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述职报告 >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初探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与历史的展示平台,对城市建设与发展,打造多层次的旅游景观、深化当地的旅游资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中,避免现存的景观问题,理解其景观建设的必要性。从而营建出多层次、高质量且特色鲜明的城市滨水景观。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城市文化;营建

1 城市滨水文化景观的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1 滨水景观的定义

滨水,又称水滨,是城市或乡镇地域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 系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 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滨水区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当然,也经常被称为滨河、滨江、滨湖和滨海。对于城市滨水区而言,就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 其一般由水域、水际线和陆域等3部分组成。

由于城市皆为依水系而形成与发展,随水系而繁荣,因此,以水系为基础发展形成的城市滨水区,就成为城市的诞生地和城市文明的起点,而城市滨水区景观作为城市滨水区的表现形式,在城市建立之初,便已是各个城市重点营造的景观形式。

1.2 城市滨水景观的重要意义

水为城市的命脉,水资源维系着城市生命的延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依山临水而居,自古以来便是人类生存栖身的首要选择。因此,城市滨水区往往起点于一个遥远的村落,同时,也是伴随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城市文明的起源点。城市滨水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表现形式,是城市景观的重要凝聚点和传承体,它作为景观的物化存在,离不开对本市区域内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因此,一个优秀的城市滨水景观的营造,本质上是在时间上对本城市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在空间上对外来文化的借鉴。滨水景观反映着城市社会形态与生活,被赋予着城市本身文化的积淀,其内在精神和外在风格随着城市的不同而不同,表现着城市,又取决于城市。

2 国内城市滨水景观的发展

虽然我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文明源远流长。但相比于西方的城市滨水区建设与发展的研究,我国起步还是比较晚的,这方面的系统理论与专题著作,更是在近代才出现。目前,虽然我国在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单体领域对滨水区域研究的较多,但由于起步较晚,在城市滨水区整体开发方面,相关的研究、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不足。更多的则只是列举了城市局部水体空间的设计方案。

在近些年,我国举办了多次关于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会议或论坛。2004年11月12~13日,在宁波召开了“中国滨水城市规划国际论坛”。与会专家就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滨水地区的建设理念、城市设计策略、空间系统规划展开了论述。2005年5月30~31日建设部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了“城市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会议交流展示了各地城市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工作经验和成就,就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问题进行了研讨。研讨的主题是城市水景观的规划设计原理和新理念,城市水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水景艺术包括住区水环境,水景观水质改善和安全保障,再生水利用与生态景观的结合等。2005年与2007年在宁波召开的两届“中国滨水城市规划国际会议”中,都专门对城市滨水区的景观建设与开发进行了讨论与总结。当前,城市滨水区的景观建设越来越受到各滨水城市的重视,并把它当成展示城市风貌的窗口。

3 当前滨水景观的存在问题

3.1 “千城一面”问题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各区域差别,尤其是南北方差异明显。自然条件、经济生活、民俗风情与文化历史等的显著差异。形成了各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观环境,成为人们对各地区区域景观的主要意象。然而很多城市,在城市的滨水区这个最能体现城市特色和风貌的地方,其景观建设却毫无特色,不仅没有创新性的景观营造,而且在景观建设方面随处都充斥着工业化、集约化的成品造景元素,在设计手法、功能布局方面借鉴与模仿的痕迹过于明显,与其它城市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同,从而创造出“千城一面”的雷同性滨水景观。殊不知,优秀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应该能准确反映当地的文化特色,并且与当地的民族心理特点、审美品味等相结合。只有根植于当地的文化,突出显示出本地域特色,这样的设计才有说服力。

3.2 “东施效颦”问题

在国内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和营造过程中,直接套用某地方的景观设计模式和结构,甚至照猫画虎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把其它地区优秀滨水景观的设计直接取而用之,一方面忽略了城市地域性的差异,另一方面还对本城市的景观体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隔断了城市文化的传承与表现。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东施效颦”的现象。直接的结果就是,营造的景观不适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不能充分的利用当地的水资源条件,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地老百姓,不能充分地展现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等,从而造成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不顾条件地照搬,只会让我们营造出的景观环境与城市现实格格不入。这种忽视滨水区地域特色、乱搬造景元素、盲目营造景观的做法,只会导致场所特色、地域特色的丧失。

3.3 “无源之景”问题

由于不同地区经纬度的不同、气候条件的不同、地形地貌的不同,因此水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区特征。比如我国北方降水量少、多为平原;而南方降水量多、多为丘陵、山地。这些导致南北方的人们对水有着不同的感情和理解,并且产生文化上的差异,如有人描述南方的水特别是江南的水:清丽、灵动、温和,如轻纱雾霭,随风起舞,变幻无穷;而北方的水则显得冷峻、凝滞。再加上各个地区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民族等的不同,使得水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水文化。即使在同一地区,水面的形状、大小、动态与静态、深浅等的差别,以及与环境关系的不同,给人的心理感受和视觉感受也有所差异,这也形成了地域水文化的复合特征。

3.4 其它问题

在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方面,除了考虑景观表现的因素之外,对于防洪安全、人身安全以及景观的人性化等多方面也是考量的重要内容。在滨水区的建设中,德国有一个防洪类型的经典案例,巴伐利亚州在其滨水区建设中,有意识地将原来规则的堤防断面改为不规则的断面,将原来的直线河道改为弯曲的河道,让河流保持自然状态,从而提升了城市的防洪安全等级。

在景观的细节上,满足安全的要求,保证景观的享用者与参与者的安全,同时让景观更人性化,一直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要点,也是重中之重。缺少人性化的设计,无法满足人们生理、心理、行为、感观、审美等多方面的需求,很多的城市滨水景观刻意地追求城市名片的打造,追求气势磅礴、独具匠心、采用比较昂贵的造景材料、比较夸张的造型,以为这样能就够美化城市、引起人们的关注、令百姓心情愉快。其实不然,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对人性化的误解。

4 建设城市滨水景观的必要性

4.1 加深地方旅游景观的深度

城市游已经是现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缓解目前国内自然游压力的主要手段,而营造这种城市游的旅游景观,滨水景观由于其开放性、文化性与代表性,是打造城市游景观的主要方式。首先,滨水景观的特色性。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其特色使地方景观具有吸引力。其次,滨水景观的文化性,使地方旅游景观更具有内涵,增加了地方景观的层次与深度。。最后,景观的网络性。使滨水景观与地方内其它旅游项目之间很好地衔接,扩大化与优化了地方旅游资源。

4.2 展现地方特色文化

城市滨水景观的功能不仅是表现在滨水城市的水资源和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方面,而且也展示了当地历史文化面貌,修复和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古迹,并共同参与形成了滨水城市的特点。城市滨水景观区通常都会利用许多故事或者遗迹来参与设计,在城市发展中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起到了当地文化的承载作用。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规划时,应予以保留和修复,对展现当地的城市历史文化状况有积极作用。

4.3 历史文化延续和活力

滨水区景观的文脉传承包含着传与承两个方面,既要把滨水景观的现在与历史融为一体,同时也要作长远的规划,把其现状与未来连通。既要重视历史的面貌,与历史紧密的联系,也要理清历史的脚步、文明的进步、技术的革新。在保护和继承中,延续和开发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特色。从水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滨水区景观正是实现其文脉传承的有效方法。水文化的形成过程就是当地人与当地的滨水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它表达了人对其水环境的态度。遵从了当地居民的传统信仰以及对场所的感情,继承了滨水区景观的文脉。同时,水文化在与人、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系统,这又为滨水区景观的后续开发及更新提供了设计创新思路,给予景观新的内涵和活力。

4.4 场所认知和情感认同

按照当地的民俗民风,结合现代的滨水景观风格,按照传统的设计模式,推陈出新,设计出具有当地特色,带有地方元素的个性化设计,并且在情感认同方面能够给地方人民提供一个新的承载文化的滨水景观。多种形式下借鉴和吸收,并在当时的社会需求下融合交流,展现出一个大环境与小环境之间的融合,形成一套自己的完整体系,从而提高人们的认知和情感认同。

4.5 提升审美功能

美是道德规范的重要基本部分,审美则是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心理活动。然而对于审美的水平,也会因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不同而不同。创建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滨水景观,是衡量滨水景观成功的基本标准。

5 结语

城市的水文化源远流长,内容更是博大精深,城市发展的过程,就是一部与水进行的实践活动历史。促进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与发展,改善城市的水域景观和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建设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为城市滨水景观注入新的活力,并改变和影响着城市整体的发展与方向。

参考文献

1 薛菲.城市开放空间风景园林设计与城市记忆研究,深圳中心区公园设计案例[J].中国园林,2006(9)

2 张涵,李宝昌.浅析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情节空间的营造[J],广东园林,2004(2)

3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的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 左志高.城市绿地景观的人文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

5 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3(7)

6 刘滨谊,邵 琳.城市发展背景下的文化景观规划设计[J].规划师,2005(11)

(责任编辑 张芝)

推荐访问:水景 初探 城市 设计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