼,他给妻子写的诀别信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

张老师强调,《与妻书》公演后不是就这样结束了,今后他们还要边演边改,边演边提高。例如第一次公演后,张老师曾就剧中林觉民的形象与演员张东生有过交流。张老师认为张东生的扮相显得年龄有点小。张东生告诉他,他也考虑过这方面,有可能是看戏时离得太近的缘故,视觉上感觉林觉民显小。为此,张老师特意又找一个距离远的位置,观看舞台上的林觉民。他发觉张东生说得确实有道理。听到张老师说到这里,笔者不禁感慨,北戏老师这种尊重学生、尊重艺术、忠实艺术的作风确实值得称道。

张老师最后说到学生的收获。他说中华美德故事都是正能量的故事,学生在排演剧目的过程中,本身在思想上就是一种教育。另外从专业的角度讲,中华美德故事既有古代的,也有近代、现代的故事,这对于学生们掌握传统戏与现代戏也大有裨益。

《与妻书》男主演张东生:表演的情感最难把握

刚接到林觉民这个角色时张东生很激动,他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这个人物。在拿到剧本后,张东生感到林觉民对自己的妻子、对自己的国家都怀有炽烈的感情。“表演时最难拿捏的就是感情。”张东生若有所思地说。在第一场与妻子的离别戏中,林觉民掩饰自己的依依不舍的情感,为心爱的妻子整理头发,三次掉转回头,不愿离开。此后林觉民写下《与妻书》,热泪潸然。

这些都是表演上需要处理的难点。在表现林觉民为革命理想慷慨赴义所展现的情感方面,张东生多次与老师和导演进行沟通。最后其他的角色全部都牺牲了,只剩下他单独耍刀的表演,动作由慢到快,观众看后都觉得非常震撼。事实上耍刀独舞的表演包含着多重的意象。孤单的身影表现了英雄最后的凄凉悲壮,战斗到最后暗咏了他革命的斗志,动作由慢到快代表着他此前压抑情绪的释放,他对妻子的不舍,他难酬的革命理想在这一刻都释放了出来。

《与妻书》女主演周艳蕊:排演让我们成长

周艳蕊在得知饰演林觉民妻子陈意映后,感觉自己有些不能胜任,因为自己曾演过古代和当代的戏。但晚清民初那个特殊年代的戏,她没演过。于是她从网上、书籍中了解这个人物。陈意映出身富裕家庭,她与林觉民的结合是门当户对。作为新婚的妻子,周艳蕊想到陈意映肯定不愿丈夫林觉民冒着生命危险闹革命。但她又是理解他的,因此她的内心非常矛盾。这矛盾成为周艳蕊诠释这个人物的难点。周艳蕊采用的方法是多和老师沟通,多看剧本来体会剧中角色。

另一个要克服的障碍是周艳蕊与张东生情感戏的配合。张东生此前没怎么演过爱情戏,周艳蕊的年龄也比他大,他一开始排演有些放不开。但他们的态度都是积极向上的,“艳蕊姐你有时间吗?咱们中午对一遍词吧。”“东生,晚自习咱们把戏再捋一遍吧。”经过不断磨合,舞台上林觉民与陈意映这对夫妻的表演,得到了领导与观众的肯定。

曲艺系副主任张怡:《托兆碰碑》让观众耳目一新

曲艺系此次奉上的中华美德故事是《托兆碰碑》,讲述辽国侵宋,杨继业为保护家园,作为御敌先锋,被困两狼山,命杨七郎突围求潘洪搬兵。潘洪为报子仇,不但没有发兵,反用酒将杨七郎灌醉,乱箭射死。杨七郎鬼魂与杨继业托兆。杨继业复命杨六郎回朝求救。援兵不至,人马凍饿,杨继业碰死李陵碑前。杨六郎回朝后,在八贤王与寇准的帮助下,冤情得雪。

张怡老师介绍,《托兆碰碑》此次创新式地将评书与联珠快书两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搬上舞台。因为《托兆碰碑》爱国主义的情感抒发非常强烈,这是以唱为主的联珠快书的强项;同时,《托兆碰碑》的故事又很曲折,其中的前因后果、草蛇灰线,想要表达清楚,评书绝对是不二的选择。这就有了联珠快书两男两女四位小演员站在舞台中间各饰书中角色,评书演员坐在舞台旁边起到旁白作用,将全书贯穿成新的艺术形式。

张怡是评书专业的教师,从评书的角度说,她希望学生们可以以演代练,让每个孩子都有登台说书的机会。因此不管男生女生,尽量多安排,演出的时候轮流登台。在教学、排练当中,张老师谈到体会:“从我们评书艺术的本门来说,我们不怕剧目内容长,反而是短的不好说,因为气口啊、节奏啊要求更高。”张老师为了让学生说好,都是一句一句带着说,一点一点把说的味道带出来。

谈到学生们此次排演的收获,张老师说,学生们平时演出的机会很多,但一般都是书馆演出,和观众的距离很近,互动也比较紧密。但《托兆碰碑》需要你登上的是大舞台,大舞台虽然把演员抬高了,但也拉开了与观众的距离。这样演员上台说书就会有一种孤独感,心里会更加紧张。少儿戏剧场的舞台、《中华美德故事汇》的平台,实际上就是锻炼他们克服这个心理障碍,助他们成长的。

鼓曲专业老师翟静婉:演出丰富了孩子的舞台经验

四名被挑选出来的鼓曲专业学生,此前并没有学过《托兆碰碑》。“鼓曲艺术讲究童子功,我这边专业的学生年纪比较小,所以很多唱词他们不明白,父子离别等情感他们体会不到。我不仅要一句一句地教给他们,而且为了让他们理解人物,我得从杨家将整个故事的源头说起。”翟老师说起排练时遇到的难题。

当然从零学起并不是头等难事,难就难在和评书演员的配合。“因为《托兆碰碑》是将评书与联珠快书两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刚开始两边完全衔接不上,感觉就是两个节目。评书那边表演的情绪完全传递不到鼓曲这边,鼓曲也是一样。”为此,翟老师和张怡老师一遍一遍地彩排打磨,终于让两种曲艺艺术同台无违和之感。

谈及收获,翟老师认为,舞台经验的提高是学生们最大的收获。例如在一场演出中,三弦伴奏的琴弦突然断了一根,要知道三弦本身就三根线,还断了一根。但伴奏演员硬是靠着两根弦所能弹出的音节继续伴奏,丝毫没有影响演出。而这位伴奏演员只有12岁,当演出结束时,我们发现这位学生浑身都湿透了。可见我们的学生在舞台上的成长与锻炼是相当成功的。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

推荐访问:陶冶情操 中华 美德 艺术 故事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