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请示汇报 >

种鹅秋冬季节繁殖管理技术

作者:jkyxc 浏览数:

鹅属于节粮型草食禽类,可以很好地利用青粗饲料、农作物秸秆和粮食加工下脚料,使其转化为优质的鹅肉、鹅蛋和羽绒产品。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草食畜禽政策的带动下,我国养鹅业已得到快速发展,2017年出栏肉鹅近7亿只,鹅肉产量220万吨。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对鹅肉、蛋产品营养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鹅产品的消费逐年快速增长。鹅适应性强、抗病力强,种鹅长期以来采用开放式饲养,季节性繁殖特征明显。每年进入秋冬季后,自然光照逐渐缩短,当年春季留种鹅群逐步进入产蛋繁殖阶段。经产种鹅群经过夏季的休产,也会进入下一个繁殖期。秋冬季做好种鹅繁殖管理,提高母鹅的产蛋量与种蛋受精率,对提高鹅苗的繁殖效率与种鹅场饲养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一、选好后备种鹅群

选好后备鹅,是提高母鹅产蛋性能与种蛋受精率的基础。鹅属于低产蛋率家禽,大多数品种具有抱窝习性,选留时要随时淘汰抱性较强的母鹅。第一次选留在70日龄时进行,此时鹅已完成初次换羽,全身毛片丰满,两侧主翼羽在背部相交,留种时淘汰羽毛发育不良的个体。为提高母鹅产蛋性能,后备母鹅应选择骨骼、体重发育良好,后躯宽深,臀部宽大,腹部柔软的个体。70日龄种母鹅体重一般为成年体重的3/4左右,应根据品种体重标准选留体型较大的留种。在商品肉鹅生产中,小型品种生长速度慢,不建议选择饲养。

后备种公鹅的外貌要求品种特征明显,杂交配套要选择体型较大的类型,如国内的皖西白鹅、国外的莱茵鹅等。公鹅个体选择侧重于发育情况,要求骨骼发育良好,体格健壮,腿部粗壮,两腿间距宽,体重达到品种要求,淘汰过肥、过瘦个体。公鹅应加大选择压,选留最优秀的个体,留种公母比例以1∶5为宜。公鹅饲养太多,不仅增加饲料投入,公鹅之间还会因为争夺配偶造成群体不安定、受精率下降。公鹅也不宜过少,否则母鹅接受交配频率会下降,影响受精效果。

后备种鹅选好后,建议公母分群饲养,避免部分早熟个体乱交配,影响全群安定。鹅开产日龄较晚,100日龄至开产前1个月的种鹅,饲养管理以放牧、粗饲为主,控制体重发育,避免性成熟过早,节约饲料,在开产前集中加强饲喂有利于同期产蛋。补饲要定时、定料、定量,每天喂2次,饲粮中增加糠麸、薯类的比例,减少玉米的喂量。为避免早配,100日龄后的种鹅最好公母分群饲养。

二、开产前准备

1. 公鹅检查

产蛋前重点检查公鹅阴茎发育是否正常,选留能够顺利采出精液、阴茎粗长者,淘汰阴茎短小、萎缩者。 检查方法:保定人员坐在方凳上双腿并拢,将公鹅尾部朝前置于双腿上,检查人员在鹅背腰部按摩数次,然后左右手拇指、食指在泄殖腔周围交替挤压,10多秒后公鹅阴茎勃起伸出泄殖腔。正常阴茎为螺旋形,长度7厘米以上,每次采精量1毫升以上。如果阴茎伸出后没有精液流出或精液量少于0.2毫升的公鹅均应淘汰。

2. 加强饲喂

种鹅开始产蛋前1个月,为恢复鹅的体力,应逐渐减少放牧时间,沉积体脂,为产蛋做好准备。更换产蛋期全价饲料,并逐步增加饲喂次数与喂料量,为产蛋储备营养,促进卵巢与输卵管的发育。每天早、中、晚各喂1次,每次吃饱为止;晚上清理剩料,避免霉变。饲料中减少米糠、秕谷等粗饲料用量,增加玉米、稻谷、饼粕类等饲料用量。开产前还需要注意补充矿物质饲料原料,满足骨骼发育需要,为蛋壳形成储备钙质。母鹅在开产前积极觅食含钙多的物质,这时应在运动场放置专用料盆或食槽,将粗石粉或贝壳粒放入,让其自由采食。放牧饲养的种鹅群,开产前1个月要注意缩短放牧距离,减少放牧时间,避免鹅群疲劳。无放牧条件的鹅群,注意在栏舍内补饲青绿饲料。根据不同品种,每只种鹅每天补喂精饲料100~150克。

3. 开产前免疫

种鹅开产前需要接种小鹅瘟弱毒疫苗、禽流感灭活疫苗、鹅副黏病毒病灭活疫苗以及禽霍乱灭活疫苗。通过开产前的加强免疫,可以减少鹅群产蛋期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同时种蛋含有母源抗体,保护雏鹅免受小鹅瘟侵袭。产蛋中后期(开产后4个月)再次进行小鵝瘟、禽流感、鹅副黏病毒病的免疫注射。

三、产蛋期饲养管理

1. 公母合群

鹅群性成熟接近开产时,需要将公母鹅合群饲养,做好配种管理。为保证种蛋有较高的受精率,应根据不同品种要求,种鹅公母比例按1∶4~6留种。种鹅合群要提前10天左右将公鹅放入种鹅舍,使公鹅先熟悉种鹅舍场地,具有优势地位,然后将母鹅赶入种鹅舍,提高公鹅与母鹅交配的频率和成功率。部分公鹅配种具有择偶性,影响种蛋受精率,应采取相应措施:发现择偶性较强的公母鹅,先将它们隔离一段时间,使其忘记原来的配偶母鹅,增加与其他母鹅的交配机会,以提高种蛋受精率。公鹅在繁殖季节到来前有争夺配偶与地盘的行为,相互啄斗,影响鹅群的稳定与种蛋的受精率,为避免公鹅之间的争夺和啄斗,可将其分2~3批放入种鹅群。

种鹅利用年限较长,公鹅2~3年,母鹅3~4年,养鹅户每年都要有计划地更新公母鹅,使鹅群有一定年龄结构,淘汰老龄公母鹅。生产实践中,2~3岁母鹅产蛋率与受精率较高,2岁公鹅配种能力最强,3岁公鹅种蛋受精率明显下降。

鹅的自然交配在水面和陆地均可完成,水中交配受精率更高,但要求水深1米左右,水质清洁无污染。种鹅在早晨和傍晚性欲旺盛,要利用好这两个时段出舍交配。

2. 营养与饲喂

鹅群进入产蛋期后,一切饲养管理工作都要围绕提高产蛋率、增加合格种蛋数量来做。随着鹅群产蛋率的上升,要适时调整日粮的营养浓度。产蛋期日粮营养水平:代谢能11.1千焦/千克,粗蛋白质15%,钙2.2%,磷0.7%,赖氨酸0.69%,蛋氨酸0.32%。饲料配合时,要有10%~20%的米糠、稻糠、麦麸等粗纤维含量高的原料。除供给精料外,种鹅群还需要补喂青绿饲料,满足鹅的草食性特点,防止种鹅过肥。产蛋后期母鹅会出现过肥现象,大量脂肪沉积在腹部,影响母鹅的正常排卵和蛋壳形成,容易引起产蛋数下降和蛋壳品质不良。有经验的养鹅户通过鹅排出的粪便即可判断出饲料结构配合是否合理:正常鹅的粪便呈粗大条状,松软易散开;青绿饲料缺乏时,鹅粪细小硬实,颜色深。

种鹅饲喂应遵守“定时、定量”原则。先喂精料,青绿饲料自由采食。精料量按照当日平均产蛋重量的2.5~3倍提供,一般要求达到200~250克。

3. 种蛋收集

母鹅的产蛋时间比较集中,凌晨3时至上午9时是主要产蛋时段,鹅群出舍放牧要在9时以后进行,有利于定点产蛋,方便收集。为便于拣蛋,必须训练母鹅在固定的鹅舍或产蛋棚中产蛋,特别是刚开产的母鹅,更要多观察训练,发现母鹅在外边产蛋及时将其捉回产蛋棚或产蛋窝,在窝中放置“引蛋”诱导初产母鹅定点产蛋,必要时暂时关闭产蛋窝出口,产完蛋后放出母鹅,反复几次母鹅就会养成定点产蛋的习惯。放牧时如发现有不愿跟群、大声高叫、行动不安的母鹅,应及时赶回鹅棚产蛋。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绝大多数母鹅都会在固定位置(产蛋棚)产蛋。母鹅棚内产蛋结束后,要有一定的休息时间,不要马上赶出产蛋棚,最好在棚内给予补饲。

4. 放牧管理

我国南方河流、湖泊众多,水草丰美,北方河流、滩涂和草原资源丰富,均可放牧饲养鹅群。需要注意的是,种鹅群放牧要掌握就近原则,避免远路引起鹅群疲劳甚至受伤。一般秋季多在收割后的稻田中放牧,减少饲料投入。种鹅群放牧尽量缓慢行走,避免追赶鹅群。放牧过程中,注意防止母鹅跌伤、挫伤而引起卵黄性腹膜炎。鹅只上下水时,鹅棚出入口处要用竹竿稍加阻拦,避免离棚、下水时相互拥挤践踏,保证按顺序下水和出棚。

5. 产蛋期环境控制

种鹅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一般以开放式饲养为主,光照是影响种鹅产蛋的重要环境条件。研究表明,种鹅每天需要13~14小时光照时间,注意夜间补充光照,补光强度以10~20勒克斯为宜。在秋、冬季光照时间不够时,可通过人工补充光照来完成光照控制。在自然光照条件下,母鹅每年只有1个产蛋周期,采用人工光照后,可使母鹅每年有2个产蛋周期,可多产蛋5~20枚。南方和中部省份,严寒的冬季正值鹅的产蛋期,要注意给鹅舍保温,保持鹅舍温度不低于8℃。夜晚关闭鹅舍所有门窗,门上要挂门帘,北面窗户要在冬季封死。舍内地面要勤铺垫草,保持干燥。天气晴朗时,注意打开门窗通风,同时降低舍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5%以内。

(作者联系地址: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邮编:450046)

推荐访问:繁殖 秋冬 季节 管理 技术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