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PPT汇报 >

人文关怀在社会新闻报道中的渗透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人文关怀最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经历了多年发展,人文关怀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也是当前新时代的流行词语,从新闻报道领域来看,人文关怀就是强调对人的关爱和尊重,突出人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本文以社会新闻报道为切入点,探讨人文关怀在社会新闻报道中的渗透方式。

关键词:人文关怀;社会新闻;报道;渗透

社会新闻是反映社会风气、社会问题、社会生活和社会兴趣的重要渠道,与其他类型的新闻相比,社会新闻来源广泛,更具趣味性,深受基层受众的喜爱。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社会新闻报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在现阶段的社会新闻报道中,庸俗化、媚俗化内容也屡见不鲜,或是过分披露隐私,或是忽视了弱势群体等,这无疑影响了社会新闻的良性发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将人文关怀始终贯彻落实到社会新闻报道中。

一、社会新闻报道忽视人文关怀的表现

(一)忽视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弱势群体即老弱病残、贫困人群等,与正常人群相比,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更应得到社会的关爱,但是部分新闻从业者在社会新闻报道中,没有真正关注他们的需求。更有甚者,在报道“农民工”、“乞讨者”时,语气强硬、用轻蔑的语气报道,这无疑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准则。

(二)不注重边缘群体的关怀

边缘群体是不被社会接受的主要群体,如艾滋病患者、同性恋者等,在心理和生理上,他们与普通人不同,因此一直遭到主流文化的排斥。在目前的报纸社会新闻报道中,也常常忽视了对这类群体的关怀,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由于长期不被社会认可,一些脆弱的边缘人群选择以极端方式结束生命或者报复社会。

(三)过度追求阅读量

少数新闻从业者在报道社会新闻时,过于追求阅读反馈,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不惜以暴力、血腥来博取受众眼球,甚至编造假新闻,揭露个人隐私,这不仅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原则,也给社会造成的负效应。

二、人文关怀在社会新闻报道中的渗透

(一)选题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

新闻的传播者、受众都是人,而社会新闻报道的对象也是“人”,在选题上,要严格落实以人文本原则,在报纸新闻报道中,必须要注重新闻内容的感染力,让受众能够从心底接受。作为新闻从业者,在报道时,需要充分关注受众的需求和爱好,突出正向价值。如今,我国社会新闻的服务性也得到了显著增强,对于媒体行业,也要树立起“服务第一”的理念,致力于为社会大众而服务,帮助受众解决问题。同时,选题上还要突出积极内容,避免报道低级趣味、负面新闻,如,有的新闻记者在报道犯罪新闻时,揭露了大量细节,反而容易引起模仿犯罪。总之,选材要充分考虑到受众需求,突出其中的正向内容。

(二)应用平民化视角报道新闻内容

平民化视角即报道时,要基于普通人的状态来切入,关注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用平民化的视角来创作,拉近受众距离。作为新闻记者,要站在平民角度来分析问题,用平等角度看待问题,真正关注普罗大众的精神世界、生存状态和情感需求,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提高他们的生存信心。对于社会名人的报道,也要以平民化视角进行,提高新闻报道的亲和力,让社会大众能够了解他们的奋斗经历,展现数亲民化的内容。这种报道是积极、正向的,充满人情味,更易引起受众的共鸣。

(三)關注弱势群体的需求

作为新闻从业者,一个重要职责便是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和生存情况,从普通受众角度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想百姓所想,让社会新闻的触角能够深入各个层面。对于弱势群体而言,他们主要关注的点是自己的待遇、医疗、保险、就业问题,在报道社会新闻时,要基于此来出发,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成为他们维权的助手。

(四)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责任感

作为新闻从业者,在工作中,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责任意识,具备高度政治热情,主动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理解不同阶段党与国家的政策和部署,在新闻报道时,与党中央始终保持一致性。同时,新闻从业者要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需要积极涉猎与摄影摄像、语言文字、新闻采访、大众传播等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身的编辑能力、采访水平,成为杂学家,广泛了解关于历史、文学、语言、心理上的相关知识,充实自我,只有做到这一点,方可创作出具有责任意识、真实可信的新闻内容。

(五)关注个体的隐私

对于社会新闻的报道,要尊重被报道对象的实际情况,回避隐私内容,避免被不法分子获取。如,在报道关于案件型的新闻内容时,也要结合当事人的具体情况,予以他们应有的人文关怀,并尽可能减少对当事人亲人、朋友的伤害。如,在报道扫黄打非的不雅画面时,需要对当事人脸部打码,尽管他们触犯了法律法规,但是如果公布他们的隐私信息,显然侵犯了以人为本原则。

三、结语

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渗透,是社会效益发展和社会属性发展的产物。对于社会新闻的报道,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极为重要,在报道时,要主动挖掘其中的人文元素,予以受众情感、心理上的引导,使广大新闻受众在观看新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和体会到新闻背后的内容,用博爱的胸怀和人文关怀的精神来善待自己,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大家一起携手创造更加和谐美满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参考文献:

[1]郭晓娜.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转型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01).

[2]王玉敏.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探讨[J].电视指南,2017(22).

[3]王霞,董长洪.新疆汉语媒介融合的现状与实践——以《新疆消费晨报》全媒体转型为例[J].今传媒,2017(01).

[4]陈强,王轩.5个人50万粉丝500万营收——都市晨报微信号是怎样炼成的[J].传媒评论,2017(04).

推荐访问:新闻报道 渗透 关怀 人文 社会

相关文章:

Top