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以人为本 机制创新

作者:jkyxc 浏览数: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地质队工作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由于受计划经济的深远影响,地勘事业单位在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没有能够很快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矿产地质勘查工作被严重削弱;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又在急剧增加,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加快地勘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步伐。内蒙古地矿局属地化以来,特别是通过近三年多的内部企业化改革,发展迅速。内蒙古地矿局并未简单仿效企业改制“一刀切”的套路,在形式上直接将地勘事业单位改组为企业化组织结构,而是在考虑到职工切身利益的基础上,对实际情况进行了科学调研,在改制过程中采取了“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运行模式,通过内部企业化改革,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极大激发了企业员工干事业的热情和潜能,使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地质找矿成果显著增加,经济效益迅速提升,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和贡献力也明显增大。目前,内蒙古地矿局已改组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改革的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

一、企业化改革——地勘事业单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产生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地勘事业单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等方面做出过巨大贡献,但传统的地勘事业单位在行政上隶属于政府,人员编制、机构设置、经费来源都依赖于政府,严重缺乏经营自主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原有的地勘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出现了资金匮乏、活力不足、人才短缺的情况,从而导致勘查工作滞后、地勘成果减少、重要资源可采储量下降、矿产资源供给不足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的对资源的大量需求与资源供给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地勘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改革,加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使其以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才能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优势,才能使地勘队伍不断成长和壮大。加快地勘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是加快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缓解我国资源紧张矛盾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二、实事求是,机制创新——内蒙古地勘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道路的成功探索

1.科学调研,总结与反思。我国地矿行业改革于80年代初开始,由于工作部署的调整,地勘工作量骤减,地矿业出现了大量富余人员,为保证稳定和安置人员,国家提出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内蒙古地矿局很多单位都开办了以养殖业、服务业为主的项目,但这些项目徘徊了许多年都没有发展起来。内蒙古地勘事业单位的改革经过20多年的探索,始终未走出一条发展的道路。2004年是内蒙古地矿局企业化改革的转折,新领导班子上任后,对全局28个直属企事业单位进行了三个月的全面科学调研,对地勘单位的现状、比较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分析,这是内蒙古地矿局企业化改革过程中非常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调研可以看到,地矿局下属的地勘单位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态势,造成不平衡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发展路径的选择,充分发挥地质找矿优势,走找矿——矿权运作——矿业开发路子的单位发展态势较好;而搞多种经营或以安置效益为主的单位效益欠佳,原因是大批富余人员文化素质较低、技能素质单一,适应不了市场变化和竞争需要。内蒙古地矿局是一个综合性专业技术队伍,在基础地质和技术力量方面都具有相对优势;而比较弱势是以地勘单位为基本单元走向市场,人、财、物和技术力量薄弱分散,产业发展不起来,企业办社会问题严重,下岗职工生活困难。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首先要考虑到职工的利益,必须转换思路,根据实际情况探索本地区的矿业发展道路。

2.转换思路,创新机制。面对当时的困难,内蒙古地矿局在工作思路上做了重大调整,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举全局之力走地质找矿开发一体化的路子,拉长产业链,发展比较优势,妥善处理离退休和待岗职工问题,同时把具备走向市场的单位一个一个推向市场”的新思路。在总结改革经验和转换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内蒙古地矿局展开了一系列改革,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是用人制度改革,打破了事业单位原有的职务、职级和身份界限,实行公平竞争,择优聘用的制度,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在用人上体现了自主聘用人才、高薪聘用急需人才的特点,不同程度的改变了各单位企业无权自主选聘人才的状况。人才的自主合理流动为各单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用工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和配置作用,实行单位的劳动用工与职工身份的档案管理相分离,企业采取岗位竞聘、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自主择优招聘,使职工能进能出,并在全局各单位内自主合理流动,进一步搞活了全局的劳动用工体制。三是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打破了事业单位工资分配体系,实行以岗位、效益为主,分配重点向关键岗位和技术人员倾斜的新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分配制度的改革,打破了原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稳定队伍起到了重要作用。

3.突出主业,深化改革。内蒙古地矿局的主导产业是地质矿产勘查、矿业开发和工程勘察施工业,其中地质勘查业要成为全区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主要力量。同时,要通过自身的经营获得更多的优良矿权和矿产地;矿业开发的重点要依托现有在建矿山建立大型的矿山企业;工程勘察施工业要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开拓新的施工领域,扩大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加快发展。为此,集团公司根据主导产业的专业特点,组建三个专业子公司,即地质矿产勘查公司、矿业开发公司和工程勘察施工公司,专业子公司对集团的矿业开发、地质矿产勘查和工程勘察施工起到辐射、拉动、带动的作用,并以此为平台,实施主业的投资发展、招商引资和合作开发。集团公司的投资重点是主导产业,在进一步改革投资方式的基础上,采取联合风险勘查,参股、控股组建新企业,吸引社会投资者,扩大职工个人及企业经营者入股本企业等方式,做强、做大主业。确立地质找矿重点区域,并通过改革体制,转换机制,加大招商引资规模,尽快实现地质找矿的新突破,力争近年内在国家和自治区工业经济发展急需的矿种上有新的重大发现。

三、矿业实力明显增强,职工收入稳步提高——内蒙古地勘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成果卓著

随着发展思路的不断完善,内部企业化改革措施的有力实施,内蒙古地矿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从经营收入来看,2006年全局实现经营性收入20.83亿元,是2005年经营收入7.25亿元的2.87倍;2006年全年利润3.68亿元,是2005年的4.97倍,超过建局以来的利润总和。上缴税费突破4亿元,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力明显增大。从产业结构来看,通过改革,全局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和工程勘查与施工在全局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年增大,由“十五”初的59%上升至2005年的82%,主导产业的支柱作用明显增强,地位更加突出,结构渐趋合理。从项目开发来看,建立了拜仁达坝、花敖包特、黄花沟、道伦达坝等一批重要的矿业开发项目,经济发展后劲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行业优势进一步凸显。在优势产业率先发展的过程中,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据统计,全局24个单位中,2006年经营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单位增至10个,其中超亿元的达到6个。利润超千万元的达到10个,超2000万元的5个,无一亏损。从职工收入来看,随着改革的进行企业职工收入稳步提升,2006年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2.29万元,较2005年增长了40.5%,其中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增至3.37万元。离退休人员经费单列,单独建账管理全部到位,确保离退休费的足额发放,全局220名离休人员已全部进入医保。下岗职工收入在2005年大幅度增加生活费的基础上,2006年每人每年又增加1000元,年人均达到8000多元。地勘费中下岗职工人均补贴超过了在岗职工补贴标准,下岗职工的生活水平随全局经济的增长有明显提高。一些效益好的单位还根据自身实际和能力,实行内部退休退养政策,保持了队伍的和谐稳定。

四、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内蒙古地勘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深刻启示

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将企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深入分析企业自身的发展基础、条件、优势和劣势,科学确定企业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努力营造鼓励员工干事业的氛围,在激发基层领导层和员工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的基础上,使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充分发挥,这是内蒙古地矿局企业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带给我们的启示。企业必须以发展为目标,为发展而改革,把政府的政策指导与地区实际紧密结合,以人为本科学确立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并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必须突出地质勘查人才和技术优势,把握发展重点,优化产业结构,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有竞争活力的地勘企业新体制。必须赋予基层单位充分的自主权,发挥各级企业经营者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自主发展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骨干力量先富起来,带动全局经济的整体发展。必须做好离退休和下岗职工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为改革和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环境。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学院经济学院)

推荐访问:以人为本 机制创新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