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写作素材 >

中国电影海报民族特色的研究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 电影海报是一部电影呈现给观众的第一张名片,汇集了设计师的智慧和创意,自从中国在1905年创作出第一部国产电影来,电影海报就一路伴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我国自电影海报制作以来的各个时期的设计理念、表现技法、制作手段等均具有自己的特色,其中特征最显著的莫过于在设计中融入木刻版画工艺、传统的剪纸艺术、中国绘画风格及中国传统服饰等极具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元素,使中国电影海报的设计在不断变迁的时代潮流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大力推动中国电影迈向国际舞台的步伐。

[关键词] 中国电影;电影海报; 中国民族特色

电影海报作为一门视觉艺术的同时也是一种视觉媒介。电影海报也可以称之为电影宣传画,通常情况下,宣传画、年画、月份牌同样统称为招贴画,张贴于影剧院、广告栏、大街马路等公共场所,和戏剧海报、艺术展览海报以及音乐剧海报相比,电影海报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电影海报是伴随世界电影的诞生才一步步发展产生的,其历程也不过只有百余年之久。电影海报发展到今天,所采用的手法仍为平面设计——把电影转换为视觉图像,用图像和文字等信息来展示影片的主要内容、剧情和思想主题等信息,以满足广大观众对了解影片基本剧情与审美的需求。一言以蔽之,电影海报是电影的简要概括与高度浓缩的产物,在推销和宣传影片的同时兼有广告与艺术的双重身份和魅力,电影海报自身的快速性、时效性与渗透性等特征保证了电影信息能够畅通无阻在观众中传播。

电影海报的渊源

在人类的文化长河中何时开始使用海报已经无从考证了。我国的中文词典无法找到针对“海报”一词的专门解释,但这并不代表海报是近代的产物,在我国的古代社会,人们就将消息写在纸或布上,张贴在户外,借此将信息传递给大众,我们称之为告示,其实就是海报的“前身”。在清朝时期,洋人的载货海船在我国的沿海码头停泊时,把“poster”张贴于各码头和沿街的醒目地点,以宣传和促销其货物,沿海市民将这种“poster”称之为“海报”。自此之后,凡是类似于海报的性质或者其他有传递信息作用的张贴物我们都叫做“海报”。因此,由“海报”的目的性与表现性来看,海报属于“招贴”的范畴,因“招”指的是注意,而“贴”指的是张贴,即为招引注意并且进行张贴。在牛津词典中,“招贴”就是在公共场所展示的告示或者是其他用于展示用途的印刷广告。海报是户外广告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古老的形式。对于一些经典的电影而言,其创意鲜明的海报连同电影本身经典的画面一样深深触动我们的内心世界,永久定格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

中国电影海报在表现手法上的民族特色

(一)早期手绘海报中的传统元素

在电影诞生的近百年历史中,中国几代的电影人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设计出了众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海报。在设计的过程中借鉴了多种艺术表达方式。早在手绘海报的时期,有众多当时名噪一时的画家的手绘海报作品,代表的有程十发老先生的《枯木逢春》《林则徐》和《玉色蝴蝶》,黄胄先生的《阿娜尔罕》以及颜地老先生的《南征北战》与《翠岗红旗》等,这些电影海报现在都已经不仅仅是宣传画,而是历经铅华后成为百看不厌的艺术作品。在手绘海报时期海报的创作多采用国画、版画、水粉、油画、素描和连环画等方式,有些还运用了摄影、剪纸和雕塑等艺术表现形式,即使是在现代的电影海报设计中,很多设计师们也还是会在传统文化元素中寻找文化补给,丰富电影海报的表现形式。

(二)中国传统的木刻版画在电影海报中的运用

木刻版画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电影海报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木刻版画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极具传统特色的印刷艺术,拥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与语言艺术魅力。在我国的民间木刻版画流传相对广泛。木刻版画利用多种不同类型的刀具,依照事先创作好的画稿在平面的木板上凿刻出凹版与凸版,再把油性或者水性的颜料拓印在纸面上绘制而成,我国的木刻版画当之无愧是中国古代传统装饰艺术品。鲁迅先生就曾经大力提倡过“为大众而艺术”的新木板雕刻运动,大力推动了我国早期的电影海报设计事业。[1]北京光华影片公司在1926年发行的《燕山侠隐》的电影海报创作中采用的就是木刻印制的方式,整幅海报的画面中有1/4画了一名骑马的男子,在该男子下面3/4的图面写的是影片的名称、导演、编剧、主演、发行公司和一些简单的剧情简介,这种设计模式完全符合当时电影海报设计的基本要求,构图虽然略显简单,视觉冲击性不强,但在早期的电影海报创作中此举已实属不易。电影海报中木板雕刻元素的引入达到成熟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80年代的电影海报中木板雕刻不管是在构图设计还是在色彩的表达方面都已渐入佳境。比如那个时期的代表作《红色娘子军》的电影海报,用红色的党旗作为背景,运用木板雕刻的手法重点突出了娘子军的飒爽英姿;与《红色娘子军》相媲美的还有同时期的《聂耳》,该影片的海报同样是用木刻的方式来体现万里长城,在大面积黄色调的背景下,充分凸显了奋力指挥的聂耳面色的悲壮,让观看海报的受众仿佛已经亲耳听到了《义勇军进行曲》催人奋进的歌声。木板雕刻不仅止步于上世纪80年代,在现代的电影海报中,也有木刻的身影,只不过现代的海报制作人更多的是采用电脑合成的方法来处理木刻效果,比如《李小龙传》的香港版海报和周星驰的《凌凌发》的电影海报中就运用了木刻版画的艺术表现效果,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剪纸艺术在电影海报中的体现

和木刻版画一样,剪纸也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有历史记载,剪纸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在古代,剪纸是用在丧葬和祭祀的仪式中的后来发展为民间装饰的用途。剪纸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传统艺术。剪纸艺术注重图案式的构图方式,图形虚实相间和色彩上强烈的明暗对比,剪纸的颜色对比强烈、线条规整流畅。在电影海报中运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可以突出中国鲜明的民族特点。根据民间故事《白蛇传》为题材拍摄的电影以及动画片《猴子捞月》等的海报都融入了民间的剪纸艺术,并且获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剪纸艺术作为民间传统的艺术手法,具有很好的群众接受度,另一方面,剪纸艺术与民间故事的审美上具有很好的相通性,剪纸赋予了民间故事更丰富的传奇因素,可以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四)中国传统绘画在电影海报中的运用

中国的传统绘画讲究工笔的工整严谨、富于装饰性,写意简练而且要求形神具备,力求用寥寥几笔表现出物象的抽象特点与现场形象生动的气氛,从而达到酣畅淋漓的意境。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与内涵运用到电影海报的设计中,能够起到拉近与观众距离的效果,让观众在快速接受电影剧情宣传的时候,产生审美性的共鸣。[2]在1959年拍摄的电影《林则徐》的海报的设计者就是国画大师程十发老先生,他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方式塑造了林则徐的巍峨英雄气魄,《林则徐》的海报也成为电影海报中的一朵奇葩。电影《小街》的海报运用简单、醒目的笔墨线条,传统中国画的黑白相间的虚实对比,很好地阐释了电影的意境。

(五)中国传统的红色调和红灯笼等文化元素在电影海报中的应用

电影海报的设计与其他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主旨都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创作一个优秀的创意。在创作时,要打破时空的限制寻找各元素间的相通之处,这些元素有可能是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也可能是具有相近的含义。在电影海报中运用这种超现实的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电影海报中的色彩设计要从整体出发,注重情感和象征的统一,注重每个构成元素之间色彩的整体统一,力求形成能完全表现影片主题的基准色调。在成功地对电影海报进行色调设计的代表作中《大红灯笼高高挂》堪称经典。海报的整个画面呈现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红调子,红色的新婚炕上坐着一身红色旗袍的四姨太,身着绿衣的二姨太在为其捶肩按摩,二人背后放着大红色的被子,中国传统的大红色灯笼挂在炕上和屋顶;作为背景的墙上,镜框中的古典女人穿着旗袍。该电影海报将各种不同的传统文化元素进巧妙地改头换面,重新组合在一起,构筑了一幅民族特色鲜明的审美图像。整幅海报的色彩虽然采用红色作为基调,但丝毫没有喜庆的感觉,反而弥漫了淡淡的哀愁、沉重的相思和怀旧的意蕴,准确传神地表达封建深宅大院生活的无奈与泯灭人性的残酷,红色与影片的主题十分相符。

(六)中国传统服饰在电影海报中的运用

在很多的电影中中国的传统服饰都得到了很好的演绎,诸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和《赤壁》等的海报中都尽显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特色。在众多优秀的影片中数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最具代表性。在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宫廷中,影片中所有的人物都穿戴着奢华的皇家服饰,尤其是皇帝和皇后雍容华贵的服饰与繁复珍贵的头饰,无处不尽显皇家的气派。从《阮玲玉》到《色•戒》,这些电影海报中的旗袍向观众及世界充分展示了东方女人独具特色的极致魅力,给观众以无限美好的遐想空间。而在一些演绎我国少数民族风情特色的影片中,一些少数民族的装饰在海报中反而更易被观众接纳,成功的例子有:《相约在凤尾竹下》和《冰山上的来客》等电影。这些海报设计吸收了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服饰,运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和色彩传递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成功地宣传了影片的内容和特色,也在大众的艺术审美上达到了统一。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宣传海报中,极具特色的维吾尔族服饰与解放军工整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海报还采用了传统的木刻表现形式,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十分神秘的氛围,很好地吸引了观众们的眼球。

中国电影的海报在为时不长但发展迅速的100多年里,发扬了中国的文化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并已逐步成为独特的视觉艺术,拥有自身的观赏性与装饰性。电影海报在传递电影剧情信息的同时,也带给人们视觉享受与审美。在现代媒体、网络发达的今天,电影海报更多的是出现在报纸、杂志及网络中,电影海报也逐渐告别了传统的手绘设计方式,改为电脑三维技术和摄影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在观众们的面前。纵观中国电影海报一步步的发展历程,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从手绘海报到电脑设计的转变,都决定了电影海报艺术越来越要求设计师们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以前手绘海报时期相比,现代的电影海报传播形式多种多样、传播途径丰富多彩、传递信息的能力也更加强大。由于中国电影迈向国际舞台的脚步也在加快,这就要求设计师准确抓住自身的民族特色内涵,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激烈碰撞中找寻独显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特色的文化特征,并充分发挥到电影海报的设计之中,让中国电影以优美的新姿态走向世界影坛。

[参考文献]

[1] 索理,齐霞.论电影海报设计[J].装饰,2006(11).

[2] 张文波.“先声夺人”“喜闻乐见”——浅谈电影海报的两个功能[J].丹东师专学报,2003(01).

[作者简介] 赵侠(1982— ),男,山西平顺人,硕士,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讲师,艺术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推荐访问:中国电影 民族特色 海报 研究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