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讲故事:一种中国审美风格的电视节目形态

作者:jkyxc 浏览数:

扫描时下的电视屏幕,我们会发现全国很多省市电视台不约而同地推出一种特殊的节目形态——故事型电视新闻栏目,如江西卫视《传奇故事》、四川卫视《天下故事》、辽宁卫视《王刚讲故事》、湖北卫视《故事中国》、河北卫视《天下故事会》、重庆卫视《拍案说法》、陕西卫视《华夏点击》等等。这些栏目不仅选择极具故事性和情节性的新闻题材,而且重视叙事策略的戏剧化和电视叙事手段的多元化。如果具体分析,这些故事型电视新闻栏目呈现以下几种基本形态特征:

一、选题平民化和人文化

(一)选题平民化,关注民众生存状态

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传媒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传媒业以往的“传者本位”观念开始向以受众需求作为传播出发点和归属的“受众本位”观念转变,故事型电视新闻是电视媒体向“受众本位”转型,走向平民化、大众化的典型反映。这类栏目在传播内容上不再仅仅聚焦宏大的历史和主流叙事,而是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切身利益,以一种平民视角和人本意识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此类栏目以平民的视角反映百姓生活,聚焦世间冷暖和人生百态,在平凡人物中挖掘不平凡故事,在故事中挖掘动人情节,感知、感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和荣辱兴衰。它将镜头对准社会群体中有代表性的平民阶层,新闻题材上选择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故事和个体话题,通过对老百姓日常遭遇和困惑心态的叙述,真实记录普通百姓的杂相人生。此类栏目尤其关注处于社会边缘和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如下岗工人、漂泊在城市的打工者、农村青年、残障人群的生存状态。故事型栏目以平视的眼光和客观的态度,记录他们的离奇遭遇和多舛命运,展现其情感迷惘、内心挣扎以及与命运的坚韧抗争,让观众从关于他人的个体故事中获得普遍的启示意义。

(二)选题人文化,观照民众精神家园

面对现代生活日益加快的节奏,故事型电视新闻栏目对民众的精神需求给予及时观照。它从人本的角度、站在人的立场去记录普通人的欢乐与忧伤、希冀与失望、无奈与抗争,展示事件人物的传奇命运和心路历程,表现其生活追求和心灵渴望。正如河北卫视《天下故事会》的栏目语所言:“讲述精彩故事,解析百态人生;弘扬人间正义,展示美好心灵。”

此类栏目往往通过具体的新闻事件如圆梦行动、公益行为、扶贫济困、抗灾抢险等题材来履行媒介的规范和批判功能,以外力嵌入的方式来限定社会伦理观念,提升社会的品格,优化人的生存环境。[1]这些节目敏锐捕捉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表现出的人文关怀能产生抑恶扬善、激浊扬清的社会效果。江西卫视《传奇故事》一期名为《一句话感动一座城市》的节目介绍了维族小伙艾尼的英勇事迹。在乌鲁木齐打工的艾尼当看到几名歹徒正欺侮一个汉族小姑娘时,无所畏惧地冲上前:“放开,她是我妹妹!”在与歹徒搏斗时他被严重刺伤,胸口缝了20多针。艾尼那句“她是我妹妹”的朴实话语让整个城市为之动容,他身上闪烁的精神力量也唤起人们对无私正义和高尚品格的渴望和追求。

二、叙事策略戏剧化

(一)延展新闻过程,体现事件正在进行时

故事型电视新闻栏目不是以“完成时”告知观众事件结果,而是以“现在进行时”来呈现事件过程,更加关注在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物的情感经历。虽然讲述的大多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以及少数正在进行中的事件,采访与事件存在“时间差”,但是通过记者的采访活动,能将已发生的事件或正在进行的现场景象重新呈现出来。这种同步化效果能让观众忽略事件与报道存在的时间差,饶有兴趣地欣赏此刻“正在进行”的现场景象。

《传奇故事》的《山东大孝子》讲述了山东孝子戴永胜遍访全国为身患绝症的母亲求医治病的感人故事。虽然是5年前的事情,但记者通过对当地医院、亲属邻居和当事人的前进式寻访,充分延展事件过程,努力为观众创造与事件同步的条件。事件过程一一展开,戴永胜为让母亲宽心养病,曾经下跪央求医生开具假病历对母亲隐瞒病情。几年里他一直边打工边寻找全国名医名药,一次在福建买药后他几乎身无分文,只能沿着铁路往山东走去。3天后,又累又饿的他走到南昌横过铁路时竟被火车撞倒。这些情节刻画,既建构起叙述的大厦,又能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事发情景的紧张性和真实性。

(二)选择多重叙事视角,还原事实真相

叙事视角包含着对新闻事件的认知、判断和情感倾向,具有较强的主观意识形态属性。故事型电视新闻栏目打破单线叙事方式,根据不同事实的特性,选择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叙述新闻事件,尽量反映出新闻事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还原事实真相。

故事型电视新闻栏目常常站在事件诸多人物的不同立场上,运用各个角度的声音来进行报道。记者和主持人是以局外人的全知全能视角,直接介绍、说明、交待、评价事件的前因后果,甚至透视人物内心最隐秘之处;当事人以第一人称的主观视野来分析叙述其所能感知的部分事实;邻居、同事等见证人则从旁观者角度阐述他们对事件的理解和感受,对事实真相给予评价和判断。这种多视角的呈现能形成对同一对象的多侧面描述,有利于事件或人物的完整刻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叙述者的角度不同,每个角度都带有鲜明的主观感情色彩,但正是这种叙述者的主观性,从不同角度强化了人物和事件本身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而故事也在各种视角的呈现过程中逐渐变得丰满和完整。

(三)强化悬念冲突,制造戏剧化艺术效果

创作者善于用小说家的思维来构思、寻找新闻故事潜在的悲剧、讽刺或冲突因素,不断制造叙事的冲突和悬念,将观众牢牢锁住。冲突的设置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元素。新闻事件的核心问题常常被表现为冲突的形式,创作者总是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事态中找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立方作为冲突的主要执行者,它可能是人、机构、制度、法律、舆论,甚至是人物自身的意志冲突。在采访和讲述中,创作者特别关注事件主角和对手之间的情感冲突和对立情绪,因为正是事件人物关系和感情的尖锐矛盾和对立才造成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

悬念是激起观众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法。故事型电视新闻常以采访、调查的进程作为叙述的结构线索,让新闻事件本身、记者的采访都充满悬念,每一个剥笋式的分析、每一个蛛丝马迹的发现都能成为事件的亮点,事件真相如何、记者如何获知真相这些充满未知数的进程能够充分吸引观众。在叙述过程中,叙述人总是不急于满足观众的好奇心,而是尽量设置阻碍、中断线索,将似乎已见端倪的情节陡然引向别处,然后在叙事顺序中又会出现释疑性的倒叙,悬念和释疑水乳交融,获得很好的戏剧性效果。

三、话语形态的包容性

(一)以影像复制现实,再现形式多元化

电视影像以二维画面逼真复制了现实世界的三维空间,其内在本质呈现双重功能:实证功能和表达功能。[2]按照影像片段实证功能的强弱,故事型电视新闻的影像素材可分为三类:

一是具有强实证功能的影像形式。包括:①用长镜头摄录的现场景象,能够以连续完整的声画合一状态呈现出现场事件的动态流程。②记者在新闻现场所作的出镜采访,有助于加强现场感和观众了解现场景象中的重要信息。二是具有弱实证功能的影像形式。包括:①用蒙太奇镜头组拍摄的新闻影像片段,虽然不能完整地呈现事发时的生活景象,但可通过解说弥补影像仿真性不足的缺憾,让声音和画面相互配合表达。②无法再现过去事件时所采用的一些替代方法,如找到当事人、当时事件发生地以及所留物证,让当事人展开对当时事件、人物的追忆。三是不具有实证功能但具有表达功能的影像形式。包括:①“真实再现”影像。事件发生时没有留下影像和音响资料,事后采用补拍、摆拍、扮演等方式将当时事件重新模拟演绎出来,不仅可弥补影像资料的不足,还可缝合叙事断点。②无法具体说明和表达某些抽象概念或想象中事件时所借助的替代方法,如电脑动画、实物模型、电影资料等。

(二)视听元素配合表达,呈现“场”态传播

电视是视听艺术,电视语言元素包括图像、声音、音乐、字幕、特技、图表等,这些元素的有机组合可以形成表达合力,最终使电视新闻传播呈现一种立体、综合的“场”态传播。

电视新闻在讲故事时,如果只运用影像很难把事件完整呈现,因此需要解说这种话语形式。解说可以帮助精练叙事、加大情节信息量以及强化叙述逻辑。故事型电视新闻一般采用访问式解说风格,它建立在对事实进行客观报道的基础上,让被采访人或叙述人作为事件参与者在镜头前或隐藏在画面外来讲述新闻故事。而字幕是一种独特的表现元素,是解说的补充或加强,它或是对画面进行辅助性介绍,如人名、地名、时间以及事实梗概;或是对画面或语言解说所表达的意义进行强调,加深观众对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或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表意单元传达某种相对完整的信息,如同期声讲话的文字记录等。

故事型电视新闻栏目还强调其他电视语言形式的故事化包装,如通过整合声音、画面和字幕等元素来配合表达的片花,以提示重要信息、设置节目悬念、勾起观众的观看欲望。演播室精心布置桌案、醒木、折扇等辅助道具,再加上音乐效果和布景灯光的渲染,合力营造出一种电视“故事会”的氛围。

(三)借鉴传统叙事艺术,主持风格中国化

一直以来,中国电视节目都是对境外成功节目的照搬或模仿,故事型电视新闻栏目却可视为例外。它是在借鉴吸纳中国古典叙事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电视科技,创造出的一种具有中国审美风格的电视节目形态。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主持人对“说书人”这一传统曲艺技法的借鉴和靠拢。故事型电视新闻栏目的主持人在审美方式上特别强调民族化和本土化,用中国喜闻乐见的评书讲故事的方式来播讲新闻,突出体现出电视艺术的民族化探索。

河北卫视专门请来评书大师单田芳来主持《天下故事会》这档节目,就是看重他在评书表演方面的功力。单田芳以说书艺术演绎融会新闻故事,注重讲述的生动和有趣,与观众形成直接的人际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江西卫视《传奇故事》、重庆卫视《拍案说法》等栏目的主持人都是以说书人身份引领观众进入故事世界。这些主持人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或引经据典,或有感而发,评人、评事、评情、评理。《天下故事会》和《拍案说法》主持人甚至还在故事结束时加上批语判词,比如《天下故事会》的《换养姐弟》的判词“换养姐弟命坎坷,人生路上磨难多,心怀感恩苦耕耘,如今摘得幸福果。”聊聊几语既概括出节目的主要内容,又能将深层意义引申升华,体现出中华语言艺术的精妙。

作为具有中国审美风格的电视节目,故事型电视新闻栏目摆脱了中国节目对境外电视简单机械复制的倾向。随着这种审美元素、风格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它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更为成熟和成功的电视节目形态。

注释:

[1] 向才志:《人文关怀:当代大众传播的时代使命》,载《当代传播》1999年第5期。

[2] 王辉:《电视新闻实务解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页。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

【本文编辑:刘逢亮】

推荐访问:讲故事 中国 审美 电视节目 形态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