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PPT汇报 >

大运河的精神品格和时代价值

作者:jkyxc 浏览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大运河是世界最长人工河道,代表传统农业文明最高科学技术水平,有着丰富多彩的物质遗产。大运河的水工科技、航运技术让人惊叹古人的科技智慧,“活”的航道迄今仍然发挥着航运、供水、灌溉、调水、生态、旅游等综合作用,实用功能无疑超过长城。

近代以来,长城的精神價值得到充分阐发,不断升华,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金名片。反观大运河,在精神文化上的价值始终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关注度、美誉度远远不及长城。要将大运河打造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之一,亟待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加强研究,深入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提炼出大运河精神。只有将大运河真正“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才能不愧对这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以下从五个方面对大运河精神品格和时代价值略加阐述,以期裨益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弘扬。

慈母养育 恩泽沿岸

长城与大运河以“人”之形状展现在神州大地,如果长城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和筋骨,大运河就象征血脉和经络。如果说长城担负着守卫家园、保全性命的大任,那么大运河就承担着养育子女、协调内部、耕织持家、保障供给的责任。

中国的运河,多不是平地开河,而是利用自然河道,或人工开凿一段,将自然河流、湖泊沟通,成为运河。如沟通江淮的邗沟,沟通商鲁的菏水,沟通黄淮的鸿沟等,体现了中国运河的特点。这些河流湖泊沿线,很早就有人生活,运河的开凿使这些地方成了水陆干道、交通枢纽,带来了经济文化繁荣发展。有人说过,对于沿线城市而言,大运河即便不是生母,也是乳娘。江苏最早的城市,多诞生在运河沿线,如苏州、常州、扬州、淮安等。很多市镇更是运河直接孕育的结果。江苏城市“沿运、沿江、沿海”先后出现的“三沿”地理分布格局十分鲜明。过去,大运河是哺育扬州、苏州、淮安、无锡、常州等城市的母亲河,也是杭州、济宁、聊城和临清等历史文化名城的母亲河。未来,大运河文明需要代代守护,反哺大运河、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将是我们的时代使命。

活态运河 沟通天下

水是文明的载体,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水有灵气,充满智慧精灵,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其实,并非所有的水体都是一样的灵动活泼,不同的水体,其文明发育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早在汉代,就称东西流向直入大海的河流为活水,而南北流向的河流为死水。“流水不腐”,促进文明;“死水一潭”,造成灾害。只有流向活水走向大海的河流才能成为“活水”。就像著名的泗水,流经儒墨发祥地,南流入淮河后又与邗沟沟通,成为南北交通的通道。沿运内陆城市只有通过大运河沟通,才得通向大江大河更加广阔空间的舟楫之利。一旦运河断航,它们就迅速衰落凋敝。

清人顾炎武《肇域志》搜罗史料大谈扬州水运枢纽地位:“富甲天下,而奸人、豪客伏匿其中,天下宝贵,扬一益二”,“淮南之西,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蜀汉,十一路百州迁徙贸易之人,往还皆出其下,舟车南北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之七”,“枕江臂海,绾毂三吴、两浙、七闽之口,故天下之美丽皆归焉。鹺商走集,俗尚奢靡”。可知扬州富甲天下原因:一是富人聚集于此,二是天下资源汇集于此。作为交通枢纽、运河骨架中心,扬州辐射计有十一路、百州,江浙、福建、南岭均囊括在内。中国的河流区域分布严重不平衡,北方河流少,河网密度低,黄河以北河网密度仅为江南运河段的百分之一左右!一条运河对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岂能仅仅用漕运与海运成本之比计量。美国地理学家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论述晚清内陆华北、长江上中下游、云贵、西北、东南沿海、岭南等经济区域,其中云贵、西北之外的区域与大运河有直接的水系联系,这些地区的发展水平,就远远超过没有运河支撑的地区。

活态遗产,流动家园。大运河就是沟通内河各水系的纽带、贯通内陆与海洋桥梁、打开封闭文化走向世界的大门。迈进新时期,开启新征程,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需要开放的格局和广泛的交流。

奉献牺牲 统筹协调

漕运,又称“天庾之供”。专为皇家朝廷运输粮食及其他物资。巨大的贡献,必然伴随巨大的奉献和牺牲。除了漕粮,南方的财富也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输送到北京。明末清初,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记载:“这里(北京)无论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应有尽有。皇家用船就有几千艘,更不用说私人的了。他们运送各式各样的东西,小到值不了几个钱的东西。无论从南到北,中国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通过河流可航行的河道把船一直开到了首都。这些工程简直是太绝妙了:有天然的河流,也有人工的运河,让他们畅通无阻地航行好几百公里,最终云集在天津的贸易集市,然后北上入京。因此,即使是在这个被称为物产不丰富的城市,也成了各种产品的集散地。这一事实证明了民间关于北京的传说的确名副其实:北京什么也没有,但是什么也不缺。”这为“漂来的北京城”作了最好的注释。大运河是北京最重要的运输通道。

从北宋末年杜充毁坏黄河大堤,造成决堤,直至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大约六七百年时间,黄河泛滥于黄淮大地,造成豫东、皖北、苏北和鲁西南无穷无尽的水患灾害。保明祖陵,保扬州,牺牲里下河及淮北,逼黄河只能向东南泛滥而不能影响山东运河,确保漕运安全,这就是明代后期治河的目标。这样,使得淮河下游成了水旱灾害的重灾区,人民为之付出巨大牺牲。“鹺商走集,俗尚奢靡。濒湖农田,塗垫为害。”扬州盐商的富庶,与沿运淮北、里下河人民的奉献牺牲形成强烈反差。当然,黄河不再北犯,运河畅通,也给山东沿运地区带来福祉。

漕运不仅仅是将粮食运往北京,还具有其他功能。漕粮(特别是白粮)像硬通货一样,可以当银两用,根据需要转移支付,起了财政划拨作用。漕粮还可当军饷支付,直隶截拨最多,因为直隶京畿驻军最多。漕粮还有赈灾调剂功能,各省截拨漕粮赈恤和平粜。为解决各灾区农民经济生活,在京畿以外各省也常截拨漕粮赈济或平粜。“乾隆十八年,高邮运河决口,拨米107万石赈济”,“其后直隶、山东、江苏、河南、湖北、甘肃诸省之灾,发粜截漕及资于捐输者不可胜举”,“截拨漕粮用于各地赈济和平粜米石,康熙朝为214万石,雍正朝为290余万石,乾隆元年至三十二年达1320余万石。乾隆后期,各省截拨漕粮赈粜仍很频繁……”,“这种截拨或截留漕粮实行赈恤平粜政策措施,对解决部分民食及稳定社会秩序方面是起了一定作用的。这种政策措施一直持续到清代后期”。这些功能都是海运无法替代的,只有大运河具备这种沟通四方水路的功能。如果没有运河,漕粮在北方如何调配?这是当时大运河重要价值之所在,也是其重要政治意义之所在。

开拓进取 稳重平和

运河水面平缓,容易控制,航运安全可靠。开拓运河,规避风险,追求安全,形成一种趋利避险、稳重平和、讲究中庸的品格。这大概也是汉民族的性格特征,在运河文化中显得尤为突出。

“海晏河清,时和岁丰”,原是寓意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唐人名句。淮安运河世界遗产点晏清园,其园内建筑门两边外墙上一边题“海晏”,一边题“河清”,充分表达了希望漕运平安的愿望。开凿运河及运河航道不断变迁的历史,就是这一愿景的实现过程,也是追求四平八稳、规避风险、化险为夷的过程,避海上风险、长江风险、湖泊风险、黄河风险。平原地带,缺乏水源,就要沟通自然河流湖泊,但自然河流往往险象环生,故又不断调整,开辟新的航道。如邗沟、江南运河、里运河、中运河、南阳新河、泇河等,都是这样应运而生的。邗沟多次改道也是为了避开湖网地带的狂风大浪,先开湖西航道,避开湖东;后又在湖边开河,实现河湖分离,都是避险求稳。古代船舶航行,主要依靠风力畜力人力,需要平缓水面,约束并保护河道,便于拉纤走道,用埭塘、船闸等平衡水位,防止水流过急水源流失,以保障航行。又如,漕运船舶返航时,要在苏北运河上装载淮盐,运往长江中上游的安徽、江西和湖北中东部和湖南部分地区,一方面是节省成本,另一方面有压舱稳重、抗御风浪的作用。所以,淮盐的行销区多在长江中游,这并非什么腐败,而是根据实际航运需要的系统运筹。从唐宋时就已划分确定,一直延续到明清。仪扬运河与长江沟通,仪征港长久繁荣,晚清十二圩兴起,都有这个因素。漕粮与淮盐的巧妙搭配,节约了大量成本。开拓进取中保持稳重平和,这既是大运河的特征,也是我们民族的性格特征。当然,过于求稳,也会带来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惰性。只有勇于开拓,奋发进取,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多元开放 文脉传承

“水运连着国运,水脉连着文脉”。“运河文脉”既是中华文脉,更与江苏文脉息息相关。大运河串联起中华多元文化,将北京古都文化、天津津门文化、河北燕赵文化、山东齐鲁文化、江苏楚吴文化、浙東越文化等传统文化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融合,构成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文脉系统。这里举一个吴文化与淮北文化融合的事例:泗阳文化名人张相文是中国地理学从传统走向近代科学、进而开创我国近代科学新风的一代学术先驱。他的启蒙老师就是清末在桃源任教谕(相当于今教育局长)的无锡贡生胡和梅。胡建藏书楼于淮滨书院,购置经、史、子、集数万卷储之。“邑之士风,由之丕变。”胡招收贫民弟子张相文入学,胡的儿子胡壹修、胡雨人(著名教育家)与张年龄相仿,一同学习。在胡和梅的精心教育下,张相文知书达理,后到江南担任家庭教师,自学地理学。再后来他带着年幼的儿子张星烺前往无锡,住在胡和梅无锡堰桥的家里。张星烺上村里的小学,并与胡和梅之孙胡敦复(数学家)、胡明复(第一个留学获博士学位的数学家)、胡刚复(生于泗阳,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一齐就读著名的南洋公学,都留学欧美。张相文、胡雨人都曾对江淮水利和运河治理提出过科学主张。张相文后到天津、北京任教,文脉传承到大运河北端,他创办中国地学会,成为近代地理学的领军人物。张星烺前往德国留学学习化学,回国后在辅仁大学任教,转而研究中西交通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迄今仍然是研究“一带一路”历史的基础文献。

大运河也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沟通陆海丝绸之路,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运河体系与长安及丝绸之路紧密联系在一起,浙东运河又将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联结。单霁翔认为:“这样就形成了横贯祖国东西,西连沙漠绿洲丝绸之路,东连海上丝绸之路的气势磅礴的古代大型商贸运输和文化交流通道。大运河和‘丝绸之路’,一为世界上最古老、最绵长、最具生命力的漕运通道,一为历史上连接亚、欧、非三大洲最为重要的交通动脉,二者均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中华文明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力和推动力。”然而,明清时期的中国越来越闭关自守,当广州成了最主要乃至唯一外贸口岸之后,大运河成了珠江—赣江—长江—大运河交通线的重要部分,成为外国人进京的必经之路。

铭记历史,不能忘记奋斗的初心,面向未来,需要开放的雄心。新时代新气象,新征程新使命,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不仅仅是江苏的事情,还要联合外省运河沿线城市,以长远开阔的眼光去探索协同创新共同保护的新路径。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筹]执行院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

推荐访问:大运河 品格 精神 价值 时代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