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请示汇报 >

校校“试水”共探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之路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 中职、本科教育原本属于不同的教育体系,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实现了两者优质高效的分段衔接。海门中专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展了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的实践研究,这对推动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中高职的内涵式衔接、研究当今形势下职业教育的新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现代职教体系建设;“3+4”;试点项目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3-0018-02

中职与应用型本科的“3+4”分段培养是推动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稳定中职教育基础作用、发挥应用型本科教育引领作用、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都具有重要意义。“3+4”试点项目的分段培养,也是中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一大有力举措。

一、试点项目实施的背景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出要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怎样促进和实现中、高等教育之间有效衔接与沟通,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关系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和发展方向。

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审核、批准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申报的“3+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两所合作学校高度重视,均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研究小组,建立了合作协调与工作保障机制。按照“整体设计、分段培养”的要求,制定了中职、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并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重点从分段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教学质量保障、师资队伍能力提升等方面开展专题实践研究。

二、试点项目实施的目的

(一)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针对原本中职教育和普通本科相互独立、未曾打通的状况,抓住江苏省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有利契机,两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中职、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体化制订,实现中职与普通本科两个层次培养目標的有机统一。

(二)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分段培养课程体系

两校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和课程标准,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系统构建中职电子技术应用、普通本科自动化专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衔接的框架。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内容的研究、知识技能的迁移,形成新的职业教育课程观。

(三)建立灵活高效的教学模式和机制

两校与南通中远船务自动化公司共同开发“任务导向”课程。通过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与职业能力分析,建立统一的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形成适合学情、校情的专业课校本教材。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在试点项目班启动“现代学徒制”,根据教学认识、教学实习、顶岗实习三个不同阶段,让学生在“学校—企业—学校”螺旋式递进的实践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高度融合。

(四)对比研究试点项目的现实意义

在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试点项目人才培养方案与传统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面向、职业能力、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综合素质等方面与传统课程体系的区别和优势,创新“3+4”中职、普通本科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试点项目在人才培养、服务产业等方面带来的变革。

三、试点项目实施的过程与成效

(一)确定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调研、专题研讨等方式,分析长三角地区相关企业岗位人才需求以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设计符合“系统化”定位的对接型培养目标。中职阶段以培养电子、电气设备的运行、管理、生产、改造、技术服务等一线工作的实用型中初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本科阶段以培养从事工业过程控制、运动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制造业自动化等领域的系统分析、设计、研发、集成和运行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

两校采用逐层推进的技术路径,研究如何突出中职和普通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层次性和依存性,打破中职和普通本科教育各自为政的局限,分工协作,实现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差异性培养、递进性衔接,并建立与产业相适应、与职业教育层次相对应的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目标,为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确定目标方向。

(二)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模块课程体系

通过专题研讨和校企合作等方式,两校对电子应用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进行分析,围绕中职、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满足“系统化”设置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两校共同制订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引导中职和普通本科在各自层面上办出特色。

课程体系的衔接是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的重点。对于课程结构的设计,两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思路,将课程体系结构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岗位适应训练四个部分。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按照教育部和江苏省教委有关文件精神,保证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并为专业学习和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是实现“3+4”分段培养目标,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核心内容。专业拓展课程由学校根据专业特色、人才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灵活设置。中职阶段的岗位适应训练,通过考工考级、入企从师等方式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职业能力。本科阶段的岗位适应训练,通过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引领、企业多岗位实践、“职业人”培训等途径培养学生具有较高层次的职业能力。

两年来,前段教育成效显著。以考证为例,“3+4”班学生的计算机一级、英语三级B、维修电工中级工考证的一次性通过率均为100%,优秀率为普通中职班的3~4倍,高标准实现了“3+4”转段考核的考证目标。

(三)探索工学结合的“一基础,三递进,多套餐”分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经两校多次论证,将前段人才培养分为基础课程、套餐培养、顶岗实习三个阶段。海门中专学校与南通中远船务自动化有限公司形成较为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并试点现代学徒制。目前,基础课程、套餐培养两个阶段已基本结束。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着重培养学生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海门中专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教学,确保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双基”达标。在套餐培养阶段,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培养、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学校与校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为出发点,共同研发实用性的校本教材。在顶岗实习阶段,学校将根据所选套餐课程,组织学生到相应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进行综合能力的提升,做到学生与员工身份合一、课堂与车间合一、学与做合一。

通过基础课程、套餐培养的学习和顶岗实习,“3+4班”最终完成职业能力的“三递进”培养,为今后进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后段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建立符合“3+4”分段培养要求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

为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两校共同制订了《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转段升学考核细则》。在此基础上,海门中专专门制订了“3+4”试点项目《入学护照》《学分制》《学业预警暂行实施办法》,督促每个学生达成转段考核目标,确保顺利完成转段。

在实践过程中,两校商议制订的校本化管理和教育评价制度,是搭建中高等教育教学衔接的评估体系、确定分段培养的评估标准、实现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的有力抓手,也是学校为响应推进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积极应答。

参考文献:

[1]王乃国.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2(1):61-62.

[2]范富春.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25).

推荐访问:之路 职教 体系建设 试水 校校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