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赏析 >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能源格局震荡

作者:jkyxc 浏览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内容摘要 当前不断震荡走低的能源价格使得全球能源格局出现结构性变化,影响能源的地缘政治、供需结构和产业技术都在发生大调整。这些变化不仅对当前全球能源走势产生直接作用,而且对今后全球能源体系产生巨大影响,对全球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势必都会产生多重影响。国际能源价格震荡有世界经济低迷、供需失衡、地缘经济博弈、政治角逐等多重诱因,但深层次根源却在于国际能源的结构性演变。结构性变化给世界主要大国既带来了机遇,也带了新的挑战。中国应当把握国际能源结构性变革机遇,通过参与和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来为中国国家发展提供战略保障。

关 键 词 油价 能源安全 地缘战略 结构性变革

作 者 于宏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和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上海 200233)

能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影响各国经济、国家发展、乃至大国兴衰。当前不断震荡走低的能源价格使得全球能源格局出现结构性变化,影响能源的地缘政治、供需结构和产业技术都在发生大调整。这些变化不仅对当前全球能源走势产生直接作用,而且对今后全球能源体系产生巨大影响,对全球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势必都会产生多重影响。国际能源价格震荡有世界经济低迷、供需失衡、地缘经济博弈、政治角逐等多重诱因[1],但深层次根源却在于国际能源的结构性演变。结构性变化给世界主要大国既带来了机遇,也带了新的挑战,中国应当把握国际能源结构性变革机遇,通过参与和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来为中国国家发展提供战略保障。

石油价格变动的原因

截止到2015年2月3日,英国北海布伦特(Brent)油价从115.06美元/桶高位跌至57.91美元/桶,美国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WTI)油价从107.26美元/桶跌至53.05美元/桶,较最高点跌幅分别达到49.7%和50.5%。石油有三种基本属性:资源属性、政治属性和金融属性。影响油价的因素很多,从资源属性来看:技术创新、投资、生产和消费需求等都影响石油价格;从政治属性来看,影响因素包括地缘政治格局、通道安全、国内政治稳定、恐怖袭击等;从金融属性来看,美元、风险基金炒作等都可能影响石油价格。[2]

第一,供求变化对石油价格的影响。从石油的资源属性来看供求变化的影响。国际能源体系是能源生产国之间(如石油生产国组织和非成员国之间)、供给方和需求方、主权国家和石油公司长期均衡的结果。如图一所示,美国石油出口变化对全球供应影响较大,而其他地区的出口也在增加,加拿大油砂、美国页岩油、巴西盐下油等不断发展,并推高油气产量,2014年9月份美国日均原油产量880万桶,同比上涨13%;俄罗斯为减少制裁的损失也在扩大出口,此外中东的利比亚、伊拉克出口初步恢复,导致全球石油出口在美国、前苏联地区和中东都有大幅度上升。从消费来看,全球经济低迷导致了能源消费下滑,北美和欧盟的能源消费持续减少,达到了自1995年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日本的能源消费也下降到自1993年以来的最低位。而世界银行等机构预测世界经济特别是欧洲经济可能再次陷入低迷。这些降低了全球石油需求,如国际能源署对2015年国际石油日消费预期减少了40万桶。

第二,政治性因素对全球石油价格的影响。就近期来看,世界经济复苏虽然乏力,但是并没有大的经济衰退,世界主要的石油消费国中国、印度、欧洲等能源需求也没有出现突兀减少,然而2014年以来石油生产的重大地缘政治事件接连发生:乌克兰危机将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俄罗斯拖入其中;“伊斯兰国”在中东坐大,世界主要石油产地形势紧张。按照常理,此类地缘政治事件必然会造成国际石油市场恐慌、投机资本炒作,国际油价必然被推高。而现实却是,国际油价不升反降。很显然,单纯用供需关系来解释油价下跌的原因,缺少足够的说服力,需要从政治因素即所谓的“阴谋论”来解释。

第一种是美国阴谋论。这种观点认为,油价下跌是美国与沙特阿拉伯联手促成的,目的是打击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以及俄罗斯。特别是乌克兰危机之后,美欧意图遏制俄罗斯。美国联手沙特,前者调动资源在金融市场打压油价,包括结束量化宽松政策,美元走强,期货市场大批做空交易;后者则坚持维持产量,确保供应。在此情况下,70%收入来自油气出口的俄罗斯收入大幅缩水,资本外流,卢布贬值,经济前景黯淡。

第二种是沙特阴谋论。沙特石油出口占全球13%以上,一直主导全球石油出口秩序,然而欧佩克内部的伊拉克、伊朗等与沙特进行激烈竞争,欧佩克之外的美国、加拿大和前苏联地区等也不断挑战沙特地位,为此沙特通过维持产量目标不变,导致油价崩跌,以此来打击欧佩克内部和其他竞争对手,维护其石油影响力。[4]

第三种是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竞争石油消费市场,并进行所谓相互胆小鬼博弈。国际能源署预计,2015年全球的石油日均消费量将比2014年小幅度增加90万桶,而非欧佩克国家的日均产量预计将增加130万桶。[5]国际能源署认为,沙特等油气生产大国为了抢占其他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市场份额,引导油价下跌,倒逼美国页岩油、加拿大油砂等高成本石油出口减产和降低市场份额。

第三,金融因素中炒作的影响。油价有一个从地缘政治控制到金融化的过程。目前全球的石油价格均以原油价格为基准,金融期货市场价格在国际石油定价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国际一些大银行、投资基金和其他金融投资者通过远期商品交易,以一种非常隐蔽的方式来决定商品价格,此外美国量化宽松和美元货币政策在国际能源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美元指数不断上涨,打压了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很多投机资金推波助澜推动油价下降。

石油价格动荡的影响

当前油价震荡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油气政治经济新变化,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1.对美国的影响。油价下跌对美国带来了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从美国全球战略来看,美国动用石油美元工具影响国际政治的迹象明显,“能源正在从债务角色转换成为美国的资产角色,帮助确保美国的国家实力和世界领导力”[6],油价下跌,有利于美国动用金融工具遏制俄罗斯和稳定欧洲,特别是美国通过低油价打压了主要地缘对手俄罗斯。另一方面,低油价有利于美国再工业化进程和制造业回归计划,进一步夯实了美国制造业基础,带动了美国高度自动化的产业发展,提升了美国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美国的生产成本,因此低油价有利于美国回归实体经济,助推美国经济增长。

2.对俄罗斯的影响。低油价影响了俄罗斯的对外议价能力和能源战略。首先,俄罗斯财政压力上升,俄罗斯依赖原油出口带来的收益下降。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俄罗斯石油出口收入每下跌20美元,俄罗斯的GDP就会下跌1.75%,如果油价保持低位,俄罗斯每年损失在1300亿美元到1400亿美元,大约是其经济总量的7%左右。俄联邦预算是在油价预期的基础上制作的。近几年普京实施强硬的对外政策,国防开支大增,根据布隆伯格(Bloomberg)的计算,2014年,只有当油价稳定在114美元的水平时,俄罗斯才能做到财政收支平衡。其次,主要进口国在低油价时代对俄罗斯议价能力上升,油气作为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博弈工具也在失灵。特别是欧洲、中国对俄罗斯的能源议价权不断提升,而俄罗斯使用油气议价来实现政治目的的能力在下降。再次,俄罗斯原有的对外能源战略受到影响,俄罗斯原计划修建“北溪”(North Stream)和“南溪”(South Stream)管线,以实现在操纵对中东欧的能源供应的同时,能够不影响对西欧发达国家的供应。[7]在低油价时代,俄罗斯政府很难通过变更油气运输路线对中亚的油气生产国和欧洲的油气消费国施加影响,获取地缘政治影响力。但是鉴于俄罗斯拥有4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抗风险能力依然很强。

3.对中东产油国的影响。中东产油国如同俄罗斯一样,收入受到影响,财政压力日益增加。为了保证庞大的政府开支,沙特的石油保本价格是97美元/桶,而欧佩克成员国的平均石油保本价格则为93.3美元/桶。低油价会减少沙特等国的国内福利开支,尽管沙特拥有价值75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8],但是长期低油价势必造成国内不满情绪和不稳定因素上升,中东地区变得更加混乱。从中东产油国利益出发,沙特等希望继续维持甚至重新得到石油主导权,欧佩克国家保持低油价在迫使其他非常规石油生产商减少生产和降低投资,从而增加欧佩克国家石油生产的主导权,但是这个目的至今都没有达到。[9]沙特是中东最大的产油国,因此石油价格下跌对沙特的影响格外值得注意。一方面,石油价格的低迷帮助沙特打击其他的产油国和美国页岩油;另一方面沙特在“阿拉伯之春”之后,不断援助巴林、埃及等国家,出钱来维护这个地区的稳定,从而保证沙特自身安全和中东地区的稳定性。沙特还需要维持国内的福利水平,但是随着油价下降,沙特面临着严重的资金不足的局面。如果前文分析正确的话,即油价长期保持低迷的话,沙特将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压力。

能源格局震荡背后的结构性变革

综合以上分析来看,全球石油需求出现了结构性减少,而非简单的由经济疲软诱发的供过于求,当下能源格局震荡,既有阴谋论,也有供应过剩和世界经济低迷导致需求不振的原因,是各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但最根本的是世界能源结构变化大趋势所致,即全球能源格局正在悄然改变。石油价格下跌,可能预示着世界能源结构的革命。全球能源结构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新能源对石油的替代正在加速进行。近年来,以风能、光伏和地热技术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得到较大发展,国际再生能源产业开始进入加速起飞阶段。统计数据显示,仅美国2014年在风能、太阳能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就高达2500亿美元。过去5年来,美国可再生能源的年均销售额上升了49%,而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炭的销售额仅上升9.4个百分点。美国201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攀升至创纪录的252万千瓦时,石油发电量降至1300万千瓦时,较2003年的水平下降88%。从发展趋势看,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将会使其生产成本不断降低,世界经济对石油的需求也将不断下降。《2035年BP能源展望》认为,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很可能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化石能源。欧盟能源战略提出“一个正在变化的世界的能源”,《2050年欧洲能源路线图》要求2050年欧洲能源系统实现零排放的政策框架和技术选择。德国计划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电力占全部电力生产的份额提升至35%,到2030年提升至50%,到2050年提升至80%。中国则计划到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其次是全球的供需结构继续出现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的能源需求已出现结构性减少趋势。从美国国内能源消耗格局来看,美国消费者日益青睐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乃至汽油中掺入10%左右的乙醇等,更为重要的是,美国GDP增长的能耗指数近年来持续下降。美国每形成10亿美元的GDP,日消耗原油为1178桶,与20年前的1760桶相比,降幅高达33%。作为传统耗油大国,美国经济增长对原油的依赖呈下降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国际市场对原油的需求。《2035年BP能源展望》指出,从历史上看,整个大局一直是东方产油、西方消费。但是在以后的许多年里,石油消费很可能逐渐从西方转移到东方,其驱动力是美国对石油生产的紧缩,以及东方的新兴国家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全球油气贸易呈现出美洲、亚洲—中东、欧洲—前苏联三大区域贸易圈格局。美洲油气供需领域正在实现一体化,欧盟能源结构改革速度加快,中国和印度等能源结构正在加速调整。

再次是全球减排推动各主要大国能源效率不断提高。2014年6月美国政府要求电力部门在2005年基础上到2030年实现减排30%,减排量相当于美国家庭电力消耗年排放的一半;通过提高能效和削减电力需求降低8%左右的电力使用成本。欧盟把限制全球气候变暖、减排、提高能效、推广可再生能源等多个目标,统统纳入在2007年提出的一揽子措施中,旨在“把欧洲改造成能源效率高、二氧化碳排放低的经济,催生一个新的工业革命”。欧洲理事会已同意设定2030年法定的欧盟整体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不低于27%。

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主要工业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经历过从传统柴薪能源到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再到石油和天然气逐渐占据主导。历史地来看,古代的强大帝国都能对自然能源充分利用,例如古埃及对尼罗河水的利用,罗马帝国对奴隶的利用,蒙古帝国对马匹的利用等。高效率地组织和应用能源,可以使帝国从全国向政治经济中心大量转移“能量剩余”,从而使文明得以发展繁荣。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大促进了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远洋技术不断改进,使西方殖民主义势力遍布全球。但最终打破欧洲国际关系平衡的是英国对煤炭的利用,以及为采掘煤矿而发明的蒸汽机。尽管18世纪中叶石油就被开发出来,但是直到内燃机发明和大量应用于交通和工业中后,最有效利用石油的美国才成为了世界体系的霸主。[10]在1913年,美国基于石油等现代燃料的能源消费,等于英国、德国、法国、俄国和奥匈帝国的总消费量。苏联崛起时由于国土辽阔,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严密的国家控制,因此能战胜德国并且与美国冷战对峙近半个世纪。但是,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能源应用效率低下,能源应用技术停滞,最终使苏联的继任者俄罗斯演变为能源出口的依赖国,其全球影响力也随之下降。如果前面对能源革命的判断是正确的,它将导致国际权势结构重新洗牌。

全球正在经历从传统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过度的转折点。总体来看,低油价不仅影响各国经济政治,影响地缘经济,更加预示着能源结构大调整时代到来。在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的背后,最根本的是世界能源结构变化大趋势所致。每一次重大能源结构调整,都会带来“标志性权力资源种类”的变革,都会有赢家和输家。如上所述,本轮能源格局结构性革命的赢家也必然是欧美等新能源革命的领跑者,而输家则是传统的资源输出国。美国作为页岩油气和新能源的双重引领国家,正在成为国际能源体系调整的最大赢家,“美国石油产量尤其是天然气产量的暴增已经导致美国以及全球的化石能源价格的大幅下降,并促进了全球煤电向新一代的天然气发电转变”[11]。

中国如何应对的建议

未来5~10年中国经济逐步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能源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油气需求的大幅快速增加,如图二所示中国进口量约占全球的13.6%(非净进口)。2025年世界石油进口需求的约1/3将来自中国,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内外制约因素。

在能源结构大调整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面对的主要挑战有三个方面:首先,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仍将持续。中国能源消费未来十年增长约35%,石油增长约20%,天然气增长约75%,煤炭增长约10%。中国人均石油消费仍仅有世界人均消费量的一半左右,未来增长潜力极大,且大部分需求将依靠进口,未来石油进口量将逐渐居于世界第一。中国自2011年后天然气年进口增幅都超过了20%,增速全球最快。其次,中国能源对外依存风险加大:一是进口增速较快,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由22%上升到50%,经历了32年;中国对外依存度由0上升到50%,仅用了15年,未来5~1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接近70%。二是对供应源和运输通道的依存较为集中,进口石油半数以上仍来自中东,其中近80%要通过印度洋—马六甲航道。再次,中国缺乏在能源金融、法律和国际组织的影响力。整体而言:一是被动接受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带来的风险,对于石油美元和能源金融资本的冲击缺少制约手段。二是参与国际能源合作所承受的代价增高,一些中亚和拉美等资源国频繁修改本国法律和服务合同,限制中国直接获得油气实物。三是缺乏可资利用的能源多边外交平台,中国不是国际能源署、能源宪章或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二十国集团和联合国等对能源治理的影响有限。为应对上述能源格局调整,中国应重视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能源博弈主导权仍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但新兴大国作用上升,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到全球资源博弈中去。尽管欧美内部存在矛盾,但他们在维系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鸿沟、延缓新兴大国崛起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发达国家能源协同的基础是美国政策重心向新能源革命倾斜。这就带来国际能源体系的主导权正在朝新能源方向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的增长热点。在美欧日经济保持增长、能源生产国联盟日趋强势、新兴发展中大国能源需求急速扩张、全球能源供求平衡矛盾突出、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环保压力上升,以及主要产油区地缘政治形势不稳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国际石油能源链出现碎片化现象。新能源却为人类的能源合作点燃了一缕曙光。欧洲、美国和日本都在大力开发核能、水力、风能、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能源多元化战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历史上新能源的主导权关乎权力转移和霸权更迭,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取决于能否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掌控下一代能源。目前普遍谈论的中国“和平崛起”,其实就是希望中国在不彻底变更现有国际能源权力结构的条件下,渐进地改善自身的能源链以实现增进国家利益的目的,因此新能源是中国成为国际体系大国的重大选择。

第二,中国应该积极加强对能源新技术的运用。面对发达国家划分世界能源消费图谋,面对下一代能源的国际激烈角逐和国内节能减排的严峻态势,中国需要尽早统筹集中国内各种资源,落实融资信贷和技术转让政策,以及重组集团化政策,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中国能源结构的跳跃式发展,争取中国在未来二三十年掌控全球新能源的战略高地。新兴发展中大国和传统的发达国家主要是竞争关系,但是在维护能源价格稳定,发展能源技术合作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美国不仅是全球能源生产大国,而且在天然气、煤炭液化等方面掌握关键技术,因此发展同欧美大国的合作对于新兴发展中大国保证能源资源供应,发展能源技术,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世界能源的关键词是促进能源投资、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全球资源投资,进行全球布局。美洲逐渐成为新的能源生产中心之后,加拿大、美国、巴西等地都需要中国投资能源基础设施。另外,由于美国能源独立性增加,美国对高风险的海外能源设施投资日趋谨慎,中东、非洲、里海以及一些重要的能源枢纽通道都面临着缺乏投资的问题,中国参与全球能源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日趋上升。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南南合作是对外关系的重点。目前联合国全球能源治理的重点是消除能源贫困,让数十亿人口可以使用现代电力服务。由于美国、欧盟等对全球治理态度趋于保守,中国积极参与能源贫困治理有利于促进南南合作,提升中国影响力,促进中国电力能源企业海外发展。德班会议之后,对能源的环保限制将会列入联合国法律框架之内,如航空航海碳税、资源税、对外能源投资环保门槛等。中国必须积极参与新的规则建设,避免能源行业碳关税影响中国能源发展。

第四,中国需要高调融入并争取引导全球能源治理,加强能源安全领域的公共外交。全球没有统一的能源安全组织,现有能源机制既有全球性的也有区域性的,既有消费国组织也有生产国组织,机制之间缺乏协调并且十分松散。中国应该重点参与国际能源署的改革,加强二十国集团在能源治理方面的宏观决策能力,派员参与石油输出国组织、天然气生产国论坛等资源国协调机制,在参与治理过程中,形成建章立制的能力。为减少欧美等发达国家和俄罗斯中东等生产国对我国能源投资、贸易、收购等的担心,应继续加强各种形式的能源公共交流,建立高规格的民间对话机制,尽量减少对彼此的猜疑;与此同时,为弱化能源生产国对中国海外投资和资源进口的戒备心理,应大力营造互利双赢的和谐氛围,遵守当地法律制度,加强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建设。

总之,中国应该把握当前全球能源领域深刻变化的契机,以技术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抓住机遇,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 1 ][ 11 ] Daniel Yergin. The Global Shakeout From Plunging Oi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sia, 2 Dec 2014:13.

[ 2 ][ 5 ] What drives crude oil prices? An analysis of 7 factors that influence oil markets with chart data updated monthly and quarterly. http:///liveassets/bp_internet/china/bpchina_chinese/STAGING/local_assets/downloads_pdfs.

[ 4 ] Daniel Yergin. Why OPEC No Longer Calls the Shots. Wall Street Journal , 14 Oct 2014:12-16.

[ 6 ] Tom Stevenson. Shale and cheap oil make America the new lucky country. The Mercury, 30 November, 2014.Tom Donilon,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to the President, Remarks At the Launch of Columbia University’s Center on Global Energy Policy, White House Press Releases, Fact Sheets and Briefings, April 24, 2013.

[ 7 ] Frank Nieto. Frac Spread:Crude Oil’s Price War. Midstream Monitor, Vol. 32, Iss. 44, Nov7, 2014:10-15.

[ 8 ] A post OPEC Conference note. Trend News AgencyTRENDE, 6 December, 2015.

[ 9 ] Peter Newma. OPEC v oil prices:how the world"s biggest oil cartel lost its power. The Conversation, 3 December, 2014.

[ 10 ] 保罗·肯尼迪,王保存等译. 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 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213-324.

编辑 杜运泉

推荐访问:中国 震荡 如何应对 格局 能源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