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学生作文 >

论高校学生弱势群体与和谐校园建设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高校学生弱势群体人数已愈来愈多,占总人数20%-30%左右。他们对校园的管理、校风的建设、校园的稳定、社会的安定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高校要加强对弱势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营造和谐育人环境,构筑全员关怀机制,形成社会强大合力。建立应急求助系统,促学生“弱势”为“强势”,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关键词:学生弱势群体;和谐校园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07)03-0188-05

据有关资料记载,高校的学生弱势群体人数已愈来愈多,已占总人数的20%-30%。他们都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常有不公平感、不安全感、无助感,存有自卑、忧郁、焦虑、屈就、逆反心理,个人的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根据社会心理学分析,一个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往往容易产生侵犯行为,侵犯的矛头直接指向妨碍其需要得到满足的他人及周围环境,出现与他人对着干,与环境对着干,甚至铤而走险。近几年许多高校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频繁发生与弱势学生群体有着密切关系。显然,不很好地解决这部分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校园的和谐建设甚至是社会的安全稳定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也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正视、关注和解决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重大问题。

一、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由来

“弱势群体”一词最早出现于朱镕基总理2002年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的劳动者。相对地,在高校中也出现了由于学生的家庭(主要是指父母)因自然、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困难或低下状态而导致学生本人在经济状况、社会位置、权益实现、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机会获得、竞争能力、自身素质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或比较劣势的境况,在求学、生活、就业、发展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的学生群体。借用“弱势群体”一词,将这部分学生称之为“高校学生弱势群体”,他们时常直接或间接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同学各方面的压力和歧视,自认为是另类的“一族”。高校学生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八类,即经济弱势型、学习弱势型、心理障碍型、地位弱势型、能力弱势型、思想弱势型;就业弱势型、健康弱势型。具体表现为贫困生、学业成绩差生、心理素质差生、受感情困扰的学生、综合素质较低的学生、有特定的身体缺陷的学生、对就业没有信心的学生等。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一词虽然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但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现象早就出现了。近年来随着大学学生的逐年增加、学业压力的日益增大、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高校学生弱势群体人数已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已影响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关注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己成必然。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区别于学生强势群体、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中间群体而言的,是指作为学生群体构成中教育资源占有、机会获得和能力、素质相对贫弱的部份,即在诸方面或某一方面弱于其他学生的群体。相对的标准,不同的院校有所不同,学生弱势群体在不同的高校之间也是相对的。不同的时期标准也会有所不同。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有利于弱势学生的健康发展和良性诱导。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曲折前进的。今天的弱势并不代表永远的弱势,通过自身的努力,今天的弱势将成为明天的强势。事实证明,许多高校的弱势群体学生就是通过各方面不断地追求、自强不息而成为强势群体的,如怀化学院的洪战辉就是明显的一例,是弱势学生学习的典范。我校的许多贫困生就是,凭自身实力就近谋一份兼职职业,不仅收入颇丰,还提前进入了社会实习,取得了社会经验,两全齐美。动态看待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推动弱势群体向强势群体转化,是推动弱势群体健康发展的思想前提。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也并不是前所列八类学生的简单集合体,不能将前八类学生不加分析、生搬硬套地划归“弱势”一类,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剖麻雀,全面把握。具体是指在上述八类中,那些由于所拥有教育经济资源包括学习性资源、生活性资源相对贫乏,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脆弱等原因,导致在学习、生活、就业、发展等方面中处于劣势地位而又不能很好“处置”的这类特殊群体。这里的“处置”是关键,表现在经济生活上,指由于家庭供给能力弱、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又缺乏能力很好地进行筹措等原因,学费、生活费缺乏保障,导致经济生活贫困的学生;表现在学习上,指由于学习基础不好、学习方法不当、学习能力较低、适应环境不行、学习方式不妥又羞于向他人请教等原因,造成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表现在学校政治生活中,指由于活动能力较弱,参与机会较少,竞争能力较低,人都处于被领导、被支配的地位,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处于弱势的学生;表现在心理上,指缺乏挫折和失败的磨练,缺少独立生活经验,人际交往发生障碍,自我认识存在偏差,固步自封,情感压抑,心理脆弱,出现消极倾向的学生;表现在择业上,指由于家庭背景差,社交能力弱,自身素质低,对未来职业和生活的不确定,对就业市场竞争的无能为力,就业相对难的学生。表现在能力上,指由于家境的限制,或成长环境的桎梏,或自身的心理因素,进入高校后,人才济济,原有的特长、能力就再也无法显露,大有不如人的感觉,不是化压力为动力,而是让压力成了阻力,不加强能力的培养,不求进步,裹足不前的学生;表现在思想上,指或因考试作弊、或因偷窃、或因打架等违纪受到校纪校规处理,一蹶不振,思想消极,情绪低落,行为懈怠,对前途失去信心的学生;表现在健康上,指因身体有疾病或生理上有些缺陷而产生极强的自卑心理,沉默寡言,闷闷不乐,失去生活乐趣的学生。如某高校一女生在了解到自己患了难言的病痛以后,既不便向同学说,又不便在校医治,终日以泪洗面,郁郁寡欢,终于在某一天回到自己的老家,在一个山头上悄悄自杀。

二、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现状及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影响

(一)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现状

1、“高校学生弱势群体”产生的速度非常快,数量和比例逐年增加。就贫困生而言,根据教育部财务司的调查统计,1999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学生中,贫困生占15%-30%,其中特困生为8%-15%。2003年我国高校弱势学生群体达到320余万人,占大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2004下半年我国高校有600余万贫困生,近300万特困生。据有关资料统计,2005年在校的贫困大学生有400万左右,其中,特困生有160万至200万。2005年我校就1000名学生的调查中,贫困生达到180余名。心理弱势也大有人在,据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患抑郁、焦虑、强迫、适应不良、人格障碍、精神病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在16%-30%之间,大学生心理弱势可见一斑。学习弱势

所占比例也相当大,专科院校的学生学习弱势则比例更大,由于高校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400-500分和200-300分的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他们的接受力、基础水平、学习方式、适应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还得因人施教,即便如此,高校每学期的考试仍有大量的学生不及格,约占15%-20%。这也正是高校学生考试舞弊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2、高校“弱势学生群体”呈现明显地域差异。主要集中来源于农村、中西部和偏远山区,所占比例远大于城镇、东部和中心城市;就院校而言,师范类院校、农林类院校、建工类院校特困生比例明显大于其他类学校,也正是这类学校特殊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贫困生的报考。

3、城市贫困生人数和比例呈快速增长趋势。高校学生弱势群体从家庭上主要来源于农民、城乡贫困居民、下岗职工和残疾人等家庭。目前,其构成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城镇中父母双方下岗、离异家庭是产生城市贫困生人数和比例呈快速增长的主要来源。如我校2005年评定的获得国家助学金、省级助学金、校级助学金支助的贫困生中就有40%的来自城市的学生。

4、大学生弱势从单一向多元发展。从弱势大学生个案分析,大多数往往不是单一的弱势型,而是以一种弱势为主,其它一种或多种弱势相伴存在、共生共存,这种弱势学生容易产生很强的负面效应。马加爵就是大学生犯罪个案的典型,在其身上就存在经济、心理等多种弱势,正是这多种弱势的伴生,没有加以正确处理和疏导,才导致最后犯罪的发生。

5、贫困是产生其它弱势的助长剂。在上列所述八类大学生弱势群体中,经济弱势应属首位,在任何一所高校都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学生因经济的原因在进入大学后,经过与相对“强势”的学生一起进行生活、学习,如不能正视“贫困”这一现实,就容易导致其它弱势的产生。如心理弱势,因贫困而消极,感觉世界太不公平,阻碍与同学的沟通,导致个性被压抑、心灵被扭曲、交往被限制。

(二)学生弱势群体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影响

1、加大了校园管理的难度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由于经济、地位、健康、就业、学业、心理、能力等状况的弱势,他们的精神负担、思想压力比强势学生都要大得多,往往成为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困”或精神和心理上的“双困”,他们思想波动大,情感压抑重,喜欢独居独行,沉默寡言,行为变化无常,常产生一种有被遗弃的感觉。如不常对他们予以关爱和尊重,给予高度的重视,关注他们的成长,就会因小事铸成大错,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难度,表现为不听指挥,不服安排,不服管理。在高校我们常见教室里的开关、桌椅、清洁用具等有人为破坏的痕迹,板擦被摔得粉碎,新刷的墙壁上不久便被踹上脚印,课桌文学、厕所文学随处可见,新置的桌椅不久便千疮百孔,毕业时常出现对学校的破坏性行为等,与弱势学生群体不无关系,他们中的一部分经常表现狂躁不安,与管理要求南辕北辙,加重学校管理工作的负担。

2、助长了学校校风学风的下滑

高校弱势学生由于自身的弱势,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因素。因经济的贫困,个别采取不利他的行为而取得利益或谋求依赖而在其他同学中产生“越穷越光荣”的负效应;因学业的弱势,个别同学无心学习,厌学情绪浓,上课退到、早退,经常旷课,考试时舞弊现象严重,学期结束,总有一大批不及格的学生,每年国家举行的三、四级英语考试也有大量的学生不能通过。特别是有些学生通过作弊考得比努力学习的同学还好,形成了彼此的巨大反差,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破坏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此等等,这些均在校园里影响着周围的同学,破坏学校校风学风班风的建设,甚至可能出现正气不升、邪气盛行的局面,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成才。

3、影响了校园的安全稳定

美国学者马斯洛指出:适当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是人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高校弱势学生较其他学生而言,心理脆弱、敏感,情绪低落,情感压抑,精神萎靡,思想不外露,易陷入自我隔绝或封闭的心理状态,不被同学接受,交际范围狭窄,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失去信心,悲观消极,苦闷抑郁,易将自己的弱势外现为愤懑情绪,语言极端,行为无常,个性怪避,头脑不冷静,思维不清晰,遇事欠考虑,容易发生发泄性破坏行为,影响校园稳定,扰乱校园秩序。回想近几年,大学生违纪违法的事件此起彼伏,马加爵连杀4人藏尸宿舍、北外女生17刀砍死同学、浙江一大学生刺杀人事干部、延边大学一学生绑架小学生勒索撕票、四川农大一学生因恋爱不成,将女友杀死等等。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当人遇到烦恼、悲伤、痛苦、愤怒的事情时,总希望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发泄,若能在不危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情况下,适当发泄,有助于自我排解,获得心理平衡,有益身心健康。但弱势学生却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发泄时,常发生与他人冲突、与社会冲突的局面,把发泄的矛头直接指向妨碍其需要得到满足的老师、同学及学校,影响校园的安全稳定。

4、蕴藏着巨大的社会安全隐患

高校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毕业后都将走向社会,自主择业,接受社会的挑选,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能谋求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并能很快地适应社会,溶入更大的社会环境中,成为祖国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但高校弱势学生就不同了,由于其某方面的弱势,导致在就业上也往往处于弱势,他们没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他们缺乏就业单位所需要的就业能力,他们不具备用人单位看好的综合素质。在就业面试时,因其怯弱或其它因素,常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择业成功的机会少、经验少,对就业失去信心,高不成低不就,这些弱势学生只能成为待业青年游荡在社会上,他们不能正确看待社会,不能正确审视自己,不能正确理解“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机制,而将这种责任强加给社会,认为是社会、国家对他们不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政府,有的还将它反射回学校,追究学校的培养责任,这无疑是社会安定的巨大隐患。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建设和谐校园是学校领导的主要任务。高校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应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如果他们得不到学校的尊重和关爱,他们就会感到无助和无奈,就可能加剧他们苦恼的心理,挫伤他们的感情,诱发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不良后果。

三、促“弱势”为强势,加强和谐校园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构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从人际关系角度看,就是要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社会成员能够恰当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以自己的合法劳动从社会获取应得的一份利益,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从社会资源配置上看,就是在合理的社会差别的基础上,把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

尽可能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社会成员,通过社会成员自己的努力,从较低的阶层上升为较高的阶层,使社会成员能够多赢互利,使社会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处理。正如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意味着人的丰富潜能的各个方面都尽可能得到发展,而且意味着这些方面有机的、和谐的发展。就人本身而言,达到人的身心、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和谐发展;就个人与社会关系而言,不断求得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丰富人的多重社会关系,使社会朝着有利于个人和个人朝着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实现发展的社会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构建和谐校园必然要使校园的成员特别是弱势成员能够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达到人的身心、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和谐发展,公平地得到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平等地得到教育机会,平等地得到公正对待,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校方及社会的支持,逐渐从弱势跃为强势。

1、营造—个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

大学校园育人环境很重要,对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教育功能和引导功能。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昔日孟母三迁择良邻,孟母就是为了孟子的成长而三次择良宅而居。孔子和孟母强调的都是环境与育人的重大关系。世界名校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倡导校园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氛围,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高校弱势学生由于其本身的弱势,他们失去了一般同学所具有的优越感,他们最需要的就是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温馨的校园环境,给予他们以有效的情感支持、心灵抚慰和文化关怀。大到整个校园,中到一个院(系),小到一个班级、一个宿舍能形成一种人人关爱、互帮互助、温暖如家的人文环境,让弱势学生时刻享有人本关怀,减轻心理负担,从物质上、精神上、心理上得到帮助、照顾和体贴,这是他们的最大要求。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怀弱势学生就要充分尊重弱势学生的自由和权利,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学校应建立弱势群体学生档案,随时掌握和了解弱势学生的思想变化及动态变化,加强对他们进行生存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树立乐观向上、积极处世的人生态度,“人穷志不穷”,“人残志不残”,“人弱志不短”。学生自治组织要加强对他们进行跟踪服务,使他们不因外部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内部心理矛盾的冲突及精神压力负荷的沉重而错失许多化弱为强的良机。

2、构建—个全校全员共同关心弱势群体学生的良好机制

人文环境是一个大的气候,是弱势学生成长中重要的外部条件,但高校全员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弱势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从经济角度来看,大学生就是高校的顾客。店家对顾客总是奉行一条原则:顾客永远都是上帝。高校如何真正将学生当作顾客看待,让学生感受到优质的、文明的、周到的、热忱的、前卫的服务,体现高校全方位的育人功能,高校的全体职员必须提升服务理念,优化育人意识。第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让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事业“惠及十几亿人口”,而不是“惠及”少数人,不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给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平等地提供高校求学、成才、发展的机会,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第二,打破“学生的全面成长是管理工作者的职责”的错误观念,形成“促进弱势学生健康发展是所有教学人员及管理者的共同职责”的共识,形成上下一盘棋、全员一条心,共同创建良好的育人体系。第三,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价值原则,将敬业、奉献作为全员职工的基本道德要求。想弱势学生所想,急弱势学生所急。有一句话:“假如全国每个人人人给我一根火柴,用这些火柴换来的钱,我一生也吃不完,用不尽。”一根火柴是小事,若高校每一个职员都为弱势学生奉献一根“火柴”,送上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丝关怀、一点温暖,一定能点亮弱势学生思想之火、心灵之火、精神之火,高校弱势学生一定能迅速转弱为强。第四,构建全校全员共同关心弱势学生的良性机制,学校要以人为本,出台帮扶弱势群体的办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动员全员的力量关心学生弱势群体的成长;教师应在教学、管理、思想教育中对弱势群体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和关怀,真正努力做到“有教无类”;政治辅导员要注重与学生家长、学生干部的及时交流与沟通,发挥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真正形成全校上下一心,齐心协力,人人关心弱势群体学生的良好局面。

3、形成—个全社会共同关心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强大合力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形成并不仅是大学本身的因素,也不仅是学生本人的因素,而是具有许多社会的复杂原因,因而关心大学生弱势群体仅依靠大学本身是不够的,将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全部踢给大学也是不合逻辑的,不利于弱势学生的全面成长,大学本身并不能全部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弱势问题,有些弱势学生还将影响到社会,如就业弱势、健康弱势、能力弱势、心理弱势等学生走向社会后都可能对社会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应成为一项社会工程、系统工程,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要形成一个强大的社会合力,群策群力。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要设法建立起政府帮扶、社会支持、党群关心、学校重视、家长参与、学生配合的合力机制。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始终摆在首位,视弱势学生和其他群体学生一样,对其平等地进行教育,平等地接受教育资源,设法争取得到政府的更多支持,谋求取得社会的理解和帮助。政府和社会要主动关心,从战略上考虑关心弱势学生的重要性,要确保弱势学生在大学期间变弱为强,而不能交给社会来解决。家长要积极配合,寻求一切可能,解决子女的现实问题,不依赖政府,不推卸责任。学生本人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激活自己的敢闯、敢干、敢想的精神源动力,克服自卑妥协心理,坚信“别人能,我也能”,树立起“不等、不靠、不争、不要”的高昂志气。依靠这一强大合力,对弱势学生从政策上鼓励、从经济上帮扶、从精神上抚慰、从心理上诱导、从舆论上理解、从就业上支持,切实解决弱势学生的实际问题,鼓励他们战胜自我,克服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4、建立—套帮困基金、心理救助,就业干预等应急系统

建立弱势学生应急救济系统是解决大学生弱势的有效途径。高校要动员一切积极因素,集社会之合力,聚全员之爱心,建立一套帮困基金、心理救助站、就业干预中心等应急系统。第一,成立“济困扶贫’领导小组,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团总支、团支部人员为小组核心人员。经济贫困是高校学生弱势的最大问题,要将经济弱势放在解决学生弱势问题之重中之重,学校要动用一切资源建立高校贫困生专项资助基金,完善“奖、贷、助、勤、补、减”措施,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机制,解决经济弱势学生问题。经济弱势解决了,因经济原因而产生的其它弱势也就迎刃而解。第二,建立起科学的、大众化的“心理支持”体系,为弱势学生提供优质的心理服务,建立发泄干预机制,允许学生发泄,引导合理发泄。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讲,发泄是消除心中怒火的极为有效的手段,可以减轻精神疲劳。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吃了第一个螃蟹”,在学校的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建立了“心理发泄室”。广西大学在学生宿舍区也开设了一间心理放松室。社会上还出现了“发泄吧”、“发泄屋”,网上还开辟了“发泄根据地”。国外企业老板,把自己的照片放于大厅,任职工们向他唾骂,其目的就是让所有职工把对他的意见发泄出来,以达到心理平衡,更好地为老板工作。大学生的发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在美妙的阅读中进入“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境界,可以在美妙的歌声中消散郁结在心头的不快。发泄要以不伤害他人为前提。第三,建立弱势学生就业干预中心。学校对弱势学生就业要进行特别推荐,请求用人单位给予特殊关照;政府和社会都要关心弱势学生就业,给予适当政策上的倾斜,各地人事部门要建立弱势学生就业信息网,免费提供弱势大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用人单位要从全局出发,打破“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根据自己的人才要求特点,合理考虑引进弱势毕业生就业。第四,高校要将高教事业平等惠及每一个大学生,实行机会均等。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均等,其他学生可以享受的,弱势大学生也应平等享受。在就业的推荐上,不因是弱势学生而不享有平等的推荐权。唯有如此,弱势学生群体才会感受到高校校园集体的温暖,感受到老师、同学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受到政府、社会对他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才会化压力为前进的动力,为自身的发展、和谐校园的建设、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积极努力。

只要高校领导重视,全员一心,政府关心,全社会支持,学生正确对待,高校学生弱势群体一定能在高校转弱为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一定能实现。

推荐访问:弱势群体 高校学生 和谐 校园 建设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