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用范文 >

基于系统理论与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存在诸多弊端,成为职业教育衔接与贯通的主要障碍。文章借助系统理论与终身教育理念,提出对职业教育的内在结构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建立职业教育体系的外部连接功能等措施,从而使职业教育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系统理论 终身教育 职业教育体系 整体设计

[作者简介]韩天学(1958-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上海 20130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005-03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其中一项是“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就意味着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教育类型,需要建立既独立完整又与外界相互联系的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按照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健康发展。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职业教育的体系、类型和发展规律等还没有完全明晰。虽然许多教育人士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但在职业教育的完整体系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弊端

(一)多头管理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不同,造成职业学校分别归属教育和劳动两大部门,各自独立管理,各成一套管理体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国家学习前苏联的教学和办学模式而开始兴办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当时的技工学校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的,以企业开办为主,归劳动部门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现在的技工教育体系,由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三个层次构成。中等专业学校以培养中级技术人员为目标,由地方教育部门或行业举办为主,归属于教育部门职成司(处)管理。职业高中是后来出现的由普通高中转型的职业学校,学生不仅要学习普通高中的基本课程,还要学习一些专业知识,毕业时既可以就业也可以考大学,由地方教育部门管理。高职教育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多由高等专科学校转型或中专学校升格而来,一般由教育部门高教司(处)管理。中高职院校的多头管理、独立运行,造成同一层次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等有所不同,上下层次的课程没有进行整体设计,无法衔接。长期以来,中职、高职、应用本科、应用技术研究生没有形成有效的直升通道,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没有架起顺畅的立交桥。这些都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本身的贯通与发展。

(二)层次结构混乱

目前,中专、职高和技校被国家统一划归中等职业教育。但是,劳动部门管理的技工教育系列中的高级技校和技师学院还没能与教育部门管理的职教系列对等划分层次。劳动部门把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划归高等职业教育,但归入哪个层次却没有明确。原本高级技校与高职院校应属同一层次,因为他们的招生对象和学制相同,但并没有得到国家的正式认定。这也给职业教育层次的衔接与贯通带来了政策上的障碍。

(三)培养目标有差异

劳动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原本是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学校,按照职业工种设置专业,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对专业知识要求不高,以“够用”为度。教育部门的大专、中专学校原本是培养技术人员的专业学校,按照学科体系设置专业,采用的是“压缩本科”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学习,对操作技能要求不高。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大专、中专院校被确定为职业教育,逐步转变观念,推行教学改革,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

(四)学制不灵活

现有的职业教育学制是有严格规定的,尽管有学生休学的制度,但各学校对学生申请休学的理由给予了限定,一般是身体有病不能继续学习或是因为参军入伍才可以办理休学手续,很少有因为学生要去工作而休学的现象。这不符合“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要求。

(五)课程体系没有进行整体设计

由于职业教育的多头管理,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课程没有经过整体设计。从横向看,技工、中专、职高三类学校的课程设置没有统一规范,各行其是。从纵向来看,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三个层次之间的课程也没有进行系统设计,各自为政。这是造成职业教育衔接与贯通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六)“低层次教育”的观念依然存在

由于职业教育发展较晚,本科以上的职业教育层次还不完善,成为“断头”教育。人们对职业教育形成了“低层次教育”的观念,认为只有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才不得不进入职业院校学习。这让本来就起步较晚、不够成熟的职业教育肩负着职业教育和“差生”转变的双重任务,人才培养质量远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二、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国家管理层面体制、制度和政策的原因,也有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原因,但归根到底是没有把职业教育作为整体系统来进行设计和管理,没有把职业教育系统放在国家整体教育体系中,与其他教育系统建立起广泛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成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这就要求政府、社会和学校着力解决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系统理论的角度看,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它既是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又是相对其他类型教育有自身运行规律的独立系统。从终身教育视角看,职业教育应承载面向人人、促进人人发展的使命。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依据系统理论和终身教育理念,实现有机顺畅的运行。

系统理论产生于自然科学领域,是在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等人的研究和倡导下构建起来的。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根据一定目的以一定结构形式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组成这个系统的要素之间是彼此相互作用的,在相互作用中构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得整个系统具有结构上的稳定性和功能性。也就是说,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并发挥着特定的作用。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是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看待,从要素的微观层面、结构的中观层面、环境的宏观层面研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动规律,进而总体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是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上,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正式提出来的。经过四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被普遍认可的概念是: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的总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质量,并能够在人格和个性方面得到发展,使个人潜在的能力和才干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国在1993年首次将“终身教育”写入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正式将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联系在一起。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与终身教育相结合,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完整体系。

三、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途径

(一)职业教育自身体系的整体设计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已逐步建立起初职、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等由低到高的教育层次。但是,由于各层次职业院校建立的初衷不尽相同,各自运行的独立性较强,上下之间衔接性和互动性较弱,还没有真正形成内部相关联的统一体系。依据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要把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从职业教育内在的微观层面、结构层次的中观层面和外部环境的宏观层面进行系统研究,明确职业教育体系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设计科学合理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各层次之间畅通的衔接方式。

1.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在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优化过程中,各层次应有明确的定位,使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找到适合自身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岗位。近些年来,对职业教育层次定位的观点有很多。笔者认为,根据现阶段和未来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于我国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按技能操作、技术应用与实施、应用技术设计与创新、应用技术研究与开放等由低到高的层次定位更为准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生产一线的操作型技能人才(技术工人),在工作岗位负责生产加工的操作;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生产、管理、服务领域一线的应用型技术性人才(技术员),负责制定生产、加工工艺,维护生产设备,管理、指导工人生产等工作;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生产、管理、服务领域一线的管理型、工程型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技术应用工程师),负责应用技术转化、设计与创新等工作;专业(应用技术)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技术应用研究型高层次专业人才(应用技术研究人员),负责应用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等工作。

2.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课程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学校开设什么课程,讲授什么内容,这是由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的,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依据国家教育目的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确立的。首先,课程设置要遵循教育规律,不同层次的教育要遵循知识、技能从低到高递进的逻辑关系。其次,各个层次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内容广度与深度的相互衔接,避免各层次的课程出现过多重合或无法衔接的现象。

第一,课程体系的框架。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和专业拓展课的框架设置对应层次的课程。这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这些课程的概念比较成熟,容易理解;二是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概念比较接近,便于职业教育自身的贯通以及与普通教育的连通。公共基础课主要是与同层次普通教育相近的文化基础课加上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课,是职业教育的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是该层次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是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基础的课程。专业课是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主要课程。专业实践课是专门设置的集中时间进行的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的课程,包括校内进行的专项实训和在企业进行的岗位实习等。专业拓展课是为学生就业开设的岗位能力拓展课,有助于学生开拓就业岗位或适应就业后的岗位变迁。

第二,不同层次课程的衔接。从系统理论视角来看,整个职业教育的课程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课程与课程之间在同一教育层次内有横向的联系,在不同层次间有纵向的联系。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不同层次的课程在纵向连接处形成有效的衔接。即在层次之间不要出现课程内容的断层,要保持一个合理的重合内容过渡区,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职业教育体系中同一种课程从底端到高端形成连续不断的完整体系。

一是公共基础课的衔接。公共基础课是获得文化基础知识和职业素养的主要课程,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和职业教育的层次由初级到高级进行系统设计。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从低层次教育的公民意识、法律常识、道德行为养成等到中层次教育的一般基础理论再逐渐向高层次教育的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系统理论不断提升,使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和要求与教育层次的高低相匹配。

二是专业课的衔接。专业课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的主要课程。中专层次应以操作技能为主,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高职层次要以智力技能为主,兼顾一定的操作技能,理论知识要足以支撑智力技能的发挥。本科层次要以技术应用和设计能力为主,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技术转化与设计能力。要按照这种知识、技能的逻辑关系设置各层次的专业课程。

三是不同生源的课程衔接。由于高职教育的生源有“三校生”(即来自技校、中专或职高的学生)和高中生,造成生源的知识技能结构不同。从理论上讲,“三校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与高中生相当,但实际情况却不尽然。“三校生”已经接受过职业教育,一般都获得了中级职业技能证书,而高中生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但文化基础相对较好。这种生源知识技能结构的不同,给高职教学带来了难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分类编班,采用两套培养方案分别教学。但是,实际情况往往是某类学生人数太少无法独立编班,只能混合上课。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增加选修课、实行课程免修制度的办法来尽量满足不同生源的差异化学习要求。例如,“三校生”可以免修中级技能类的课程,加强文化基础课的学习;高中生可以重点学习专业课程,加强技能实训课程的学习。

3.职业技能证书要求。在国家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双证书”制度的要求下,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证书分为五个等级的规定,各层次的职业教育应与相应等级的职业技能证书相匹配。例如,中职教育应对应考取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职业技能证书,高职教育应对应考取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职业资格证书。由于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和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专业实践才有报考资格,所以高职教育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校期间只能先考取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经过两年的专业实践,再报考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证书;获得技师证书后,再经过一定年限的工作实践,才可报考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反映职业人的专业技能水平,不同于学历证书代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的水平。一个中专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努力,也能一步一步地考到技师或高级技师,但不等于获得了本科或研究生毕业证书。

(二)建立职业教育体系的外部连接功能

系统理论要求对系统的研究不仅包括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层面结构的关系,还包括系统与外部的联系。职业教育是国家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与其他教育系统和行业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体系整体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与外部的连接功能。

1.完善职业教育与“学分银行”的连接功能。“学分银行”是面向全体公民,以终身教育学分认定、累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的学习成果认证管理中心和转换服务平台,是一种模拟银行功能特点,使公民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学习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将完成学业的时间从固定学制改变为弹性学制,其目标是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根据“学分银行”的规定,学生只要学完一门课就计一定的学分,参加技能培训、考证也计学分,然后按获得的学分累积。当学分达到某一层次教育的要求时,即可从“学分银行”中提取这些学分到教育机构或学校“购买”(申请办理)学历证书。职业教育应与“学分银行”建立密切的互认关系。允许把“学分银行”中有关课程的学分,经职业院校确认后,累加到学校教育的课程学分中。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途中可以停止学习,将已经获得的课程学分存入“学分银行”。职业院校要实行弹性学制,认可学生在不同时间、用不同方式学习获得并存入“学分银行”的学分。

2.建立企业实践经验与学校实践课程对接的机制。职业教育突出技术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与学生在企业的岗位实践有着密切关系。学生必须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一定时间的实习,才能掌握专业综合能力,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因此,在各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安排有各类的技能实践课程。这些实践课程一部分在学校的实训室完成,另一部分在企业的岗位中完成。职业院校应建立“企业实践经验与学校实践课程对接的机制”,凡是在企业一线生产岗位工作一定时间的,均可通过一定的方式给予确认,作为完成一门(或多门)实践课程,给予相应的学分。例如,在校学生可以通过休学去企业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回校学习,其工作经历可以被确认为某些实践课合格。如果是企业员工报读职业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可免修(或部分免修)实践类课程,以理论学习为主,缩短学制,以此调动在职员工提升学历的积极性。

(三)改革招生方式,畅通职业教育纵横衔接的通道

招生是选拔人才的过程,招生方式引领着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模式。职业教育要成为一种教育类型,并与普通教育平衡发展,就要在招生制度上与普通教育有着同等的地位。这就要对现行的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在高考录取时取消“批次”的概念,由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专业条件、培养目标定位和招生人数等因素确定录取分数线,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和专业。通过在同等地位上的公平竞争,促进学校真正重视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声誉,真正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使学校越办越好。

对于高职院校的招生,可以由学校在多种招生方式中自行选择。一是采取宽进严出的注册入学方式,凡是符合基本条件(相当于高中教育层次的各类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在职职工或其他人员)的各类人士均可报名入学,完成学校规定的计划课程,达到毕业要求即颁发毕业证书。二是学校参加地方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按分数高低择优录取。三是按现行高考录取方式,在最后一个批次录取学生。

学生从初中毕业后,有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两条升学渠道,可以通过考试入学,也可免试入学。凡是优质学校都可以采取相应的考核方式,择优录取。由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特色,确定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普通高中和中职毕业生都有普通本科、应用本科两条升学主渠道,另外还有高职高专作为后备升学渠道;高职高专毕业生有普通本科和应用本科两个“专升本”渠道;本科毕业生可继续报考普通类和应用类研究生。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可以互通,如下图所示。

(四)转变职业教育是“低层次教育”的观念

人们对某一事物形成的概念,一般是由这个事物内在与外在表现出来的现象所决定的。要转变人们对职业教育形成的“低层次教育”的观念,就必须改变职业教育的内在与外在表现。

第一,从法律、政策、制度等层面上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在招生、就业、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等各方面给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地位。

第二,鼓励学生在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学习专业和职业定向,摒弃不正确的择业观,建立“注重能力,不唯学历”的社会氛围和用人机制。

第三,加强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强化办学条件,通过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把职业教育办成让政府、社会、家长都满意的教育。

这样一来,职业教育就会在人们的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形象,在初中毕业后就会有很多“优质”学生进入中职学校,为职业教育的后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源基础,使职业教育从低端到高端都能培育出优秀人才,从而使职业教育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吴遵民,国卉男,赵华.我国终身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17).

[2]关晶,李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边界与维度[J].中国高教研究,2014(1).

[3]祝捷.终身教育理念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探微[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3).

[4]孟娜.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技术本科教育[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12).

推荐访问:教育体系 教育理念 终身 理论 职业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