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PPT汇报 >

从信息技术态势看新经济

作者:jkyxc 浏览数:

(武昌工学院 湖北 武汉)

摘要:在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新技术能否形成新动能,新动能能否带动新经济,已成为政府部门、产业界和学术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文章从信息技术发展态势的角度判断新经济的前景和风险,指出信息技术是未来15—20年发展新经济的主要动力;人机物融合的智能技术是最有引领性的新技术;对于培育经济新动能,技术积累与技术创新同等重要。我国工业控制领域技术积累薄弱,国家应增加智能工控领域的科技投入,大力培养工控领域的科技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人机物智能;技术积累;工业控制

近几年来,新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人们带来希望。在全球十大平台经济体中,中国占据了三席(阿里、腾讯、百度)。2016年,中国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2%,比第二产业高出20.8个百分点。信息技术将不断展现出旺盛的活力,继续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

1.1 信息技术将继续唱主角

根据麦肯锡公司2013年发布的技术预测,到2025年可能形成5万亿—10万亿美元经济效益的还是移动互联网、智能软件系统、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信息产业,生物领域只有下一代基因组产业有可能做到1万亿美元规模,先进材料不到0.5万亿美元,可再生能源不到0.3 万亿美元。其实,不只是麦肯锡公司做这样的判断,我们和许多科技人员、经济学家都有同样的看法:信息技术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而基因生物和纳米等技术还在孕育之中,未来仍然是信息技术唱主角。

为什么信息技术有这么大的威力,这要从经济和信息的本源来认识。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塞萨尔依达尔戈在《增长的本质》一书中指出,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信息的增长,即物理秩序的增长。信息技术在物理世界和人类社会之外增加一个Cyberspace使得人类社会和物理世界成为可控的世界。

1.2 信息技术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判断信息技术的发展态势至少需要考虑两个维度,一是技术的深度,另一个是技术的广度。从广度上看,历史上蒸汽机、内燃机、交流电等重大基础发明都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技术改进和扩散之后才开始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信息技术也不应例外。万维网等信息技术已经有20 多年以上的技术扩散和储备,21 世纪上半叶应该是信息技术提高生产率的黄金时期。重大技术应用的S曲线往往有相继的两条,第二条S曲线的生命周期更长,对经济的驱动力更强。今后10—20年,对经济贡献最大的可能不是新发明的重大技术,而是信息技术融入各个产业的新产品、按需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新业态、产业链跨界融合的新模式。对信息时代而言,信息技术普及渗透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现在的信息技术应用只相当于工业革命的蒸汽机时代。

1.3 新经济本质上是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数字经济)过渡

新经济本质上是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数字经济)过渡,目前采用的GDP统计不能正确反映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倡导的共享、用户体验带来的消费者盈余、免费的开源软件、用户到用户的交易等都不统计在GDP中。国外不少机构与学者已在探讨更适合数字经济的统计方法。国内流行的说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L型,未来十几年将保持6%左右的平稳增长。这是沿用工业经济的思维,因为即使是保持6%甚至更低的GDP 增长度,数字经济的实际内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

2 重点发展人机物融合的智能技术

推动新经济的新技术很多,我们认为最有引领性的新技术是人机物融合的智能技术,简称人机物智能,也称为人机物三元计算。

人机物智能的本质是:通过信息变换优化物理世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运动以及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活动,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使得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更加高效,更加智能,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人机物智能可以理解为万物互联网之上的无缝智能计算技术,需要发展新的核心技术与生态系统。

发展人机物智能需要整合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现有技术,突破新的科技挑战,实现使用模式与商业模式创新。下面列举个科技要点。

(1)人机物智能的计算机科学。将传统的局限于信息空间的计算机科学拓展到人机物三元世界,包括人机物可计算性理论,人机物智能系统的模块化体系结构,用户体验的复杂度刻画、无缝智能的科学表征,易用的自然交互界面等。

(2)物端计算生态系统。桌面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产业生态已经成型,桌面互联网由x86+Windows+ Linux生態主导,移动互联网由ARM+Android+i OS生态主导。物端计算系统尚未出现主导的生态,更未定型,发展出支持亿级设备的物端计算生态系统,是一大挑战。

(3)节能高效的智能计算平台。与今天的系统相比,人机物智能需要提升计算能力上千倍,同时能耗不增加。学习自然界,通过自适应和可重构等新技术整合专用部件与通用部件,是构造节能高效智能计算平台的可行路线。一个例子是中科院先导专项支持研制的寒武纪深度学习处理器,与通用处理器相比实现了性能功耗比的千倍提升。

(4)信任互联网。由于人机物智能更加直接地涉及人类社会和物理世界,网络信息安全变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我们要研究发展出这样一种智能万物互联网:它鼓励开放和分享,同时保障信息安全和用户隐私,又能接受政府依法监管。满足5个条件的和谐人机物环境称为信任互联网。近年来兴起的区块链技术是构建信任互联网的基础技术之一,值得高度重视

(5)身份联邦。智能万物互联网会产生许多需要命名的实体,涵盖人(如用户)、机(信息空间中的设备、数据与服务)、物(物理世界中的各个物体)。如何让用户通过一个身份就可以方便地使用所有设备和所有智能服务,是一个新挑战。现在是强制用户身份绑定在某一个厂商的账号平台上,理想的场景是每个用户拥有一个“国民信息账户”,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任何授权服务。

3 培育新动能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积累

新技术不会自动转化为生产力。由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般要经过4 个环节:(1)通过从信息技术的发展态势看新经济知识;(2)通过发明将知识转化为满足应用需求的新技术;(3)通过技术创新将技术变成新产品和服务,开始投入市场;(4)在应用中不断改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从科学知识到技术,从技术到產品,从产品到市场,每一步都要经过“死亡之谷”。越过死亡之谷没有捷径,只能靠自主创新的能力。人们常说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其实真正买不到的是自主创新能力。支撑新经济的核心技术只有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获得。创新驱动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我们在贯彻这一战略时往往不提要重视技术积累,其实技术积累与技术创新同等重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知识存量的增长,不论是对一个企业还是个人,知识的增长要靠创新实践不断沉淀的技术积累。中国高铁的成功被誉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榜样,但我们不应忘记,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一直在从事铁路机车研制,通过“中华之星”等科研项目的锤炼,南车、北车集团已有坚实的技术储备。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些发展快,有些发展慢,其中一个原因是不同行业的技术积累有差别。铁路机车制造的技术积累较扎实,但工业控制领域(包括高铁、航空的运行控制)的技术积累十分薄弱。据工信部2014年统计,我国22个行业900套大型工业控制系统大部分由国外厂商提供产品,特别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外商占据了94%以上的份额。由于工控领域国内企业仿制国外产品都难以做到,国外企业不需要在中国申请专利保护其产品销售,国外企业在华申请专利数长期维持在此领域中国专利总量的10%左右(通信和计算机领域国外企业的专利占到43%)。在国家大力支持智能制造、“互联网+”的形势下,在实现智能万物互联网的进程中,加大工控领域的研发投入,夯实工控领域的技术积累显得尤为重要。夯实技术积累要从教育抓起,我国工控领域的人才培养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几乎没有一个大学开设过与PLC技术有关的课程,装备制造业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还未列入许多省市的紧缺人才需求目录。

积累技术跨越死亡之谷同时培养创新人才的一条路径是,积极参与国际上开放标准、开放软件和硬件源码的社区,努力发起并主导数个核心技术与平台生态的开源社区。我们要争取未来几年内培育出2000名社区核心志愿者,即得到全球同行认可与信任、对社区标准文档和软件硬件源码具有写权限的工程师。我国有近千万名软件工程师,应该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政策,鼓励他们为全球社区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Manyika J, et al.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Advances that will transform life, busines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Report of Mc Kinsey Global Institute,May 2015. Available at: http:///business-functions/digital-mckinsey/our-insights/disruptive-technologies

[2]塞萨尔伊达尔戈.增长的本质.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2015. 3傅瑶,孙玉涛,刘凤朝.美国主要技术领域发展轨迹及生命周期研究——基于S曲线的分析.科学学研究, 2013, 31(2): 209-216.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 态势 新经济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