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请示汇报 >

风筝寻梦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风筝起源于中国,本名“纸鸢”或“纸鹞”,以其能升空飞翔,但无声响而得名。后经演变系竹为笛,风吹竹响,声如筝鸣,故知“风筝”名居其后。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是民间传统工艺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国家级;曹氏风筝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

风筝最初多应用于军事作战,史载楚汉相争,汉朝大将韩信“巧制一木鸢,子房坐于其上,令士兵引起上升,直达项羽营帐。张良于上吹箫作楚歌,涣散了楚兵斗志”。南朝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困于台城,“作纸鸢系以长绳,写敕于内,放以从风,冀达众军”。唐宋以降,风筝逐渐走入文人墨客的视野,“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吟咏题辞俯拾皆是,各有千秋。

及至清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寻常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其时的风筝无论形制、色彩、技艺都较以往更为精致。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的工艺品大约有二十几类,三百多个品种,数量达三千多件。其中描述最为生动的,当属风筝。书中第七十回群芳竟放风筝的片段,尤为精彩: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个美人风筝来。也有搬高凳去的,也有捆剪子股的,也有拔籰子的。宝钗等都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的那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宝钗笑道:“果然。”因回头向翠墨笑道:“你把你们的拿来也放放。”翠墨笑嘻嘻的果然也取去了。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儿赖大娘送我的那个大鱼取来。”小丫头子去了半天,空手回来,笑道:“晴姑娘昨儿放走了。”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宝玉道:“也罢。再把那个大螃蟹拿来罢。”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籰子来,说道:“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这一个是林大娘才送来的,放这一个罢。”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命叫放起来。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翠墨带着几个小丫头子们在那边山坡上已放了起来。宝琴也命人将自己的一个大红蝙蝠也取来。宝钗也高兴,也取了一个来,却是一连七个大雁的,都放起来。

软翅凤凰、美人、螃蟹、七个大雁,如此栩栩如生的风筝描写足可窥见曹雪芹对风筝的研习极为精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风筝”即是“曹雪芹风筝”的简称,便是源自一部署名曹雪芹的风筝图谱《南鹞北鸢考工志》的发现和抄录。

1943年,孔祥泽先生(现年96岁)在北京“北华美术专门学校”学习,师从日本籍教师高见嘉十。高见曾偶然与孔祥泽谈起中国的风筝,并愿意两人合作编印一部介绍中国风筝的书籍。在他们的工作开始后不久,高见从一位日本籍商人金田氏处借到一部手稿——《废艺斋集稿》。书册共分八卷,其中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是专门介绍风筝扎糊方法和风筝图谱的,其余七卷则分别介绍了中国的金石印章、编织印染、脱胎技艺、织补印染、竹木雕刻、园林园艺及烹饪技术。

为了鉴定该书的价值,高见曾邀请风筝名家赵雨山、画家关志广、金钟年、杨啸谷一同观看此书并进行抄摹。“南鹞北鸢考工志”题名 “芹圃曹霑”,董邦达所作序中亦有“曹子雪芹”四字,证明了这部“南鹞北鸢考工志”及《废艺斋集稿》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遗著。高见组织孔祥泽等人对《废艺斋集稿》进行了抄录。当时抗日战争已经接近尾声,时局紧急,在抄录了近一个月后,金田氏就将《废艺斋集稿》收了回去。1945年日本战败,金田氏杳无音讯,高见也回到了日本,曹雪芹的这部手稿也不知所踪了。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松枝茂夫曾多方寻找,亲自探访到时年80岁的高见嘉十,但由于高见年事已高,疾病缠身,已无法清晰回忆出这部手稿的相关情况,曹雪芹这部孤本遗著的下落成为了一个谜题。

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曹雪芹结合中国南北两地风筝的不同特点,加以研究和改进,用60余首歌决,总结了43类风筝的制作技艺并配有图谱,并用“此中人语”作了注释。经孔祥泽先生多年的研究临摹,将书中21首歌诀,14类风筝得以复制呈现,并以规制严格、用料考究、绘制精美、工艺精湛、情趣盎然,成为北方风筝的主要流派,在中国风筝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对中国风筝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曹氏风筝”集观赏性、科学性、娱乐性、健身性于一体,更是值得收藏的艺术佳品。它将风筝制做技艺高度概括为“四艺”,即扎、糊、绘、放,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为重要的是,它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寄予,是大俗大雅之智慧结晶。如讲究治学之法的“学足三余”“师于万物”,追求美好生活的“屏开雀选”“家家福贵”,寓意吉祥安康的“五福捧寿”,“福禄万代”等,均在“曹氏风筝”作品中形象而立体地得以体现。特别是拟人化的扎燕,对人体构图的深入剖析结合精巧细致的扎糊技艺,令人称其叫绝。曹雪芹的创作是将燕子拟人化,并保留燕子造型,下部燕尾不加竹条,这样就既不怕大风,也可在和风中起放。扎制时,根据燕子的不同造型确定骨架比例,如五比一、六比一、七比一、八比一、九比一、十比一,分别是雏燕、小燕、肥燕、比翼燕、新燕、瘦燕,代表着幼儿、儿童、成年男子、夫妻、青少年、成年女子。放飞时,结合运用不同的手法使风筝于静态之中亦有动态流线之美,达到“以天为纸”“将云拟水”、遨游天宫的神奇境界。

孔祥泽先生自1943年参与抄摹“南鹞北鸢考工志”以来,始终致力于“曹氏风筝”的整理研究、恢复推广,不仅根据书中43类技法恢复制作出14种风筝,而且对“曹氏风筝”的精髓,对曹雪芹济世救人的思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知,并传之于儿孙辈。“曹氏风筝”祖孙三代传承人孔祥泽、孔令民、孔炳彰,一以贯之,不仅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更秉承曹雪芹“悯废疾无告之穷民,不忍坐视转乎沟壑之中,谋之以技艺自养之道”的初衷,坚持为残疾人传授可以此为生的技艺,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曹氏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对风筝制做高度概括的“四艺”、诗情画意的歌诀及浓郁的京城文化特色,且孔家三代人孔祥泽、孔令民、孔炳彰传承有序,是北京风筝的典型代表,2011年正式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曹氏风筝”传承人曾多次代表中国跟随文化部、中国文联、北京市非遗办等部门,前往世界各地进行文化交流,受到热烈欢迎和广泛关注,为祖国、为民族赢得了荣誉。

风起中华,助力强国之梦,爱翔九天,放飞真情无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从人民中吸取智慧,从人民中凝聚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国家增创更多财富,为人民增加更多福祉,为民族增添更多荣耀”。扶困济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在200多年前的曹雪芹为“废疾无告”的残疾人以技自养而写就了《废艺斋集稿》。今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风筝”的传承与传播,也正是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为践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的努力。

作者简介:杨鑫洁(1986-),女,北京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馆员。

推荐访问:寻梦 风筝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