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写作素材 >

清朝三百年,中国究竟落后了多少?

作者:jkyxc 浏览数:

没有国防的国家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不自由的时代。满族人以一个部落的力量在东北兴起。在满族人内部,传统部落军事民主制度逐渐被努尔哈赤的独裁代替;在八旗设立以后,每一个旗的旗民都是旗主的奴隶,而所有的八旗都是努尔哈赤和他子孙的奴隶;汉军和包衣,都是奴隶之下的奴隶;汉人和百姓,甚至还不够资格做奴隶。

中国从秦始皇以后,政府和内廷,基本上是平行的内外两个单位。政府官员并不是皇帝的私人奴仆。汉唐朝廷都坐而论道,大臣们都有座位;宋朝以后,宰相必须站着回话;明朝十分专制,朝廷之上动辄以廷杖惩罚官员——但是,大臣还是坐着和皇帝对话的。只有在清朝廷上,举朝匍匐跪拜,人人口称“奴才”——这是一个皇权最凌辱官员的时代,更不要说凌辱一般的百姓了。三百年来,在这种统治气氛之下,一般百姓,甚至士大夫,其自尊心都已经被斫丧殆尽。

清兵入关以后,八旗的作战能力有很大的改变。在关外时,他们是部落兵的编制,王子们是将帅,所有的部落男丁都是战士,旗营的战斗力相当强。入关以后,打了几次内外战争,旗营能征善战的战士们折损不少。更重要的是,八旗男丁出生以后就有粮饷,一辈子由国家养着;在作战时,八旗的精锐先让汉兵冲锋陷阵,打得差不多的时候,旗营才出动。到了这个地步,旗营战士相当于贵族,平时养尊处优,打仗时也不是在前线冒险,长久以后旗营战斗力当然衰弱了。八旗子弟犹如富贵纨绔,训练也并不严格,两三代以后,到康熙晚年旗营的作战能力已经不足称道了。

清朝的建制军,号为绿营,大部分是继承明代的卫所体制,在各省各地设立提督、总兵等官制,分别率军戍守,有事出动,先从战事附近的提镇发兵,不足时才调动其他地方的绿营。这些绿营将士身份上不如旗营,训练和装备也都不足,等于是二等部队。康熙以后的战争,绿营扮演的角色却越来越重要。到了乾嘉时代,几乎所有的重要战争都是由绿营出动。

绿营平时既是二等部队,再加上清皇室对于汉人并不信任,所以这些绿营的名额常常不足。一旦有事,命将出师,带兵的军官不得不临时招募添补缺额,正所谓“驱市人为兵”,怎么会有强大的战斗力呢?嘉庆、道光以后,绿营更不如以前。所以,平定川楚教案和太平天国,有不少乡勇担任战斗任务,立了战功,才将他们编入绿营的编制。清代过了一半,实际上已经没有真正可以作战的部队了。湘军、淮军都是以乡勇为名招募的私人部队,国家根本指挥不动。

整体说来,清代中国人口从差不多两亿逐渐增加到四亿多,而旗营和绿营的编制,总数不过百万余众。这么大的国家,有这么多的人口,而只有这么一丁点的常备军,而且训练装备都很不足。等到清代晚期,内乱外患纷至沓来,那时的中国根本是一个没有国防的国家。

清末救亡图存运动

清廷延续明朝的科举制度,也接下明朝留下的传统。科举制度以八股取士,只考“四书”,而且“四书”的解释以朱熹注为主体。

清政府从一开始就对中国儒生的批判时政十分戒备。他们一方面罗致人才,以高官厚禄收买人心;另一方面又兴起文字狱,压制汉人的民族主义。于是,一切检讨政治制度,或者对当时事务的议论,都不是皇室所愿见的。吕留良、金圣叹等案件,都是杀头的罪名。在压力之下,虽然还有些人不求仕进,仍旧致力于经世济时的讨论,但大多数的儒生都慢慢退缩到安全地带,有的从事于经学的研究,有的专心做八股文章,以求在科举途上猎取功名。到了清朝末期,国势日衰,才有常州学派(例如刘逢禄、龚自珍)兴起,重视经世之学。更后才有以“今文学派”的名义借古说今,例如康有为的《大同书》等。当然,清朝晚年的洋务和维新之学大兴,终于将中国带入近代的世界。

乾隆晚年,马嘎尔尼使团来华时,因为和珅的阻挡,他们许久没有得到觐见皇帝的机会,后来又延长了他们在华停留的时间。这一个英国使团,包含了许多测量和调查人员,实际上是一个国情调查团。他们回去以后,向英国政府报告:这么庞大的清帝国,实际上组织非常松弛,几乎没有国防,军队的装备只配称为仪仗队,而不是作战队伍。

到鸦片战争时,当年随团来华的一个儿童,此时已经是英国国会的议员了。此人坚决主张英国应当对中国强硬,因为中国是没有国防的国家,而且中国的宫廷和官员,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完全懵懂无知。

到了清末,既有太平天国之乱,又有义和团运动,这两次老百姓的“起事”,都是在国家面临危亡之际。他们提出一些自己的理想,希望用“民间的力量”改变中国的困局。可是,无论是太平天国还是义和团,他们提出的诉求都不可能真正改变中国的困局。

康有为提出的《大同书》,确实依据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规划了一个大同之世,其内容和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有相当雷同之处。可是,这一个思想的根源,还是从中国传统中引申出来的。

中兴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着实努力进行的洋务运动,则是从器物上学习西方——这三人都没有提过,要从中国文化本身进行彻底的改造。不少人,包括康有为、梁启超,努力推动君主立宪的改革;另一方面,孙中山等人提倡现代的革命。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那一声枪声,断送了两千年的帝制,终于将中国带出了传统,带进了现代的世界。

西方共同体国家的兴起

相对于封闭而散漫的清帝国,欧洲的发展在17世纪以后,却是走了完全不同的方向,为欧洲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经过宗教革命,欧洲的政治制度摆脱了天主教会神权的约束。许多本来在神圣罗马帝国之下的部落和族群,开始组织自己的国家:新教给了他们脱离教会秩序的理由——在上帝面前所有的族群都应当平等,也给予民族国家自己存在的信心。《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终结了三十年的战争,欧洲的国际舞台不再由一些建立在封建基础上的大国操纵,当然更谈不到这些大国凌驾于许多族群以上的霸权。

以民族为认同的国家,在17世纪时,大半只是欧洲的一些比较小的封建政权转换而成的。建立民族国家,最引人注目的案例就是后来的德国。

在清兵入关的同时,英国的议会和国王之间在国王征税的权力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议会民军在克伦威尔领导下,击败了皇家军队,而且以议会审判,判决将国王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克伦威尔以“护国主”的名义挟议会的权力,专政数十年。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以人民的权力废除君主的权力。

英国的这次革命,开启了新的国家体制。虽然英王政权又曾经复辟,英国的主权最终归属人民选举的议会。从议会产生政权,也就是后世所谓“虚君”的内阁制。英国的前例,日后经过更为明显的人民革命,建立了美国和法国两个新型的民主国家。

17世纪以来出现的新国家,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类,无论是君主立宪的国家,还是经过革命建立的民主政权,国家是一个共同体,即使是君主国家,君主也不能离开国家的观念。民族国家的观念,正是反映了共同体不可分割的性质,即使我们知道,所谓民族本身的亲缘关系,往往也不过是虚设的联结。

这些新国家的出现,改变了人民与政府的关系。因此国家权力的运作,也不能再以过往封建体制中君臣主从的关系来界定,马基雅弗利的《君主论》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关于国家治理的理论。相对于中国的《韩非子》,《君主论》的出现晚了两千年。两者都是讨论政府的组织、政权的运作,也多少涉及统治者本身的权术。两者之所以如此相似,正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都是“国家”要出现的时候。不过,中国战国时代的“主权国家”很快就被皇权取代了,而欧洲新出现的主权国家,却成为最近四百年来普遍的国家形式。

一个作为共同体的主权国家,从上到下,如臂之使手,手之使指,其动员国家资源的力量十分强大。而国家获得的利益,在国民心目当中,不仅只是君主本身的所得,而是全民共同分享的好处。17世纪以后,新兴国家不断出现也正是最近数百年来国际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缘故。近世欧洲,各国之间战争不断,究其原因,也正是国家成为争夺集体利益的主体。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欧洲启蒙时代,许多学者开拓了现代科学的基础。同时,也有许多技工借用新知识,发明了工业生产工具——蒸汽机的发明就是最重要的例证之一。历史上,总以为瓦特是蒸汽机的发明者,其实与他同时,已经出现了好几种不同模式的蒸汽机,瓦特只是作了最好的改良。瓦特设计的机器,后来转用于矿场的运输、工厂的动力和交通。有了蒸汽机,不必使用马匹拉动,一台车头就可以成为在矿场、农庄以及运送商品各个方面最方便而廉价的工具。与蒸汽机的发明互为表里的是陆地上的火车和铁路,以及海上的大型铁壳蒸汽船。这些新兴的工具,最基本的原料是钢铁和其他的金属,最需要的能源,最初是煤,后来还加上水力发动的电力。热动能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自古以来人力与畜力为主的动力。

这些新的工业资源本身,既代表了无穷的财富,也代表了国家之间努力争夺的项目。工业革命正是上述重商主义的“姊妹”,在工业本身成为新的社会动力之后,工业生产品因为生产的量多又价廉,市场、原料和能源无不成为工业国家掠取重大利润的工具。相对而言,无论是欧洲本身的作坊工业,还是世界各处的农舍生产业,都无法继续存在于工业化以后的资本主义下,这个工业革命以后产生的掠夺力量,使欧洲的霸权处处横行。

在欧洲列强争夺资源和市场时,国与国之间的斗争也非常激烈。战争的武器随着机器的发明,一天比一天更具有破坏性和杀伤力。火力越来越强大的枪炮代替了冷兵器,机动的战车和坦克车代替了马队。海上战舰的吨位、速度和火力,都与日俱增。

他们创造了现代文明

新型的市场经济,确实有其强大的动力,促进了人类的生产能力,也大幅地提高了一般人的生活标准。可是,如此的生产制度,必定引发贫富之间极大的不公平,其差距甚至比过去贵族与贫民之间的差距更为巨大。亚当·斯密所提出的《国富论》指出,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可以迅速发展,但是不能避免国民之间财富分配的严重差距。于是,在19世纪,资本主义处在迈向高峰的过程,有不少人提出了严重的质疑:人类是不是以大部分人的辛苦劳力,只为了成全小部分人的富贵荣华?于是,社会主义者出现了。他们主张人间应该有一个公平的社会,人类发展的生产力应该足够使每个人都能够存活,都有尊严。

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革命的社会主义,他们主张以斗争的方式,使劳工获得劳动的成果,不让资本家掠夺劳动大众的血汗所得。社会主义理想的出现,使得本来只是民族国家、民主国家的分野,又多了一项社会主义革命产生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列强为了争夺资源和市场,终于爆发的决战。列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因为战争结束而消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威尔逊总统提出“国际联盟”的观念,以其作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组织,希望一切国际间的矛盾和问题都可以在“国联”的架构下,经过国际公法的观念得到和平、合理的解决。但是,“国联”终究沦落为大国霸权操纵的工具。

战后,世界经济经过严重的大萧条。在美国和英国,有许多人提倡经过议会的立法,解决贫富不均的难题,至少有社会福利保障穷人的基本生活。英国费边社的理念,终于在国会中,经过两党政治,使英国逐步成为福利国家。美国罗斯福总统时代的新政,也是为了在议会政治的民主体制下,不经过暴力革命实现福利国家的理想。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意大利,虽然也想实现某种程度的社会理想,却沦落为强人专政的独裁体制。

欧洲为主体的近代世界,在17世纪以来的三百年间,有了非常迅速而巨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创造了现代的文明,也引发了现代文明共生的许多问题。相对于清朝统治下中国将近三百年的闭关和停滞,西方国家却创造了现代文明,中国就远远地落在后面了。

推荐访问:清朝 中国 三百年 落后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