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个人简历 >

圆锥曲线经典题型四:最值问题

作者:jkyxc 浏览数:

 圆锥曲线经典 综合 题型四:

 最值问题

 一:最值问题解题技巧 最值问题是高考综合解答题----解析几何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其基本解题方法是把所求量表示成某个变量的函数,利用二次函数、对勾函数或函数单调性求最值,也可以利用基本不等式并借助换元法精简表达式,有时也会利用几何量的有界性确定最值。

 解答此类题目,通常联立直线方程与椭圆(圆锥曲线)方程,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进行求解,同时运用分类讨论以及转化化归数学思想方法等。此类问题易错点是复杂式子的变形能力不足,导致错解,能较好的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求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典例分析 典例 1(与面积相关最值):已知  1 1, A x y ,  2 2, B x y 为抛物线216 y x  上的相异两点,且1 28 x x   .

 (1)若直线 AB 过(2,0) M,求 AB 的值; (2)若直线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 x 轴与点 P ,求PAB △面积的最大值. 名师指点:

 (1)设直线 AB 的方程为 tyx m  ,联立抛物线方程,运用韦达定理和中点坐标公式,以及弦长公式,计算可得所求值; (2)设线段 AB 的中点为0( M x ,0 )y ,运用中点坐标公式和直线的斜率公式,以及直线方程,可得 P 的坐标, 设出直线 AB 的方程代入抛物线方程,运用韦达定理,以及弦长公式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公式,化简整理,结合基本不等式可得所求最大值. 满分解答过程:(1)当垂直于 x 轴或斜率为零时,显然不符合题意,所以可设直线 AB的方程为 tyx m  , 代入方程216 y x  ,得216 16 0 y ty m   

 故21 21 2(16 ) 4 16 01616t my y ty y m      22 21 2 1 21 21 22816 16y y y y y yx x     , 结合 2 m 解得214t  . 因此,2 2 21 2| | 1 1 (16 ) 4 16 4 15 AB t y y t t m         . (2)设线段 AB 的中点为0( M x ,0 )y , 则1 2042x xx  ,1 202y yy ,2 1 2 12 22 1 2 1 1 2 016 816 16ABy y y yky y x x y y y     . 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是00( 4)8yy y x     ,① 由题意知 12 x , 0 y  是①的一个解, 所以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与 x 轴的交点 C 为定点, 且点 P 坐标为 (12,0) .直线 AB 的方程为008( 4) y y xy  , 即00( ) 48yx y y    ,② ②代入216 y x  得20 02 ( ) 64 y y y y    ,即2 20 02 2 64 0 y yy y     ,③ 依题意,1y ,2y 是方程③的两个实根,且1 2y y  , 所以△2 20 04 4(2 64) 0 y y     ,即08 8 y    .1 2 02 y y y   ,21 2 02 64 y y y   , 2 22 2 2 2 2 0 01 2 1 2 1 2 1 2 0 0| | ( ) ( ) (1 )[( ) 4 ] (1 )(4 8 256)64 64y yAB x x y y y y y y y y             2 20 01(64 )(64 )4y y    , 点 (12,0) P 到线段 AB 的距离2 2 20 0| | (12 4) (0 ) 64 h PM y y        , 2 2 22 2 2 3 0 0 00 064 64 128 2 1 1 1 1 256| | (64 ) (64 ) ( ) 62 8 8 2 3 9ABPy y yS h AB y y          „

 . 当且仅当2 20 064 128 2 y y    ,即08 33y   时,上式取得等号. 所以 ABP  面积的最大值为25669. 名师方法归纳:考查直线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定点的证明,以及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的求法,解题时应用了基本不等式定理. 典例 2(与弦长、距离相关的比值最值):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椭圆 2 22 2: 1 0x yC a ba b    的离心率32e  ,左顶点为  2,0 A  ,过点 A 作斜率为  0 k k  的直线 l 交椭圆 C 于点 D,交 y 轴于点 E.

  (1)求椭圆 C 的方程; (2)已知点 P 为 AD 的中点,是否存在定点 Q,对于任意的   0 k k  都有 OPEQ ?若存在,求出点 Q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若过点 O作直线 l 的平行线交椭圆 C 于点 M,求AD AEOM的最小值. 名师指点:

 (2)联立直线 l 的方程与椭圆的方程消元,用 k 表示出 D 点坐标,然后可得 P 点坐标,假设存在顶点   , Q m n ,使得 OPEQ ,则 OP EQ  ,即 0 OP EQ   ,然后推出  4 2 0 m k n    ,即可得到答案 (3)首先得出 M 点横坐标为224 1xk ,然后可得2 222 21 1 24 11 4 1D A E AMAD AE k x x k x xkOMk x k         ,然后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即可. 满分解答过程:

 (1)椭圆的标准方程为:2214xy   ;

 (2)由直线 l 的方程为   2 y k x   , 由 22142xyy k x  ,整理得:

  2 2 2 24 1 16 16 4 0 k x k x k      , 由 2 x 是方程的根,由韦达定理可知:21 2216 44 1kx xk,则2228 24 1kxk , 当2228 24 1kxk ,222 28 2 424 1 4 1k ky kk k        , ∴22 28 2 4,4 1 4 1k kDk k      , 由 P 为 AD 的中点,∴P 点坐标22 28 2,4 1 4 1k kk k     ,

 直线 l 的方程为   2 y k x   ,令 0 x  ,得   0,2 E k , 假设存在定点   , Q m n ,使得 OPEQ ,则 OP EQ  ,即 0 OP EQ   , 22 28 2,4 1 4 1k kOPk k     ,   , 2 EQ m n k   , ∴ 22 28 22 04 1 4 1k km n kk k     即   4 2 0 m k n    恒成立, ∴4 2 00mn    ,即120mn ,∴顶点 Q的坐标为1,02   ; (3)由 // OM l ,则 OM 的方程为 ykx , 2214xyy kx  ,则 M 点横坐标为224 1xk ,

 由 // OM l ,可知2 221 11D A E AMAD AE k x x k x xOMk x     , 22222 228 242 4 3 24 14 1 2 224 1 4 14 1D AMkx x kkkxk kk         ,

 当且仅当2224k 14k 1 ,即12k   时,取等号,

 ∴当12k   时,AD AEOM的最小值为 2 2 . 名师方法归纳:

 涉及椭圆的弦长、中点、距离等相关问题时,一般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采用“设而不求”“整体代入”等解法. 用基本不等式、换元法转化为熟悉函数、用函数的单调性等等。

 三:高考押题 1.已知椭圆2 22 2: 1( 0)x yC a ba b    的离心率为12,过右焦点 F 作与 x 轴垂直的直线,与椭圆的交点到 x 轴的距离为32. (1)求椭圆 C 的方程; (2)设 O 为坐标原点,过点 F 的直线"l 与椭圆 C 交于 A B 、 两点( A B 、 不在 x 轴上),若 OEOA OB  ,求四边形 AOBE 面积 S 的最大值. 2.已知点 P 是圆2 2:( 1) 8 M x y    上的动点,定点 ( 1,0) N  ,线段 PN 的垂直平分线交 PM 于点 Q .

 (Ⅰ)求点 Q 的轨迹 E 的方程; (Ⅱ)过点 N 作两条斜率之积为12 的直线1l ,2l ,1l ,2l 分别与轨迹 E 交于 A , B 和C , D ,记得到的四边形 ACBD 的面积为 S ,求 S 的最大值. 3.已知动点 P 到两点   3,0  ,  3,0 的距离之和为 4,点 P 在 x 轴上的射影是 C,2 CQ CP  . (1)求动点 Q 的轨迹方程; (2)过点   3,0  的直线交点 P 的轨迹于点 , A B ,交点 Q 的轨迹于点 , M N ,求2 14MN AB  的最大值.

 4.已知椭圆 E :2214xy   ,动直线 l与椭圆 E交于不同的两点  1 1, A x y ,  2 2, B x y ,且△AOB的面积为 1,其中 O为坐标原点. (1)证明:2 21 22 21 2x xy y为定值; (2)设线段 AB 的中点为 M,求 OM AB  的最大值. 5.已知椭圆  2 22 2: 1 0x yC a ba b    过点62,2    ,且离心率为12e  ,若 PMN为椭圆 C 的内接三角形,且 MN x  轴,设直线 PM 、 PN 与 x 轴的交点分别为 G 、 H( O 为原点). (1)求椭圆 C 的方程; (2)求2 2OG OH  的最小值,并求出此时点 P 的坐标. 6.已知椭圆2 22 2: 1( 0)x yC a ba b   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1F ,2F ,其焦距为 2 3 ,点 E 为椭圆的上顶点,且1 2EF EF  . (1)求椭圆 C 的方程; (2)设圆2 2: 2 O x y   的切线l交椭圆C于A,B两点(O为坐标原点),求证 OA OB  ; (3)在(2)的条件下,求 OA OB  的最大值. 7.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过椭圆 M :

  2 22 21 0x ya ba b    右焦点的直线3 0 x y    交 M 于 A , B 两点,且椭圆 M 的离心率为22. (1)求椭圆 M 的方程; (2)

 C , D 为 M 上的两点,若四边形 ACBD 的对角线 CD AB  ,求四边形 ACBD 面积的最大值. 8.已知椭圆2 22 2: 1( 0)x yC a ba b   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1F ,2F ,离心率为12,过1F 作直线 l 与椭圆 C 交于 A , B 两点,2ABF  的周长为 8. (1)求椭圆 C 的标准方程; (2)问:2ABF  的内切圆面积是否有最大值?若有,试求出最大值;若没有,说明理

 由. 9.设椭圆  2 22 2: 1 0x yC a ba b    ,定义椭圆 C 的“相关圆 E ”的方程为2 22 22 2a bx ya b ,若抛物线24 y x  的焦点与椭圆 C 的一个焦点重合,且椭圆 C 短轴的一个端点和其两个焦点构成直角三角形. (1)求椭圆 C 的方程和“相关圆 E ”的方程; (2)若直线 l 与圆 E 相切,且与椭圆 C 交于 , A B 两点, O 为坐标原点. ①求证:

 OA OB  ; ②求 AB 的最大值. 10.如图,已知圆1F 的方程为2 249( 1)8x y    ,圆2F 的方程为2 21( 1)8x y    ,若动圆 M 与圆1F 内切与圆2F 外切.

   1 求动圆圆心 M 的轨迹 C 的方程;   2 过直线 2 x  上的点 Q 作圆2 2: 2 O x y   的两条切线,设切点分别是 , M N ,若直线 MN 与轨迹 C 交于 , E F 两点,求 EF 的最小值. 11.设椭圆2 22 2: 1( 0)x yC a ba b   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1 2, F F ,离心率是 e ,动点 0 0, P x y 在椭圆 C 上运动,当2PF x  轴时,0 01, x y e   .

 (1)求椭圆 C 的方程;

 (2)延长1 2, PF PF 分别交椭圆于点 , A B ( , A B 不重合).设11 2 2, AF FP BF F P     ,求    的最小值. 12.已知椭圆 C :2 22 21( 0)x ya ba b   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1F ,2F ,左顶点为 A ,离心率为22,点 B 是椭圆上的动点,1ABF 的面积的最大值为2 12. (1)求椭圆 C 的方程; (2)设经过点1F 的直线 l 与椭圆 C 相交于不同的两点 M , N ,线段 MN 的中垂线为 " l .若直线 " l 与直线 l 相交于点 P ,与直线 2 x  相交于点 Q ,求PQMN的最小值. 13.已知椭圆22: 12xC y   的右顶点为 A ,点 P 在 y 轴上,线段 AP 与椭圆 C 的交点 B在第一象限,过点 B 的直线 l 与椭圆 C 相切,且直线 l 交 x 轴于 M .设过点 A 且平行于直线 l 的直线交 y 轴于点 Q . (Ⅰ)当 B 为线段 AP 的中点时,求直线 AB 的方程; (Ⅱ)记 BPQ  的面积为1S ,OMB  的面积为2S ,求1 2S S  的最小值. 1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椭圆2 2: 14 3x yC   的左顶点为 A ,右焦点为 F ,P , Q 为椭圆 C 上两点,圆2 2 2: ( ) 0 O x y r r    . (1)若 PF x  轴,且满足直线 AP 与圆 O 相切,求圆 O 的方程; (2)若圆 O 的半径为 2,点 P , Q 满足34OP OQk k    ,求直线 PQ 被圆 O 截得弦长的最大值. 15.椭圆 C:2 22 21( 0)x ya ba b    的离心率为12,且过点   0, 3 M . (1)求椭圆 C 的方程; (2)过点 M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1l , 2 l ,椭圆 C 上的点 P 到1l , 2 l 的距离分别为1d ,2d ,求2 21 2d d  的最大值,并求出此时 P 点坐标. 16.已知椭圆 E:2 22 21x ya b  ( 0 a b   )的左右焦点分别是1F 、2F ,离心率12e  ,点

 31,2   在椭圆 E 上. (1)求椭圆 E 的方程; (2)如图,分别过1F 、2F 作两条互相垂直的弦 AC 与 BD,求 AC BD  的最小值.

 参考答案 1.解(1)椭圆 C 的方程为2 214 3x y  . (2)

 过   1,0 F 的直线与椭圆 C 交于 A B 、 两点( A B 、 不在 x 轴上),  设": 1 l x ty   ,由2 2114 3x tyx y   ,得2 2(3 4) 6 9 0 t y ty     , 设    1 1 2 2, , , A x y B x y ,则1 221 2263 493 4ty yty yt    , OE OA OB  ,  四边形 AOBE 为平行四边形, 221 2 1 2 1 221 6 12 2 | | ( ) 42 3 4AOBtS OF y y y y ytS y        △, 令21 1 t m   ,得26 213 13mSmmm , 由对勾函数的单调性易得当 1 m  ,即 0 t  时,max32S  . 2.解(Ⅰ)∵点 Q 是线段 PN 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 ∴ QN QP  ,∴ 2 2 QM QN QP QM MP      , ∴点 Q 的轨迹是以 M , N 为焦点的椭圆, 其中 22 2 a , 2 2 c ,∴2 a , 1 c  , 1 b . 因此,点 Q 的轨迹方程是2212xy   .

  (Ⅱ)设其中一条直线 AB 的方程为   1 y k x   ,代入椭圆方程可得:

  2 2 2 22 1 4 2 2 0 k x k x k      , 222 2 12 1kABk 设  1 1, C x y ,  2 2, D x y ,则  1: 12CD y xk  

 即 2 1 x ky    ,代入椭圆方程可得:

  2 24 2 4 1 0 k y ky     , 设 C , D 到直线 AB 的距离分别为1d 和2d ,则 1 1 2 21 221kx y k kx y kd dk     ,        21 2 1 2 1 22 22 11 1k y y k x x y yk k      , 222 4 11kk,  1 212S AB d d    

 2 222 1 4 12 1k kk  4 24 24 5 124 4 1k kk k   24 22 14 4 1kk k   221 9 3 22 1 218 24 4 kk    , 当2214kk ,即212k  时取“  ” S 的最大值3 22.

  3.解(1)设  13,0 F  , 23,0 F

 因为点 P 到两点     3,0 , 3,0  的距离之和为 4,即1 24 PF PF  

  可得点 P 的轨迹是以     3,0 , 3,0  为焦点,长轴长为 4 的椭圆, 所以 2 4 a ,即 2 a  ,且 3 c  ,则2 21 b a c   , 所以点 P 的轨迹方程是2214xy   . 设点 Q 坐标为   , x y ,因 2 CQ CP  所以点 P 的坐标为 ,2yx   ,可得2214 2x y     , 化简得点 Q 的轨迹方程为2 24 x y   . (2)若 AB x  轴,则 1 2 AB MN   , ,2 104MN AB    . 若直线 AB 不与 x 轴垂直,设直线 AB 的方程为 3 y kx k   ,即 3 0 kx y k    , 则坐标原点到直线 AB 的距离213 kdk,   22224 44 41kMN dk   . 设    1 1 2 2, , , A x y B x y .将 3 y kx k   代入2214xy   ,并化简得,  2 2 2 21 4 8 3 12 4 0 k x k x k      . 21 228 31 4kx xk   ,21 2212 41 4kx xk.

  22 21 2 1 2 1 21 1 4 AB k x x k x x x x           222 222 2 24 12 48 3 4 411 4 1 4 1 4kk kkk k k             224 222221 9 9 9114 4 5 1 14 52 4 5kMN ABk kkkkk        , 当且仅当2214kk 即22k   时,等号成立.综上所述,2 14MN AB  最大值为 1. 4.解(1)当直线 l 的斜率不存在,设 l:x=m 代入椭圆方程,得2214my   ,即214my    由△AOB的面积为 1,可得212 1 12 4mm   , 解得:2 m  ,则2 2 21 22 2 21 22422x x mm y y ; 当直线 l 的斜率存在,设 y kx t   , 联立2214xyy kx t   , 化简整理可得  2 2 21 4 8 4 4 0 k x ktx t      , 设  1 1, A x y ,  2 2, B x y , 可得1 2281 4ktx xk  ,21 224 41 4tx xk, 2 21 2 1 21 ( ) 4 AB k x x x x     

  22 22 24 4 481 ( )1 4 1 4tktkk k      2 2224 1 411 4k tkk   ,

 由△AOB的面积为 1,可得21121tABk  , 化简可得2 21 4 2 k t  , 则2 2 21 2 1 2 1 2( ) 2 x x x x x x    

  2 4222 2 2 24 1 8 168 4 42 41 4 1 4 (1 4 )k kkt tk k k            , 而 2 2 2 21 2 1 22 22 21 21 24124x x x xy yx x   , 综上可得,2 21 22 21 2x xy y为定值 4; (2)设  0 0, M x y , 当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 2 OM  , 2 AB  ,则| 2 OM AB   ; 当直线的斜率存在时,由(1)可得1 20242 1 4x x ktxk  , 0 021 4ty kx tk  , 则22 2 22 20 02 2 2 2 21 16 16(1 4 ) (1 4 ) 1 4t k k t tOM x yk k k      , 可得22 222 21 16 4 1 411 4 1 4t k k tOM AB kk k        224 21 1 1 1 19 30 16 9( 1) 252 2 t t t           . ∵2 21 122 2t k    ,∴210 2t  . 可知522OM AB    . 综上, OM AB  的最大值为52.

 5.解(1)椭圆 C 的方程为2 214 3x y  ; (2)设点  1 1, M x y 、  1 1, N x y  、  2 2, P x y , 直线 PM 的斜率为2 12 1PMy ykx x,直线 PM 的方程为  2 11 12 1y yy y x xx x  , 令 0 y  ,解得1 2 2 12 1x y x yxy y,则点1 2 2 12 1,0x y x yGy y    ,同理可得点1 2 2 12 1,0x y x yHy y    , 2 22 21 22 12 2 2 21 2 2 1 1 2 2 1 1 2 2 12 2 2 22 1 2 1 2 1 2 14 44 43 34y yy yx y x y x y x y x y x yy y y y y y y y                   , 2 22 21 2 2 1 1 2 2 1 1 2 2 1 1 2 2 12 1 2 1 2 1 2 12 8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OG OHy y y y y y y y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当且仅当 OG OH  时,即点 P 为椭圆长轴端点时,2 2OG OH  取最小值 8 ,此时点 P的坐标为   2,0  . 6.解(1)椭圆 C 的方程为2 216 3x y  . (2)(ⅰ)当切线与 x 轴垂直时, 交点坐标为 ( 2, 2)   , 90 AOB    , OA OB  ; (ⅱ)当切线与 x 轴不垂直时, 设切线为( 0) y kx m k   ,  1 1, A x y ,  2 2, B x y , 由圆心到直线距离为221mdk , 2 22 2 m k  , 联立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得  2 2 22 1 4 2 6 0 k x kmx m      , 1 2242 1kmx xk ,21 222 62 1mx xk,    2 22 21 2 1 2 1 2 1 223 6 61 02 1m kx x y y k x x km x x mk        ,  OAOB  .

 (3)当切线与 x 轴垂直时, 4 OA OB   ; 当切线与 x 轴不垂直时,由(2)知 OA OB  , 2 OA OB AB  , ∵  2 221 222 1 8 212 1k kAB k x xk    , 令2t k ,则22 2 314 4ABtt   , 当且仅当22k   时等号成立,  3 2 OA OB . 综上所述, OA OB 的最大值为 3 2 . 7.解:(1)椭圆 M 的方程为2 216 3x y  . (Ⅱ)由2 23 016 3x yx y   ,解得4 3333xy 或03xy  ,因此4 63AB . 设直线 CD 的方程为 yx n  ,设  3 3, C x y ,  4 4, D x y . 由2 216 3y x nx y   得2 23 4 2 6 0 x nx n    .  2 216 12 2 6 0 n n      ,故 3 3 n    . 又 , AB CD 的交点在 , A B 之间,故5 333n    . 因为直线 CD 的斜率为 1, 所以2 224 32 2 9 4 91 1 23 3Cnx x Dn      . 又四边形 ACBD 的面积21 8 692 9S CD AB n     ,

 当 0 n  时, S 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8 63,所以四边形 ACBD 面积的最大值为8 63. 8.解(1)椭圆 C 的标准方程为2 214 3x y  . (2)设2ABF  的内切圆半径为 r , 22 21(| | | | | |)2ABFS AF AB BF r    ,

 又2 2| | | | | | 8 AF AB BF    , 24ABFS r, 要使2ABF  的内切圆面积最大,只需2ABFS 的值最大. 设1 1( , ) A x y ,2 2( , ) B x y ,直线 : 1 l x my   , 联立2 214 31x yx my   消去 x 得:2 2(3 4) 6 9 0 m y my     , 易得   ,且1 2263 4my ym ,1 2293 4y ym , 所以221 2 1 2 1 2 1 21| | | | ( ) 42ABFS FF y y y y y y      

 2 22 2 2 236 36 12 1(3 4) 3 4 3( 1) 1m mm m m     , 设21 1 t m   ,则2212 1213 13ABFtSttt , 设13 ( 1) y t tt   ,213 0 yt  ,所以13 y tt  在 [1, )  上单调递增, 所以当 1 t  ,即 0 m 时,2ABFS 的最大值为 3, 此时34r  ,所以2ABF  的内切圆面积最大为916. 9.解(1)椭圆 C 的方程为2212xy   , 相关圆 E 的方程为2 223x y   . (2)①(i)

 l 斜率不存在时,可得 l 的方程为63x   ,

 联立22663312xyxy    , 即6 6 6 6, , ,3 3 3 3A B            或6 6 6 6, , ,3 3 3 3A B               6 6 6 603 3 3 3OA OB           , OA OB   ; (ii)斜率存在时,可设 l 的方程为 ykx m  ,    1 1 2 2, , , A x y B x y ,联立   2 2 2221 2 4 2 1 012y kx mk x kmx mxy        ,  1 2221 2241 22 11 2kmx xkmx xk    , 由圆 E 与 l 相切可得  22 2 222 163 2 13 31kmm k mk     ,    1 1 2 2 1 2 1 2, , OA OB x y x y x x y y      

       2 21 2 1 2 1 2 1 21 x x kx m kx m k x x km x x m         

     2 222 22 1 141 2 1 2k mkm kmmk k       2 22 22 23 2 13 301 2 1 2m km mk k    ,  由(i)(ii)知, OAOB  恒成立. ② l 斜率不存在时,由①可得2 63AB  , l 斜率存在时,由①可得  221 2 1 21 4 AB k x x x x    

  2222 24 2 1411 2 1 2mkmkk k          2 2 2 2 2221 16 8 8 1 32 81 2 3 1 2k k m k kk k      , 令21 2k t  ,则  11, 0,1 tt   , 222 23 8 4 4 3 4 4 3 1 18 9 4 33 3 3 2t tABt t t t              , (当且仅当1 12 t 时取“  ”)

 max2 63, 33AB   . 10.解(Ⅰ)设动圆 M 的半径为 r ,∵动圆 M 与圆1F 内切,与圆2F 外切, ∴17 24MF r   ,且224MF r  .于是,1 2 1 22 2 2 MF MF FF     , 所以动圆圆心 M 的轨迹是以1 2, F F 为焦点,长轴长为 2 2 的椭圆.从而,2, 1 a c   , 所以 1 b .故动圆圆心 M 的轨迹 C 的方程为2212xy   . (Ⅱ)设直线 2 x  上任意一点 Q 的坐标是   2,t ,切点, M N 坐标分别是  3 3, x y ,  4 4, x y ;则经过 M 点的切线斜率33xky ,方程是3 32 x x y y   , 经过 N 点的切线方程是4 42 x x y y   ,又两条切线 MQ , NQ 相交于 Q

   2,t .

  则有3 34 42 22 2x tyx ty   ,所以经过 , M N 两点的直线 l 的方程是 2 2 x ty   , ①当 0 t  时,有   1,1 M ,   1, 1 N  ,21,2E    ,21,2F    ,则 2 EF  ; ②当 0 t  时,联立222 212x tyxy   ,整理得  2 2 28 16 8 2 0 t x x t      ;

 设 , E F 坐标分别为  5 5, x y ,  6 6, x y ,则5 6225 621688 28x xttx xt    , 所以  2225 6 5 62 22 2 42 8 21 4 2 2 28 8tEF x x x xt t t             , 综上所述,当 时, EF 有最小值2 . 11.解(1)2212xy   ; (2)由题意得, P 不在 x 轴上,不妨设 ( , ) P m n ,且 0 n  ,设    1 1 2 2, , , A x y B x y , 所以由11AF FP   ,得  1 11 , ( 1, ) x y m n       , 所以1 11, x m y n          , 由22 1112xy   ,得22( 1)( ) 12mn    ,代入2212mn   , 化简得:

 [(3 2 ) 1]( 1) 0 m       , 由于 1 0    ,所以13 2m ,同理可得13 2m , 所以21 1 63 2 3 2 9 4 m m m       ,所以当 0 m 时,    最小为23 12.解(1)由已知,有22ca ,即2 22 a c . ∵2 2 2a b c  ,∴ b c  . 设 B 点的纵坐标为  0 00 y y  . 则  1012ABFS a c y  

  12a c b  

 2 12 , 即   2 2 1 b b b    . ∴ 1 b ,2 a . ∴椭圆 C 的方程为2212xy   .

 (2)由题意知直线 l 的斜率不为 0 ,故设直线 l :

 1 x my   . 设  1 1, M x y ,  2 2, N x y ,   ,P PP x y ,   2,QQ y . 联立2 22 21x yx my   ,消去 x ,得  2 22 2 1 0 m y my     . 此时  28 1 0 m     . ∴1 2222my ym ,1 2212y ym . 由弦长公式,得21 MN m  

 21 21 y y m   

 2 224 4 82m mm . 整理,得2212 22mMNm . 又1 222 2Py y mym ,∴ 1P Px my  

 222 m. ∴21 2PPQ m x   

 2222 612mmm  . ∴222 62 2 1PQ mMNm 222 321mm  222 21 221mm      , 当且仅当22211mm ,即 1 m  时等号成立. ∴当 1 m  ,即直线 l 的斜率为 1  时,PQMN取得最小值 2 . 13.解:(Ⅰ)由椭圆22: 12xC y   ,可得:

   2,0 A

 由题意:设点   0 00, 0 P y y  ,当 B 为 PA 的中点时,可得:22Bx 

 代入椭圆方程,可得:32By  所以:2 3,2 2B     所以3622 222ABk   .故直线 AB 的方程为 622y x   .

 (Ⅱ)由题意,直线 l 的斜率存在且不为 0, 故设直线 l 的方程为:

   0, 0 y kx m k m    

 令 0 y  ,得:mxk ,所以:

 ,0mMk    . 联立:2 22 2 0y kx mx y    ,消 y ,整理得:

  2 2 22 1 4 2 2 0 k x kmx m      . 因为直线 l 与椭圆相切,所以   2 2 2 216 4 2 1 2 2 0 k m k m       . 即2 22 1 m k  . 设  1 1, B x y ,则122 22 1km kxk m  ,1 1212 1my kx mk m   , 所以2 1,kBm m    . 又直线 / / AQ 直线 l ,所以设直线 AQ 的方程为:

   2 y k x   . 令 0 x  ,得 2 y k   ,所以:

   0, 2 Q k  . 因为1122 22ABmkkk mm  , 所以直线 AB 的方程为:

  122 2y xk m  . 令 0 x  ,得12yk m,所以:10,2Pk m    . 所以2 21 2 2 1 222 2 2k km m kmPQ k mk m k m k m        . 又因为11 1 22 2BkS PQ x m km   . 21 1 1 12 2 2BmS OM yk m k  . 所以1 21 122 2S S kk    (当且仅当12kk,即22k   时等号成立)

 所以  1 2min2 S S   . 14.解:(1)因为椭圆 C 的方程为2 214 3x y  , 所以 ( 2,0) A  , (1,0) F , 因为 PF x  轴,所以31,2P   ,

 根据对称性,可取31,2P   ,

  则直线 AP 的方程为1( 2)2y x   ,即 2 2 0 x y - + = .

  因为直线 AP 与圆 O 相切,得2 22 251 2, 所以圆的方程为 2 245x y   .

 (2)圆 O 的半径为 2,可得圆 O 的方程为2 24 x y   .

  ①当 PQ x  轴时,234OP OQ OPk k k      ,所以32OPk   , 2 2324y xx y  得2167x  , 此时得直线 PQ 被圆 O 截得的弦长为16 4 212 47 7  .

  ②当 PQ 与 x 轴不垂直时,设直线 PQ 的方程为 ykx b  ,  1 1, P x y ,   2 2 1 2, 0 Q x y x x  ,

 首先由34OP OQk k    ,得1 2 1 23 4 0 x x y y   , 即   1 2 1 23 4 0 x x kx b kx b     ,所以    2 21 2 1 23 4 4 4 0 k x x kb x x b      (*).

 联立2 214 3y kx bx y   ,消去 x 得  2 2 23 4 8 4 12 0 k x kbx b      , 在   时,1 2283 4kbx xk  ,21 224 123 4bx xk 代入(*)式,得2 22 4 3 b k  , 由于圆心 O 到直线 PQ 的距离为21bdk, 所以直线 PQ 被圆 O 截得的弦长为2222 4 81l dk   , 故当 0 k  时, l 有最大值为 10 . 综上,因为4 21107 , 所以直线 PQ 被圆 O 截得的弦长的最大值为 10 .

 15.解:(1)椭圆方程为:2 21.4 3x y 

 (2)设  0 0, P x y ,因为1 2l l  ,则22 2 2 21 2 0 0( 3) d d PM x y      因为2 20 014 3x y  ,所以22 2 2 2 201 2 0 0 0( 3) 4 1 ( 3)3yd d x y y           2 20 0 01 12 3 7 ( 3 3) 163 3y y y        

 因为03 3 y    , 所以当03 y  时,2 21 2d d  取得最大值为 2 3 ,此时点  3,0 P 

 16.解:(1)椭圆 E 方程为:2 214 3x y  .

 (2)解法一:由已知  11,0 F  , ①当 AC x  轴或在 x 轴上时, 3 AC  , 4 BD  ,或 4 AC  , 3 BD  , + =7 AC BD 

 ②当直线斜率存在且不为 0 时,  11,0 F  ,  21,0 F 设直线 AC方程为:   1 y k x  

 联立2 214 3x y  得:    2 2 2 24 3 8 4 3 0 k x k x k     

 设  1 1, A x y ,  2 2, B x y

 则21 2284 3kx xk  , 21 224 34 3kx xk      222 22 1 1 2 1 2212 11 1 44 3kAC k x x k x x x xk           AC BD ^ ,由椭圆对称性,以1k 代换上式中的 k 得:  222 22112 112 13 4 14 3kkBDkk    , 思路一:   222 284 14 3 3 4kAC BDk k        2222 284 14874 3 3 42kk k       ,

 当且仅当2 24 3 3 4 k k   即 1 k  时,取“=”

 而4877 , AC BD   有最小值487 思路二:设21 t k   ,则 1 t  ,21 k t  

    2 22 284 84 844 1 3 1 12 11 1 492 4t tAC BD f tt t t tt             当且仅当1 12 t ,21 2 t k   , 1 k 

 即 1 k  时,有最小值487.

 而4877 , AC BD   有最小值487 解法二:由已知  11,0 F  ,设直线 AC: 1 x my  

 联立2 214 3x y  得:  2 23 4 6 9 0 m x my    

 设  1 1, A x y ,  2 2, B x y 则1 2263 4my ym ,1 2293 4y ym       222 22 1 1 2 1 2212 11 1 43 4mAC m y y m y y y ym           AC BD ^ ,由椭圆对称性,以1m 代换上式中的 m 得:  2222112 112 +114 +33 4mmBDmm    . 思路一   222 284 14 3 3 4mAC BDm m   

     2222 284 14874 3 3 42mm m       , 当且仅当2 24 3=3 4 m m  即 1 m 时,取“=”, AC BD   有最小值487. 思路二:设21, t m   则21, 1 t m t   

    2 22 284 84 844 1 3 1 12 11 1 492 4t tAC BD tt t t tt              当且仅当1 12 t ,21 2 t m   即 1 m 时,有最小值487. AC BD   有最小值487.

推荐访问:圆锥曲线 题型 经典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