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写作素材 >

浅谈历史题材纪录片中的文物和人物

作者:jkyxc 浏览数:

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主要以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历史资源为基础,运用影视创作的具体手法,来反映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从而引发观众对历史的感悟。然而,在讲述历史的过程中,创作者更多关注的是历史资料的翔实和影片结构的有序,视角也往往只局限于宏观的历史背景。对于具体的历史文物和历史人物,习惯于直接的展示,忽视了对文物和人物的深入挖掘和塑造。当然,这样的纪录具备可靠的知识性和学术价值,但缺乏故事性的纪录片创作,难免会使得观众感到枯燥冗长,对于历史题材纪录片讲述历史、传播文化的效果实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历史题材纪录片中的文物挖掘

文物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贯穿始终,对于历史背景的描述及历史文化的展现都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文物本身往往只是以划分时期、承接段落的角色存在,并没有与影片内容融为一体。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无法从具体的文物身上看到其在当时当地的客观存在,更无法了解文物背后生动的故事。

例如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厅内播放的纪录片《陕西古代文明》,其中《西去的使节》这一段落,出现了汉代的金怪兽、瓦当以及唐代的胡人佣等文物,在影片中仅以承接段落的形式一带而过,观众对于文物所处的历史环境、与文物有相关的历史事件以及其在当时的制作工艺、使用范围,都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的认识。历史题材纪录片所要传达的历史文化,也因此变得较为局限。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来的遗迹,是对历史的最有效见证,也是今人了解历史、感悟历史的最直观渠道。现有的历史题材纪录片中,更多的是对于宏观历史背景的概括,却忽视了文物在当时特定历史环境中的角色性。现实的观众与历史存在不可改变的时空局限,以实物镜头和解说词相结合展示文物的方式,无法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观影效果。文物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应当以拟人化的方式来代替解说词而成为历史故事的讲述者,将其放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使其成为影片的主要角色,进而带领观众进入到特定的历史阶段来感受过去的历史氛围。

以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的大型历史题材纪录片《当罗浮宫遇见紫禁城》为例,其中对于文物的展示具有很强的情节性和故事性。在《永恒天沙》一集中,出现了罗浮宫中的古埃及文物“书记官坐像”,创作者没有像大多数纪录片一样将其置于宏大的背景介绍中一笔带过,而是采用了拟人化的方式,将文物赋予了一定的角色性,成为了历史事件的讲述者。[1]观众在“讲述者”的带领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古埃及灿烂辉煌的文明。相对于传统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这种拟人化、故事性的讲述方式可以更好的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历史题材纪录片中的人物塑造

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创作,更多关注的是纪实性和真实性,往往会显得较为单一和古板,其受众市场也较为狭窄。故事性的创作手法,在增强纪录片的可看性、凸显纪录片的文化内涵、拓宽纪录片的受众市场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被不断运用到具体的实际创作中。其中,纪录片故事性的强化,不可或缺的在于人物的挖掘和塑造。

在许多历史题材纪录片中,人只是作为符号或者某个年代的标志而存在。对于历史人物,也大多是通过采访专家、学者,用画外音解说的方式,从他者的话语中来展现。例如《陕西古代文明》之《西去的使节》这一段落,主要讲述了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进而开通丝绸之路的历史。在影片中,大量以画外音解说和人物扮演的资料画面为主,来进行史实的讲述。此过程中,虽然有人物扮演历史角色的影像,但包括张骞、随行、外国使节等一系列人物均没有台词设置,而是以画外音的方式代替,这对于人物性格的展现、人物所处历史背景的描述、人物在历史演变中的命运发展,都无法很好的进行表达。

历史题材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在于通过具体的历史文物、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来传达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在一定价值体系支配下,人的行为模式与行为成果。[2]不论是哪一个历史阶段,人在创造文化时的行为都是可感而具体的,所以纪录片中关于人物的描述也应当尽可能的接近真实,使观众感受到其在当时历史环境中的实际存在,才能够感染观众,更好的传递文化。

历史题材纪录片中的文物和事件,都与特定的历史人物相关联,现有的创作,并没有对人物进行深入的刻画和塑造,对于还原历史真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具体的影视创作过程中,应当借鉴故事片中对人物的塑造方法,借助人物的需求、动作、语言等要素在充分表现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刻画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来推动影片发展,进而更为有效的传递历史题材纪录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三、以挖掘文物和塑造人物为主体的真实再现 真实再现是影视创作中的一种纪实性手法,它通过对情节的设计和安排,以扮演的方式,将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情通过影像表现出来。[3]无法复原的历史,以文物的形式在今日留下了证据和痕迹,真实再现成为了今人感悟历史的重要通道,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对于文物而言,本身具有客观的实体存在,可感可知,人们无法看到的是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对于实体文物的真实再现,应当更加注重挖掘文物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文物背后的隐性信息。例如制作工艺、使用范围、价值功用等具体信息。这些具体信息,单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无法使观众得到深刻的感知,只有将其放置在真实再现出的历史环境中,才能够焕发文物的生命力。

例如《陕西古代文明》之《文明的曙光》这一段落,对姜寨遗址进行了真实再现,对尖底瓶在当时的日常功用,进行了声画合一、视听兼备的全方位介绍。利用真人扮演再现历史的创作手法,实体文物图片经过巧妙的转场设计,在再现的环境中进行展示,观众仿佛真的回到了新石器时期的原始姜寨村落。

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人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人是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应当以人物为核心,以客观的角度来塑造历史人物,还原其本来面貌。对于历史人物的真实再现,多采用真人扮演的方式,借助再现场景中的人物表演,来还原历史人物,纪录片的故事性因此得到增强。然而,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真人扮演的历史人物大多只有影像画面,并没有台词和对话,影片内容也多以画外音解说的方式出现,这与故事片中的人物塑造存在一定的区别,对于历史人物的塑造具有一定的局限。

以纪录片《外滩轶事》为例,采用了职业演员扮演历史人物的方式来讲述上海外滩的风云故事。其中人物扮演的历史角色,不仅有丰富的影像画面,同时大量的台词和对话,与故事情节紧密相连。例如流氓大亨杜月笙说,“看看我们今朝的排场,像煞鲤鱼跳过了龙门,化鱼为龙,身价百倍。但是你要晓得,我跳龙门比你难得多。你好比是条鲤鱼,修满五百年道行就可以跳,我是河浜里的一只泥鳅,先要修一千年才能化身为鲤,再修五百年才有跳龙门的资格。因此之故,我无论做任何事体,都是只可成功,不许失败的,譬如说我们两个同时垮下来,你不过还你的鲤鱼之身,我呢,我却又要变回一条泥鳅啰!”[4]这样的台词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在记录历史的基础上,运用故事化的讲述方式,将历史人物还原到当时的环境中,让观众感受到了近代中国上海滩的历史沉浮。

结语

历史题材纪录片是纪录片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与其它类型的纪录片相比,其反映历史史实、传播历史文化的作用更加突出。历史文物和历史人物与文化本身密切相关,文物作为过去在今天的证据,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人物作为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代表着特定的历史立场和背景。宏观性的历史讲述,无法更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表现历史。创作中对于文物和人物的深入挖掘和塑造,才能以更加具体和客观的视角,来讲述历史、弘扬文化。

参考文献:

[1]高了.将电影手段应用于博物馆文化展示类影片创作的思考[J]. 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2011(8):207.

[2]宋秋芬.电视纪录片中人物性格物象化的美学价值[J]. 电影评介,2007(19):58.

[3]蔡元.真实再现与历史纪录片[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2):84.

[4]李共伟.历史纪录片塑造人物的三个维度[J].中国电视(纪录),2013(10):45.

推荐访问:浅谈 片中 题材 文物 纪录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