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PPT汇报 >

铭记红军信念,,传承长征精神

作者:jkyxc 浏览数:

过去的如果都让它就这么过去,以后只会更糟。

——题记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共产党领导下,谱写了无与伦比的长征史诗。在这场战略大转移中,红一、红二方面军相继经过四川;红四方面军则从川陕根据地出发——三大方面军长征中经历时间最长的省份是四川,省内大约六成的县都留下了红军将士的足迹,抢渡金沙、四渡赤水、飞夺泸定、爬雪山过草地等艰苦而卓越的历程,最终实现了一、四方面军和二、四方面军两次大会师,留下了长征史上壮烈辉煌的篇章。

长征,不仅仅使得一个伟大的政党军事力量得以延续至今,更为重要的是,它给予千千万万后辈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指引意义。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四川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和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等部门联合摄制了十集历史纪录片《红旗漫卷西风——紅军长征在四川》,并在央视纪录片频道的《真相》栏目中播出。这部作品重温长征历史,沿红一、二、四方面军在四川的长征行军路线,实地实景采访拍摄,辅以多位党史、军史专家的论述,再现红军三大主力在四川的壮烈征程;同时遴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红军后代,讲述父辈的长征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翔实的史料和精彩的采访收到热烈反响。可以说,这是一部有高度、有质量,且具有史料价值的纪录片作品,其重要意义在于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用血肉之躯谱写的红色史诗、红军与四川人民患难与共的珍贵情谊以及贯穿长征始末所留下的精神遗产。

小细节构筑大历史

长征故事具有史诗般的属性,在以往许多长征题材影视作品中,或者立足于全景式的宏大叙事,或者聚焦于某个故事的典型呈现,而作为一部既要关联全貌、又当立足四川的大型纪录片,《红旗漫卷西风——红军长征在四川》一方面有整体背景的清晰交待,另一方面又突出了进程中的关键细节和重要转折。

历史的细微之处,最容易被人所忽略,但他们往往是最能够解读历史真相的关键钥匙,同时也是最能够实现纪录片真实性与贴近性诉求的有效因素,正所谓“于细微处见真精神,于平凡处显不平凡”。《红旗漫卷西风——红军长征在四川》正是从小处着眼,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作品聚焦在红军长征这一伟大事件中一连串最具典型意义、符号化特征的细节元素上,比如藏在裙下的红旗、反复修补的舟船、剪开半边的棉被、历经三次征战的山炮等一系列看似寻常却能贯穿全局的关键物件或重要场景,从细节说起,引人注意。

本片提到,李中权少将在过草地时和母亲的偶遇与绝别,母亲唤着孩子的乳名一下叫住了李中权,说“我身体不好了,但不要管我,要继续北上”,而行军紧急的李中权只能把身上仅存的粮食给母亲,跪地拜别后策马分别了,头也不敢回。长征途中,任弼时的夫人陈琮英生下了二女儿任远征,由于奶水不足,孩子哇哇直哭,朱德同志知道后就和警卫战士沿着草地溪沟仔细寻找可吃的东西,发现沟里有鱼后,他们就地取材用柳枝别针土造鱼竿钓了小鱼熬鱼汤,用鱼汤喂活了刚刚产子的女红军和嗷嗷待哺的婴孩。这样的细节,绝不是编导凭空想象所能完成的。还有大渡河飞越时,为了避免小船撞到礁石和旋涡,安顺场的几名船工跳入江中用肩膀顶着船行进,最后顺利渡江。红四团任先锋团猛扑沪定桥,迎暴风骤雨,走峭崖陡壁,二十四小时强行军二百四十里,其间翻十几座大山,架几十米木桥,打两场恶仗,夺几道险隘,创下了世界军事史上徒步作战行军速度的最高纪录。这样大量细节的再现,为一部纪录片作品增添了巨大的感染力,这种力量,是一些电视剧作品远远无法企及的。如果问这部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那就是它对长征故事的深度挖掘和再现。

口述采访还原真实

通过人物采访对话建构故事表达是本片的一大特点。纪录片《红旗漫卷西风——红军长征在四川》通过大量采访讲述了红军在长征中经过四川全境的传奇故事和人文情感,其中很多细节还是首次披露,鲜为人知,同时评价了重要历史事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点明主题。

丰富的长征故事已有众多的影视表现,如果同类题材的纪录片不能在前人基础上大胆创意和努力创新,那么将很难实现更有效的传播价值。本片正是通过鲜活生动的采访,让观众在老红军以及红军后代的回忆讲述中亲临历史现场。这批受访讲述者有91岁高龄的原红二方面军老战士向轩,朱德外孙刘建,刘伯承之子刘蒙,贺龙之女贺晓明,任弼时之女任远征,陈云之女陈伟华,孙继仙之子孙东宁,杨得志之女杨秋华,何正文之子何凡,彝海结盟的小叶丹之孙沈建国等等,他们面对镜头真情回忆父辈祖辈的革命事迹,眼中闪着光,含着泪,深情还原了80多年前的真实历史。正是通过他们的讲述,红军的战术思想、行军理念、生活作风得到凸显,彝族老红军曲木伍勒之子曲木史波用父亲的话说,“这支队伍为老百姓说话,千百年来,没有遇到过一支这么维护我们民族的队伍!”

与此同时,片中还邀请了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院副主任石仲泉等党史、军史研究专家,对每一次重要战役,每一次关键战略决定进行解读和点评,让史与论结合,史与今互衬,为每一集的主题画龙点睛,也让观众易于理解。

另外,从创作手法上看,本片运用背景音乐对故事氛围和节奏的营造,通过动画模拟军事战略效果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值得称赞。

看完十集纪录片,笔者更加确信,无论从征程时间的长度,战斗的激烈程度,还是环境的艰苦程度来看,中国工农红军在四川的故事,都是长征过程中最为荡气回肠的段落,是长征所留下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因此,观众得以明白,本片以“红军长征在四川”为副标题,绝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地域设定,而是对整个长征宏大价值的高度提炼和典型表达。

20世纪80年代,著名理论家阿斯曼夫妇提出了从文化传承向度思考和解释文明的发展规律,即记忆理论。阿斯曼将记忆的一大作用理解为具有超越个体寿命的长远意义,它能够帮助人在时间维度中自我调整,因此应当被视为人类社会的原始动力和每个人的基本需求。纪录片《红旗漫卷西风——红军长征在四川》从独特的视角重组历史线索,以口述的影像再现民族记忆,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伟大长征精神,鲜活有力地展示了四川在红军长征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重大贡献。在很大程度上,红军的信念,长征的精神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变革的原始动力,也帮助当下的人们走好属于每一个自己的“长征路”。

81年前那次惊心动魄的远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双方力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站在历史坐标下回望长征,长征没有因时间的冲刷而黯淡,反而熠熠生辉,其彰显出的几个启示,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生命里,镌刻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红军信念,长征精神,也必将激发出我们为实现崇高理想和争取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推荐访问:长征 红军 铭记 传承 信念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