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学生作文 >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

作者:jkyxc 浏览数: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全文如下:

  摘 要: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关于重视品德培养,引导学生笃信躬行;团材施教,注重循循善诱,发挥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主张博多思,学以致用等观念,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在深化德育、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高教改革;现实启示

  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既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也带来了大学教育剧烈转型和深刻变化。要落实育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和人的需求发生的变化,正视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存在的偏差,从更新思想观念入手来开创高等教育的新局面。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他的教育思想观念温故而知新,或许有益于我国高等教育界正在求索的改革创新。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

  一个新型社会当它步进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不能不对自己民族的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不可否认,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的教育思想观念有糟粕和消极的东西。只要我们摆脱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以历史唯物的辩证思维方法,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社会人生精论和富有哲理的箴言,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获得借鉴和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的源点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他主张仁政德治,社会各阶层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以和为贵,促进人和、家和、国和、天地人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品德高尚、博学多才、和谐的人。他以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等理念,致力于育人,借以来推动社会的全面和谐。这种力主促进和谐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本文只能针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作简要介绍。

  1.德者本也,笃信躬行。

  德治是儒家的政治思想,强调道德教化,反对单靠政令刑罚治国。在育人上,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即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达到完善。明确指出大德者必受命,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德其名,必得其寿。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即只有品德高尚才能承担大任,得到地位、名利、人们的信任和长寿。这里显示出功利性,但只要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这种功利追求是合乎人之常情的。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学的基础和前提。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指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是刚、毅、木、讷(木意质朴,讷意谦虚),实践仁德的标准为恭、谦、信、敏、惠。达到仁德的方法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强调要以制度约束自己,以己推及别人。而道德的最高境界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毛泽东指出:孔子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

  但孔子仅从教育人的角度做了浅显的解释:不偏于狂,不偏于狷(急躁),择而两端,善则称人,过利称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对立面统一、联结、平衡、和谐。在品德修养上,孔子强调从自己做起,从所能接触的人和小事做起,要重视修身、齐家、爱人、亲亲为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提出益者三友、益者三乐、君子有三愆(过失)、三戒、三畏、九思(《论语》季氏篇),以及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都主张从自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些思想对学者品德修养及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很有借鉴意义。

  2.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他爱学生,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哭得很悲痛,别人劝解时他说:我不为这个人悲伤又为谁呢伯牛病了,他前去探望,握着伯牛的手曰: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他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鼓励学生崇尚真理。和子夏讨论《诗》后,说: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孔子问子贡:是你行还是颜回行子贡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孔子说:我和你都不如他。还认为子路好勇过我。联系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种谦虚的态度,促进了师生互敬互学、教学相长。他很注意观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秉性、特长,有针对性的施教。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子在《论语》中和学生七次讨论仁,但回答每次都不同。樊迟问仁三次,先后回答是:爱人、先难而后获、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司马牛问仁,回答是其言也讱(说话笨一点)。子张问仁,回答是:恭、宽、信、敏、惠。这些回答都有一定的针对性。《论语》中多处记载孔子与弟子平等友好地探讨学问,如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讨论治国的方法,孔子认为他们都没有谈到根本,仍然说:这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言其志也!子路和冉有同样: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这个问题,孔子回答完全相反,公西华感到疑惑,想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有总是退缩,故进之;子路好勇过人,故退之。对个别学习有困难想打退堂鼓的人,孔子进行鼓励。冉求曰:非不说(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批评他是自己划定界限,有畏难情绪。孔子对弟子也有严厉的批评,如讨论一个问题子路不服气,孔子说:我讨厌花言巧语狡辩的人。并对他讲应注意的六种品德、六种弊病:好仁不好学,其蔽(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危害人);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说话尖刻);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从对子路的教育可见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精神。

  3.君子不器,博学多思。

  君子不器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君子是孔子心目中有理想人格高尚的人,他所追求的是培养担负治国平天下的人材。这样的人才应具有多方面的才干。孔子的六艺施教,本质上就是主张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大体上讲,礼是讲德,讲做人处世的规范;乐是讲美,讲陶冶情操;射、御是讲体,讲实用技能;书、数是讲智。综合起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打好基础、知识面要宽,要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他的教育内容十分广泛,强调学好基本内容,打好基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不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认为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对少数高材生才授之以易、《春秋》,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孔子五十以学易,对于夏商周的礼仪规范要得到人们共识恪守需要论证,不能论证是文献不足故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足,则吾能徵(证)之矣。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学而不厌,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挖掘研究,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非常可贵。

  孔子在教育中把教育者看成有人性、有灵性的人,看成有丰富情感、有独特精神境界的人。他尊重人的内在因素,注重调动人的内在主动性。他在施教中注重启发、引导、促进独立思考。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不在苦苦思索想不通、道不明的时候,不去开导;举一例而不能类推三个道理,我不重复讲了。强调学习结合,主张学而不思刚罔,思而不学则殆,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日知其所亡(每天学点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重视精益求精,主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默而识之(踏踏实实地学),学而不厌,高度称赞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在《论语》中,我们见到的是孔子对弟子优点的肯定、表扬,对不足之处的引导、规劝,促使其自觉,从而见贤思齐、扬长避短。总之,人情味很浓。

  孔子的教育目标就是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使国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对卫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孔子强调富之、教之。要求从政的弟子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对子张谈从政他要求做到尊五美,屏四恶,其要点要:给百姓以恩惠,使百姓劳而无怨;不贪财,不傲慢,不凶猛。他不满意只学不致用的书呆子,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即不会处理政务,搞外交不能独立交涉,背的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而对一位叫冉求的学生当小吏时加重了赋税更不满,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攻之可也。这些表明孔子力行学以致用,用必坚持仁。尽管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以培养和谐的人才促进社会和谐的理念未能实现,但其学以致用、服务社会、造福百姓的教育仍是值得推崇的。除从政外,孔子鼓励学生治学育人,在学业上要格物致知、一以贯之、孜孜不倦,这也是儒学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几点启示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们对孔子的褒和贬可以说都到了极点。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近几代人的绝大多数已经远离了孔子。在国际上正在兴起的孔子院热,促使我们应该理性思考:孔子与现实教育能否相联如能,继承弘扬点该是什么作者深知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分歧很大,而且由于孔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加之当前高等教育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疑难较多,启示很难谈!只能从解放思想的角度,壮着胆子谈几点想法,作为精浅探索,有些看法可能不合时宜。

  1.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所谓育人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

  这个学问就是如何更好地做人,如何更好地做事,如何将做人与做事更好地结合起来。联系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当前高等教育在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以及科学处理三者的关系上,不同程度的存在某些偏颇。如,立德为先、德育第一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反复强调的,可谓深入人心,但实践却体现、落实得很不理想。孔子的德育是紧密结合社会变革、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从规范日常言行、和谐处理人与人、人与家、人与社会、人与天的关系入手,培养做人最基本的品格,如孝、弟、礼、诚、信、忠、恕、荣、耻等。以此为基础,在实践磨练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当前高等教育的德育,体制是在党委领导下,组织政治工作干部、两课教师、辅导员实施内容以两课为主,辅以学生社团活动。由于两课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由于广大教师在德育方面难以发挥主导作用,导致德育内容不能紧密结合实际,而且难以形成合力,大有曲高和寡之势。在智育方面,本科教育仍然是通识教育基础上专业教育,旨在打好必要的理论基础,培养创新意识和专业技能,以及学习方法,独立思考能力。十年树本,百年树人。真正能创新、创业并卓越有成就要靠学生今后再学习、苦实践。把大学培养目标定得过高,违背循序渐进原则,无异于拔苗助长。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人为分裂,不利于人的思维、灵感的培养和人对规律的认识。这样即使有知识也难以创新。对照孔子的教学内容少而精,育人重视打基础,强调博学、多思、终身学习,考试方法注重听其言、观其行,重在致用,借此谋划高等教育思想和培养模式的改革应有所启发。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落实育人为本,在认识上应该说已经形成共识,但缺乏新举措,因而成交往难以乐观。究其原因可以道出若干条,如大学功能拓展在校学生急剧增加后,教学中心地位不同程度动摇;培养模式整齐划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学资源整合力度不大,学科交融较以往更弱等。这里不想涉及过多,只想就孔子爱学生、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因材施教谈点看法。

  育人为本,尊重个人兴趣、爱好、权利、尊严,重视调动人的内在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导,防止无原则地控和压。目前的高等教育,从总体上看,给学生的的自主空间太小,学制、专业、课程、教师都只能按学校规定的计划去做。评定学业优劣的主要是考试分数;习惯用固定思维去制造标准模式和标准答案,不喜欢甚至不容忍学生提出异议,民主式的平等探讨很难实现;管理制度重管而不重导,为学生成才服务难以付诸行动,学生民主参与教学管理尚仍几乎完全停留在口头上。联想孔子把爱人、忠恕等理念付诸于教育实践,与弟子平等探讨、亲密相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由发展,启发学生自己刻苦学习,独立思考,学以致用,来思考当前教育方式和教学管理改革是有帮助的。

  3.被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除学术是造诣高深外,其师德堪称万世师表。

  在国家四分五裂、民生困苦的条件下,他兴私学,自动担当为治国平天下而培养有理想、有才能的人才的重任,不收学费(收牛肉干的事现有异议),过着难苦生活,无私地兢兢业业地育人。在学术上不断进取、创新,兼容百家,取其精华,使自己的学术更丰富更完善。在敬仰的同时,应当理性思考当前在师资建设上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何发挥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和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在新形势,高校教师承担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繁重任务,培养创新人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因此在继续要求教师作蜡烛、人梯、园丁的同时,要重视对其实现个人价值的关怀。职称是教师社会地位、学术水平、经济利益的综合反映,具有导向性和吸引力,是教学管理工作的牛鼻子。 教师职称政策要加大教学工作力度,仅出学术论文、科研成果,不教学或不认真教学的不能聘为教授,成果突出的可聘为研究员;教研论文、精品教材、教学成果、教学名师等应与相应的科研业绩同等看待,加大学生最满意意教师、教学名师的奖励力度,对成绩卓巨的教学梯队带头人和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精品教材的作者可以破格晋升。要承认开展探究式教学,辅导学习困难学生、课外关心学生全面成长等所付出的劳动,并给予应得报酬,还要大力宣传其成功经验和事迹。教师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2005年底,作者所在学校35岁以下的占42.4%,45岁以下的占78.4%,大批学历高、朝气足、勇于开拓创新青年人加入教师队伍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但要他们熟悉教学规律、热爱教学工作、教书得法、育人有方,还需要加强培训和老教师传、帮、带。

  参考文献:

  [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2]杨叔子:《文明以止,化民成俗》,《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11期.

  [3]邓晓芒:《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4卷,《苏格拉底与孔子言说方式的比较》,2000年第1版.

推荐访问:孔子 高等教育 浅谈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