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艺术专业课程《艺术概论》教学方法的探析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艺术概论》是各类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内容庞杂,理论深奥,开设时间早,课时短,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高中生,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本文从教学重点、教学方法、考试形式三个方面,对这门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力求使这门看似枯燥的课程生动活泼且不失深度,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为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的作用。

【关键词】艺术概论 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 考试形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222-02

《艺术概论》是一门为艺术专业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一门对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进行粗线梳理的理论性质的课程,形象的说,是艺术理论的“初级阶段”。从目前教材的情况看,适用于编导、传播专业学生学习的教材是中国传媒大学李胜利主编的《艺术概论》,而比较经典的教材是北京大学彭吉象先生主编的《艺术学概论》。但是无论哪一本教材,涉及的知识范畴都大致相似,包括了三大部分:一,包括艺术分类方法和各种艺术特点等问题在内的艺术种类;二,包括艺术的本质和艺术的起源等问题在内的艺术理论;三,包括艺术创作与艺术赏析等问题在内的艺术系统。看似简单,实则庞杂,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要想在短短的30学时内掌握如此繁多而且陌生的内容,难度不小;而且,历来“概论类”的课程都是难讲的课程,讲浅了不能让学生理解这一学科的意义,不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讲深了又难免枯燥乏味。作为从文学专业转型过来的教师,笔者在近5年的教学中反复修改教案,不断发现问题,探索出一条适应学生的教学途径。

一、大胆确立教学重点

首先是梳理三大部分的关系。所有教材几乎都是把艺术的理论放在前面,把艺术的种类放在后面来讲,而艺术的理论的第一部分就是“艺术的起源”,这样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因为只有了解了起源问题才能解决后面所有的问题。但是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让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了解艺术起源的“模仿说”、“游戏说”、“劳动说”等观点,实际非常困难。而相对于艺术理论,艺术种类这一部分直观、形象,学生易于接受,所以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先把这一部分放在最前面讲授,从“以艺术存在的样式区分”、“以艺术的鉴赏方式区分”、“以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区分”三个区分方式介入,然后落实在“以审美原则与构成材料区分”这一点上,将艺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文学艺术”和“综合艺术”五种。由于“艺术种类”这一部分形象性、直观性都很强,学生以前又多多少少有所涉猎,所以比较容易理解。在完成这边一部分之后,再将“艺术理论”与“艺术系统”合二为一,统称为“艺术理论”,此时学生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的学习,基本了解了这门课程的风格,后面的学习自然就顺畅多了。

其次是确立各个小部分的侧重。《艺术概论》涉及的领域很多,面面俱到的讲授显然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有的知识在后面的学习中还会涉及到,另一方面有的领域过于深奥,有待于学生考上研究生之后进一步学习,所以,在完成前后部分的梳理之后,下一步就是解决侧重问题。笔者认为,凡是在后面学习中会涉及到的知识,要么不讲,要么点到为止,比如:大二学期开设《中国文学史》和《外国文学史》,所以“文学艺术”部分以自学为主;大三开设《戏剧艺术概论》、《戏曲赏析》和《影视剧艺术研究》,那么“综合艺术”部分点到为止;“造型艺术”中的“摄影”和“书法”部分过于专业,完全可以放弃。而涵盖了建筑、园林部分的“实用艺术”,涵盖了音乐、舞蹈的“表情艺术”,以及“造型艺术”中的绘画、雕塑部分,作为重点,讲深讲透,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不断探索教学方法

凡是“概论类”的课程都是偏于理论而疏于实践和案例,而旧的教学模式是就教材讲教材,就理论说理论,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听进去枯燥的理论已经很难了,更遑论深入理解了。所以,结合大一学生的思维特点,首先采用了声像结合的授课方式。

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声频、视频和电脑PPT等,为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途径,以往需要看教材上静态图片的过程,完全可以由声像视频替代,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直观认识。比如,在讲到中西绘画的差异时,中国绘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只需要把《清明上河图》和《最后的晚餐》放在PPT上,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再比如,讲到中西雕塑的差异,西方雕塑注重“形像”,而中国雕塑注重“神似”,西方雕塑以石材为主不着色彩,而中国雕塑看重“三分雕塑七分画”,只需要把维纳斯和“泥人张”的雕塑放映出来,学生就会理解;又比如在讲到“艺术生产的主体性”时,我们把中国各个朝代的绘画大师画过的马放映在PPT上,唐代韩千的马和北宋李公麟的马,元代赵孟頫的马和西洋画师郎世宁的马,韩美林的生肖马和徐悲鸿奔跑的马,对照之下,迥然各异,风格万千,充分体现了“艺术生产的主体性”的特点,如果没有声像,再生动的讲解也不能使学生领略马的神韵和风采。另外,影碟的使用也是一个方法,过去讲授电影艺术,往往是把学生带到影院或者学校的礼堂观看影片,现在不仅可以随堂放映从网络上下载的视频,而且可以随时停下来具体讲解。所以说,优化的视听环境既可以使这门深奥枯燥的课程生动起来,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最大量的欣赏到艺术作品,拓展了知识领域,增加了艺术的感悟力,也提高了理论素养,掌握了艺术的基本规律——后者才是更重要的。

其次是采用“故事引入法”来导入教学内容。总体上说,“概论类”的知识都很枯燥,再多的声像视频也是为讲授服务的,所以,“怎么讲”仍是最大的问题。笔者借助自己以前是讲授文学史专业教师的优势,尽量采用“故事引入法”来导入教学内容,具体方法是,先讲一个故事,由这个故事导入一个理论上的概念。比如,在讲解“艺术品与主题的关系”时,教材上明确介绍,艺术品与主题的关系有四种:艺术品等于主题,艺术品小于主题,艺术品大于主题,艺术品脱离主题。我首先朗诵了李白的《静夜思》,问大家这首小诗的主题是什么,学生立即回答是“思乡”——这就是“艺术品等于主题”;再朗诵“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问大家主题是什么,在得到学生的回答是“爱情的遗憾”之后,再讲解这首诗的真正含义——这就是“艺术品小于主题”;然后问大家《红楼梦》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学生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此时再告诉大家,这就是“艺术品大于主题”;最后讲述了《白毛女》的主题以及这部经典歌剧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遭遇到的尴尬,告诉大家,这就是因为时代的变异而导致的第四种情况——艺术品脱离主题。实践证明,“故事引入法”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了学生对于理论的畏难情绪,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逐渐改革考试形式

大凡“概论类”课程的考试试卷,无外乎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常识填空或者选择题,第二部分名词解释或者简答题,第三部分论述题。除了第一部分需要学生自己复习之外,后面几个部分大都是老师设定考试的基本范围,学生背诵答案。这种机械而单一的考试方式不仅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不能让学生答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且很容易造成学生作弊现象,可以这么说,文科专业中理论性过强的课程考试是学生作弊现象比较严重的考试,原因之一就是这种设题方式不合理,学生形成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抄笔记”、“考完全忘记”的情形。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让试卷真正体现出区分度,几年来笔者一直在探索《艺术概论》的试卷构成。首先是加大第一部分的分值,可以将自己复习的部分以“填空”或“选择”的形式出现,分值占到50-60分,迫使学生从最基础的部分复习。其次,将简答题变成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只有在造型艺术中才会有赝品现象出现?”目的考查学生对“造型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唯一性’”的理解;再比如,“为什么视觉艺术同时也是时间艺术?”目的考查学生对“艺术的存在形式决定艺术的欣赏方式”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后一道理论性比较强的大题,尽量联系最新的艺术作品来设题,比如,请从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来论述“艺术品与主题的关系”;或者,请从建国初期“北京十大建筑”到奥运场馆论述建筑的“时代性”的特点。

总之,《艺术概论》是一门分量很重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上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力争使这门课程在大学生四年的学习中起到夯实专业基础,提高艺术修养的入门作用,使课程教学目的得到最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

[2]李胜利.《艺术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苏畅、陈松洁.《<艺术概论>与创新思维能培养的几点思考》.《理论界》.2007年第三期

[4]张娜.《高校<艺术概论>新型教学模式探究》.《黄河之声》.2007年第八期

[5]段宇辉.《高校<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方法多样性之探讨》.《艺术中国》.2012年第六期

推荐访问:艺术 探析 专业课程 教学方法 概论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