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学生作文 >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jkyxc 浏览数:

编者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给我国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学校中实施的课程如何既要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又要尽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同时还需要考虑地方和学校的差异性。近几年来,部分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积累了初步的经验。本刊特发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供各地借鉴。

1999年10月全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研讨会在江苏锡山召开,会上,我校介绍了近年来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提供了考察现场,引起了全国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同行的关注。现将我校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简介如下:

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一般说来,学校层面的改革可归结为两大内容,办学的机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机制改革的目的对外是为了优化办学环境,争取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内是为了激发活力,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靠保障。教育教学改革则是学校根据育人目标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其核心是学校的课程改革。

课程的改革在学校包括国家课程的科学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鉴于学校的课程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教育价值的取向,也制约着教育的活动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做到对国家、民族负责,对学生终身负责,对社会、家长负责,每一所学校都必須注意在抓好科学实施国家课程,努力探索各学科科学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根据地区、学校、师生的差异,努力开发建设好自己具有地方特点、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这既是适应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要求,广泛地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促使学生和谐发展,形成学校特色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

我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的提出在我国历史并不长,也就是近几年的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发,试行三级课程的政策已经确定,校本课程成为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

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在明晰了学校自己的办学宗旨、育人目标(教育哲学)情况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针对地区、学校、教师、学生差异性,着眼于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满足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起补充作用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而进行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下而上”的政策,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它涉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并非学校当前自己开设的“选修课或活动课”就是校本课程。

鉴于这一特点,在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应高度重视对学校自己开发课程的科学性、价值性、需求性的评估,建立恰当的学校课程决策程序与学校内部课程监测机制,及时加强对学校领导、教师的课程意识与理论的培训,进行课程开发技术的具体指导,切实加强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这些都是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我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起步较早。

我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三大板块”的确立阶段(1992年~1994年):在江苏省教委1992年关于课程改革文件指导下,以形成学校必修分层,丰富选修课活动课内容为标志,学校开始在已有经验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三大板块”改革,改变了学校以往单一学科教学(必修课)的状态。

(2)典型课的试验阶段(1995年~1996年):在开展“三大板块”改革的基础上,针对我校教育对象98%是农家子弟.93%教师出生于农村,办学的背景是农村,学校的文化、信息、观念相对滞后这一特点,为提高学生、教师的人文素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加强学校体育、美育,使学校体育能实现“强身健体”、“修心养性”、“育德益智”、“群育教化“的功能,学校选定“语文阅览课”及”体育意识和健身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典型课的试验,进行已开设课程的科学探索。

(3)校本课程系统开发阶段(1997年至今):以课程专家的介人,确立学校改革重点课题”校本课程开发实验”和“构建面向21世纪现代师资群”两个课题为标志,通过与课程专家、理论工作者的紧密结合,力求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取得突破,通过学校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教育哲学)的不断明晰,教师课程意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学校各种课程资源有目的地开发建设,积极开展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系统试验。

二、我校是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

我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

(1)与专家结合进行访谈、问卷等调查,获取诊断校本课程设置的信息,为学校构建校本课程可能的框架结构提出建议。对学校已经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进行了大量的多层次的评估整合。

(2)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教育哲学)和学生的需求评估,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形成《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南》,以明确目前学校达成的共识。

(3)根据上述的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指南》,进一步制定《校本课程设计方案》,包括《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计划》、《学校作息时间表》等内容。形成与国家课程相整合的.对学校育人目标起支撑的、适应学校办学背景、满足学生衢求的校本课程结构,即包括四门限制性选修课,以及科学素养类、人文素养类、生活职业技能类、身心健康类等四项任意性选修课。

(4)成立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制定(校本课程管理细则》、《学分制试行条例》和《校本课程评价指南》,初步形成了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同时,建立校本课程的决策程序与内部课程监督机制。

(5)大力加强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包括设施建设、场地安排、图书到位、经费保障.人员培训等。

(6)所有已经开设的校本课程都有(课程说明》和(课程方案》;部分课程已编写出《课程纲要》和开发出“单元包”。

三、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对下列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进行了专题研究:

(一)确定校本课程方案的依据。影响校本课程方案的因素很复杂,每所学校可能都不一样,因此要视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我校的校本课程方案主要依据是:

1.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文件。

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和江苏省教委颁发的1999—2000学年《普通高级中学的课程计划》是我校目前开设校本课程的主要依据。从目前的《课程计划》来看,我校的校本课程主要集中在国家课程计划中的任选课和活动课上。

2.学校的育人目标(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一种教育哲学在支配着,只不过有的已经概念化,且明确地表达出来了;有的意识到了,但还没有明朗化:有的可能还没有意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需要一种明确的学校教育哲学,通常用培养目标或办学宗旨等来表示。如我校的辦学宗旨较早已提出,即“一切为了培养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但是,似乎感觉不够明朗化。经过对全体专任教师的调查发现,大家基本上达成共识。“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可以具体化为下列这些品质:自信心、民族性创新、现代化健康、坚毅。

3.对学生需求的评估。

校本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因此,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建设,首先必须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评估。为此,我校与华东师大课程专家合作设计了6套问卷,采用其中的2套进行分析,并写出一份调研报告。结果发现,高中学生的需要方面具有相当的一致性,按需要程度排列主要集中在这样几方面:与人交往和相处的能力;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学习方法的指导。

4.对社区、学校课程资源的评估。校本课程的设置还必须基于社区和学校的现有课程资源,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的保障。没有这种可能性的保障,再好的课程也只是一种理想。社区的公共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方面的条件都需要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估,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我校地处无锡郊区农村,学校已是社区的最高教育机构,社区的课程资源不是很理想。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基于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的合理而充分的利用。因此,学校在实践中注意做好图书馆的建设与利用,计算机中心、科技馆、艺术馆、体育馆的建设与利用,努力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人尽其才,引导教师积极开发第二门课程,等等。

(二)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综合,上述研究成果以及学校的传统与优势,经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集体讨论、审议,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学会交往,在合作中学习;

学会自信,养成自我认同感和坚毅的品质;

学会探究,至少学习一门综合或探索性课程;

掌握一项健身技能和一项闲暇技能;

具有现代中国人的意识。

(三)拟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结构。根据江苏省教育委员会颁发的1999~2000学年《普通高级中学的课程计划》的规定与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拟定了学校高中阶段三年的课程计划(如下表所示),并从高一年级开始实施。

(四)组织教师撰写《课程纲要》。1.校本课程方案确定后,需要对教师进行适当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而不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方面,教会教师自己拟定一门课程的《课程纲要》,澄清《课程纲要》与教科书的区别,学会运用合作模式与连续模式来开发校本课程。需要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并附(课程介绍》),交学校校本课程发展委员会初审,初审通过后,列入《选修课科目目录》,提供给学生选择,如果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少于10人,则这门选修课予以取消。目前我校一共开设了54门选修课。

2.确定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须按一般格式撰写所开设课程的详尽的《课程纲要》。一般格式如下:

(1)一般项目,包括: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授课对象。

(2)具体内容,包括:

课程目标或意图陈述(要求写4点~6点,必须全面、适当、清晰;涉及目标的三大领域与学习水平);

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重点明确,按从易到难排序;涉及选择哪些内容与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

课程实施建议(含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的规模等);

课程评价建议(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分,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自觉行为,是学校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建设。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中通过自主选择,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并放射出潜能的火花,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这些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我校在华东师大课程专家崔允潮博士等的指导下,在此方面作了一点探索和实践,迫切希望通过广泛的交流,促使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推荐访问:校本课程 实践 开发 研究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