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学生作文 >

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的重要地位

作者:jkyxc 浏览数:

身患残疾的学生群体这个弱势群体因其生理及心理的原因,难以融入主流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对特殊教育提出了“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在特殊教育学校采取适当的体育教育手段与措施能否在提高特殊儿童运动技能的同时克服一些悲观、消极、胆小等心理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提高这些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真正回归社会,在社会上能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这是本课题将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身患残疾的学生群体受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培养他们的肢体活动及适应能力势在必行

(一)提高身患残疾的学生群体的肢体活动及适应能力对个体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1、身患残疾的学生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职业准备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道德自我约束能力的缺憾。大多数残疾儿童由于缺少运动,身体免疫力和抵抗能力远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综合健康水平也低于其他正常儿童的水平。尤其在身体形态、运动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差异比较显著。身心的健康是他们生活、学习、就业、社交等能力实现的基础,只有是他们的身心健康,逐渐康复,接近常人,才能更好地培养与提高他们的各方面能力。通过体育教育与活动,能够使特殊儿童掌握和独立完成简单的身体活动,具备从事他们能够承受和完成的简单劳动、体育活动,有助于促进特殊儿童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职业准备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道德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

2、身患残疾的学生个体精神生活、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1)社交需要的满足;(2)受教育公平性的需求;(3)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4)被社会认可与重视的需要;(5)精神与身体活动的满足。特殊儿童和其他正常儿童一样需要被社会认可、被他人重视与关注、实现个人价值。

(二)提高身患残疾的学生群体的肢体活动及适应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社会是由若干个个体共同构成的,任何一个个体的身心状况都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决定着个体的发展方向和利益。个体的身体强健、心理健康、精神朝气蓬勃能够很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和谐程度直接决定着个体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质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曾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开班仪式上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方针、政策、法律体现了特殊教育儿童的享有公平的社会权利。特殊教育儿童作为弱势群体,更应该受到人们的关爱,运动技能的发展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是特殊教育儿童融入和谐社会的两根拐杖。对于特殊教育儿童,发展运动能力是基础,学习文化知识是提高。只有将这一问题解决,特殊教育儿童才可融入和谐社会,成为和谐社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因此,加强对特殊教育儿童的研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三)培养提高身患残疾的学生群体的肢体活动及适应能力是他们能够融入社会的内在要求

身患残疾的学生群体在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有进一步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良好愿望,基本能成为社会劳动者的要求。特殊教育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瓶颈是缺乏正常人的运动能力,由此导致生活、学习、心理等一系列问题。通过体育锻炼,多方协调发展运动技能,既可以提高残疾儿童的能力,也拓展了特殊儿童生活的空间,改善了人际交往的环境,消除对现实社会的陌生感,找到相互慰藉、兴趣相同的朋友,他们通过切磋体育锻炼的技能与体会的同时,也进行了许多信息交流,从而对生活产生信心。更为重要的是,特殊教育儿童通过体育活动提高了特殊儿童的能力,真正达到增强社会适应性能力的目的,极大地促进特殊儿童心理康复,克服自卑,树立信心,走出封闭,融合社会。

二、残疾人体育事业是残疾人事业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法》中有规定“全社会应当关心、支持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保障特殊群体的体育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擦去措施,为特殊群体参加体育运动提供条件和方便”。我国各级、各类残疾人运动会的逐渐普及和发展,也为特殊儿童群体能够享受更多的体育教育公平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三、身患残疾的学生群体享受良好的体育教育也是社会教育公平性实现的条件之一

“平等、参与、共享、和谐”不仅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更是体育精神所提倡和要实现的目标。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体育教学部)

推荐访问:残疾人 重要地位 体育事业 发展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