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教案课件 >

基于企业投资策略视角的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文章运用博弈论与实物期权理论,研究不确定与竞争条件下企业投资策略行为与产能过剩之间的联系,分析我国产业产能过剩的微观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R&D投资内在动力,导致产品同质化竞争,造成低端产能重复建设;(2)为了阻止竞争对手进入,企业采取超产能投资策略助推了产能过剩。基于此,提出了从企业投资决策视角治理产能过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能过剩;企业投资策略;竞争;不确定性

一、 引言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国近些年来出现了持续的产能过剩现象。如《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 2004)》中就明确了产能过剩的行业,此后国发[2006]11号文件、国发[2009]38号文件、以及 2010 年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风电设备制造业行业准入条件》 陆续明确指出,不仅我国的钢铁、水泥、煤炭、汽车等传统工业出现产能过剩,诸如太阳能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新兴行业也都出现了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不仅给宏观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也导致企业投资经营陷入困境。对于产能过剩现象产生的原因,诸多学者基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分析。柳庆刚等认为我国采用以GDP考核为核心的政治制度,是导致工业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的罪魁祸首(2011)。林毅夫提出投资潮涌理论来解释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他认为我国的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内部、技术比较成熟、市场业已存在,企业对有前景的产业行业更容易产生正确的认识,因而引发大量企业进入市场进行投资,从而出现投资潮涌致使产能过剩(2007,2010)。江飞涛和耿强等则认为,投资的潮涌现象实际上是地区竞争中地方政府对投资进行各种补贴,扭曲了要素市场价格,压低投资成本,形成产能过剩(2009,2011)。卢锋认为企业预期的偏差和沉淀成本是引起产能过剩的两个根本因素(2010)。当出现市场萧条时,即使企业知道产品价格己经下降到没有利润,但考虑到投入后的资本已经成为沉淀成本,而同时也可能面临着退出壁垒,导致企业不得不继续经营下去,已经存在的产能无法消化而造成产能过剩。王立国认为,在产能过剩的形成阶段,技术水平的落后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引发并加剧重复建设,最终导致产能过剩;在产能过剩的治理阶段,技术水平的落后会阻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产品的出口,主要表现在因为技术水平低下形成落后产能淘汰障碍和产品“走出去”障碍,两者都会减缓过剩产能释放的过程,从而形成大量的闲置产能(2012)。

可以说现有的研究文献基本解释了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形成原因。正如文献指出的那样,产能过剩是产业组织与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目前却鲜有学者从产业组织学角度尤其是从竞争与不确定条件下企业投资策略行为的角度去建模进行定量分析。本文尝试从企业的技术创新R&D投资策略和超产能投资策略深入探讨企业投资策略行为对形成产能过剩的微观影响机制。

二、 R&D投资策略与低端重复建设

进行技术创新的R&D投资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实力的一种途径,然而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却面临着高风险甚至失败以及其他企业的模仿等问题。Pindyck(2008)建立了一个考察企业投资决策的模型,本节将在其文献基础上对企业的技术创新R&D投资策略行为进行分析,揭示产品同质化竞争与重复建设的问题。

对两个企业而言,现在投资的NPV都为:

然后,我们用博弈论来分析单个企业的投资策略行为。

假设企业F2在第一期率先进行投资,而企业F1将会选择等待到第二期直至其收入为时才会采取投资的策略,否则就不执行投资的策略,这个时候企业F1等待的净现值NPV为:

NPVwaitF1= - + (2)

很明显,企业F1最好的策略是等待。关键问题是,企业F2和企业F1一样,也面临着同样的策略选择。所以,投资策略博弈的结果就是企业F2也会选择等待,直到第二期的时候才会决定是否要进行技术创新的R&D投资。

进一步地,我们假设F1和F2两个企业在第一期的时候都不率先进行R&D投资,而是都选择等待下去,直到第二期才选择进行投资,则此时的净现值NPV为:

NPVwaitFi= (3)

这就意味着F1和F2之间的博弈为重复进行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两个企业F1和F2的博弈支付矩阵结果如表1。

即使有更多的企业同时进行投资决策,博弈行为的结果仍然是一样的。因为每个企业都认为至少有一个企业会率先进行投资,而率先投资的企业行为都会使其他企业获得一定的市场信息,其他企业因此会从中获益,而率先投资的企业却并不能从中得到额外的利润或报酬,这样所有企业的策略自然就是选择等待,因此企业也就没有了积极性进行技术创新的R&D投资。于是,各企业之间产品结构趋同,互相之间展开同质化竞争,低端产能的重复建设就成了一种常态。

三、 超产能投资策略与产能过剩

如上所述,企业间的竞争在所难免。超产能投资和Bain-Sylos的限制性定价一样,属于企业间遏制进入型的竞争性策略行为。本节在Spence(1977)和Dangl(1999)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超产能投资竞争性策略行为角度出发,分析企业的超产能投资策略与产能过剩的关系。

在确定性市场条件下,Spence(1977)研究了一个在位企业通过策略性选择超产能投资来遏制潜在进入企业的情形,其基本结论是超产能投资是一种遏制潜在企业进入的有效策略。因此,已经进入某行业的在位企业总是通过超产能的投资来遏制潜在进入的企业以维持自己在业内的超额利润。加上我国投资主管部门对项目的建设规模核查不严以及企业在申报时隐瞒项目的建设规模与生产能力,甚至在建设时肆意扩大生产规模与生产能力都加剧了产能过剩。

在不确定性市场条件下,Dangl(1999)应用实物期权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在位企业采取超产能投资遏制进入策略的有效性。Dangl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理解超产能投资与产能过剩提供了可借鉴的分析模型。

基本假设:F1为产业内在位企业,事先建立的产能为K1,生产成本C是产量q的函数,有C=rK1+cq,c为可变生产成本,r为设置容量的资金占有成本率。

市场反需求函数是市场需求的随机变量参数,服从几何Brown运动:

假设企业F2已经投资进入了产业,并将在剩余的市场需求上应用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来决定其产品的产量,则企业F2的当期利润流为:

最优产量q是根据每时刻利润最大所求得,其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企业F2投资后利用产量q 来最大化他的项目期望价值V2:

其中 为企业F2所要求的回报率,T为企业F2进入市场的时刻。

将(8)代入(5),可以得到企业F2的利润如下所示:

将式(9)代入(7),项目投资后的价值满足的Bellman方程:

利用伊藤引理,结合边界条件可计算得出V2的解(详细推导可见文献“11”):

根据上面求得的投资项目的净现值NPV,可知它的大小与市场需求参数,生产容量K1及 K2有关。图1表示的是企业F2通过投资进入产业后,其投资项目的净现值NPV2在企业F1设置不同的生产容量水平下关于需求参数的模拟曲线。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企业F2投资项目的净现值NPV2与F1企业的生产容量K1成反比,与市场需求的随机变量参数成正比,这意味着,一旦待到市场变好,企业F2就会进入市场。

然而,企业F1也能发现这一点,为了继续占有市场并持续获得超额的利润,企业F1会继续采取增大生产容量K1的竞争策略。无疑,在市场不确定条件下企业F1的投资策略行为导致了超产能投资建设并助推形成产能过剩。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治理产能过剩的首要工作就是弄清楚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然后针对形成机制来制定相应的对策及措施。因此,本文从企业投资策略的视角出发,考虑不确定的市场因素以及企业竞争因素建立定量分析模型,分析我国产能过剩的微观形成机制。

结论一: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动力导致产品同质化竞争,造成低端重复建设。

由于存在R&D溢出效应,当某个企业如F1进行技术创新R&D投资时,其他企业如F2可以从中获利,而该企业F1却得不到更多的额外收入和报酬。由此,企业之间就会陷入消耗战。带来的结果只能产品同质化以及低端产品重复生产。其本质的原因在于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和人力资本产权制度不够完善以及存在执行效率低等问题。

因此,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产权制度,加强对技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这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也有利于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另外,政府应致力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引导支持企业之间或者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技术创新。由于企业是项目建设的投资主体,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终端,因此在合作技术创新时一定要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

结论二:为阻止竞争者进入,企业采取超产能过度投资建设助推了产能过剩。

在竞争情况下,企业为了占据市场,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总是千方百计的阻止竞争对手的进入,上述模型表明超产能投资建设可以有效阻止竞争对手的进入。因此,企业往往过度投资,建设更多的产能以占有市场,让竞争者感到市场容量很小,而不再进入某行业。即使等到市场转好,在位企业仍会继续采取超产能投资策略,以便能够在一定的产品生命周期内有效阻止竞争对手。显然,在竞争与不确定情形下许多在位企业都采取该投资策略时,就必然进一步加剧重复建设而形成产能过剩。因此,政府应在企业投资项目时严格审批,并对所有在建、拟建项目规划和建设情况进行清理核查,严禁企业违规超产能投资建设。同时,针对市场不确定性因素,政府应着力推动市场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用及时、完整、准确的信息引导社会投资,加强对企业投资预期的引导,以减少不确定性给企业投资决策带来的盲目性,让投资者真能够在这样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1. 柳庆刚,李殊琦.GDP政绩考核制度下的重复建设和地区竞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10-15.

2. 林毅夫. 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经济研究,2007,(1):126-131.

3. 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经济研究,2010,(10):4-19.

4. 江飞涛,曹建海.市场失灵还是体制扭曲—重复建设形成机理研究中的争论、缺陷与新发展.中国工业经济,2009,(1):53-64.

5. 耿强,江飞涛,傅坦.政策性补贴、产能过剩与中国的经济波动—引入产能利用率RBC模型的实证检验.中国工业经济,2011,(5):27-36.

6. 卢锋.不恰当干预无助于治理产能过剩.金融实务,2010,(1).

7. 王立国,高越青.基于技术进步视角的产能过剩问题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2,(2):26-32.

8. 李静,杨海生.产能过剩的微观形成机制及其治理.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2):192-200.

9. Kim HY.Economic capacity utilization and itsdeterminants:theory and evidence.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9,(15):321-339.

10. Driver C.Capacity utilization and excess capacity:theory, evidence, and policy.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0,(16):69-87.

11. 杨明,周琦.超生产容量阻止对手进入有效性的实物期权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10):64-70.

基金项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基金(项目号:4001121 2201006)。

作者简介:黄海峰,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义,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11-15。

推荐访问:视角 投资策略 产能过剩 研究 企业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