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学生作文 >

从“四度亲近”步入“一片神奇”

作者:jkyxc 浏览数:

数学教材不像语文教材那样具有丰富的故事性,这使得数学教材不太能吸引学生。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存在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略了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对数学文化的感受。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许多生活故事中均包含数学元素,教材往往通过生活情境方式展现知识内容,课外读物中也有大量的数学类读物。这些数学内容的阅读不仅可以增进数学知识掌握,也能促进学生拓宽视野,收获多元人文素养。为此,笔者结合本校的阅读特色,在午休阅读时段开设“数学阅读课”。通过推进数学阅读,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逐步亲近数学,喜爱数学。

一、一度亲近——多维度感知课外数学美

在众多儿童阅读的书籍中,笔者发现最吸引他们的是鲜艳的色彩,美丽的图画的绘本。阅读数学绘本不是把概念灌输给学生,更重在启发儿童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让孩子发现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素质。笔者认为这些教材传递给我们背后的教育本质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一)“质量”把关,培养兴趣

教师在选择数学绘本时,既要和教学内容适切,又要让孩子感兴趣。所以教师要广泛阅读,精选适合自己教学、适合所教学生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数学绘本。选择绘本时可以通过是不是历届获奖作品或者获奖作品作者的其他评价较高等项目来判断。

例如,学生对于时、分、秒的学习,是一个难点。虽然在二年级就学过了时、分、秒,但是,到了三年级,甚至是四五年级,还有很多学生搞不清楚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常常出现类似于“1.2分=1200秒”的错误。还有对于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学生也不容易掌握。所以,在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点之前,教师就可以有倾向地选择相关联的绘本,比如:《时间的故事》等绘本。

(二)“长线”把握,保护兴致

阅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长远工程。所以要着眼长远“放长线钓大鱼”。读到《世界上最帅的猪》中有智慧的数数先生时,低年级学生是完全不知道绘本与教材的联系。在学习减法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回忆“倒着数数”,学生自然就会感觉到“数学原来就在身边”。

另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累积来选择绘本,合理安排阅读时间。例如《双胞胎兄弟》主要讲量的守恒,最好安排在《体积与容积》学习之后阅读,学习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前的一段时间再阅读。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阅读起来才没有理解上的困难,再次阅读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等积变形”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有更强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这类题,达到“水到渠成”的阅读效果。

二、二度亲近——多角度发现课内数学美

(一)更新教学理念,储备资源

每次备课都要当作一次课程开发,精心设计内容,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教材可以适时地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包括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除了講授数学知识,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或者是基本常识的点拨,例如苏教版教材“数学故事”“你知道吗”等栏目,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主要考查的是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其中包含数学文化、人文地理、逻辑推理等。除了教材中已有的数学阅读资料,教师还可以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资料,进行筛选,将其作为教学资源储备。

(二)开展阅读活动,创造机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灌输式的教学是不行的,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究。

1.引导学生分享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提前布置搜集古代表示时间的方式,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展身手,比一比谁讲得更生动、有趣、易懂。这样,学生不仅能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还能深切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度。

2.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例如:教学“黄金比”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上课时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文字和图片进行展示与交流,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可以让学生深刻的体会“黄金比”的美感,“0.618”这个“黄金比”便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不但能感受到数学的美妙,也更容易理解了。

3.组织学生分享数学家的故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家的故事分享会”,讲述中外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家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三度亲近——多向度体会数学情感美

(一)把握阅读载体,挖掘人文思想

数学课外读物,蕴含着许多“非数学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情感。比如:《我和爷爷的建筑之旅》,告诉我们在设计建筑物的时候如何使用数学知识才能盖出耐用又美观的建筑物。

例如:在《绘制校园平面图》中,小组合作收集数据、设计方案、绘制教室平面图,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

实践证明,充分挖掘数学课外读物中的人文内涵,并及时地把数学知识纳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小受到人文熏陶,力求知识情感和谐统一,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二)优化人文环境,增强数学情感

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斯杰认为:“一个有机体如果能够拥有一个适当的成才环境,自会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个充分功能的人”。因此,教师应该创设一种民主、安全、自由、向上的人文环境,使学生得到个性的发展,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例如:在引出“转化”思想时,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在讲授“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讲述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在讲授“质数”时,讲述帕斯卡通过折纸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故事等。讲《神奇的麦比乌斯带》时,经历长方形纸条制成莫比乌斯带,这样学生便能在“神奇的纸环”魔术般的变化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

四、四度亲近——多力度锤炼数学品质美

(一)深入数学阅读评价

新课标强调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最初教师要多进行正面评价,激发兴趣后再慢慢进行修改,这样做是养成学生数学阅读的习惯。

每天至少阅读半小时,是我们班的阅读约定,不过还要关注学生阅读的情况,平时主要看哪些书。对于坚持阅读数学有关的绘本、报刊的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评选为“一周数学阅读之星”,并且奖励免作业券。有了激励,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数学阅读。

(二)数学阅读方式与展示

基于儿童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特点,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电脑等信息技术进行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阅读教学;同时开展数学手抄报、数学阅读小能手等活动来提高对阅读的深度思考。不妨来个数学写作,助于学生提高阅读思考,培育数学情感、激发数学兴趣。

(三)养成数学阅读习惯

数学可以“走多远”?这并不取决于学习者拥有多少数学知识,更取决于学习者是否养成数学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数学阅读要加强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充分利用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数学阅读具备数学的学科特点,它不能像人文学科那样粗狂地浏览和机械地记忆,它需要慢慢地品味、揣摩、推敲。对学生整个成长来说,数学阅读不仅是通过教材来落实,而应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今数学阅读读物越来越多,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慢慢让学生步入“一片神奇”的数学天地。儿童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一个迈向自由的人,一个具备数学思维,能感受到数学的真实与美好的人。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亲近数学!

推荐访问:亲近 步入 神奇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