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请示汇报 >

2009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评析

作者:jkyxc 浏览数:

万众瞩目的2009年高考已尘埃落定,由于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是浙江省新课改后首次自主命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本文试从试题特点和教学启示等角度对本次高考的历史试题作些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考查并举

试题充分突出了对历史学科主干历史知识的考查,没有出任何偏题、怪题。一般来说,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业绩、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重要的组织机构、文物制度和思想文化成果等内容构成了历史学科的主体知识,与之相关的时间、地点、内容、影响和相互关系就是重要的历史事实。这次试题要求记忆或运用的主干知识有:隶书与草书、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的重大成就、北宋地方机构、北宋赋税结构与经济政策、明朝内阁变迁、《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中国”的含义、五四运动历史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重大史实、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系列重大史实、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历史影响、英国工业革命历史条件和影响,等等。试题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侧重于辨别和理解历史事实,其中第12、15、16、17、22题主要涉及单个知识点的考查,第13、14、18、19、20、21题则主要涉及多个知识点的考查。总共48分的选择题中,纯粹考查对所学内容再认再现能力的试题与考查记忆、理解能力的试题平分秋色,各占6题。总共52分的材料题中,考查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的试题和考查将试题提供的信息与所学内容迅速建立联系能力的试题同样各占半壁江山。这就告诉我们,考生只要对所学教材进行认真的学习和复习,对所学内容有基本的记忆,至少能做对一半的试题。

启示:准确地识别和记忆基本的历史事实及其相关的历史知识、主要的历史结论,是考出历史学科好成绩的基本条件。这说明,教科书是最重要的考试资源和最主要的教学工具。正如一些专家一再强调的,从考试的特点看,历史学科是一个知识与能力高度统一的学科,而学生的能力只能在以历史事实的认知为载体时才能体现出来,割裂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联系或片面追求空泛的能力,都是不正确的。新课程背景下高三的历史教学和复习迎考,一定要返璞归真,强调对于基础知识的准确掌握。具体而言,教师应将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学和学习时间用在对教材的研究和教学上,学生应把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对教材中考试范围内知识要点的准确理解和记忆上。

二、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新情境、新材料较为丰富

近几年来,在实行新课程改革自主命题的各省历史试题中,出现了大量的新材料、新情境。以文献材料、图片、曲线图、地图、表格数据等为形式的新材料,着重考查学生史料解读、图文转换、比较概括等多种能力。而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新情境,从多种角度考查了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比较典型的是第14题,要求考生“根据一幅残存的图片”读取历史信息,指出它是反映了哪一朝代地方机构的示意图;18题以“孔子穿西装”为问题情境,考查考生是否正确理解《孔子改制考》这一作品的含义;19题“到民间去”,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是何时开始从事这一启蒙运动的;20题“《高考1977》电影场景设计”,要求考生将试题所提供的新情境迅速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确认一个发生在1977年以前的重要史实;材料题38题以1902年梁启超《新民说》、1915年9月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10月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有关内容为原始材料,构建问题情境;39题分别取材于三本不同的史学专著: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和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

启示:高考试题正日益朝着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三新”方向发展,用中外的历史文献、诗词歌赋、照片图画等构建的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来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和诠释历史的能力。从根本上来说,学习历史其实是一种对过去事实的认识过程,而史料则是通向过去的重要媒介,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做到从史料出发。尤其对教材中缺乏史料论证的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补充材料。因此,教师要不断拓宽阅读面,做有心人,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科学性强、典型性好的史料,以引导考生摆脱对历史的平面化理解,走向更宽泛和更深刻的历史理解。

三、考试目标和要求实现了新课改后的平稳过渡,能力考查富有层次性

从命题的知识范围来看,今年我省的历史试题考查所需的知识背景和要求没有超过教学指导意见规定的范围,符合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要求,符合我省高中历史教学实际。从试题的测试目标来看,也符合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对中学历史教学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如选择题,第16、17、20、21题选项的表述直接移植或克隆于教材,第15、17、22、23题需要考生辨别和理解所学历史知识,着重考查考生解释和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材料题以新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如第一大题以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失败后思想文化领域复古思想的泛滥为特定时代背景,试图通过不同时期代表人物思想主张的比较和关系梳理,印证与时俱进的重要性,进而引导考生志存高远,自觉地站在时代前列,承担起报效祖国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该题立意高远,对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和整理有效信息、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要求较为突出,较好地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要求。第二大题“工业革命”题,表面上看知识的考查方式、答案比较传统,考查目标好像偏重于机械识记,其实不然。该题除第一小题,设问角度独特,侧重于工业革命的影响而非蒸汽机的创制和使用产生的影响上。平时教学一般是要求学生在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基础上,比较、理解、阐释三次科技革命。本题反其道而行之,从肯定英国工业革命的必然性入手,旗帜鲜明地考查了为广大考生所熟悉的主干知识——英国工业革命,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等思想的深刻认识和积极认同;从能力要求来看,则侧重于要求将散落不同章节中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对所学内容进行基于同一问题指向的整合,求异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启示: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中学历史教学仍然不能忽视历史基础知识的训练。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也是对教学质量的检测,更是调控教学过程的手段。在一轮复习中,适度的训练是必要的。训练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无论是测试功能较为单一的选试题,还是测试功能较为复杂的材料解析题,都是如此。如果对试题的理解不到位,对历史阶段背景、历史发展特征把握不准,回答问题的切入口就把握不准,无法按照试题的要求作答,不能形成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理念。其次,要培养学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解题能力,学会在试题与所学知识之间建立迅速而准确的联系,而非不顾问题的特定指向照搬教材。如在解答材料题第3小题时,不少学生误将“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理解成“英国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失分不少。

四、兼顾教材和中外比例,知识覆盖面控制较为合理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浙江省高中历史教学使用人民版教材,其中,必修教材在高一年级使用,选修教材在高二年级使用。根据我省高中历史教学实际情况,一般均将教学和复习的重点放在三册必修教材上。从今年我省高考历史试题知识点分布特点来看,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各册的比例大体相当,基本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但是,我们又明显感到高二选修部分的比例过小,详见下表。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专题编写的特点,不少内容在不同的教材中重复出现,因此,上述考点知识的归类只能反映大概,不能绝对化。如选择题第19题“到民间去”,在必修一和必修三教材中均有相应依托,第20题《高考1977》电影场景设计题在必修一、二、三各有依托,第38题“蒸汽机的影响”题同样在必修二和必修三中有相应的依托。

另外,本次高考历史试卷在中外比例上控制得较为合理,详见下表。

启示:由于教材是学生复习迎考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考查的知识覆盖面无可置疑地成了师生高度关注的问题,命题者自然不会例外。庆幸的是,从试题知识分布来看,今年我省的历史试题无论是必修教材之间的比例还是中外历史知识的比例,命题者已作了基于现实的考虑,基本做到布局合理、赋分恰当,这充分显示了命题者对考生“十年寒窗”的尊重,对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的尊重。但是,由于高考是高中毕业会考后的选拔性考试,选拔性考试的特点决定了其不特别强调知识考查范围的覆盖面,不刻意追求中外历史所占的比例,从这一角度来看,今年我省的历史试题没有出现世界古代史的试题,应该不算太意外。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特别强调全面复习的重要性。在“考纲”没有公布之前的备考过程中,要逐一落实必修一、二、三和选修三、四等5本教材的学习内容,要把每一个知识点落实到位,并做到适度整合,以免届时陷于被动、得不偿失。

无庸讳言,今年浙江省的历史试题也出现了一些意外,如试卷中没有出现明显反映时政热点的试题,没有出现体现浙江特点的试题,没有出现研究性学习的试题,考查考生对所学内容再认再现这一低层次能力要求的考题偏多,个别知识点的考查过细,个别选择题的选项和材料题的部分参考答案克隆或复制教材表述的痕迹过于明显,这或许与今年浙江省第一次自主命题总体上要求实现平稳过渡有关,与作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所能容纳的长度也有关。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命题经验的积累,命题技术的日趋成熟,今后浙江省的高考历史试题将会日益朝着体现新课程的方向前进,更好地体现我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成果,平稳推进中学历史教学。为此,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以“不变应万变”,仍是应对高考的万全之策!

推荐访问:高考 浙江省 评析 能力测试 文科综合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