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分析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产业转移是指发达地区的衰退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进行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承接产业转移是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能够实现区域合作 “双赢”。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安徽;长三角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6802

1 引言

我国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型加工业开始,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渐次推进。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动力是经济自身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问题主要都集中在产业结构雷同、资源约束和地方政府竞争导致的重复建设等方面,一些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需要向中部地区转移。

2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

2.1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硬件条件

(1)地理区位优势。

安徽省位于连接东西部的枢纽位置,东部紧邻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长三角地区,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安徽省2007年水资源总量为715.46万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1169.40立方米,土地面积1138972平方公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为0.82亩。安徽省交通便利,长江、青弋江、水阳江和芜申运河等黄金水道,京沪、沿江、宣杭等多条干线铁路,合宁、沪蓉、蚌宁、芜宣、沿江、318国道等多条高速公路。

(2)基础能源优势。

安徽省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拥有钢铁、铜材、煤炭、冶金、有色金属、电力、水泥建材等一些独占鳌头的稀缺资源。已发现各类矿产130多种,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38种。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加速,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成倍增长,为安徽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新的契机。

(3)人力资源优势。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近几年来安徽省受教育人口增多,到2007年底,安徽省中等、高等院校共4610所,中专以上学历人口达198万人,占总人口(6676万人)的3%,其中研究生人数达到35171,技工学校人数达11.6556万人。且安徽的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比长三角地区要低廉得多,在承接制造业方面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2.2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经济条件

(1)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GDP年均增长率达到11%左右,而工业经济则是安徽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安徽的经济取得较快速的发展,轻工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而重工业所占比重却逐年上升。根据霍夫曼比例的相关理论,用轻工业产值/重工业产值这个比例近似代替霍夫曼比例(如上表2所示),可以看出安徽近十年的霍夫曼比例均小于1,说明安徽的工业化阶段已进入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实现了工业化。

安徽省产业体系较为完整,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加工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在能源、建材、冶金、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汽车、工程机械、家用电器、通信电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2)良好的投资环境。

自2008年11月以来,根据铁道部与安徽省会商的结果,近两年内安徽将建5条高速铁路,铁路建设总里程2千公里,总投资达3000亿元,此外,安徽目前确定的还有十一五投资800亿元,改善高速公路网络;投资200亿元用于航道运输和港口建设。

(3)工业园区建设良好。

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根据《安徽省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6》,安徽省开发区(工业园/产业园)个数合计90多个,从全省的数量、分布及种类来看,开发区布局总体较为均衡,数量适中。安徽省大多数开发区由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政策优惠,投资环境优越,已经开始成为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2.3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政策条件

安徽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承接产业转移,政府政策支持,经济环境良好。如申报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功,且正着力构筑“一轴双核两翼”空间发展格局:“一轴”为构筑安庆、池州、铜陵、巢湖、马鞍山六市组成的沿江产业发展轴;“双核”指强化合肥带动核和芜马巢带动核;“两翼”指做强滁州、宣城两翼。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以及转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合理规划。

安徽省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皖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强调自主创新。2008年11月,安徽省政府正式启动了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综合配套试验区建设,还每年将安排5亿元合芜蚌试验区专项资金和1亿元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

3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

3.1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则

(1)坚持资源节约的承接转移产业原则。

承接产业转移的项目要符合环保的原则,严格实施承接的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政府不能因为短期利益而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项目。按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节能、节地、降耗、环保的原则,引导经济发展方式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转变,着力推进安徽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则。

在选择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的过程中,必须关心核心环节和龙头企业,利用它自身的带动机制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龙头企业和大企业投资往往会带动和引导一批相关行业的大量投资,从而形成配套的良性发展格局,可能实行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

(3)坚持不断完善营商环境的原则。

安徽省经济整体水平较低,在投资环境和企业竞争力等方面与泛长三角其它地区相比都处于劣势。政府需采取一些鼓励和扶持的政策,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3.2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

目前长三角转移的产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安徽省是主要的产业转移承接地之一,主要承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的产业,如纺织服装业、农产品加工、化工、家电制造、汽车零部件产业等。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主要为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或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合作。安徽省主动投身泛长三角区域的分工与合作,推进产业对接。突出发展新型工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力求实现服务业大突破。

3.3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形式

(1)承接长三角区域腾笼换鸟式的产业转移。

承接长三角区域腾笼换鸟式的产业转移,即东部地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劳动密集式的产业、土地占用较大的产业、附加价值不高或者其它因产业升级需要转移的产业搬迁到内地,安徽承接这些产业。如原先在上海、浙江从事羽毛、羽绒产业的安徽人无为县人,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回到家乡创立自主品牌,推进水洗绒、羽毛球、高档羽绒制品等产业配套企业发展,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交易额25亿元,成功的承接了羽毛、羽绒产业转移

(2)承接规模扩张式的产业转移。

承接规模扩张式的产业转移,即一些东部企业需要进一步发展,但是因为东部区域商务成本、产业用地、市场容量等所限制,无法在本地扩张,就可以将原来可在本地投资扩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到内地扩大规模。深受沪皖两地关注的华谊集团的产业转移就是一例,2008年华谊集团投资70亿元,在巢湖市建设无为化工产业基地。华谊将在无为化工园规划建设23个项目,规划总投资超过230亿元,相当于华谊目前在上海的总投资规模。且华谊无为产业基地的项目技术水平尤其是节能、环保等环节均引进和自主开发了一大批新技术、新设备。

4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4.1 大力改善承接条件

全面改善交通运输条件、环境和行业服务水平,鼓励国内外企业参与安徽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尽快形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快速运输通道,构建便捷通畅、全程全网、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

鼓励龙头企业将研发、制造、服务等有关流程外包,引导各类中小企业积极主动与大企业和重点项目配套协作,形成具有安徽产业和地区特色的产业链配套体系。

4.2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大力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大力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过程中,完善产业基础配套设施,高度关注龙头企业的带动机制,与长三角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实现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

示范区可以设立承接产业转移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贷款贴息以及风险补偿等。比如为了实现更有效率的管理,示范区考虑吸引长三角大的企业到我省开发区设立园中园,共同组建管理机构,实行税收和利润分成。

示范区需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保证转移过来的长三角企业享受不低于原来的政策和服务。示范区还可以建立产业转移奖励资金,用于基础设施、标准厂房、科技孵化器建设等。

4.3 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发展农民工创业园区

大力发展农民工创业园,是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有效途径。据安徽省农委统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截至2008年底省外出务工的1138万人中有107万因未能就业而返乡,约占9.4%。2008年,安徽省新建103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可引进创业项目1500个,带动10万人就业。从外地回来的农民工拥有较好的市场眼光和一定的核心技术,从劳动力资源角度看,对安徽承接产业转移有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汪健,李婷,韩彬.安徽——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J].中国外资,2008,(06).

[2]杨德勇.区域产业与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王莹.区域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J].特区经济,2008,(02).

[4]李学鑫,苗长虹.产业转移与中部崛起的思路调整[J].湖北社会科学,2006,(04).

基金项目:宿迁学院院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711314010412)。

作者简介:胡长深(1983-),男,山东济宁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企业经营战略、区域经济管理。

推荐访问:安徽 承接 产业转移 模式 分析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