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赏析 >

教育资源开发的理性反思及其发展视角

作者:jkyxc 浏览数:

自2000年以来,教育资源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关键点,在几年的摸索与实践中,逐步从迷茫走向理性,从混乱开发走向科学化的知识管理模式,无论是从内容层面、技术层面,还是多维角度的应用设计层面,均有明显的成绩与进步。其中,基础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模式则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典型代表。本文试图从基础教育资源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角度反思我国教育资源开发的有效策略。

一、资源建设发展脉络简要回顾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微型计算机迅速推广并得到广泛应用,一些计算机应用软件也日趋成熟,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有了初步发展。此时,根据教学需要,出现了一部分计算机辅助教学资源,即早期的CAI资源。从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间,广东开始有学校和教育部门陆续进行了教育资源库的实验项目开发,开发的内容主要为本校及本地区所用,处于实验阶段,未形成共建共享的模式。

2000年至2005年,在 “十五”规划期间,以教育企业为主体参与的教育资源库开发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此期间受“校校通”工程等国家政策的影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推出素材资源、学科主题资源、研究性学习资源等,各类本地资源建设平台和分布式资源建设平台等多类产品,同时,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也通过各种尝试,推出学科资源网站、各类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各类教科研专题资源等。国家在此期间陆续发布了“校校通”工程、《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CELTS-42》、《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开发要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政策文件,对资源建设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此阶段的资源建设达到了高峰期。

在“十五”规划中后期,随着Web2.0应用的普及,以Blog为代表的“头脑风暴”也开始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智慧资源”。在此背景下,以南京师大为代表的高校也组织人力开发了基于资源搜索应用的专业引擎工具,如“博石”搜索,“中国基础教育资源黄页”等专业的资源搜索工具。

从2006年至今,基于Web2.0的各类教研资源得到快速发展,同时,Moodle平台的免费应用也成为各地学校及教育科研部门争相实验的一个应用点。以北师大为代表的资源异构平台检索的技术研究也正以国家课题的名义进行多种尝试性研究。

纵观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历程,资源建设经历了从静态资源到动态资源的转变,从本地集中式平台的管理到分布式资源平台的应用尝试,从素材资源到“智慧资源”的形成,从单纯基于教师备课的资源到基于探究性主题学习和基于科研的各类专题资源,从简单的图文和视频片断到完整体系的网络课程、全系列课堂视频实录、专题Flash培训资源等大型多媒体资料库。

应该说,在前期资源建设的发展历程中,虽然投资和收效无法用量化衡定,也走过不少弯路,但对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来说,在资源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尝试中,其发展的脚步已逐步趋于理性化,其发展的脉络也逐渐变得更科学、更规范。

二、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现状

“十五”期间,无论是企业资源库产品,还是地方教育部门以项目方式组织承建的资源开发工程,在短期内都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但随后的新课程改革需求与教材版本的巨大变化,使企业和教育行政部门无论是资源开发角色还是应用角色,面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一筹莫展。资源内容需求的巨大反差,企业后续实力的不济,资源技术标准出台后的可操作性不足等,使得各地资源建设在后期可操作性方面大打折扣。区域资源应用逐步呈现个性化特色,可持续发展成为瓶颈。

“校校通”工程发展的几年也是教育信息化企业几度洗牌和逐步淘汰的痛苦过程。资源开发企业开始了从内容提供到服务的转型。单就有资源产品的供应商来讲,几年间,全国教育资源开发企业由当初的近百家经过市场淘汰逐步浓缩为现在的不到十家。一些企业逐步从资源产品转向了以网络资源服务为主体的资源应用模式。企业的实力与后续服务质量最终将决定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从2002年开始,以企业为主推出的各类分布式资源平台逐步在教育市场全面试点应用。通过应用实践反馈,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配合下,分布式资源平台因其先进的技术与应用模式的合理性在一定范围内都取得了不错的前期应用效果,资源分布存储、分布共建与集中检索共享的应用模式也得到了大多数权威专家与一线教师的普遍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激励机制欠缺、后期经费投入不足、管理层结构变化、教师技术障碍等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阻碍了一线教师自主开发资源的积极性。政府部门行政命令的资源建设手段使一线教师逐步产生反感,资源建设形成完全被动的局面,基于教师自主开发资源的应用模式在实践中逐步失效。

Web2.0时代的来临为长期被动“享受”网络信息的用户提供了一个可自由互动的网络应用环境,以“东行记”、“金陵叙事”、“浙江海盐Blog”、“山东淄博Blog”、“广州天河部落”为代表的“五大金刚”一时间成为基础教育界Blog“智慧资源”的亮点。之后,海南成长记录,深圳教育博客也逐步声名鹊起,各地校园网及教育城域网纷纷涌现出教师博客高潮,各地Blog的应用快速发展。

Blog的成果众人共知,在激发思想和成长交流方面有着极高的价值与教育意义。但管理的缺陷使其应用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能写或愿意写的教师所占比例不大,因此,Blog又成为少数“能写且有思想者”的天堂。对于能干不擅长或不习惯于写的教师来讲,同样也是一份考验和应用瓶颈。从高层人士来讲,能者不语的现象普遍存在,而能者能语者毕竟少之又少。因此,作为普遍意义上的专业成长,Blog也只能是局部应用的选择之一,并不是教师成长的全部或必需选择。而成功的Blog群应用的关键并不在于教师是否能写,关键在于组织或领导者的有效引导和良好的激励机制。

在资源类产品采购方面,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在“校校通”工程后期,由于各地对信息化应用的呼声逐步高涨,各种基于应用软件模块建设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大,使得从2005开始的连续三年内,以教育应用软件为主的采购进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第二次高峰期。在教育网络投资的第二次高潮中,资源应用依然成为必不可少的考虑之一。无论是更新换代还是新品采购与服务签约,主管部门自身开发的资源产品垄断与行政干预越来越少,面向服务的社会多角色资源应用逐步快速发展。用户对资源平台的关注度逐步降温,适应当地应用需求的资源内容及资源质量成为采购关注的核心内容。然而,目前因资源内容有效性不足和高质量个性化内容欠缺的应用现状依然成为资源建设中有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因此,教育资源采购的个性化应用要加强,其需求也要继续增长。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的实践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受课本编目、知识点使用习惯等影响,教师对于元数据规范的应用模式很难适应;另一方面,技术标准中要求的资源素材的关键词属性对于已经存在的以亿为单位的文件计数的大量资源内容来讲,无论在时间投入还是资金成本投入方面,很难由生产开发商或用户比较规范地完成资源描述的重新定位。教师资源建设在规范的理论技术标准背后呈现出无法操作的实践障碍。缺少针对实践操作的各类可行性细节指导,专家理论模式最终只能成为纸上楼阁。理论指导下的可操作性细节不仅是教育信息化应用遇到的普遍问题,也是摆在资源建设与应用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近几年“农远工程”的建设,使得以视频为主的各类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小学中逐步普及并丰富。通过辅助教学与观看发达地区教师的课堂实录,在一定程度上,“农远”的资源有效地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基础教育教学的质量。随着硬件环境的逐步改善和教师教育思想意识及教学水平的提升,针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硬件条件的个性化资源应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农村远程教育资源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有待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

三、相关问题分析

在资源建设初期,大多数企业看到的只是信息化工程中资源采购的大蛋糕,对于资源建设的有效性、发展目标及应用绩效的研究评估、服务价位标准等均没有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位上。急功近利的开发模式使得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大多数小的资源开发企业无一例外地面临倒闭或转行。同样,由于地方行政部门的各自为阵及无法脱离经济利益色彩的行为定位,使得教育政府部门没有将工作目标放在资源应用中的规范性引导与奖励机制的建设,反而投入到资源开发的陷阱中,教育行政部门开发的资源产品的地方垄断性采购与资源卡的暗箱操作已成为非公开的应用密码,非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造成市场混乱。

在笔者记忆中,自“校校通”工程以来,教育信息化的国家管理机构一直处于职责不明、机构繁多、管理失衡的状态。中国的教育信息化一时间好像没人管理,又好像谁都在管。教育资源的建设作为信息化应用的核心,在没有权威引领的自由发展中也一直与弯路和挫折碰壁。信息化管理部门的多头马车现象,主要缘于各部门看到的信息化产业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

另外,从高校专家群的力量来讲,“专家群”思想的应用机制非常重要,专家之间也缺少一种有效激励与相互欣赏的认同感,学术排斥的硝烟时常存在,使得概念炒作过多,面向实践的可行性操作案例缺失。

目前,针对一线可操作性的通用性激励机制还有待完善。在有效机制的欠缺下,应用矛盾也日益突出。现有的资源内容相对陈旧,缺乏高质量的资源,优秀教师贡献的免费优质资源较少。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因为网上资源的收费限制,让教师敬而远之。而大多数优质资源集中的网站均是有偿服务,只有学校集中购买才有可能使用,教师个人掏腰包基于使用习惯、情感接受、经济支出能力等各方面考虑均不可能成为未来应用的发展主流。因此,在基于网上各类基础资源应用饱和的背后,地方教育部门组织建设的区域个性化资源开发应该与一套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结合起来,多方保证优秀资源贡献者的利益与荣誉。

在内容建设模式方面,目前的资源内容已呈“视觉疲劳”之势。主要原因在于用户看到的大多数都是仅仅围绕课堂教学的单一备课型素材资源,此类资源已呈现两极分散状况,一方面基础资源(一般性的素材资源)泛滥成灾,比比皆是;另一方面高质量的专题资源极度缺乏,特别是围绕新课程教学方面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在备课型素材之外的各类主题资源则更是稀有。所以,用户一般只要一听说资源,第一感觉就是:网上都有。

对于使用者来说,长期习惯于被“喂养”,很少参与,难免对拿来的资源产生“抱怨”,多数使用者缺少主动参与二次开发与换位思考的理性。从内容编排来讲,用户使用习惯局限于教材目录编排。知识点与智能搜索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基于技术操作的障碍,部分使用者也缺少对资源结构进行二次加工的能力,思想多局限于拿来主义。这种长期处于被动状态的使用习惯,造成用户很少进行资源使用前后对教学效果细致化的差异研究,再加上没有好的应用案例的引领,造成了目前的一种缺少主动应用资源动力的现象。

在资源平台应用方面,资源库互操作缺乏规范指导。而基于网络服务的资源应用也将逐步代替产品级的应用模式。互联网上资源网站的互操作技术障碍依然存在,但是,基于XML和HTTP交换的技术基础使得互联网资源网站的数据统一检索成为可能。

四、可操作性对策思考

针对目前资源应用的发展策略,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多重角度思考。

首先,在资源环境建设与应用氛围引导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可通过设定某种应用激励机制,让教师先从资源应用中享受到好处,进而养成一种对资源应用的依赖,形成一种使用资源的习惯,之后,再根据个性化资源需求征集资源,通过征集奖励逐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在资源开发与应用中,从不规范到规范性操作是需要一段过程培养的,只有少部分人应用的环境永远不会成为规范的环境,当大多数人习惯使用后,便自然要求形成一种规范的良性环境。在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的成功案例中,比较成功的典型案例有“南京小学生作文网”、“海南成长博客”、“北京西城区教师研修网”等。同样,在创造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良好氛围中,教育信息化应用中的任何一种成功引导的机制与案例均可作为有效的参考。

其次,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思考,资源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将面临从产品到服务的转型。根据企业的自身优势,开发基于专题资源服务、进行市场推广的多视野合作,与教育部门建立合作联盟,针对新技术应用的个性化改造与创新应成为资源企业发展的思考点。在此基础上,教育部门与企业合作,联合提供可持续服务的资源应用模式将成为未来的关键点。

第三,从需求采购层面思考,资源应用只能是单位与政府买单,教师个人掏腰包不现实。但政府买单需要有良好的应用评估机制。教师使用必须与应用评估联系起来,不能造成放羊式,无所拘束。政府及权威机构部门要引导用户的正确消费。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和非常大的必要性,区域教育部门尽量不要自行组织资源开发,区域内资源建设只能在有条件的地方做局部的实验性个性化资源建设应用,不适合大面积推广,而更多地考虑以选择优质资源服务来满足本地应用的常规性需求。

五、基于实践应用需求的发展趋势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资源,基于实践应用需求的内容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在应用模式方面,资源应用将从高价位产品转向低价格服务,资源来源由单向开发转向多向合作,资源类型由以教师为主体的资源转向教师、学生、家长三者均有侧重的专题资源,用户采购从购买打包的产品转向可选择的小资源模块选购。同时,各地教育网学科群资源网站将得到快速发展。

在技术应用方面,资源使用将从单一应用界面转向可选择的不同角色的个性化应用界面。资源数据规范、技术接口、异构整合应用、过程资源档案、评价分析统计等均将有较大的突破性应用。基于SCORM标准的网页资源导入导出将逐步受到关注,智能搜索将成为未来资源方面的重要应用。

在资源内容的思想性方面,知识结构授课的资源更多地转向经验技巧传承的主题资源,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资源转变为以提升能力、视野和思路为主要目标的专题资源(含专题培训、讲座资源等),精细化的专题资源将成为未来应用的主要亮点。基于Web2.0与三维虚拟操作的应用模式将以全开放网络课程与知识点专题资源模式在中小学逐步应用。

推荐访问:资源开发 视角 反思 理性 发展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