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浅论地方志在地方史研究中的价值与不足

作者:jkyxc 浏览数:

【提  要】地方志是记录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的历史 文献,一般而言,是历史与地理的结合,全面记录地方某一个时期的地理、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情况。地方志大体包括:舆地、职业、官师、营建、礼俗等内容,内容丰富而详实,具有很高史料价值,是历史研究过程中重要的资料。但因其记载地域范围狭小及多为官方编写等特点,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笔者以民国《宣汉县志》为例,探讨地方志在地方史研究方面的价值与不足。

【关键词】地方志  地方史研究  价值  不足

一、地方志的分类

古代政府向来重视地方志的编纂,方志丰富,据《中 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共有 8000 余种,其中县志、府志居多,同时还有一省的方志称为通志。方志的种类较多,一般分为“第一种,有省志、城市志、州志、郡志、府志、道志、厅志、县志分县志、旗志,第二种专志,有关志、边关志、卫所志、山水志、海防志、岛屿志、乡镇志、乡村志、里志、寺庙志、书院志、自治保甲志、工厂志,第三种煤工业志、石油工业志、轻工业志、建筑志、农业机械志、交通志等。” 民国《宣汉县志》分为“舆 地志、营建志、祠祀志、物产志、职业志、赋役志、仓储志、官师志、教育志、武备志、人物志、礼俗志。” 记载内容包括地理地貌、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等,是探寻宣汉历史发展的珍贵资料。以下便从民国《宣 汉县志》各志中来探析县志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二、方志在地方史研究中的价值

(一)方志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资料宝库

县志是该县的历史与地理的有机结合,民国《宣汉县志》的《舆 地志》中记载了一县的全县图、沿革、疆域、花甲地、山水、道路、津渡、桥梁等历史地理信息。如《舆地志》指出 全县图的重要性“,地理之需夫图也,尽人而知之……幅 员广狭、道路远近、水道源流、山脉起伏、分门别类。” 沿革即沿袭旧制或有所变革,以记载本地从古至今的行政隶属关系,方志又对沿革地理作了重要的记载,民国《宣 汉县志》对宣汉历史时期政区演变有十分清楚地叙述。 民国《宣汉县志》,记载了渡口的名称、位置、得名以及历史变迁、存废等。以民国《宣汉县志》为代表的地方志书,对地方历史时期的政区变化、水路交通、地理地貌等作了清楚的梳理,对研究县域历史地理的意义可见一斑。

(二)方志也反映一个城镇的变化历程折射出近代宣汉的社会变迁

民国《宣汉县志》记载了城池的变迁,县城形胜图、街道图、邮电等历史信息。民国《宣汉县志》 记载了明清至民国时期县城的变化,大量记载了民国时期出现近代的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等新的事物, 如教育会、市政公所等社会组织以及征收局、国务局、参事会、看守所、电报局等新的政府机构,同时出现了一批民间救济组织如养老院等。透过这些新事物,可以窥视,在近代化的潮流中,一个城镇由传统向近代迈进的历程。因此方志是研究城市发展历史的重要资料。

(三)方志是也是民俗学研究的资料

方志包含许多风俗习惯、宗教祭祀、饮食文化等内容,反映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信仰。第一,在民国《宣汉县志》里, 记载了大量民众宗教信仰的内容,如“龙潭寺,在复兴 场将军庙之下,溪流交汇,潭深数丈,底有石梁,其状 如龙泉从口出,每遇天不雨土,人汲水使涸,甘霖必降, 最为灵验。” 这是当地百姓的一种宗教信仰,反映了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社会,人们的科学意识还是很淡薄。 在县志里面,笔者初略统计遍布全县的寺庙数十之多,主要的信仰有:觀音信仰、财神信仰、真武信仰以及包括本土信仰等。据县志载,每年老百姓都会在约定时间里去参与祭祀活动,多是祈雨、祈平安、求财等愿望。第二,据县志载在参与祭祀活动时,留下了大量的诗歌,比如县民曹钟冀在祈雨过程中,编出祈雨歌,“光绪戊子五月仲夏时久不雨,民田未能栽插,设坛祈祷于黑天池之龙神不三日而大雨倾盆,有感而作之……” 以上可以看出方志所记载的民间信仰等内容对研究民俗学有很大作用。

(四)方志对研究地方经济史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方志蕴含了大量农作物种植的方法、农作物的产量、 当地的特产等内容,对当地农业生产状况作了详细的叙述。第二,方志描述商业发展的情形,包括商品的输出、输入、物价情形作了详细介绍,如“清道咸时以麻木为大宗……同光宣及现今则以鸦片为大宗,每次开帮数百担。” 反映了清代中后期宣汉商品输出的情形。同时县志还记载了货币流通以及交换情况。随着商品交换频繁,商业范围扩大,宣汉出现了制钱、铜元、银锭、洋元、钞票等货币,据此可以简单梳理清代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即由最初的铜钱、银两转换到信用票据的使用,这也是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产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洋元的出现,表明了传统贸易方式发生变化。县志还记 载商号学徒、工矿业、妇女职业等情形,通过这些记载可以从微观视角去审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其一,鸦片战争以后,在外国 商品的冲击之下,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逐渐解体,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增强。其二,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转变,妇女开始步入社会,从事商业活动,她们开始逐渐走向独立。据民国《宣汉县志》 载“守柜坐店为男子之助手者固多,独立经营道途奔驰 自行买卖者亦有之。” 一些女性从事教育活动,“国民 校教员者间有之者大都市妇女之时髦者。” 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县志包含大量反映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容,在地方经济史研究中也不应该忽视。

(五)方志可以与制度史研究相互印证

虽然方志并不专门记载地方政治制度的情形,但能成为正史记载的佐证。在研究中国古代制度史时,大多数人专注正史记载的挖掘,很少从地方志中收集资料。暂举一例,清代地方官员任职回避制度以及任期制度,虽正史已有记 载,但具体了解制度实施情形,地方志则是重要的资料。民国《宣汉县志》中记载了清代宣汉县令的籍贯,多为外省,并非本地人士,大致任期是三至五年,因此方志对制度史的研究价值较大。

(六)近代地方教育有较快的发展

《宣汉县志》 中有很多教育发展情况的记载。包括对地方义学、社学、 书院、高等小学等教育方式作了详细的梳理,从办学源起、经费来源、发展概况等方面作了诸多介绍,清晰的展示了地方教育由传统向近代过渡的脉络,对研究地方教育发展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方志被称为“地方社会的百科 全书”,此外,方志在历史研究的价值还有很多。

三、方志在历史研究中的不足

1.方志作为某一个特定区域的历史记录,记录的地域空间狭小,并且限定某一段时间内,具有时空范围较小特点,正是由于这种特性,方志很难做到宏观把握历史的发展。

2.地方志的编写工作,往往是由地方官府组织编纂。由于他们的阶级立场,难免会出现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曲笔的一面,过分宣传地方,夸大事实,这种情况往往会出现在人物志、物产志。对于研究地方史而言,方志只是资料书而非完全的信史。

3.地方志本身不能总结、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极少关注历史成因、历史价值方面,当然就得不出历史认识。

四、结语

地方志具有三大用途,一是“资政”,辅助政治; 二是“教化”,教育大众;三是“存史”为科学研究服务。虽有不足之处,但是地方志所蕴含的丰富史料,仍是地方史研究者重要的资料库。

参考文献

《中国方志大辞典》编辑委员会1988《中国方志大辞典》,浙江人民出版。

庞麟炳、汪承烈1976《民国宣汉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

(通信地址:637009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推荐访问:地方志 史研究 价值 地方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