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赏析 >

汽车驾驶基础训练技巧与心理研究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汽车已经从有钱人的标志变成了千家万户的标配。在老百姓都买得起小汽车后,学习汽车的驾驶就成为了刚需。在学员进行汽车驾驶技巧的学习中,教学成果与基础的驾驶水平和学员在车上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这就对教练员提出了挑战,这要求教练员既要掌握如何驾驶车辆,还要摸索教学中的技巧,在学员学车的时候就锻炼其安全意识以及心理素质,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汽车;动作技巧;心理分析

对汽车驾驶的训练进行回顾,其包括一系列基础的驾车技巧。例如起步、转向、变换档位等,这些基础的驾驶项目其实非常简单,但是对于新手来说,在开始学习驾驶的过程中却非常困难,在平时训练、驾驶训练甚至考试中总会犯各种各样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汽车驾驶感到慌张、临场反应迟钝等。对此,教练员可以总结学员学习中的心态方面的不足,对此进行针对性训练来提高教学效率。

1 驾驶员心理探究

驾驶员们在驾驶车辆时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心态,有些会对汽车的安全驾驶产生重要影响。对驾驶员的心理进行探究有利于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从而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且提高教学效率与学员驾驶水平。

1.1 紧张心理

在教授汽车驾驶的过程中,除了要对基础的训练技巧进行培训外,还要重视驾驶员的心理状态。针对于我国目前的驾驶训练,大部分驾驶员在初次学习会出现心理紧张的状况。尤其是对于科目三中的实战训练,驾驶员们的紧张心理状况会更加严重。而驾驶员们一旦开始紧张,就容易出现肌肉僵硬、腿发抖的情况,这会导致驾驶员错误判断路况,极大影响行车安全。针对这个情况,教练可以根据驾驶员的心理状况,即使疏导情绪,缓解紧张氛围,注意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来提高训练的效果。

1.2 畏难心理

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驾驶员经常会出现畏难心理,这会导致驾驶员在对待驾驶练习中不能有正确的认识,情况严重的话,驾驶员甚至会出现畏手畏脚的情况从而不能很好掌控车辆。畏难心理会使得训练的效果不如人意,影响训练工作的开展。针对这种情况,对于教练来说,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分析畏难心理产生的原因,在分析原因之后,要针对分析出来的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来缓解驾驶员的畏难情绪,并且在驾驶员与教练双方之间要存在经常性、常规性的沟通,来帮助驾驶员对训练有正确的认识,树立良好的心态,克服自身的畏难心理。这不仅会帮助驾驶员缓解畏难情绪、提高驾驶技巧,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行车安全。

1.3 自负心理

对于一部分驾驶员来说,其在进行基础的训练之前就有了不错的驾驶基础。针对这种情况,这一类驾驶员一般会出现严重的自负心理。在驾驶过程中,这部分驾驶员无法避免的会出现自负心理,对于驾驶的学习过程不以为意。有一定基础的学员出现的自负心理对教练的培训过程产生了严重的限制,对于训练的效果非常不利,会严重影响训练进程。对于教练来说,针对这种情况,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及时调整,和驾驶员要进行密切、有效的沟通,敦促驾驶员端正自身态度。同时,要肯定驾驶员已经掌握的驾驶方法与技巧,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心态问题会引发的后续状况。在进行训练时,也要通过讲授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理论知识来转移学员的注意力。

2 提升训练技巧的措施

2.1 进行有效沟通

在教练员与驾驶员之间,要构建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来加强有效沟通。提升有效沟通可以有效地提升基础训练的效果,这对于驾驶员掌握较强的驾驶技能有决定性的帮助。对于建设交流平台来说,这给教练与驾驶员之间提供了用来沟通的工具,可以帮助驾驶员及时的发现并且解决问题。对于教练员来说,这也能帮助其及时对驾驶员的技巧和心理变化做出了解与反应,能够帮助其开展高效率的课程,提升总体效率。因此,建立一个有效沟通平台对驾驶员和教练来说都有很强的意义与作用。

2.2 完善基础设施

对于驾驶员来说,有着健全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夠方便其进行实时路况的模拟。对于教练来说,可以提前预测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状况,能够有效对驾驶员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能够极大增强驾驶员的应变能力。而完善的场地也能对驾驶员的情绪起到稳定作用,并且有利于驾驶员来提升自身的驾驶技能。而进行场地基础设施的完善一般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模拟效果的真实性,其次要增强训练场地的安全性,要有足够的安全设施,并能够提醒驾驶员行车期间注意安全,来达到训练的目的。因此,建设完善的场地基础设施对训练有很大的作用。

2.3 提高安全意识

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是驾驶安全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因此必须对驾驶员的安全意识进行培养,这一才能保证道路行驶的安全。对此,首先要使驾驶员自身端正态度,要把谨慎驾驶安全驾驶放置在最重要的地位。而对于教练员来说,在授课过程中时刻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是很有必要的。要不断给驾驶员心理暗示,来影响其行车的心理。并且要对驾驶员进行完整的考核标准体系,把道路行车安全落实到考试中,不允许安全意识薄弱的驾驶员开车上路,要让拿到驾驶证的驾驶员都是安全意识达标的驾驶员。

2.4 因材施教

教练在进行教授过程中也要注意因材施教。教练应当及时的发现驾驶员存在的问题,并将自己的教学与训练中出现的情况结合起来,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模式、进度进行调整与改进,对每个学员都要增大针对性,来帮助驾驶员真正提高自身的安全技能、驾驶技能。并且,教练员还应当在训练过程中充分调动驾驶员与自己的配合,并增大训练过程的趣味性来提升训练效果。对于学员来说,因材施教有重要意义,能够保障其训练的效果并营造良好的行车环境。

3 总结

驾驶员的操作技术和其内心的安全意识与我们日常的交通安全密切相关,为了保障每一个人的安全,应该对教练以及驾驶员进行严格的要求。只有重视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做到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一个学员都真正掌握驾驶知识与技巧,才能让学员有足够的交通安全知识储备与良好的心态,这才有助于良好的交通环境的培养。这要求教练员有充足的教学技巧与耐心,也要求学员进行积极配合。

参考文献:

[1]许占奎.汽车驾驶基础训练技巧与心理分析[J].科技资讯,2017,15(07):233,235.

[2]宋红新.汽车驾驶基础训练技巧与心理探究[J].时代汽车,2019(09):16-17.

[3]张士春.汽车驾驶基础训练技巧与心理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02):282.

推荐访问:汽车驾驶 训练 心理 技巧 基础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